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恶性胶质瘤耐药细胞通过Beclin1上调自噬抵抗替莫唑胺化疗 被引量:8
1
作者 汪鑫 刘天助 +5 位作者 郭洪波 宁瑜 廖奕宏 钟文宏 黄洁棱 颜晓慧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57-762,共6页
目的 分析Beclin 1与临床胶质瘤病理等级和胶质瘤复发间的关系,探讨其在胶质瘤耐药中的作用和机制. 方法 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和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手术切除的胶质瘤标本53例(WHO分级Ⅰ级7例,复发2例;Ⅱ级9... 目的 分析Beclin 1与临床胶质瘤病理等级和胶质瘤复发间的关系,探讨其在胶质瘤耐药中的作用和机制. 方法 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和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手术切除的胶质瘤标本53例(WHO分级Ⅰ级7例,复发2例;Ⅱ级9例,复发4例;Ⅲ级11例,复发6例;Ⅳ级9例,复发5例),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胶质瘤标本中Beclin1的表达;体外培养胶质瘤耐药细胞系U251AR和非耐药U251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Beclin 1和耐药蛋白P-gP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双链小分子Beclin 1干扰RNA(siBeclin l)转染U251AR细胞48h后Beclin 1蛋白的表达;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替莫唑胺(TMZ)作用U251、U251AR和U251AR-siBeclin 1后细胞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200μmol/L TMZ作用U251、U251AR和U251AR-siBeclin 1 48 h后Capase-3的表达;吖啶橙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干扰Beclin 1表达和HCQ对U251AR细胞自噬小体数量和Capase-3表达的影响. 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Ⅲ、Ⅳ级胶质瘤中Beclin 1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Ⅰ、Ⅱ级胶质瘤.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Ⅳ级、Ⅱ和Ⅲ级、Ⅰ级中Beclin 1的表达依次降低,Ⅲ、Ⅳ级复发肿瘤Beclin 1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原发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U251AR中Beclin 1和耐药蛋白P-gP的表达量均高于U251细胞.与干扰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转染siBeclin 1 48 h后干扰组Beclin 1蛋白的水平明显下降;在含TMZ(50,100,500和1000 μmol/L)培养基中培养24 h后,U251AR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U251和si-Bec1-U251AR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 μmol/L TMZ作用48 h后,U251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量明显高于U251AR和si-Bec l-U251AR细胞.吖啶橙染色显示在TMZ培养U251AR 48 h后,HCQ和Beclin 1干扰都导致自噬小体形成明显减少,Caspase-3的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eclin 1与胶质瘤恶性程度、复发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CLIN 1 自噬 神经胶质瘤 耐药 替莫唑胺
原文传递
自噬与肿瘤:细胞的自我保护机制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天助 颜晓慧 +6 位作者 汪鑫 宁瑜 廖奕宏 钟文宏 黄洁棱 周芳芳 郭洪波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8-531,共4页
自噬是一个细胞自我消化的过程,是细胞自我清除受损蛋白和细胞器,降解细胞毒性物质,并为其提供能量的有效方式.是一种单纯应对各种生存压力的细胞自我保护机制。自噬与肿瘤关系非常密切,当前大多国内外文献支持自噬是既抑制肿瘤。... 自噬是一个细胞自我消化的过程,是细胞自我清除受损蛋白和细胞器,降解细胞毒性物质,并为其提供能量的有效方式.是一种单纯应对各种生存压力的细胞自我保护机制。自噬与肿瘤关系非常密切,当前大多国内外文献支持自噬是既抑制肿瘤。又促进肿瘤的双刃剑。本文按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的顺序,从细胞学角度对自噬的功能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肿瘤 化学疗法 放射疗法 预后
原文传递
ECLIA、CMIA、ELISA3种方法测定血清抗CCP抗体在RA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康霞 李欣 +4 位作者 杨春莉 冯平锋 潘洁 袁帅 裘宇容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90-1292,1295,共4页
