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蛋白聚糖促进乳腺癌进展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
作者 吴紫云 汪嵘嵘 +5 位作者 俞快 谢玉芬 吴佳慧 刘晓萍 周伯宣 熊海蔚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5期1-9,共9页
目的探讨聚蛋白聚糖(aggrecan,ACAN)在泛癌中的表达,并聚焦乳腺癌分析其临床预后意义、免疫细胞浸润及功能富集分析。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ACAN在多种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临床预后;运用GEPIA 2、UALCAN、The Human Protein A... 目的探讨聚蛋白聚糖(aggrecan,ACAN)在泛癌中的表达,并聚焦乳腺癌分析其临床预后意义、免疫细胞浸润及功能富集分析。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ACAN在多种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临床预后;运用GEPIA 2、UALCAN、The Human Protein Altas多组学数据库分析ACAN在乳腺癌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采用TCGA数据库分析ACA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利用TIMER2.0数据库分析ACA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与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并进一步了解ACAN与免疫检查点的关系;利用GeneMANIA和STRING数据库构建ACAN基因与蛋白质互作网络;运用Metascape数据库对ACAN相关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ACAN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差异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呈现高表达且为预后不良因素(P<0.05);ACAN高表达与T、B淋巴细胞低浸润、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高浸润相关(P<0.05);ACAN与ADAMTS4、ADAMTS5、HAPLN1及COMP相互作用并参与人体多种生物学过程。结论ACAN在乳腺癌中表达水平增高,且ACAN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B淋巴细胞浸润,促进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聚蛋白聚糖 生物信息学 基因表达 临床预后
下载PDF
HSP-90α在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及功能富集分析
2
作者 吴佳慧 刘晓萍 +9 位作者 俞快 周伯宣 曹玮 熊海蔚 谢玉芬 吴紫云 史青峰 刘志高 蔡祥凯 李映良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6期55-61,共7页
目的探讨血浆HSP-90α水平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其编码基因HSP90AA1在乳腺癌防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120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和84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对照组)血浆HSP-90α含量,利用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HSP-90α表达阳... 目的探讨血浆HSP-90α水平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其编码基因HSP90AA1在乳腺癌防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120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和84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对照组)血浆HSP-90α含量,利用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HSP-90α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分析HSP-90α表达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TCGA数据库分析HSP90AA1基因在乳腺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和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LinkedOmics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利用TISIDB分析HSP90AA1基因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血浆HSP-90α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01);血浆HSP-90α含量80.84 ng·mL-1作为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截断值,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为65.83%和77.38%(AUC:0.77;95%CI:0.71~0.83,P<0.01)。HSP-90表达阳性组患者(n=79)较阴性组(n=41)病理分级及高Ki-67指数更高(P<0.05)。HSP90AA1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HSP90AA1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预后更差(P<0.001)。功能分析表明HSP90AA1基因与RNA运输、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细胞周期和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1通路密切相关。HSP90AA1基因与肥大细胞(R=-0.35、P<2.2e^(-16))、活化B淋巴细胞(R=-0.31、P<2.2e^(-16))、效应记忆CD8T淋巴细胞(R=-0.30、P<2.2e^(-16))、NK细胞浸润呈负相关(R=-0.26、P=8.01e-19)。结论血浆HSP-90α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良好指标,HSP90AA1基因与多种信号通路调控关系密切,且与免疫细胞浸润相关,可能是乳腺癌防治的重要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血浆HSP90α HSP90AA1 诊断 预后 基因集富集分析
下载PDF
输血依赖性地中海贫血患儿血浆代谢谱分析
3
作者 刘小兰 李文忠 +6 位作者 张倩 王雪梅 周裕儒 吴承高 熊思敏 乐爱平 张长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5-531,共7页
目的:探讨输血依赖性地中海贫血(TDT)患儿血浆代谢组学特征,揭示TDT患儿代谢模式的改变。方法:选取2021年在赣州市妇幼保健院定期输血的23例TDT患儿,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1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TDT患儿与对照组常规指标的差异,随... 目的:探讨输血依赖性地中海贫血(TDT)患儿血浆代谢组学特征,揭示TDT患儿代谢模式的改变。方法:选取2021年在赣州市妇幼保健院定期输血的23例TDT患儿,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1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TDT患儿与对照组常规指标的差异,随后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TDT患儿及对照组血浆样本的代谢物组成。建立OPLS-DA模型,对检测出的代谢物进行差异性分析,通过差异代谢物进而分析两组间存在的差异代谢通路。结果:常规指标检验结果显示,TDT患儿较健康对照儿童铁蛋白、胆红素、总胆汁酸、葡萄糖、甘油三酯等指标均显著升高,血红蛋白、总胆固醇均显著降低(均P<0.05);而乳酸脱氢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TDT患儿中共鉴定出190种差异代谢物(VIP>1)。其中,有168种化合物显著升高,包括精氨酸、脯氨酸及甘胆酸等;有22种化合物显著下降,包括肉豆蔻酸、桐酸、棕榈酸和亚油酸等。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TDT对患儿的代谢影响主要集中于氨基酸代谢的上调和脂类代谢下调。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DT患儿氨基酸代谢和脂类代谢显著改变。这一发现有助于优化TDT患儿的治疗选择,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依赖性地中海贫血 儿童 代谢
