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钟聪 李小洁 +4 位作者 何园燕 邱微文 李杰 张新英 胡宝清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8-485,共8页
基于广西第二次土壤普查的270个土壤剖面资料,结合1∶50万数字化土壤类型图、土地利用类型图和气象监测数据等资料,利用地统计学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广西表层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广西表层土壤... 基于广西第二次土壤普查的270个土壤剖面资料,结合1∶50万数字化土壤类型图、土地利用类型图和气象监测数据等资料,利用地统计学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广西表层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广西表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11±2.19%,变异系数为70.72%,空间分布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广西表层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土壤类型、成土母质、海拔、土地利用、气候和坡度6个环境因子对全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异的综合解释能力为47.9%。其中,土壤类型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能独立解释其变异的36.0%,海拔和成土母质分别能独立解释28.5%和15.8%。气温对广西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的影响比降水量更加显著,从而造成了广西土壤有机质整体呈南低北高的趋势。同时,土壤有机质对气温的敏感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降雨量的制约。此外,研究区农业耕作管理等因素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广西 地统计学 逐步回归分析
下载PDF
基于山江海视角与SRP模型的桂西南-北部湾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泽 胡宝清 +1 位作者 丘海红 邓雁菲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7-306,共10页
为揭示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海岸带生态环境脆弱性,本研究基于山江海视角,采用生态敏感度-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SRP)模型、无纲量化模型、层次分析法,结合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对该区域进行了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评价,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 为揭示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海岸带生态环境脆弱性,本研究基于山江海视角,采用生态敏感度-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SRP)模型、无纲量化模型、层次分析法,结合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对该区域进行了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评价,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1)2000~2018年三期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在0.14~0.96之间,平均值在0.52,整体属于中度脆弱。2000年轻度脆弱区面积比重最大为44.96%,中度脆弱区面积其次,重度脆弱区面积最小;2010年轻度脆弱区和中度脆弱区的面积比重相似,潜在脆弱区面积和重度脆弱区面积减少;2018年仍然是轻度脆弱区比重最大,重度脆弱区面积增加1736 km^(2)。(2)随着高程的增加,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整体有减轻的趋势,重度脆弱比重越来越小。(3)林地主要分布于微度脆弱区和轻度脆弱区,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轻度脆弱区,草地主要在微度脆弱区和轻度脆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江海视角 生态敏感度-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SRP)模型 生态环境脆弱性 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海岸带
下载PDF
少数民族地区自然保护区社区农户可持续生计分析——以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成虎 廖南燕 +4 位作者 刘菊 唐业杰 苏宏新 陈明煜 杨聪敏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7-51,共15页
全面和系统地研究掌握少数民族地区自然保护区社区农户生计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生计、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对协调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社区发展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广西防城金花... 全面和系统地研究掌握少数民族地区自然保护区社区农户生计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生计、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对协调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社区发展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183户农户数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综合对比了不同生计策略类型农户的生计资本与生计结果,探讨了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1)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农户生计资本总体水平较低,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五种资本分布不均衡,农户物质资本最高,自然资本水平最低。(2)研究区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是自然资本与人力资本。(3)纯农户、兼业户和非农户三种生计策略中,兼业户生计资本水平最高,生计结果也最好,综合来看,兼业户的生计状况比纯农户和非农户更好。文章定量评估了农户生计结果,系统地揭示自然保护区社区农户生计现状,采用多种方法分析生计资本、生计策略与生计后果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研究结果与讨论,文章提出加大教育投入、技术扶持是提高研究区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质量的关键;在改善生计的同时,还需加强宣传教育以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以促进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生计 自然保护区 金花茶 生计结果 社区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脱钩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刘彦花 贾莉 叶国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67-274,共8页