目的评价电化学发光法(ECLIA)、化学发光法(CMIA)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3种方法测定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的差异及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CLIA、CMIA及ELISA测定45例临床确诊的RA患者、34例非RA患者及24... 目的评价电化学发光法(ECLIA)、化学发光法(CMIA)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3种方法测定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的差异及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CLIA、CMIA及ELISA测定45例临床确诊的RA患者、34例非RA患者及24例其他患者(包括HBsAg阳性9例、anti-HCV阳性8例、EB-IgA阳性7例)血清中抗CCP抗体水平。结果 3种方法测定所有标本抗CCP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LISA与ECLIA及CMIA间的一致性均较差(Kappa<0.75),ECLIA与CMIA间一致性良好(Kappa>0.75),ECLIA灵敏度优于CMIA及ELISA,CMIA特异性优于ECLIA及ELISA。HBsAg、anti-HCV、EB-IgA阳性均可造成ELISA结果假阳性,累计阳性率达33.33%。结论在临床标本抗CCP抗体检测中,ECLIA灵敏度最高,CMIA特异性最好,ECLIA、CMIA优于ELISA,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法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关节炎 类风湿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CRαβ^+CD4^-CD8^-T细胞与FAS介导的凋亡关系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红霞 裘宇容 +2 位作者 包杰 李娟 赖伟男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1-314,共4页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中TCRαβ+细胞、CD4-CD8-细胞、TCRαβ+CD4-CD8-T细胞(Double negative T cells,DNT细胞)及各细胞亚群表面凋亡相关蛋白FAS的表达情况,探讨RA患者TCRαβ+CD4-CD8-T细胞与FA...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中TCRαβ+细胞、CD4-CD8-细胞、TCRαβ+CD4-CD8-T细胞(Double negative T cells,DNT细胞)及各细胞亚群表面凋亡相关蛋白FAS的表达情况,探讨RA患者TCRαβ+CD4-CD8-T细胞与FAS介导的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4例RA患者以及24例同期健康查体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TCRαβ+细胞、CD4-CD8-细胞、TCRαβ+CD4-CD8-T细胞的数量及表面凋亡相关蛋白FAS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以上指标与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白细胞数(White blood cell,WBC)、急性时相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以及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RA患者外周血TCRαβ+细胞、CD4-CD8-细胞与健康对照相似,TCRαβ+CD4-CD8-T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0.82±0.38 vs.0.57±0.26,P=0.013),TCRαβ+CD4-CD8-T细胞表面的FAS的表达增高(1.23±0.69 vs.0.80±0.45,P=0.016),并与TCRαβ+CD4-CD8-T细胞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09,P=0.000);TCRαβ+细胞及其表面表达的FAS受体、CD4-CD8-细胞及其表面表达的FAS受体、TCRαβ+CD4-CD8-T细胞及其表面表达的FAS受体与RF、WBC、CRP以及ESR之间均无相性(P>0.05)。结论:RA患者外周血中TCRαβ+CD4-CD8-T细胞及其表面表达的FAS受体显著增加,表明TCRαβ+CD4-CD8-T细胞对FAS介导的凋亡敏感性增加,可能会导致免疫反应性T细胞的比例失调。RA患者中TCRαβ+CD4-CD8-T细胞及其表面表达的FAS受体与疾病活动性指标之间无相关关系,TCRαβ+CD4-CD8-T细胞及其表面表达的FAS受体在RA患者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TCRαβ+CD4-CD8-T细胞 FAS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脂多糖经MyD88/NF-κB信号途径抑制Bewo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被引量:2
5
作者 资捷 王前 +2 位作者 郑磊 熊石龙 王芳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1年第11期1464-1467,1472,共5页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配体脂多糖(LPS)抑制人滋养层细胞Bewo中乙型肝炎病毒(rtBv)复制的作用机制,为防治HBV宫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首先将2txg1.3倍HBV全基因重组质粒pcDNA3.1(+)-HBV1.3转染Bewo细胞12h后,以TLR4配...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配体脂多糖(LPS)抑制人滋养层细胞Bewo中乙型肝炎病毒(rtBv)复制的作用机制,为防治HBV宫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首先将2txg1.3倍HBV全基因重组质粒pcDNA3.1(+)-HBV1.3转染Bewo细胞12h后,以TLR4配体LPS处理3d。