下载PDF
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输血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4
作者 刘威 吴承高 +2 位作者 刘强 熊伟 乐爱平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365-370,共6页
目的 通过分析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临床输血影响因素,建立TBI患者临床输血预测模型,以指导临床输血决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收治的3 579例TBI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患者院内是否输注红细... 目的 通过分析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临床输血影响因素,建立TBI患者临床输血预测模型,以指导临床输血决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收治的3 579例TBI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患者院内是否输注红细胞将患者分为输血组和未输血组,将患者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分析比较训练集和测试集中两组患者间临床资料,通过逻辑回归筛选患者院内输血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列线图建立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 训练集和测试集中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临床指征和实验室检测指标间均存在差异(P<0.05)。输血组患者院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机械通气、重症监护室入住率、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未输血组(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显示年龄≥60岁、心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颅骨骨折、其他骨折、失血性休克、Hct、INR和Ca^(2+)浓度是TBI患者输血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曲线下面积为0.931(95%CI:0.921~0.941)和0.920(95%CI:0.902~0.938),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88.8%和78.0%、87.0%。结论 以TBI患者输血的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预测效果,可用于预测TBI患者输血需求,指导临床医师输血决策,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颅脑损伤 临床输血 逻辑回归 列线图 预测模型
下载PDF
重度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输血预测模型构建
5
作者 吴承高 刘强 +2 位作者 熊伟 乐爱平 刘威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11期990-994,共5页
目的构建重度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输血预测模型,以预测患者输血风险,指导临床输血决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收治的756名重度颅脑创伤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患者入院后是否输注红细胞将患者分为输血组和未输血组,其... 目的构建重度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输血预测模型,以预测患者输血风险,指导临床输血决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收治的756名重度颅脑创伤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患者入院后是否输注红细胞将患者分为输血组和未输血组,其中输血组患者354名,未输血组402名,比较2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和预后相关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算法筛选院内输血相关危险因素以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性能评价。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温、受伤原因、ABO血型、Rh血型、血清Na和K浓度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心率(HR)、收缩压(SP)、舒张压(DP)、休克指数(SI)、呼吸频率(RR)、临床诊断、治疗方式、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比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功能等指标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呼吸机使用率、入住ICU率、90 d再入院率均明显高于未输血组(P<0.05);但2组患者院内死亡率间无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治疗、颅骨骨折、失血性休克、Plt降低、Hct降低、INR升高是患者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了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验证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9(95%CI:0.784~0.854)和0.866(95%CI:0.818~0.910),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结论手术治疗、颅骨骨折、失血性休克、Plt降低、Hct降低、INR升高是重度颅脑损伤成年患者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较好的预测患者输血需求,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临床输血 列线图预测模型 LOGISTIC回归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半量血浆置换改善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承高 刘威 +5 位作者 况林菊 刘强 熊伟 胡飘萍 张长林 乐爱平 《中国输血杂志》 2024年第1期9-15,共7页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半量血浆置换(DPMAS+HPE)治疗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病例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内科...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半量血浆置换(DPMAS+HPE)治疗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病例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内科综合治疗组和DPMAS+HPE组,倾向得分匹配消除组间混杂偏差,比较2组基线资料及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HBV-ACLF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2组30 d和90 d累计生存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73例HBV-ACLF病例,其中治疗组136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接受1次DPMAS+HPE。237例单纯接受内科综合治疗,经倾向得分匹配(PSM)后纳入1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下降幅度(446.5 vs 159.0、317.0 vs 92.0、5.2 vs 0.3)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DPMAS+HPE治疗是HBV-ACLF患者30 d和90 d死亡独立保护因素(30 d:OR=0.497,P<0.05;90 d:OR=0.436,P<0.05);治疗组30 d和90 d累计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0 d:50.71%vs 44.12%,P<0.05;90 d:30.15%vs 22.79%,P<0.05)。结论DPMAS+HPE能改善HBV-ACLF患者肝功能和短期生存率,可作为1种有效治疗HBV-ACLF患者的人工肝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预后转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