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事大主义与朝鲜王朝对明关系 被引量:34
1
作者 孙卫国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6-72,共7页
事大主义是儒家一种外交理念 ,是小国保存自身、应对大国的策略。它发端于东周 ,广泛存在于古代的儒家文化圈之内。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亦存在于分裂时期诸政权之间、周边藩国与中央王朝之间。而在朝鲜半岛与中原王朝交往中尤其重... 事大主义是儒家一种外交理念 ,是小国保存自身、应对大国的策略。它发端于东周 ,广泛存在于古代的儒家文化圈之内。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亦存在于分裂时期诸政权之间、周边藩国与中央王朝之间。而在朝鲜半岛与中原王朝交往中尤其重要。朝鲜王朝高举事大主义的大旗 ,诚心事奉明朝。形式上它依从儒家礼仪制度 ,奉行朝贡之策 ;思想上归依中华。朝鲜对明朝行事大之礼 ,明朝则对朝鲜采“字小”之策。维护朝鲜的利益不受侵犯 ,是壬辰战争时期明朝出兵援朝抗倭的原动力。正因为朝鲜对明朝采取慕华、事大之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大主义 中朝关系 明朝 朝鲜王朝 外交关系史 事大政策 宗藩关系
下载PDF
论“六艺”与“六经” 被引量:16
2
作者 邓安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9,共9页
“六艺”、“六经”习见于我国古代文献中,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指六部儒家经典。其实,先秦只有 五经,并无《乐经》,后人说《乐经》毁于秦始皇焚书,只是主观揣测,并无文献根据。汉人所谓“六艺”,原本 仅指孔子为教学而开设并为儒门... “六艺”、“六经”习见于我国古代文献中,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指六部儒家经典。其实,先秦只有 五经,并无《乐经》,后人说《乐经》毁于秦始皇焚书,只是主观揣测,并无文献根据。汉人所谓“六艺”,原本 仅指孔子为教学而开设并为儒门历代传习的六种课程。孔子授课只有《诗》、《书》、《易经》三部古代文献; 他讲授礼、乐主要是根据《诗》、《书》,而《春秋》则是他唯一的手编教材。“六经”为“六艺”之尊称,“六经” 之“经”,是常道、常法之义,与“五经”之“经”的义蕴有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艺 六经 乐经 五经 技艺 常道
下载PDF
先秦文献中的“以数为纪” 被引量:14
3
作者 赵伯雄 《文献》 CSSCI 1999年第4期25-32,共8页
关键词 先秦文献 逸周书 数词 孔子 周礼 洪范 分类概括 组合 战国秦汉 名词
原文传递
试论殷墟聚落居民的族系问题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絜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3-80,共8页
殷墟聚落形态研究是这些年学术界共同关心的课题 ,但在殷墟聚落居民的族系这一基本问题本上尚有很大分歧。通过仔细分析当地所出的相关族氏铭文 ,可以发现 ,在商代晚期 ,居住在殷墟聚落内的居民并非是由单一族系的“子”姓族氏组成的 ,... 殷墟聚落形态研究是这些年学术界共同关心的课题 ,但在殷墟聚落居民的族系这一基本问题本上尚有很大分歧。通过仔细分析当地所出的相关族氏铭文 ,可以发现 ,在商代晚期 ,居住在殷墟聚落内的居民并非是由单一族系的“子”姓族氏组成的 ,当地的居民至少应该包括子姓、姜姓、姓、姓等各个族氏 ,同时也可能有任姓族氏在殷墟聚落内蕃衍生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商史 青铜器铭文 聚落形态 殷墟居民 族属
下载PDF
《周礼》胥徒考 被引量:8
5
作者 赵伯雄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12,共10页
《周礼》中的“胥徒” ,旧说是“民给徭役者” ,实际上并不准确。从《周礼》各官的职文来看 ,胥徒是服务于宫廷及官府中的一个相对稳定的仆役群体。有的直接从事农牧业生产 ,有的伺候贵族、官吏的生活起居 ,有的充当随从 ,有的担任侍卫... 《周礼》中的“胥徒” ,旧说是“民给徭役者” ,实际上并不准确。从《周礼》各官的职文来看 ,胥徒是服务于宫廷及官府中的一个相对稳定的仆役群体。有的直接从事农牧业生产 ,有的伺候贵族、官吏的生活起居 ,有的充当随从 ,有的担任侍卫。《周礼》中的胥徒地位十分低下 ,接近于奴隶 ,是王室及各级官吏役使的对象。研究《周礼》中的胥徒 ,有助于判断《周礼》的时代。“徒”的意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周礼》对“徒”字的使用 ,与睡虎地秦简中的“徒”最为契合 ,这就为《周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礼》 战国晚期 贵族 奴隶 宫廷 睡虎地秦简 王室 官吏 相对稳定 契合
全文增补中
论宋代文学思想的社会文化背景 被引量:4
6
作者 刘畅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374-381,共8页