[目的]分析广西北部湾区域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利用的脱钩关系,揭示二者脱钩程度的空间演变规律,为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利用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Tapio脱钩模型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7-2016年土地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 [目的]分析广西北部湾区域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利用的脱钩关系,揭示二者脱钩程度的空间演变规律,为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利用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Tapio脱钩模型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7-2016年土地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程度、时序演变和空间发展规律进行定量评价和综合分析。[结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与经济增长基本处于脱钩状态,且有由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化的趋势。从产业类型上看,第一产业GDP与耕地以强脱钩为主且伴有弱脱钩和扩张性耦合状态;第一产业GDP与林地以弱脱钩为主且有向强脱钩转化的趋势;第二、三产业GDP与建设用地始终处于弱脱钩状态。[结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与经济增长永续脱钩的实现,不仅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还应立足全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继续重视国土空间优化,并通过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开发能力,全面建设生态空间,实现经济增长和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钩 土地资源利用 经济增长 广西北部湾
下载PDF
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及其权衡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高春莲 胡宝清 +2 位作者 黄思敏 黄丽芳 李彩茶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74,286,共12页
[目的]量化和分析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时空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其生态系统服务现状,进而阐明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生态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对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促进区域全面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 [目的]量化和分析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时空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其生态系统服务现状,进而阐明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生态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对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促进区域全面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1990—2020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及结合修订后的当量因子表,运用网格法、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了山江海耦合关键带1990—2020年ESV时空变化和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相互关系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1990—2020年山江海耦合关键带总ESV从788.55亿元增加至792.30亿元,增幅为0.48%,林地、耕地、水域地类ESV较高,为区内总ESV主要贡献因子,建设用地ESV较低,ESV在空间上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降低的趋势;1990—2020年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相互关系以协同关系为主,约占85.45%,其中权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山江海耦合关键带中部及南部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百色市喀斯特山区;协同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频繁、经济较为发达的市县级城区及沿海地区。[结论]1990—2020年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协调且保持动态平衡,食物生产活动会影响其他生态服务的能力,未来地方应严格把控生产活动开发边界,注重对生产地区的环境保护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权衡/协同 山江海耦合关键带
下载PDF
桂西南石漠化综合治理效益评价及其耦合协调关系
6
作者 黄丽芳 覃星铭 +6 位作者 胡宝清 黄思敏 韦雯雯 张礼黎 陈思锜 赖茹芸 陈汉唐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36,208,共12页
为探究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以来的成效,基于县域尺度,通过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评估2010、2015和2020年桂西南石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变化情况,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各县(区)石漠化治理效益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以解... 为探究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以来的成效,基于县域尺度,通过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评估2010、2015和2020年桂西南石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变化情况,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各县(区)石漠化治理效益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以解析影响耦合协调性提升的限制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间桂西南石漠化治理效益指数排序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其中生态效益提升幅度最大,社会效益缓慢增长,经济效益提升速度有所降低,总体呈良性发展态势;(2)研究区石漠化治理成效状况存在差异,西北部及中部区域保持较高生态效益,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强首府战略”背景下的南宁市主城区及所辖宾阳县、横州市等区域;(3)“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者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47~0.51之间,处于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状态;2020年各县(区)石漠化治理效益的耦合协调关系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滞后现象,经济、社会效益滞后是制约石漠化治理效益耦合协调提升的关键因子。在后续的石漠化治理中,既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也要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尺度 石漠化治理效益 耦合协调性 限制因素 桂西南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及其对植被的影响
7
作者 闫妍 莫金宇 +3 位作者 靳佳 黄玉清 胡宝清 史莎娜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5-1285,共11页