尔后用LPS处理Bewo细胞,观察IFN—β、TNF-a表达的动力学、NF—KB拮抗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对LPS诱导Bewo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作用。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和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HBsAg、HBeAg和HBVDNA水平,并以ELISA和RT—PCR分别检测IFN-β、TNF—a水平及TIR结构域的转接蛋白(TRIF)、髓样分化蛋白(MyD88)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可显著抑制Bewo细胞中HBV复制(P〈0.01),且LPS可显著诱导Bewo细胞产生TNF-a(P〈0.05),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PDTC可抑制LPS诱导细胞产生TNF-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对IFN—β无显著作用(P〉0.05)。与对照组比较,LPS可诱导HBV重组质粒转染的Bewo细胞表达MyD88(P〈0.01)。结论通过MyD88/NF—KB信号途径诱导Bewo细胞产生TNF—a,TLR4配体LPS可显著抑制HBV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类/药理学 髓样分化因子88/代谢 NF—KB/代谢 肝炎病毒 乙型/药物作用/代谢 病毒复制/药物作用 信号传导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对Bewo细胞Toll样受体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资捷 王前 +2 位作者 郑磊 罗红 王芳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8期924-926,955,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对Bewo细胞Toll样受体3(TLR3)表达的影响。方法首先用TLR3配体polyI∶C处理Bewo细胞,观察细胞TLR3 mRNA表达的动力学变化。然后将2μg和8μg HBeAg重组质粒pcDNA3.1(+)-HBe转染Bewo细胞,48 h后,用TLR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对Bewo细胞Toll样受体3(TLR3)表达的影响。方法首先用TLR3配体polyI∶C处理Bewo细胞,观察细胞TLR3 mRNA表达的动力学变化。然后将2μg和8μg HBeAg重组质粒pcDNA3.1(+)-HBe转染Bewo细胞,48 h后,用TLR3配体polyI∶C处理12 h。最后,用不同浓度的IFN-β处理Bewo细胞12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ELISA分别检测细胞TLR3 mRNA表达及细胞上清IFN-β水平。结果 polyI∶C可显著诱导Bewo细胞TLR3 mRNA表达(P<0.05或0.001),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转染8μg HBeAg重组质粒组polyI∶C诱导Bewo细胞TLR3表达及IFN-β水平显著下降(P<0.001),IFN-β可显著诱导Bewo细胞表达TLR3 mRNA(P<0.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HBeAg可能通过下调IFN-β的产生而抑制Bewo细胞TLR3 mRNA的表达,为防治HBV宫内感染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3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BEWO细胞 Β-干扰素
原文传递
Toll样受体3介导抑制Bewo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被引量:1
7
作者 资捷 王前 +2 位作者 郑磊 熊石龙 王芳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1年第10期16-18,111,共4页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3(TLR3)介导的天然免疫对Bewo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影响。方法首先用TLR3配体polyI:C处理Bewo细胞,观察细胞TLR3 mRNA表达的动力学。然后将2μg 1.3倍HBV全基因重组质粒pcDNA3.1(+)-HBV1.3转染Bewo细胞,12h...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3(TLR3)介导的天然免疫对Bewo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影响。方法首先用TLR3配体polyI:C处理Bewo细胞,观察细胞TLR3 mRNA表达的动力学。然后将2μg 1.3倍HBV全基因重组质粒pcDNA3.1(+)-HBV1.3转染Bewo细胞,12h后,以polyI:C处理3d。最后,用抗TLR3处理Bewo细胞1h后,加入25μg/ml polyI:C刺激。采用荧光定量RT-PCR、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和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细胞TLR3mRNA表达、HBsAg、HBeAg及HBV DNA水平。结果 polyI:C可显著诱导Bewo细胞TLR3 mRNA表达(P<0.05),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polyI:C可显著抑制HBV复制(P<0.001),抗TLR3可显著逆转polyI:C对HBV复制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 TLR3介导的天然免疫能一定程度抑制Bewo细胞中HBV复制,为防治HBV宫内感染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3 BEWO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 复制