品性涵养是宋代文士关注的精神境界。品性涵养 ,要有一定的规范准则去遵循 ,而这种规范又具有历史延续性 ,于是产生“尊统”意识。尊统有两层内涵 :一为维护正统 ,二为崇尚权威。由前者产生贯穿两宋始终的文统、道统观念 ,由后者生成宋... 品性涵养是宋代文士关注的精神境界。品性涵养 ,要有一定的规范准则去遵循 ,而这种规范又具有历史延续性 ,于是产生“尊统”意识。尊统有两层内涵 :一为维护正统 ,二为崇尚权威。由前者产生贯穿两宋始终的文统、道统观念 ,由后者生成宋代文坛上体派纷纭的现象。可见 ,品性涵养、尊统意识、体派现象之间 ,明显有一种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文学思想 社会文化背景 品性涵养 尊统意识 体派现象
下载PDF
章学诚的史学总体观念 被引量:6
7
作者 乔治忠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7期23-25,共3页
清代著名的史学家章学诚,对于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史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有一种对于史学的总体观念,并且形成了对史学整体结构的设想。章学诚认为:“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 清代著名的史学家章学诚,对于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史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有一种对于史学的总体观念,并且形成了对史学整体结构的设想。章学诚认为:“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史学 史学理论 传状 史学方法 修志 纪一 刘知几 史学思想 修撰 择善
原文传递
试论中国古代的《论语》学 被引量:5
8
作者 唐明贵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72-74,共3页
《论语》学是研究《论语》的专门学问。它在中国古代共经历了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形成期 ,期间 ,《论语》一书的整理与定型及对《论语》的注解几乎同步进行 ,《论语》学作为一门学问诞生。第二个时期是发展期 ,这一时期注解《论语》... 《论语》学是研究《论语》的专门学问。它在中国古代共经历了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形成期 ,期间 ,《论语》一书的整理与定型及对《论语》的注解几乎同步进行 ,《论语》学作为一门学问诞生。第二个时期是发展期 ,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大增 ,出现了两本对后世《论语》研究有重大影响的专著《论语集解》和《论语义疏》 ,这两本书也代表了当时的两种新的注解体例。第三个时期是衰落期 ,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锐减。第四个时期是复盛期 ,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激增。产生了《论语》学史上两部有重要影响的著作《论语注疏》和《论语集注》 ,注解方式也趋向义理化。第五个时期是总结期 ,产生了不少以辑佚、考异、辨伪、注释为主的《论语》研究的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论语》学 研究时期 《论语集解》 《论语义疏》 经学
下载PDF
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探微 被引量:1
9
作者 闫宝明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5年第6期22-26,共5页
《古文尚书》辨伪是清代学术史上的重要课题。清初学者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判定今 本《古文尚书》为伪书,而同时代的学者毛奇龄则作《古文尚书冤词》,极力为《古文尚书》辩护,从而 引发了一场学术公案。《古文尚书》之伪,今日已... 《古文尚书》辨伪是清代学术史上的重要课题。清初学者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判定今 本《古文尚书》为伪书,而同时代的学者毛奇龄则作《古文尚书冤词》,极力为《古文尚书》辩护,从而 引发了一场学术公案。《古文尚书》之伪,今日已成定论。《冤词》成为毛氏学术生涯中的败笔,其结论 本身已无价值可言。但是他在论辨当中崇实黜虚,纠正了不少辨伪者的错误,从学术史的角度讲,这部 表面看起来与辨伪针锋相对的《冤词》,恰恰对《古文尚书》辨伪的深入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毛奇龄 古文尚书冤词 辨伪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兴旺的佣书业及其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德弟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9-22,共4页
魏晋南北朝佣书业兴旺发达,生产了大量书籍,对官、私藏书之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之文献,包括四大部类的图书和佛、道典籍,大多经佣书人缮写而保存至今,使我们从中获悉了许多先民生产、生活的信息.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佣书业 官藏 私藏 私学 雕版印刷术 图书市场
下载PDF
由“悲凉”看建安风骨的北方文化审美属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畅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11-15,共5页
