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霍奇金淋巴瘤365例WHO新分类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2
1
作者 陈愉 杜洪 +5 位作者 胡维维 韩西群 贺莉 宋兰英 朱梅刚 赵彤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5期304-307,I080,共5页
目的 探讨广东地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按照WHO恶性淋巴瘤新分类诊断标准对广东地区 3家医院 36 5例NHL进行重新分类。从患者的年龄、性别、部位、免疫标记、基因重排检测、病理诊断 6个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 目的 探讨广东地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按照WHO恶性淋巴瘤新分类诊断标准对广东地区 3家医院 36 5例NHL进行重新分类。从患者的年龄、性别、部位、免疫标记、基因重排检测、病理诊断 6个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6 5例NHL中 ,结内 14 1例 ,结外 2 2 4例 ;在 2 2 4例结外淋巴瘤中 ,最常见的部位依次是消化道、鼻腔、颅内 ;B细胞淋巴瘤 2 71例 ,T细胞淋巴瘤 92例 ,非T非B淋巴瘤 2例 ;113例B细胞淋巴瘤IgH基因重排检测 ,阳性率为 82 3% ;4 5例T细胞淋巴瘤TCRγ基因重排检测 ,阳性率为 91 1%。在B细胞淋巴瘤中 ,最常见的依次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在 92例T细胞淋巴瘤中 ,最常见的是周围T细胞淋巴瘤。结论 广东地区结外淋巴瘤的比率超过结内 ,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率较西方国家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淋巴瘤 B细胞淋巴瘤 常见 WHO 非霍奇金淋巴瘤 新分类 临床病理分析 滤泡 广东地区 消化道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t(14;18)易位及bcl-2基因扩增的检测 被引量:28
2
作者 蒋会勇 李慧灵 +2 位作者 胡海 何滢 赵彤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4-89,共6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t(14;18)染色体异位及 bcl-2基因扩增在其分类及临床分期、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先对60例 DLBCL 的标本进行显微切割,获取相对比较纯的肿瘤组织,再使用细胞核芯片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标本进行 t...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t(14;18)染色体异位及 bcl-2基因扩增在其分类及临床分期、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先对60例 DLBCL 的标本进行显微切割,获取相对比较纯的肿瘤组织,再使用细胞核芯片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标本进行 t(14;18)易位及 bcl-2基因扩增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在组织微阵列上同步观测 CD20、CD10、bcl-6、MUM1的表达,进行生发中心样(GCB)和非生发中心样(non-GCB)分类;通过病例分析得出治疗效果及临床分期的信息,并统计分析以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在60例 DLBCL 中,10例 bcl-2/IgH 阳性,18例 bcl-2基因扩增;GCB 29例(48.3%),non-GCB 31例(51.7%)。经 FISH 检测 t(14;18)阳性10例中,GCB 8例,non-GCB 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t(14;18)阳性及 bcl-2基因扩增的病例 bcl-2表达均增高。在36例正规 CHOP 治疗的病例中,bcl-2扩增13例,无扩增23例,bcl-2扩增的13例之治疗结果显效、部分有效、无效率分别为3例(23.1%)、4例(30.8%)和6例(46.2%);临床分期情况为Ⅰ~Ⅱ期1例(7.7%),Ⅲ~Ⅳ期12例(92.3%),这两项指标与 bcl-2不扩增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46)。结论 t(14;18)易位及 bcl-2基因扩增均是引起 DLBCL 之 bcl-2蛋白表达的原因,bcl-2阳性者与预后有关的原因难以确定,可能是由于引起其阳性表达的原因不同所致;bcl-2基因扩增与治疗效果较差及临床分期较晚有关;FISH 检测 t(14;18)染色体易位可用于 DLBCL 的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弥漫性 基因 BCL-2 基因扩增 易位 遗传 微阵列分析 显微切割
原文传递
提高陈旧性石蜡标本抗原检出率的抗原修复方法 被引量:18
3
作者 齐文娟 申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61-1763,共3页
目的:提高陈旧性石蜡标本抗原的检出效果。方法:取时间>5年的肺癌石蜡包埋组织,对同一蜡块连续切片,使用4种不同的缓冲液进行高压修复,分别为:枸橼酸缓冲液(CA,pH6.0)、PBS(pH7.0)、EDTA(pH8.0)和EDTA(pH9.0),每一种抗原修复液又分... 目的:提高陈旧性石蜡标本抗原的检出效果。方法:取时间>5年的肺癌石蜡包埋组织,对同一蜡块连续切片,使用4种不同的缓冲液进行高压修复,分别为:枸橼酸缓冲液(CA,pH6.0)、PBS(pH7.0)、EDTA(pH8.0)和EDTA(pH9.0),每一种抗原修复液又分别采用2、5、10、15、20、25、30min7个不同的时间修复,比较不同条件下陈旧性肺癌石蜡组织中Ki-67的表达结果。结果:采用EDTA(pH9.0)、高压修复维持喷气时间15min时,Ki-67阳性检出效果明显提高,阳性率可达75%以上;维持喷气时间分别为20、25、30min时,阳性检出效果更好,阳性率达到90%以上。结论:用EDTA(pH9.0)高压修复肺癌石蜡切片20min或20min以上可显著提高存放时间>5年的陈旧性肺癌石蜡切片Ki-67抗原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 抗原修复 陈旧性石蜡肺癌标本 KI-67
下载PDF
淋巴结外Rosai-Dorfman病7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王蔚 陈晓东 +1 位作者 彭大云 杨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6-409,414,共5页