原文传递
polyI:C诱导人胎盘滋养层细胞抗HBV感染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资捷 王前 +2 位作者 郑磊 熊石龙 王芳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28-1231,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polyI:C对人胎盘滋养层细胞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作用。方法:将2μg或8μg HBV重组质粒pcDNA3.1(+)-HBV1.3转染人胎盘滋养层细胞Bewo,12 h后以Toll样受体3(TLR3)配体polyI:C处理3天,同时设对照组。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 目的:探讨体外polyI:C对人胎盘滋养层细胞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作用。方法:将2μg或8μg HBV重组质粒pcDNA3.1(+)-HBV1.3转染人胎盘滋养层细胞Bewo,12 h后以Toll样受体3(TLR3)配体polyI:C处理3天,同时设对照组。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和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细胞上清液HBsAg、HBeAg及HBV DNA水平,并以荧光定量RT-PCR和ELISA分别检测细胞TLR3 mRNA表达及细胞上清IFN-β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olyI:C均可显著抑制Bewo细胞HBV复制(P<0.01或0.05),但与2μg HBV重组质粒转染组比较,转染8μg HBV重组质粒组polyI:C对HBV复制的抑制率显著下降(P<0.01),且polyI:C诱导Bewo细胞TLR3 mRNA表达及IFN-β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lyI:C可诱导人胎盘滋养层细胞抗HBV感染,但随着HBV感染量的增大,通过下调细胞TLR3 mR-NA表达及IFN-β产生,其抗HBV感染的作用被显著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I:C TOLL样受体3 胎盘 滋养层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
原文传递
TLR3配体polyI:C经TRIF/NF-κB途径抑制Bewo细胞中HBV复制 被引量:1
9
作者 资捷 王前 +2 位作者 郑磊 熊石龙 王芳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3年第10期1186-1189,共4页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3(TLR3)配体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I:C)抑制人滋养层细胞Bewo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将2μg 1.3倍HBV全基因重组质粒pcDNA3.1(+)-HBV1.3转染Bewo细胞,12h后,以TLR3配体polyI:C处理3d。然后以poly...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3(TLR3)配体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I:C)抑制人滋养层细胞Bewo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将2μg 1.3倍HBV全基因重组质粒pcDNA3.1(+)-HBV1.3转染Bewo细胞,12h后,以TLR3配体polyI:C处理3d。然后以polyI:C处理Bewo细胞,观察IFN-β、TNF-α表达的动力学。最后,观察核因子-κB(NF-κB)拮抗剂PDTC对polyI:C诱导Bewo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作用。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和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HBsAg、HBeAg和HBV DNA水平,并以ELISA和RT-PCR分别检测IFN-β、TNF-α水平及TIR结构域的转接蛋白(TRIF)、髓样分化蛋白88(MyD88)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olyI:C可显著抑制Bewo细胞中HBV复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polyI:C可显著诱导Bewo细胞产生IFN-β和TNF-α(P<0.05),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PDTC可抑制polyI:C诱导细胞产生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对IFN-β无显著作用(P>0.05)。与对照组比较,polyI:C可诱导HBV重组质粒转染的Bewo细胞表达TRIF mRNA(P<0.01)。结论 TLR3配体polyI:C可能通过TRIF依赖性途径诱导Bewo细胞产生IFN-β和TNF-α,且TNF-α产生还涉及NF-κB途径,并最终抑制Bewo细胞中HBV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 ToR样受体3 聚肌苷酸胞苷酸 滋养层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 复制
原文传递