历来研究建安文学者,多从时间性的时代和社会因素出发,本文则从空间性的地域因素出发,从“悲凉”入手,分别从地理物候、精神心态、忧患意识等三方面分析建安文学的北方文化审美属性。“悲凉”首先具有地域色彩,“速老”是一种精神... 历来研究建安文学者,多从时间性的时代和社会因素出发,本文则从空间性的地域因素出发,从“悲凉”入手,分别从地理物候、精神心态、忧患意识等三方面分析建安文学的北方文化审美属性。“悲凉”首先具有地域色彩,“速老”是一种精神心态上的悲凉,而忧患意识则是一种历史文化心理上深层的悲凉,三者相互交织。北方地域色彩是其底色。它像是只容纳刚健之美的容器,把速老心态和忧患意识都包容其内,使建安文学具有鲜明的北方文化审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凉 地域审美 建安风骨 速老 忧患意识
下载PDF
思想力问题与述而不作传统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畅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43,共6页
与时俱进需要特别重视思想力的更新问题。一个民族要生存要发展 ,不但要有生产力作为物质基础 ,还要有思想力作为精神能源。这样 ,才能认清自己真实的生存现状 ,恰当地根据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来设计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发展道路。但述而不... 与时俱进需要特别重视思想力的更新问题。一个民族要生存要发展 ,不但要有生产力作为物质基础 ,还要有思想力作为精神能源。这样 ,才能认清自己真实的生存现状 ,恰当地根据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来设计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发展道路。但述而不作的传统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力产出。因而使它的思想力相对它的需求来说 ,严重不足。直到今天 ,我们的思想仍然要靠进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力 更新 述而不作
下载PDF
《汉学商兑》与清中叶的汉、宋之争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淑红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7-45,共9页
嘉道之际 ,学界出现了第一部系统批判汉学的著作即方东树的《汉学商兑》,从而使长期以来的汉、宋之争公开化。此书在为宋学辩护的同时 ,也集矢于当时的汉学流弊。书中方东树对汉学的攻击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即汉学家的治学方法、汉学... 嘉道之际 ,学界出现了第一部系统批判汉学的著作即方东树的《汉学商兑》,从而使长期以来的汉、宋之争公开化。此书在为宋学辩护的同时 ,也集矢于当时的汉学流弊。书中方东树对汉学的攻击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即汉学家的治学方法、汉学诸人提出的种种“理”论、汉学繁冗支离、泥古株守之弊以及所谓汉学的超接道统。其中 ,无论是对汉学支离破碎、泥古株守的批判 ,还是对汉学家埋头考据、不通世务的针砭 ,都可谓深中肯綮。然而过分强烈的卫道心态 ,使方东树不能客观地对待汉学与宋学 ,议论往往走向极端。方氏固然揭露了汉学的痼疾 ,但采取了近乎全盘否定的方式 ,甚至抬出皇帝压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东树 《汉学商兑》 汉、宋之争
下载PDF
朱熹《春秋》学考述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伯雄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3-72,共10页
宋代大儒朱熹对儒家的许多经典都有精深的研究 ,唯独对《春秋》一经很少作出讲解和阐发。他虽然不敢否定《春秋》的经典地位 ,但他反对“一字褒贬”说 ,反对以“例”说春秋 ,对三传以及历代经师的解经表示出了强烈的怀疑 ;同时 ,对在当... 宋代大儒朱熹对儒家的许多经典都有精深的研究 ,唯独对《春秋》一经很少作出讲解和阐发。他虽然不敢否定《春秋》的经典地位 ,但他反对“一字褒贬”说 ,反对以“例”说春秋 ,对三传以及历代经师的解经表示出了强烈的怀疑 ;同时 ,对在当时有着重要影响的程颐与胡安国的《春秋传》也提出了批评。他的客观求实的态度 ,在当时的儒者中独树一帜 ,他对《春秋》经传的看法 ,在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春秋》学 《春秋》 《春秋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胡安国
原文传递
清华简《金縢》与《尚书》郑注文本考——兼论《史记》述《金縢》的今古文问题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晶 《古代文明》 CSSCI 2016年第3期39-47,共9页
前人认为郑玄《尚书注》"兼采今古文",但是单凭存世文献,辨别郑注哪些属于今文经说、哪些属于古文经说是个难题。而近年新出的清华简《金縢》篇是战国中晚期的古文本,通过文本对读等方法,可以推断郑氏经说主要采用了古文,亦... 前人认为郑玄《尚书注》"兼采今古文",但是单凭存世文献,辨别郑注哪些属于今文经说、哪些属于古文经说是个难题。而近年新出的清华简《金縢》篇是战国中晚期的古文本,通过文本对读等方法,可以推断郑氏经说主要采用了古文,亦可确知《史记·鲁周公世家》述《尚书·金縢》兼采今古文经说,构成了《史记》采用古文的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金縢》 郑玄 《史记》 今古文
