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儒道尊严思想简论
被引量:
5
1
作者
乔清举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7-112,共6页
在先秦儒家哲学中,尊严并不只是一种外在的威严,也是德性的结果。先秦儒家认为人因其德性而具有尊严,这是"德性尊严论",类似于康德的自律尊严论。同时,先秦儒家也强调人的尊严应该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支撑。老子宣称道具有尊严,...
在先秦儒家哲学中,尊严并不只是一种外在的威严,也是德性的结果。先秦儒家认为人因其德性而具有尊严,这是"德性尊严论",类似于康德的自律尊严论。同时,先秦儒家也强调人的尊严应该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支撑。老子宣称道具有尊严,可称为得道尊严论。其方法是由被动、无为而致主动,与康德尊严论不同。其缺点是没有为人的欲望划出一条不可再削减的底线,故易导向尊严的破坏。庄子主张任何事物都有相等的尊严,其尊严论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是对康德思想的突破,有利于建立对自然的生态态度。宋明儒学的道德哲学是超自律论,其尊严思想是超自律道德尊严论。其要点是强调人通过修养功夫使自己的行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自律。超自律是心与理的纯熟统一,是成圣的必要条件。朱子认为,圣人德盛,具有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康德
尊严
超自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儒家如何定位道德情感?——以朝鲜前期的“四七论辩”为中心
2
作者
卢兴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43,160,共13页
在先秦儒学中,“四端”代表道德情感,“七情”代表自然情感,孟子强调“四端”的超越性。至宋代理学,朱子以“性(理)/情(气)”的二元模式将“四端”置于形下之域,弱化了孟子关于道德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划界。朝鲜前期的“四七之辩”在朱子...
在先秦儒学中,“四端”代表道德情感,“七情”代表自然情感,孟子强调“四端”的超越性。至宋代理学,朱子以“性(理)/情(气)”的二元模式将“四端”置于形下之域,弱化了孟子关于道德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划界。朝鲜前期的“四七之辩”在朱子学的框架之内展开,退溪力图以“理发”凸显“四端”的超越性,将“四端”与“七情”视为异质异层的两种情感。而栗谷恪守朱子“情即气”的界定,将“四端”与“七情”视为同层包含的关系,并以至善之“意”作为引导“情”的超越因素,在某种意义上成为道德情感的替代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端
七情
道德情感
李退溪
李栗谷
原文传递
题名
儒道尊严思想简论
被引量:
5
1
作者
乔清举
机构
南开大学
中国
哲学
研究
中心
南开大学
哲学
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7-112,共6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儒家生态哲学史"(项目批准号:11AZX006)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在先秦儒家哲学中,尊严并不只是一种外在的威严,也是德性的结果。先秦儒家认为人因其德性而具有尊严,这是"德性尊严论",类似于康德的自律尊严论。同时,先秦儒家也强调人的尊严应该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支撑。老子宣称道具有尊严,可称为得道尊严论。其方法是由被动、无为而致主动,与康德尊严论不同。其缺点是没有为人的欲望划出一条不可再削减的底线,故易导向尊严的破坏。庄子主张任何事物都有相等的尊严,其尊严论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是对康德思想的突破,有利于建立对自然的生态态度。宋明儒学的道德哲学是超自律论,其尊严思想是超自律道德尊严论。其要点是强调人通过修养功夫使自己的行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自律。超自律是心与理的纯熟统一,是成圣的必要条件。朱子认为,圣人德盛,具有尊严。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康德
尊严
超自律
Keywords
Confucianism, Daoism, Kant, dignity, super-autonomy
分类号
B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儒家如何定位道德情感?——以朝鲜前期的“四七论辩”为中心
2
作者
卢兴
机构
南开大学
中国
哲学
研究
中心
出处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43,160,共13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四七之辩与儒家情感哲学的演进”(项目编号:19FZXB069)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在先秦儒学中,“四端”代表道德情感,“七情”代表自然情感,孟子强调“四端”的超越性。至宋代理学,朱子以“性(理)/情(气)”的二元模式将“四端”置于形下之域,弱化了孟子关于道德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划界。朝鲜前期的“四七之辩”在朱子学的框架之内展开,退溪力图以“理发”凸显“四端”的超越性,将“四端”与“七情”视为异质异层的两种情感。而栗谷恪守朱子“情即气”的界定,将“四端”与“七情”视为同层包含的关系,并以至善之“意”作为引导“情”的超越因素,在某种意义上成为道德情感的替代性方案。
关键词
四端
七情
道德情感
李退溪
李栗谷
Keywords
Four beginnings(Si Duan)
Seven Emotions(Qi Qing)
Moral Feeling
Yi Hwang(Toegye)
Yi I(Yulgok)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儒道尊严思想简论
乔清举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儒家如何定位道德情感?——以朝鲜前期的“四七论辩”为中心
卢兴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