Toll样受体4介导抑制Bewo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资捷 王前 +1 位作者 郑磊 王芳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1年第12期1445-1447,共3页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介导的天然免疫对Bewo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影响。方法首先用TLR4配体LPS处理Bewo细胞,观察细胞TLR4 mRNA表达的动力学。然后将2μg 1.3倍HBV全基因重组质粒pcDNA3.1(+)-HBV1.3转染Bewo细胞,12h后,以...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介导的天然免疫对Bewo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影响。方法首先用TLR4配体LPS处理Bewo细胞,观察细胞TLR4 mRNA表达的动力学。然后将2μg 1.3倍HBV全基因重组质粒pcDNA3.1(+)-HBV1.3转染Bewo细胞,12h后,以LPS处理3d。最后,用抗TLR4处理Bewo细胞1h后,加入10μg/ml LPS刺激。采用荧光定量RT-PCR、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和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细胞TLR4 mRNA表达、HBsAg、HBeAg及HBV DNA水平。结果 LPS可显著诱导Bewo细胞TLR4 mRNA表达(P<0.05),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LPS可显著抑制HBV复制(P<0.001),LPS对HBV DNA、HBsAg及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29.70±6.03、32.12±5.98和33.89±1.28。抗TLR4可显著逆转LPS对HBV复制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 TLR4介导的天然免疫可一定程度地抑制Bewo细胞中HBV复制,为防治HBV宫内感染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4 BEWO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 复制
原文传递
颗粒型环瓜氨酸肽抗原的制备及条件优化
11
作者 付琳 裘宇容 +2 位作者 姜云飞 夏佳音 王海芳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年第5期798-801,共4页
目的探讨颗粒型环瓜氨酸肽抗原的制备方法,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通过碳二亚胺交联法将人工合成的CCP与BSA共价偶联,使偶联产物蛋白大小在70-170KD之间,经紫外吸收光谱鉴定偶联成功。采用碳二亚胺两步法将偶联成功的CCP与BSA复合... 目的探讨颗粒型环瓜氨酸肽抗原的制备方法,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通过碳二亚胺交联法将人工合成的CCP与BSA共价偶联,使偶联产物蛋白大小在70-170KD之间,经紫外吸收光谱鉴定偶联成功。采用碳二亚胺两步法将偶联成功的CCP与BSA复合物又与聚苯乙烯微球偶联,优化偶联条件,根据蛋白偶联量和偶联效率判断偶联效果。结果 (1)BSA与CCP偶联质量比为1∶1,EDC与NHS用量比为2∶3,偶联pH为6.0,BSA与CCP偶联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BSA与CCP偶联产物在70KD-170KD之间,紫外吸收峰有明显左移。(2)微球与偶联蛋白的吸附效率随着EDC用量的增大而增大,当EDC用量达到7.5 mg/ml时,偶联蛋白最大效率达到63.66%。(3)随着偶联时间的延长,蛋白偶联微球的效率不断增加,在偶联时间为0.5-2h内,偶联效率增加最快,当反应时间2h后,反应趋于平衡。(4)对不同偶联反应pH值条件进行筛选,pH为7.5时偶联效果最好,pH7.0-8.0为适宜偶联的pH范围。结论 CCP-BSA偶联产物蛋白与胶乳颗粒偶联,当EDC浓度为7.5mg/ml,偶联时间为2h,反应PH值为7.5,蛋白偶联效率可达到63.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瓜氨酸肽 胶乳颗粒 化学偶联
下载PDF
佛波酯对人外周血DNT细胞表面抗原检测的影响及检测方法的探讨
12
作者 汪海霞 裘宇容 吴晓娟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566-569,共4页
目的探讨佛波酯(PMA)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CRαβ+CD4-CD8-T细胞(DNT细胞)表面抗原检测的影响及检测方法的探讨。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在激活前后对细胞进行TCRαβ、CD4和CD8荧光单抗标记,流式细胞术计数DNT细胞。结果 A方... 目的探讨佛波酯(PMA)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CRαβ+CD4-CD8-T细胞(DNT细胞)表面抗原检测的影响及检测方法的探讨。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在激活前后对细胞进行TCRαβ、CD4和CD8荧光单抗标记,流式细胞术计数DNT细胞。结果 A方法(先激活,再标记),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4分子显著下调,DNT细胞与TCRαβ+CD4+CD8+T细胞、TCRαβ-CD4-CD8-T细胞和TCRαβ-CD4+CD8+T细胞间无法设门,与正常对照比较,DNT细胞计数显著增加;B方法(先标记,再激活),DNT细胞与其他细胞群设门清晰,与正常对照比较,对DNT细胞计数无明显影响;C方法(先标记,再联合激活),DNT细胞检测结果与B方法相同。结论采用A方法(常规方法),不能对活化后的DNT细胞进行准确计数;采用B和C方法(改进方法),可以对活化后的DNT细胞进行准确计数,避免了磁珠或(和)流式分选,为其计数和表面抗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简便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T细胞 佛波酯 流式细胞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