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6篇文章
< 1 2 10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新型的日常生活世界 被引量:4
1
作者 闻晓祥 王南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0-46,共7页
日常生活指的是人类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活动,包括非自觉的日常生产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日常生活世界就是由这些非自觉的活动所构成的结构领域,它是日常生活的社会表现形式。非日常生活指的是人类自觉的类本质对象化活... 日常生活指的是人类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活动,包括非自觉的日常生产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日常生活世界就是由这些非自觉的活动所构成的结构领域,它是日常生活的社会表现形式。非日常生活指的是人类自觉的类本质对象化活动,包括自觉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活动。非日常生活世界便是由这些活动所构成的结构领域,它是非日常生活的社会表现形式。两类生活构成人类活动,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架便是这两类生活世界及其相互作用形式。一般来说,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表现为非日常生活世界的不断扩大及其所引起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不断缩小。但是,在相对静止的社会历史阶段,两类生活世界必然保持某种平衡。基于这一理论构想,本文试图从两类生活世界及其结构关系在中国历史中的变迁以及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两方面,探寻日常生活世界的可能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日常生活世界 社会整合 结构变迁 日常交往 政治活动 日常生产 物质生活资料 中国社会 交往关系 中国传统社会
下载PDF
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变迁与新型的日常生活世界 被引量:2
2
作者 闻晓祥 王南湜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3-200,共8页
关键词 非日常生活世界 社会整合 社会结构 历史变迁 日常交往 政治活动 物质生活资料 日常生产 交往关系 经济条件下
原文传递
朱子哲学中道心人心论与天理人欲论之内在逻辑关系探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谢晓东 杨妍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2-35,共4页
在朱子哲学中,“人心”指人的感觉与需求,“人心”之合乎性理的状态即为“道心”。“人欲”的真实含义是“私欲”,“人心”不是“人欲”。“人心”是“通孔”,“道心”或“天理”乃“人心”向上提升一层的结果,“人欲”乃“人心”向下... 在朱子哲学中,“人心”指人的感觉与需求,“人心”之合乎性理的状态即为“道心”。“人欲”的真实含义是“私欲”,“人心”不是“人欲”。“人心”是“通孔”,“道心”或“天理”乃“人心”向上提升一层的结果,“人欲”乃“人心”向下坠落的结果。“天理”“人欲”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是在“人心”的基础上分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心 人心 天理 人欲 逻辑关系
下载PDF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 被引量:6
4
作者 甘阳 邓正来 +9 位作者 汪晖 杨立华 舒炜 罗岗 耿传明 赵晓力 彭国翔 谢茂松 张志强 毛丹武 《开放时代》 CSSCI 2006年第2期5-37,共33页
关键词 中国思想史 中国思想文化 当代语境 现代 道德评价 研究中心 香港大学 学术变迁 总体状况 价值观念
原文传递
社会公正:公共健康伦理的时代课题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喜文 张肖阳 肖巍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26,共4页
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引发了人们对全球性气候变化和环境公正的热议,同时,也成为公共健康伦理研究中的重要论题。公共健康伦理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生命伦理学中派生出来的一门新学科。但是,当... 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引发了人们对全球性气候变化和环境公正的热议,同时,也成为公共健康伦理研究中的重要论题。公共健康伦理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生命伦理学中派生出来的一门新学科。但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什么是公共健康、什么是公共健康伦理、公共健康伦理研究的范围究竟有哪些、如何确定公共健康伦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当代公共健康伦理应当重点讨论哪些问题、中国的公共健康伦理面临着哪些主要挑战等,尚有待深入研究。面对国内学术界这方面研究的薄弱现状,本专题讨论仅从几个侧面对这一新学科作出初步思考,意在抛砖引玉,吸引更多学者参与到这项研究中来,为解决中国当代公共健康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构建更为公正的健康保健制度、完善社会公共健康体系和政策、建设公正而和谐的社会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健康伦理 社会公正 时代课题 公正理论 伦理哲学 政治哲学 古典主义 平等主义
