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急性肾损伤的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吴振平 钟渊斌 +5 位作者 李小鹏 李明 胡高飞 李丹 颜兴艳 张伦理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713-71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肾损伤(AKI)在HBV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中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对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住院的227例HBV相关ACLF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急性肾损伤(AKI)在HBV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中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对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住院的227例HBV相关ACL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国际腹水俱乐部2015年AKI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KI组和无AKI组,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资料,分析AKI的发生率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两组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Z。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Logistic回归分析AK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在227例ACLF患者中,诊断为AKI66例(29.1%),其中Ⅰ期45例(68.2%),Ⅱ期14例(21.2%),Ⅲ期7例(10.6%)。AKI患者和无AKI患者的年龄、肝硬化合并率、入院时TBil、白蛋白、INR、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KI发生的危险因素为INR(OR=3.132,P=0.001)和自发性腹膜炎(OR=4.204,P=0.001),其中INR最佳截断点为2.02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09(P=0.01),敏感度为59.1%,特异度为62.1%。AKI组30d病死率高于无AKI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324,P〈0.01)。结论在ACLF患者中AKI的发生较为常见,AKI发生的危险因素为INR和合并自发性腹膜炎,AKI的发生明显增加ACLF患者近期病死率。在ACLF患者管理过程中应重视入院时INR和有无合并自发性腹膜炎,尽可能阻止AKI的发生,以期降低ACLF患者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加急性肝衰竭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停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抗HBV后诱发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9
2
作者 胡高飞 李小鹏 +6 位作者 吴振平 梅清 李丹 张文苑 余婷婷 程娜 张伦理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1320-1323,共4页
目的探讨患者停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抗HBV后诱发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10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为ACLF的患者865例,其中因停药诱发ACLF的患者137例(停药组),非停用NAs诱发A... 目的探讨患者停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抗HBV后诱发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10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为ACLF的患者865例,其中因停药诱发ACLF的患者137例(停药组),非停用NAs诱发ACLF的患者728例(非停药组),详细记录患者抗病毒药物种类、规范抗病毒持续时间、停药方式、停药至发生肝衰竭时间、停药后监测情况、肝脏基础疾病、进展为ACLF后30 d病死率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非停药组728例患者中治愈或好转、死亡或无效分别为389例和339例。137例停药组患者中慢性病毒性肝炎基础69例,其中治愈或好转、死亡或无效分别为40例和29例;肝硬化基础68例,其中治愈或好转、死亡或无效分别为16例和5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χ~2=16.81,P<0.001)。137例停药患者中停药前服用拉米夫定占24.09%(33/137),阿德福韦酯占34.31%(47/137),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占11.68%(16/137),恩替卡韦占27.01%(37/137)。停药组诱发ACLF时的持续时间≤6个月占57.66%(79/137),6~12个月占18.25%(25/137),>12个月占23.36%(32/137)。结论本研究提示NAs不当停药后易诱发ACLF。一旦停药,要在停药的前6个月内密切观察乙型肝炎病毒学、肝功能、肝脏影像学等变化。肝脏基础疾病决定停药后ACLF的发生及预后,长期规范抗病毒治疗对肝硬化患者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肝炎病毒 乙型 核苷类 核苷酸类
下载PDF
尿液中IGFBP7和TIMP-2联合检测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致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明 陈入溧 +4 位作者 吴振平 程晓宇 梅清 张伦理 李小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60-1564,共5页