目的探讨淋巴结外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7例结外RDD患者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结外RDD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21~57岁(平均41岁),4例位... 目的探讨淋巴结外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7例结外RDD患者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结外RDD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21~57岁(平均41岁),4例位于中枢神经系统,胫骨、甲状软骨和皮下组织各1例,均为结外单发病变。组织学改变:病变组织在低倍镜下呈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结节样结构,结节内"明暗"相间。高倍镜下"暗区"为浸润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明区"是散在、成簇或片状分布的组织细胞。后者体积大,胞质丰富,泡状核,可见小核仁。部分组织细胞胞质内见吞噬完整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伸入"现象)。免疫表型:组织细胞S-100蛋白和CD68均阳性,CD1a阴性。结论结外RDD少见,因组织细胞吞噬现象不明显且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结节状分布的结构特点以及低倍镜下明暗相间的组织学特征是诊断RDD的重要线索。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AI-DORFMAN病 淋巴结外 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微卫星不稳定状态分析400例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新霞 胡晓杰 +4 位作者 吴涛 胡昌明 徐炜 李洪波 赵彤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80-1089,共10页
目的:探讨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high level of micro satellite instability,MSI-H)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DNA错配修复蛋白缺失表达,判断肿瘤MSI状态,建立筛选与遗传相关结直肠癌常规诊断流程.方法... 目的:探讨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high level of micro satellite instability,MSI-H)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DNA错配修复蛋白缺失表达,判断肿瘤MSI状态,建立筛选与遗传相关结直肠癌常规诊断流程.方法:分析临床特点,光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析肿瘤DNA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情况,判断肿瘤MSI状态,荧光定量PCR法进一步证实肿瘤MSI状态.结果:40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以男性左半结肠多见,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到MSI-H18例,MSI-L98例,MSS284例,MSI-H肿瘤以老年女性左半结肠多见.MSI-H结直肠癌形态学多见绒毛乳头状结构,高、低分化,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或伴有黏液分化,肿瘤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肿瘤间质内见Crohn样淋巴细胞反应及瘤周淋巴浆细胞浸润明显,多数缺乏坏死.荧光定量PCR法进一步对18例MSI-H肿瘤进行分析,证实MSI-H7例,MSI-L1例,MSS6例,同时发现4例肿瘤存在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结论:散发性MSI-H结直肠癌与病理形态学具有明显相关性,与患者年龄、性别、部位无显著相关.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错配修复蛋白可作为判断MSI-H肿瘤的常规筛查方法,对患者进行临床监控、个体化治疗及筛选与遗传相关结直肠癌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但对MSI-H肿瘤最终确诊及是否与遗传相关仍需进行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发性 结直肠癌 免疫组织化学 DNA错配修复蛋白 PCR法 微卫星不稳定
下载PDF
INHBA基因表达上调与左、右半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6
作者 周薇 毕嘉欣 +1 位作者 冶亚平 丁彦青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53-957,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左、右半结肠癌基因转录水平的分子差异,及其差异表达基因INHBA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结肠癌标本,分析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同时利用公共数据库中的结肠癌数据,筛选左... 目的初步探讨左、右半结肠癌基因转录水平的分子差异,及其差异表达基因INHBA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结肠癌标本,分析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同时利用公共数据库中的结肠癌数据,筛选左、右半结肠癌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应用RT-PCR及免疫组化分析差异表达基因INHBA的表达水平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公共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左、右半结肠癌转录组水平差异表达基因在TGF-β、NF-κB等信号通路中显著富集,TGF-β通路中的相关差异表达基因INHBA在右半结肠癌组织中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左半结肠癌(P <0. 05),并且INHBA高表达与右半结肠癌的脉管浸润、远处转移及不良预后呈正相关(P <0. 05)。结论 INHBA基因在右半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左半结肠癌,并且其表达与患者的恶性进展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INHBA表达上调可能在右半结肠癌的发生和演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左、右半结肠癌 INHBA 预后 TGF-Β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CD10、bcl-6、MUM1蛋白表达与分子分型 被引量:15