下载PDF
论马克思哲学的“灵知主义”误读
6
作者 王时中 苑诗野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3,共8页
黑格尔构造了哲学、宗教与科学的“三位一体”形式,并以“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来论证理性与信仰的同一。沃格林因此将黑格尔视为“思辨的灵知主义者”,并将实证主义、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纳入“灵知主义”的思想谱系中。但沃格林忽视... 黑格尔构造了哲学、宗教与科学的“三位一体”形式,并以“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来论证理性与信仰的同一。沃格林因此将黑格尔视为“思辨的灵知主义者”,并将实证主义、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纳入“灵知主义”的思想谱系中。但沃格林忽视了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出发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如果以康德的先验哲学与陶伦斯的神学科学为参照,可以更为清晰地呈现黑格尔哲学的“灵知主义”原型。但如何在理性与信仰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厘定马克思哲学与“灵知主义”之间的关系,以抵制“灵知主义”及其家族形式的肆虐,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艰巨的思想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验形式 超验形式 辩证形式 灵知主义 马克思
原文传递
“历史现象学”何以不可能?——论卢卡奇对海德格尔的三重批评
7
作者 王时中 罗海铨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2-22,共11页
针对国内外学界长期以来从海德格尔“生存论现象学”阐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现象学”进路,重读卢卡奇对海德格尔的批评具有参考意义。卢卡奇对海德格尔哲学进行了三重批评:在第一重批评中,卢卡奇以内在批判的方式指出海德... 针对国内外学界长期以来从海德格尔“生存论现象学”阐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现象学”进路,重读卢卡奇对海德格尔的批评具有参考意义。卢卡奇对海德格尔哲学进行了三重批评:在第一重批评中,卢卡奇以内在批判的方式指出海德格尔的历史观是“自相矛盾”的;在第二重批评中,卢卡奇认为海德格尔现象学方法的缺陷导致其“自相矛盾”的历史观;在第三重批评中,卢卡奇认为海德格尔为了弥补“存在”的空洞,混淆了主观与客观的分别,将主观的“此在”填入了“存在”的客观之中,反而倒向一种人类学立场,并最终在两种虚无主义之间摆荡。卢卡奇对海德格尔思想的三重批评揭示了海德格尔式“历史现象学”的症结,这种批评对于考察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现象学传统之间的批判性关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解释学循环 存在 此在 现象学
下载PDF
笔谈老子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杨超 张岱年 +7 位作者 方克立 赵吉惠 张智彦 王沐 李德永 燕国材 朱贻庭 程静宇 《求索》 1986年第1期60-66,共7页
1985年11月10日至15日,全国老子学术思想讨论会在湖南湘潭市召开。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13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紧紧抓《老子》一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及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展开了讨论。这里从代表们的... 1985年11月10日至15日,全国老子学术思想讨论会在湖南湘潭市召开。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13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紧紧抓《老子》一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及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展开了讨论。这里从代表们的贺信、发言和论文中,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意见发表出来,略示会议风姿。限于篇幅,所选对象不多和已选对象的文字都不长,敬请鉴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研究 《老子》 儒家思想 方仙道 中国传统文化 道家学派 心理思想 黄老道 中国民族文化 道家思想
下载PDF
孔子“正名”思想的语用学意义及社会功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晓芒 毕富生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35,共7页
孔子的"正名"思想,是其重视"言语"的结果,这种结果又是其政治追求的需要、当时社会政治生活及政治交际活动的需要。"正名"思想又以其"无所苟而已"的言语谈说态度及其不同体现,表明孔子注意到... 孔子的"正名"思想,是其重视"言语"的结果,这种结果又是其政治追求的需要、当时社会政治生活及政治交际活动的需要。"正名"思想又以其"无所苟而已"的言语谈说态度及其不同体现,表明孔子注意到了人际沟通中的一些重要的语用原则。这些语用原则与西方逻辑的语用原则既有同也有异,是时代的产物,也具有了时代的精神,并因此具有了"正名以正政"的社会功用。这仍然是我们今天的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名 语用原则 社会功用
