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道尊严思想简论 被引量:5
1
作者 乔清举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7-112,共6页
在先秦儒家哲学中,尊严并不只是一种外在的威严,也是德性的结果。先秦儒家认为人因其德性而具有尊严,这是"德性尊严论",类似于康德的自律尊严论。同时,先秦儒家也强调人的尊严应该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支撑。老子宣称道具有尊严,... 在先秦儒家哲学中,尊严并不只是一种外在的威严,也是德性的结果。先秦儒家认为人因其德性而具有尊严,这是"德性尊严论",类似于康德的自律尊严论。同时,先秦儒家也强调人的尊严应该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支撑。老子宣称道具有尊严,可称为得道尊严论。其方法是由被动、无为而致主动,与康德尊严论不同。其缺点是没有为人的欲望划出一条不可再削减的底线,故易导向尊严的破坏。庄子主张任何事物都有相等的尊严,其尊严论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是对康德思想的突破,有利于建立对自然的生态态度。宋明儒学的道德哲学是超自律论,其尊严思想是超自律道德尊严论。其要点是强调人通过修养功夫使自己的行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自律。超自律是心与理的纯熟统一,是成圣的必要条件。朱子认为,圣人德盛,具有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康德 尊严 超自律
下载PDF
儒家如何定位道德情感?——以朝鲜前期的“四七论辩”为中心
2
作者 卢兴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43,160,共13页
在先秦儒学中,“四端”代表道德情感,“七情”代表自然情感,孟子强调“四端”的超越性。至宋代理学,朱子以“性(理)/情(气)”的二元模式将“四端”置于形下之域,弱化了孟子关于道德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划界。朝鲜前期的“四七之辩”在朱子... 在先秦儒学中,“四端”代表道德情感,“七情”代表自然情感,孟子强调“四端”的超越性。至宋代理学,朱子以“性(理)/情(气)”的二元模式将“四端”置于形下之域,弱化了孟子关于道德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划界。朝鲜前期的“四七之辩”在朱子学的框架之内展开,退溪力图以“理发”凸显“四端”的超越性,将“四端”与“七情”视为异质异层的两种情感。而栗谷恪守朱子“情即气”的界定,将“四端”与“七情”视为同层包含的关系,并以至善之“意”作为引导“情”的超越因素,在某种意义上成为道德情感的替代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端 七情 道德情感 李退溪 李栗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