下载PDF
康有为对传统儒家经典的新阐释 被引量:1
16
作者 唐明贵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73-76,65,共5页
戊戌变法失败后,为了破除传播西学的舆论阻力争取中国知识界对新思想新文化的认同和支持,寻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出路,康有为以经邦济世为宗旨,借用西方近代的人道主义学说、政治理念以及经济思想重新诠释传统儒家经典,使传统经学充... 戊戌变法失败后,为了破除传播西学的舆论阻力争取中国知识界对新思想新文化的认同和支持,寻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出路,康有为以经邦济世为宗旨,借用西方近代的人道主义学说、政治理念以及经济思想重新诠释传统儒家经典,使传统经学充实了近代意义的新内容,在学术界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传统儒家经典 西学 重新阐释
下载PDF
古代论诗诗概论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永纪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8期48-53,共6页
古代论诗诗概论赵永纪以诗的形式来论诗,在中国古代诗论中,是一种特殊的体裁。用整首诗专门来评论作家、作品。表达诗学理论观点的作品,虽然出现较晚,但越到后来数量越多,内容越丰富多彩,有对作家、作品和诗风的评论,有对诗学理... 古代论诗诗概论赵永纪以诗的形式来论诗,在中国古代诗论中,是一种特殊的体裁。用整首诗专门来评论作家、作品。表达诗学理论观点的作品,虽然出现较晚,但越到后来数量越多,内容越丰富多彩,有对作家、作品和诗风的评论,有对诗学理论的直接阐述,也有对自己“诗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诗诗 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 杨万里 评论 论诗绝句 江山之助 女郎诗 王士祯 中国古代
下载PDF
御门听政与康熙之治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薇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8-27,共10页
清朝御门听政早在顺治朝即已有之 ,及康熙朝形成定制。康熙帝每日清晨御乾清门听政 ;皇帝出巡则在行宫听政。皇帝听政时辰主要经历了“黎明进奏”与“定时视朝”两个阶段。御门听政是清朝治国最重要的措施 ,它不仅是康熙帝勤政的标志 ,... 清朝御门听政早在顺治朝即已有之 ,及康熙朝形成定制。康熙帝每日清晨御乾清门听政 ;皇帝出巡则在行宫听政。皇帝听政时辰主要经历了“黎明进奏”与“定时视朝”两个阶段。御门听政是清朝治国最重要的措施 ,它不仅是康熙帝勤政的标志 ,更是清朝前期推行皇权统治 ,迅速走向强大统一的基本保证。御门听政是抗灾减灾 ,恢复农业经济的中枢。康熙帝建立并施行御门听政制度 ,表明他的勤政思想和坚定划一的统治风格以及修明政治 ,强化皇权 ,建立强大清帝国的决心 ,乃得“守成而兼创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御门听政 康熙帝
下载PDF
竹简所见楚国居民里居形态初探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絜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45-49,共5页
就目前所见的战国中晚期的楚简资料而言,作为楚地居民基层组织的邑、里及州,其内部居民间的社会关系不再依靠血缘纽带加以联系,聚落内以核心家庭与主干家庭为主体,家庭间没有必然的血亲关系,故其里居形态是以异姓异族同里而居为常,与其... 就目前所见的战国中晚期的楚简资料而言,作为楚地居民基层组织的邑、里及州,其内部居民间的社会关系不再依靠血缘纽带加以联系,聚落内以核心家庭与主干家庭为主体,家庭间没有必然的血亲关系,故其里居形态是以异姓异族同里而居为常,与其他列国的情形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简 楚国 基层组织 社会关系
下载PDF
《花间集》编纂背景及编纂原则探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罗争鸣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144-147,共4页
晚唐五代时期 ,大量才子士人流寓西蜀 ,再加上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 ,蜀地词曲创作日益繁荣。本文在征引史料的基础上论述了蜀词的成就和地位 ,进而揭示了《花间集》的编纂背景 ,从体例、词人、词作、词调等方面 ,分析了其力求精美别致的... 晚唐五代时期 ,大量才子士人流寓西蜀 ,再加上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 ,蜀地词曲创作日益繁荣。本文在征引史料的基础上论述了蜀词的成就和地位 ,进而揭示了《花间集》的编纂背景 ,从体例、词人、词作、词调等方面 ,分析了其力求精美别致的编纂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间集》 编纂背景 编纂原则 西蜀 精雕细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