原文传递
孟子之礼学 被引量:2
10
作者 夏当英 陆建华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20,共3页
孟子强调礼的宗法等级性,肯定礼的政治价值和人生价值,用礼区别人与禽兽以及君子与小人;从人性之维证明礼之于人的内在性,从心灵之维说明礼内在于人之身体之中,为礼的存在寻找内在根据;重视丧礼,坚守三代丧礼的厚葬久丧特征,与孔子重久... 孟子强调礼的宗法等级性,肯定礼的政治价值和人生价值,用礼区别人与禽兽以及君子与小人;从人性之维证明礼之于人的内在性,从心灵之维说明礼内在于人之身体之中,为礼的存在寻找内在根据;重视丧礼,坚守三代丧礼的厚葬久丧特征,与孔子重久丧而轻厚葬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丧礼
原文传递
笔谈中国哲学史范畴研究(二) 被引量:2
11
作者 肖筵父 汤一介 +2 位作者 王明 方克立 杜维明 《求索》 1984年第2期60-67,50,共9页
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研究中国哲学范畴 范畴是认识之网上的纽结,是理性思维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积淀、升华中的结晶。科学的哲学史研究,应当揭示人类哲学认识的矛盾发展的逻辑进程。这个逻辑进程,集中地体现在哲学范畴的产生、... 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研究中国哲学范畴 范畴是认识之网上的纽结,是理性思维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积淀、升华中的结晶。科学的哲学史研究,应当揭示人类哲学认识的矛盾发展的逻辑进程。这个逻辑进程,集中地体现在哲学范畴的产生、发展和衍变之中。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普遍概念以及各门具体科学概念被精炼成哲学范畴;哲学范畴的内涵由贫乏到丰富、由简单到复杂、由朦胧到清晰、由抽象到具体;哲学范畴之间的依存、转化、联系日益形成明确的系统;这些都标志着人类哲学认识一步步提高和深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畴研究 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哲学史 知行 科学的哲学史 哲学范畴 六情 道教 类哲学 天人合
下载PDF
进化逻辑: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被引量:1
12
作者 桂起权 任晓明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5-36,44,共3页
关键词 进化逻辑 科学发展 动态模式 人工智能心理学派 反复竞争 组桶式分类符系统
原文传递
从“资本的逻辑”到“决断的逻辑”——以施米特与凯尔森的分歧为视角
13
作者 王时中 苑诗野 《天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30,共9页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切入,构造了“资本”这个“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施米特从政治危机切入,构造了一种区别于凯尔森“纯粹规范论”的“主权决断论”。施米特深刻地揭示了“决断”这一似乎是完全空洞的概念在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切入,构造了“资本”这个“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施米特从政治危机切入,构造了一种区别于凯尔森“纯粹规范论”的“主权决断论”。施米特深刻地揭示了“决断”这一似乎是完全空洞的概念在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但他据此认为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黑格尔“辩证的决定论”的经济学版本,则是忽视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的辩证法”中所蕴含的内在张力,误读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如何以马克思“资本的逻辑”为参照,构造一种“决断的逻辑”,以作为把握现代政治生活的“抓手”,当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的逻辑 决断的逻辑 施米特 凯尔森 马克思
原文传递
试论逻辑哲学的中心问题 被引量:3
14
作者 任晓明 桂起权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共6页
波普尔曾经指出,科学哲学的诸多问题中存在着一个中心问题,这就是科学知识增长的问题。在我们看来,逻辑哲学中同样存在一个中心问题。那就是形式系统内的推理有效性是否恰当地符合非形式原型的问题,亦即恰当性问题。整个逻辑哲学都是围... 波普尔曾经指出,科学哲学的诸多问题中存在着一个中心问题,这就是科学知识增长的问题。在我们看来,逻辑哲学中同样存在一个中心问题。那就是形式系统内的推理有效性是否恰当地符合非形式原型的问题,亦即恰当性问题。整个逻辑哲学都是围绕着逻辑系统内有效的形式推理如何与系统外的非形式原型恰当相符这个问题展开的,其他问题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哲学 中心问题 恰当性
原文传递
分权制衡原则的历史演变及当代启示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晓东 韩刚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8年第4期20-23,共4页