7
作者 陈愉 宋兰英 +4 位作者 蒋会勇 韩西群 朱梅刚 吴自勍 赵彤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23-624,共2页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BCL-6 CD10 分子分型 蛋白表达 基因表达谱 DNA微阵列 生发中心 DLBCL
原文传递
PTEN蛋白在肺癌中表达的定量分析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8
作者 郅程 齐文娟 +7 位作者 周军华 李玉梅 梅娟娟 严智敏 徐小艳 林妮 陈清 申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111-2114,共4页
目的:定量分析PTEN蛋白在肺癌、肺良性病变及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肺癌组织、肺良性病变和正常肺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用LeicaQ500MC图像分析系统对PTEN蛋白表达的阳性强度进行定量测试。结果:... 目的:定量分析PTEN蛋白在肺癌、肺良性病变及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肺癌组织、肺良性病变和正常肺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用LeicaQ500MC图像分析系统对PTEN蛋白表达的阳性强度进行定量测试。结果:PTEN在正常肺组织和肺良性病变中表达的阳性单位(PU值)呈正态分布,在肺癌中呈正偏态分布,三者间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肺癌组织中PTEN的表达显著低于肺良性病变和正常肺组织;肺的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和小细胞癌中PTEN蛋白表达的PU值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9);肺癌中PTEN的表达与肿瘤的大体类型有关(P=0.023),周围型肺癌PTEN蛋白表达的PU值明显低于中央型肺癌;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PTEN的PU值(M=8.68)大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M=5.47,Z=-0.894,P=0.058);肺癌中PTEN的表达强度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癌组织分化程度及pTNM分期均无关(P>0.05),不同肺良性病变(肺大泡、支气管扩张和肺结核)PTEN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9)。结论:肺癌组织PTEN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非肺癌组织,且呈正偏态分布;周围型肺癌中PTEN的表达低于中央型肺癌。PTEN蛋白的表达有助于肺癌与正常肺组织及不同大体类型肺癌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PTEN 免疫组化 定量分析
下载PDF
悬浮培养细胞的细胞块制作及其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志强 黄学平 +5 位作者 黎相照 李锋 陈小艳 张弓 吴自勍 赵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7-668,共2页
淋巴造血系统来源的细胞株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因细胞无法贴壁生长,只能采取悬浮培养的方式。悬浮培养的细胞在进行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研究中,通常采用细胞滴片和细胞甩片技术,因获得的细胞为三维立体结构,故所观察到的细胞结构欠清晰。... 淋巴造血系统来源的细胞株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因细胞无法贴壁生长,只能采取悬浮培养的方式。悬浮培养的细胞在进行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研究中,通常采用细胞滴片和细胞甩片技术,因获得的细胞为三维立体结构,故所观察到的细胞结构欠清晰。细胞块技术是近几年逐步发展起来的针对人体细针穿刺标本及脱落细胞学诊断的一项技术,基本原理是将液体中的样本进行离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块 细胞甩片 细胞株 免疫细胞化学
下载PDF
应用细胞芯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q27重排 被引量:11
10
作者 蒋会勇 李慧灵 赵彤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研究3q27染色体断裂及bcl-6基因扩增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与其分子分类及治疗效果、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用细胞芯片荧光原位杂交(fluom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对60例... 目的研究3q27染色体断裂及bcl-6基因扩增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与其分子分类及治疗效果、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用细胞芯片荧光原位杂交(fluom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对60例DLBCL的标本进行3q27染色体断裂及bcl-6扩增检测;采用免疫组化S-P法在组织微阵列上同步观测CD20、CD10、bel-6、MUM1的表达,进行生发中心样(genninat center B-cell-like,GCB)和非生发中心样(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non-GCB)分子分类;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分析得出与治疗效果及临床分期的信息;统计分析以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在60例DLBCL中,GCB占48.3%(29/60),non-GCB占51.7%(31/60)。