目的动态检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尿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水平,探讨二者联合对HBV-ACLF相关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月入住南昌... 目的动态检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尿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水平,探讨二者联合对HBV-ACLF相关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月入住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HBV-ACLF患者61例,根据最终是否发生AKI分成两组:AKI组15例,非AKI组46例;另选取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1例作为对照组。从入院开始收集所有患者每天8∶00、20∶00尿液标本,对AKI组选取确诊AKI前5 d的尿液标本,对非AKI组和对照组选取同时间段内连续5 d的尿液标本。采用ELISA方法检测尿液中IGFBP7和TIMP-2的水平,同时记录该时间段内血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IGFBP7×TIMP-2对于AKI的诊断效能。结果 HBV-ACLF患者在确诊AKI前48 h IGFBP7×TIMP-2水平开始升高并随时间逐步上升直至确诊AKI时已上升至高表达状态(前24 h),非AKI组、慢性乙型肝炎对照组在确诊AKI前48 h至AKI前12h的IGFBP7×TIMP-2水平与AKI组同时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AKI组患者随病情加重,AKI前36 h和确诊AKI时的SCr水平均明显高于基线,eGFR水平均明显低于基线(P值均<0. 05)。在AKI前36 h IGFBP7×TIMP-2水平的升高对预测AKI的发生有较高的敏感度(AUC=0. 896,95%可信区间:0. 789~0. 960,P=0. 043),比同一时间点的SCr和eGFR有更高的预测AKI的能力。结论 HBV-ACLF患者尿液中TIMP-2×IGFBP-7水平的升高可较为准确地预测AK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急性肾损伤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质类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并发急性肾损伤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小鹏 吴振平 +1 位作者 张伦理 李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1688-1693,共6页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国内最常见的肝衰竭类型,临床表现复杂,病死率高。ACLF并发急性肾损伤(AKI)时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多器官衰竭风险更高,常提示预后不良。简述了近年来ACLF并发AKI的定义、诱因、预后判断、诊断标志物、治疗等方面取...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国内最常见的肝衰竭类型,临床表现复杂,病死率高。ACLF并发急性肾损伤(AKI)时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多器官衰竭风险更高,常提示预后不良。简述了近年来ACLF并发AKI的定义、诱因、预后判断、诊断标志物、治疗等方面取得的进展,认为早期识别诊断AKI,并予以干预,有助于逆转肾损伤,避免发生重症AK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肾功能不全 急性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检测在肝衰竭合并腹腔感染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小鹏 王亮 +3 位作者 饶希 熊英 张伦理 钟渊斌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7年第5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判断革兰阳性(G+)菌和革兰阴性(G-)菌所致腹腔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35例肝衰竭患者根据有无并发腹腔感染分为感染组(89例)和非感染组(46例)。将89例感染组患者又根据腹...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判断革兰阳性(G+)菌和革兰阴性(G-)菌所致腹腔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35例肝衰竭患者根据有无并发腹腔感染分为感染组(89例)和非感染组(46例)。将89例感染组患者又根据腹水培养结果分为G+组(38例)和G-组(51例)。分别测定感染组、非感染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血清PCT的水平及G+组、G-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血清PCT、CRP的水平。结果感染组治疗前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治疗2周后血清PC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G-组治疗前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G+组(P<0.05),G+组、G-组治疗2周后血清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肝衰竭患者发生腹腔感染时血清PCT、CRP水平均明显升高,且革兰阴性菌组高于革兰阳性菌组,经抗感染治疗后,血清PCT、CRP水平均明显下降,监测PCT、CRP水平变化,对评估疗效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腹腔感染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临床价值
下载PDF
炎症在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葛善飞 杨丽霞 《肝脏》 2018年第6期546-548,共3页
炎症是病毒、药物、酒精或代谢异常等病因引起慢性肝病发展的一个动态和共同过程,慢性炎症进一步发展导致肝损伤,最终引起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迄今为止,临床上并没有针对肝纤维化的有效治疗方法,而控制肝脏炎症被公认为是在一定... 炎症是病毒、药物、酒精或代谢异常等病因引起慢性肝病发展的一个动态和共同过程,慢性炎症进一步发展导致肝损伤,最终引起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迄今为止,临床上并没有针对肝纤维化的有效治疗方法,而控制肝脏炎症被公认为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肝纤维化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慢性炎症 慢性肝病 代谢异常 治疗方法 肝脏炎症 肝损伤 肝硬化
下载PDF
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被引量:4
7