分权与制衡原则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它源于古代西方政治思想,直至近代才作为重要的政治原则得以确立和完善。美国在政治实践中贯彻"双重分权"和"立体制衡"的模式,成为推行分权制衡原则的典范。在当代中国,不仅政... 分权与制衡原则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它源于古代西方政治思想,直至近代才作为重要的政治原则得以确立和完善。美国在政治实践中贯彻"双重分权"和"立体制衡"的模式,成为推行分权制衡原则的典范。在当代中国,不仅政府组织可以批判性地借鉴分权制衡理论成果,而且在执政党党外监督方面同样可以吸纳其思想精髓,关键在于要正确处理行政效率与分权制衡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权与制衡 三权分立 政治实践 民主政治
下载PDF
国家形象、历史使命、全球意识——当代中华人文精神的三重视角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高华 梅岚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0-185,共6页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在历史时空中绵延发展自强不息的文化体,其文化根基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基础。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表达,是凝聚人心的价值源泉,是国家统一的重要精神支持。"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在历史时空中绵延发展自强不息的文化体,其文化根基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基础。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表达,是凝聚人心的价值源泉,是国家统一的重要精神支持。"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对当代中华人文精神的生动诠释。当代中华人文精神要在精神旨趣、价值取向、思想特征上显示出与国家形象、历史使命、全球意识相契合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关切,从而成为中国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活水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华人文精神 国家形象 历史使命 全球意识
下载PDF
古典西学在中国(之二)
17
作者 张志扬 丁耘 +7 位作者 白钢 巴莫曲布嫫 徐戬 黄瑞成 陈建洪 张文江 熊林 甘阳 《开放时代》 CSSCI 2009年第2期5-25,共21页
一、回到西学古典 我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第一是希腊理性善:产生于混沌黑暗的希腊神系开初倾向于幽冥的自然“定数律”(限制),黑格尔把它理解成“度”(神即“度”),由此构成“规律”的“善无限性”,与“恶无限性”相对.
关键词 西学 古典 中国 无限性 黑格尔 希腊
原文传递
科学辩护在知识创新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桂起权 任晓明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10-12,共3页
当代科学哲学家 ,无论是赖欣巴哈还是波普尔 ,都注重科学辩护的研究。科学辩护的逻辑中包含着一种科学探究或知识创新的模式。
关键词 科学辩护 假说检验模型 知识创新 归纳主义 波谱尔 赖欣巴哈 逻辑主义 历史主义
下载PDF
逻辑系统发生学:探索非经典逻辑产生奥秘的金钥匙 被引量:1
19
作者 任晓明 桂起权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共6页
逻辑系统发生学的中心任务是探究逻辑系统的产生和发展的奥秘。非经典逻辑产生的内在动力是经典逻辑的形式系统与非形式原型之间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不恰当性。当经典逻辑在形式化过程中出现一些"怪论"和"疑难"时,为... 逻辑系统发生学的中心任务是探究逻辑系统的产生和发展的奥秘。非经典逻辑产生的内在动力是经典逻辑的形式系统与非形式原型之间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不恰当性。当经典逻辑在形式化过程中出现一些"怪论"和"疑难"时,为了解释或消解这些疑难,就需要运用种种不同的调整和修改策略,去"修正"原有的经典逻辑系统,从而产生新的逻辑系统,这种新系统要么是对经典逻辑的扩展,要么是对经典逻辑的变异,这就是非经典逻辑产生和发展的奥秘。而逻辑系统发生学则是探索非经典逻辑产生奥秘的金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系统发生学 非经典逻辑 形式化
原文传递
从东方文化视角看印度逻辑的特征
20
作者 任晓明 王刚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4,共7页
印度逻辑具有不同于西方形式经典逻辑所不具有的多面性特质。亦即既有其非经典逻辑特质,又有非演绎逻辑特质:以耆那教的七值逻辑和新正理派的句义理论为代表的逻辑思想具有非经典逻辑特质,该特质类似于现代非经典逻辑中的商讨逻辑和认... 印度逻辑具有不同于西方形式经典逻辑所不具有的多面性特质。亦即既有其非经典逻辑特质,又有非演绎逻辑特质:以耆那教的七值逻辑和新正理派的句义理论为代表的逻辑思想具有非经典逻辑特质,该特质类似于现代非经典逻辑中的商讨逻辑和认知逻辑。以正理派的五支论式和佛教因明的三支论式为代表的逻辑思想具有的非演绎特质,这是一种将演绎、归纳和印度逻辑特有的逻辑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的特质。印度逻辑具有的多面性特质表明,只有跳出演绎与归纳截然二分的局限,从印度逻辑发展的自身特点出发,才有可能把握印度逻辑的基本特征或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逻辑 论式 商讨逻辑 认知逻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