FISH结果显示,3q27断裂阳性15例,bcl-6基因扩增阳性22例。存在3q27染色体断裂的15例中BCL-6蛋白表达阳性3例(20.0%),阴性12例(80.0%),与无3q27染色体断裂者相比其BCL-6蛋白表达率降低(P=0.017)。在60例DLBCL中,bcl-6扩增22例,其中GCB5例(22.7%),non-GCB17例(77.3%),与无bcl-6扩增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在36例经正规CHOP治疗的DLBCL中,bcl-6扩增15例,其治疗效果显效、部分有效、无效分别为4(26.7%)、4(26.7%)、7(46.7%),与无bcl-6扩增的病例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bcl-6扩增与BCL-6蛋白表达及临床分期的关系差异无统计学。BCL-6蛋白表达阳性组、阴性组与治疗效果及临床分期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存在bcl-6基因断裂的病例,其BCL-6蛋白表达率低。存在bcl-6基因扩增的DLBCL多数为non-GCB,并且治疗效果差,临床分期较晚,可能与DLBCL晚期染色体呈多倍体增加的趋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BCL-6基因 染色体断裂 基因扩增 细胞核阵列分析
原文传递
组织芯片技术检测人鼻咽癌组织及细胞株KIAA1173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三泉 彭宏 +4 位作者 宋兰英 李先茂 蒋会勇 姚开泰 赵彤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322-1326,共5页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致病的分子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已有研究表明,染色体3p21~22区域存在与鼻咽癌发生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KIAA1173基因是定位于3p22.1的一个新的肿瘤相关基因,其与NPC发病的关系尚未见报道...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致病的分子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已有研究表明,染色体3p21~22区域存在与鼻咽癌发生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KIAA1173基因是定位于3p22.1的一个新的肿瘤相关基因,其与NPC发病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KIAA1173基因特异性原位杂交探针,检测其在NPC组织及细胞株中的表达,探讨KIAA1173基因与NPC发病的关系。方法:克隆KIAA1173基因片段(354bp),并制备cDNA探针;采用组织芯片技术,通过原位杂交检测73例鼻咽部不同组织标本(41例NPC、18例鼻咽非典型增生上皮、14例正常鼻咽粘膜上皮)和6种NPC细胞株(CNE1、CNE2、HNE1、HNE2、6-10B、5-8F)中KIAA1173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KIAA1173基因在NPC细胞、非典型增生上皮和正常鼻咽粘膜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21.9%(9/41)、83.3%(15/18)、92.8%(13/14),而6种NPC细胞株均未见表达;在正常鼻咽粘膜上皮和非典型增生上皮中强阳性率分别是64.3%(9/14)和38.9%(7/18),而NPC中无强阳性,在鼻咽部不同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01);在38例伴有淋巴细胞浸润的NPC组织中,癌细胞与浸润淋巴细胞之间KIAA1173基因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26),并且呈明显负相关(κ=-0.337,P=0.020)。结论:KIAA1173基因在鼻咽部不同组织中表达不同,正常鼻咽上皮强表达,而NPC细胞中低表达甚至不表达,提示该基因可能参与NPC演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芯片 MRNA 鼻咽癌/病理学 原位杂交
下载PDF
易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肺真菌病影像和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江涛 邓永键 +2 位作者 唐娜 聂长庆 丁彦青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48-853,共6页
目的分析术前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肺部真菌病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特征,探讨误诊原因,提高深部真菌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肺部真菌肿块误诊为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和病理资料。结果 24例肺部周围... 目的分析术前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肺部真菌病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特征,探讨误诊原因,提高深部真菌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肺部真菌肿块误诊为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和病理资料。结果 24例肺部周围型真菌性肿块患者术前均未发现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和其它器官恶性肿瘤,临床及影像均诊断为周围型肺癌或高度疑似为周围型肺癌,行肺段切除或肺叶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肺曲霉菌病8例、肺隐球菌病14例、组织胞浆菌病1例和孢子丝菌病1例。结论无其它基础性疾病且免疫功能正常者出现的周围型肺部肿块,不能过分依赖或单凭影像学表现诊断为肺癌,肺隐球菌病和曲霉菌病是周围型肺肿块常见的肺部真菌病,术前穿刺活检可避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真菌病 周围型肺癌 误诊
下载PDF