作者 颜兴艳 文江雄 +3 位作者 朱滢 冯俊 石白茹 邬小萍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5期66-69,共4页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寻求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愈目标提供更加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50例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已实现病毒学阴...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寻求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愈目标提供更加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50例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已实现病毒学阴转(HBV DNA<500copies·mL-1)但未达到临床治愈目标,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分为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组(观察组)和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组(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继续口服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0.5mg·次-1·d-1;观察组在恩替卡韦治疗基础上联合PegIFNα-2a皮下注射抗病毒治疗,180μg·0.5mL-1·次-1,1次·周-1;2组均治疗4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0、12、24、48周后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水平、HBsAg转阴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完成48周随访记录患者共49例,其中观察组24例,对照组25例。2组患者治疗24周、48周时的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转阴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HBsAg水平下降幅度在治疗12周、24周、48周时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PegIFNα-2a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HBsAg水平,但临床上需综合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及经济水平合理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恩替卡韦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抗炎保肝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手段之一 被引量:2
8
作者 葛善飞 丁玲 +1 位作者 钟渊斌 熊英 《肝博士》 2018年第1期36-37,共2页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已成共识,抗炎保肝治疗是重要的补充,在抗病毒治疗开始、过程中都需要抗炎保肝,特别在抗病毒禁忌证、抗病毒继发失败、重型肝炎中,抗炎保肝为主要治疗方法。临床应该合理应用抗炎保肝药物,尽可...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已成共识,抗炎保肝治疗是重要的补充,在抗病毒治疗开始、过程中都需要抗炎保肝,特别在抗病毒禁忌证、抗病毒继发失败、重型肝炎中,抗炎保肝为主要治疗方法。临床应该合理应用抗炎保肝药物,尽可能发挥其最大作用,以获得综合治疗的最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保肝治疗 抗炎 重型肝炎 治疗方法 保肝药物 合理应用
下载PDF
5个肝豆状核变性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程齐齐 杨丽霞 +3 位作者 王亮 孙俊 梁佳圆 葛善飞 《肝脏》 2022年第3期341-346,共6页
目的了解肝豆状核变性家系ATP7B基因突变特点和临床特征,并探讨其突变与肝豆状核变性发病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收集5个肝豆状核变性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ATP7B基因检测结果。结果5个家系中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甚至部分患者... 目的了解肝豆状核变性家系ATP7B基因突变特点和临床特征,并探讨其突变与肝豆状核变性发病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收集5个肝豆状核变性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ATP7B基因检测结果。结果5个家系中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甚至部分患者发展为肝衰竭,但均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多数患者存在K-F环及血清铜蓝蛋白降低。ATP7B基因检测发现5例先证者均为复合突变致病,而先证者父母仅携带单一致病突变基因。共检测出7种致病性突变,包括5种错义突变,1种无义突变和1种插入突变,其中c.3087_3088insT(p.G1030Wfs*39)为新发现的插入突变。此外还检测出10种单核苷酸多态性。通过家系基因检测诊断出1例症状前患者。结论本研究中,肝豆状核变形患者多表现为肝脏损害,但临床症状及发病年龄不一,基因检测发现复合杂合突变是ATP7B最常见的突变形式,同时还发现了1种新的ATP7B致病突变。基因测序分析有助于快速诊断肝豆状核变性家系中的症状前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ATP7B 基因突变分析
下载PDF
慢乙肝抗病毒治疗重要性
10
作者 葛善飞 张伦理 李明 《肝博士》 2019年第4期30-32,共3页
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CHB)抗病毒治疗是延缓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重要手段,通过长期抑制HBV DNA复制,可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逆转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细胞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 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CHB)抗病毒治疗是延缓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重要手段,通过长期抑制HBV DNA复制,可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逆转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细胞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1、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目标 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总体目标为:“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 DNA复制,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HCC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在治疗过程中,对于部分适合的患者应尽可能追求慢乙肝的临床治愈,即停止治疗后持续的病毒学应答、HBsAg消失、并伴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和肝脏组织病变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 炎性 抗病毒 肝硬化 肝细胞 乙型肝炎 乙肝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