血管球瘤3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房惠琼 丁彦青 +1 位作者 杨克非 李启明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4期253-256,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球瘤(GT)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血管球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结果血管球瘤好发于甲下,疼痛明显;组织学上瘤细胞呈规则的圆形,胞质淡嗜伊红色,细胞境界清晰,核圆形、居中,瘤细胞巢... 目的探讨血管球瘤(GT)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血管球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结果血管球瘤好发于甲下,疼痛明显;组织学上瘤细胞呈规则的圆形,胞质淡嗜伊红色,细胞境界清晰,核圆形、居中,瘤细胞巢间可见丰富的薄壁血管,间质含丰富的神经纤维和肥大细胞。免疫组化示vimentin、SMA和HHF-35(+),S-100和CD34(-)。结论血管球瘤多属于良性肿瘤,来源于血管球变异的平滑肌,结合其临床症状、好发部位、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化标记可做出准确诊断。恶性血管球瘤要慎诊断,而疼痛可能与神经纤维、肥大细胞之间相互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球瘤 免疫组化 肥大细胞 神经纤维
下载PDF
病毒性心肌炎猝死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明 王慧君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45-447,共3页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 猝死 一氧化氮合酶 心电传 纤维化瘢痕
下载PDF
播散性鼠B细胞淋巴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芳 张弓 +7 位作者 陈小艳 李慧灵 张彦 王怡心 黄作平 褚红娟 王辛 赵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3-357,共5页
目的在具有免疫能力的BALB/c小鼠上构建播散性B淋巴瘤动物模型。方法经尾静脉注射鼠源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A20于同源BALB/c小鼠,0~3个月间观察动物成瘤情况;取动物脏器行石蜡包埋、病理切片、HE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19的表达... 目的在具有免疫能力的BALB/c小鼠上构建播散性B淋巴瘤动物模型。方法经尾静脉注射鼠源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A20于同源BALB/c小鼠,0~3个月间观察动物成瘤情况;取动物脏器行石蜡包埋、病理切片、HE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19的表达。结果尾静脉注射2×10^6、2×10^7细胞于14只BALB/c小鼠,成瘤时间分别为76.8±12.0天和26.1±7.9天;总体成瘤率分别为71.4%(5/7)和100%(7/7);在肝脏、脾脏、淋巴结、肠、肠系膜、下肢、颈部、子宫和臀部等多脏器成瘤;流式检测瘤组织细胞mCD19表达强阳性。结论运用尾静脉注射方法构建了内脏器官广泛发生的播散性B淋巴瘤BALB/c小鼠动物模型,为进一步进行B淋巴瘤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B 细胞 BALB/C小鼠 A20细胞株 动物模型
下载PDF
结直肠锯齿状腺瘤、传统腺瘤及结直肠癌中端粒酶、p53及Ki-67的表达比较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又明 丁彦青 +4 位作者 李纳 王金生 郭周庆 冷雷 黄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19-523,共5页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锯齿状腺瘤(serrated adenoma,SA)是2000年被WHO正式命名为独立的一种疾病,与传统腺瘤(traditional adenoma,TA)和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比较有其独特的性质。本研究通过对锯齿状腺瘤、传统腺瘤和结直肠...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锯齿状腺瘤(serrated adenoma,SA)是2000年被WHO正式命名为独立的一种疾病,与传统腺瘤(traditional adenoma,TA)和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比较有其独特的性质。本研究通过对锯齿状腺瘤、传统腺瘤和结直肠癌组织中端粒酶、p53及Ki-67的免疫组化表达比较,探讨锯齿状腺瘤与普通腺瘤的恶性潜能异同及与大肠腺癌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对37例锯齿状腺瘤、36例传统腺瘤,34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p53及Ki-67检测。结果:端粒酶在锯齿状腺瘤、传统腺瘤和结直肠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阳性率高于锯齿状腺瘤组(P<0.05),锯齿状腺瘤组高于传统腺瘤组(P<0.01);Ki-67在锯齿状腺瘤与传统腺瘤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的阳性率则明显高于锯齿状腺瘤和传统腺瘤组(P<0.01);结直肠癌组p53阳性率高于传统腺瘤组(P<0.01),传统腺瘤组高于锯齿状腺瘤组(P<0.01)。结论:端粒酶、p53及Ki-67检测显示:锯齿状腺瘤是一种具有较强活性的腺瘤,端粒酶的激活可能在其癌变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锯齿状腺瘤 传统腺瘤 端粒酶 P53 KI-67
下载PDF
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人结肠癌细胞系生物学特性的鉴定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艳飞 刘莉 丁彦青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6-90,共5页
目的对三种取自不同转移部位的结肠癌细胞系进行生物学特性的鉴定。方法从体内成瘤性、原位移植后的自发性转移能力,以及体外生长、克隆形成率、粘附、运动、侵袭能力等方面,探讨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SW480、SW620以及SW480/M5三种细胞系... 目的对三种取自不同转移部位的结肠癌细胞系进行生物学特性的鉴定。方法从体内成瘤性、原位移植后的自发性转移能力,以及体外生长、克隆形成率、粘附、运动、侵袭能力等方面,探讨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SW480、SW620以及SW480/M5三种细胞系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结果体内实验证明SW480具有多器官转移的潜能,SW620只具有淋巴结转移的能力,SW480/M5只具有肝脏转移的能力,SW480/M5的皮下瘤生长速度最快,其次是SW620细胞;体外实验证明W480/M5和SW620的体外生长、克隆形成能力均强于SW480细胞,而两者对纤维黏连蛋白的粘附能力较SW480细胞弱,SW480/M5的运动及侵袭能力强于SW480及SW620细胞。结论与SW480细胞相比,SW480/M5和SW620细胞具有一定的器官亲和力,三者的遗传背景一致,是研究结肠癌晚期演进的遗传改变的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原位接种 SW480 SW620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腾飞 韩慧霞 +1 位作者 黎相照 张彦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61-65,共5页
研究背景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可发生于各年龄阶段,通常与免疫缺陷无关,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易误诊为脑膜炎症性病变,尤其是结核性脑膜炎。而在病理诊断上,形态与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相似,间变性淋巴瘤激... 研究背景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可发生于各年龄阶段,通常与免疫缺陷无关,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易误诊为脑膜炎症性病变,尤其是结核性脑膜炎。而在病理诊断上,形态与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相似,间变性淋巴瘤激酶1可呈阳性或阴性。由于易误诊为脑膜炎而于组织活检前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造成组织学观察呈现大片坏死,以及大量组织细胞增生和吞噬现象,故在取材不够全面时易误诊为脑梗死或恶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等。本文结合1例12岁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相关文献回顾,总结该病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以提高临床及病理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与结果 12岁男性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伴右侧肢体麻木、无力。MRI检查右侧顶叶局部脑回肿胀及软脑膜异常强化,并累及右侧颞叶;左侧顶叶软脑膜异常强化。右侧颞顶叶病变组织活检肿瘤细胞体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胞质丰富、嗜伊红,可见马蹄形和肾形核。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细胞CD3、CD45RO、CD30、间变性淋巴瘤激酶1和上皮膜抗原表达阳性,CD20和CD79a表达阴性。结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罕见病理亚型,临床及影像学极易误诊为脑膜炎症性病变。因此,对临床考虑为脑膜炎,但治疗效果差、病情反复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脑组织活检或反复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尤其是脑组织活检为明确诊断之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间变性 中枢神经系统 结核 脑膜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对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新认识 被引量:7
19
作者 朱梅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7-389,共3页
关键词 组织细胞增多症 恶性 诊断 病理学
下载PDF
Tiam1和SNAI1在结直肠癌EMT中的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海燕 胡洁 +2 位作者 王雅娟 吴共发 韩慧霞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54-657,共4页
目的探讨T淋巴瘤浸润转移因子1(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factor1,Tiam1)和锌指转录因子(zinc-finger transcription factor)SNAI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137例正常结直肠组织、结直肠癌组织... 目的探讨T淋巴瘤浸润转移因子1(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factor1,Tiam1)和锌指转录因子(zinc-finger transcription factor)SNAI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137例正常结直肠组织、结直肠癌组织、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Tiam1、SNAI1及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 Tiam1及SNAI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P=0.000;P=0.000),且与分化程度有关(P=0.014;P=0.014),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结直肠癌原发灶(P=0.002;P=0.001);E-cadher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正常结直肠组织(P=0.000),且与分化程度有关(P=0.000),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结直肠癌原发灶(P=0.007);Tiam1与SNAI1正相关(r=0.584,P=0.000),Tiam1与E-cadherin、SNAI1与E-cadherin负相关(r=-0.324,P=0.000;r=-0.420,P=0.000)。结论 Tiam1与SNAI1可能通过诱导EMT的发生而协同促进结直肠癌的浸润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上皮间质转化 T淋巴瘤浸润转移因子1 SNAI1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