本文基于1982―2020年逐月自校正帕默尔指数(sc_PDSI)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使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西南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区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在多时间尺度讨论... 本文基于1982―2020年逐月自校正帕默尔指数(sc_PDSI)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使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西南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区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在多时间尺度讨论植被对干旱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西南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地区均呈现“干旱-湿润-干旱”的变化过程,经EEMD分解后,sc_PDSI存在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其中年际尺度变化占主导地位(方差贡献率最大)。非喀斯特地区和喀斯特地区的sc_PDSI依次在2014年、2015年发生突变,喀斯特地区干旱指数突变发生在非喀斯特地区之后。总体上,喀斯特地区干湿度优于非喀斯特地区。②在西南喀斯特地区,呈现干旱化和显著干旱化的面积比例分别为42.47%和12.75%,均低于非喀斯特地区干旱化(50.69%)和显著干旱化(27.79%)的面积比例。且喀斯特地区显著湿润化的面积比例为48.81%,远高于非喀斯特地区显著湿润化面积36.23%。③在月度、年度和多年尺度上,喀斯特地区和非喀斯特地区植被NDVI与sc_PDSI均呈负相关关系。且随着时间尺度增加,植被NDVI与sc_PDSI之间相关性越大。西南地区78.87%的区域植被NDVI对sc_PDSI的响应存在滞后性。喀斯特地区和非喀斯特地区植被NDVI对sc_PDSI的响应呈现滞后性面积比例分别是76.43%和68.75%,滞后时间尺度分别以1~3个月和3~6个月为主。本文期望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及区域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校正帕默尔指数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多时间尺度响应 喀斯特地区 非喀斯特地区 西南地区
下载PDF
广西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8
作者 裴广廷 李夏 +5 位作者 贺同鑫 黎俊 庞榆 胡宝清 张伟东 孙建飞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30-1642,共13页
对广西喀斯特地区5种植被恢复模式,即澳洲坚果模式(Macadamia integrifolia)、核桃(Juglans regia)模式、桑葚(Morus alba)模式、苏木(Caesalpinia sappan)模式和封育林模式下的土壤细菌、真菌的α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 对广西喀斯特地区5种植被恢复模式,即澳洲坚果模式(Macadamia integrifolia)、核桃(Juglans regia)模式、桑葚(Morus alba)模式、苏木(Caesalpinia sappan)模式和封育林模式下的土壤细菌、真菌的α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比撂荒地,植被恢复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封育林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磷养分含量的提升效果最大。5种植被恢复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土壤微生物α多样性,其中桑葚对细菌丰富度、谱系多样性影响最大,而核桃对真菌丰富度、香浓指数影响最为显著。土壤pH值、硝态氮和交换性钙含量与细菌α多样性(丰富度、香浓指数、谱系多样性指数)显著正相关。植被恢复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主要表现在相比撂荒地,核桃显著增加了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细菌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真菌的相对丰度,澳洲坚果显著增加了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相对丰度。冗余分析表明土壤交换性钙和总氮含量是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相对重要的驱动因子。总而言之,桑葚、核桃提升微生物多样性效果显著,可能有助于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澳洲坚果显著增加子囊菌门真菌丰度,在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封育林增加土壤有机碳、氮磷养分效果明显,对改善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区 植被恢复修复 土壤微生物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桂西北岩溶地质高背景和矿业活动叠加区土壤剖面镉分布特征及生物有效性
9
作者 王艺惠 文鑫 +3 位作者 钟聪 朱槟栾 苏丹妮 王成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95,共15页
桂西北岩溶地质高背景与矿业活动叠加,导致土壤污染风险增大,对粮食和生态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以广西河池地区典型岩溶地质高背景与矿业活动叠加区作为研究区域,采集了3条水稻田土壤剖面(0~100 cm)样品,分析镉(Cd)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生... 桂西北岩溶地质高背景与矿业活动叠加,导致土壤污染风险增大,对粮食和生态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以广西河池地区典型岩溶地质高背景与矿业活动叠加区作为研究区域,采集了3条水稻田土壤剖面(0~100 cm)样品,分析镉(Cd)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生物有效性,结合富集因子法、风险评价指数等对土壤剖面Cd污染状况与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3条剖面土壤Cd在表层(0~20 cm)均显著富集,表明在土壤表层有明显人为来源的重金属Cd积累。根据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距离矿区较远的两条剖面土壤Cd含量有个别样品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而靠近矿区的剖面则有90%的土壤样品超过农用地土壤风险管控值。研究区土壤剖面Cd含量主要受控于地质背景、农业耕作和矿业活动等多因素相互叠加,不同剖面含量差异主要取决于距离矿区的远近,同一剖面则与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有关。土壤剖面Cd主要以铁锰结合态、离子交换态和残渣态存在,其生物有效性主要受控于土壤Cd总含量、pH值、有机质含量以及铁锰氧化物的固定作用,表现出远离矿区的土壤剖面以及土壤表层的生物有效性相对较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剖面 富集特征 形态分布 生物有效性 岩溶地区 广西
下载PDF
不同空间尺度景观特征对南流江水质的影响差异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银军 梁日梅 +1 位作者 丁爱中 蓝文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954-4964,共11页
流域景观特征决定了非点源污染物来源与地表景观削减消纳能力,但尚缺乏全流域不同空间尺度对二者关联性的认识。以广西北部湾南流江为例,分别在子流域、河岸缓冲带以及监测点圆形缓冲区三种尺度上,基于2020年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解译... 流域景观特征决定了非点源污染物来源与地表景观削减消纳能力,但尚缺乏全流域不同空间尺度对二者关联性的认识。以广西北部湾南流江为例,分别在子流域、河岸缓冲带以及监测点圆形缓冲区三种尺度上,基于2020年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类型特征,结合水质监测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流域景观特征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子流域尺度,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而在河岸缓冲带与监测点圆形缓冲区均以耕地为主;(2)水质指标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与景观特征相关性最为显著,耕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和园地与其呈正相关,是南流江水质污染负荷的重要来源区;景观格局指数中,斑块密度、蔓延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是引起河流水质指标变化的主要景观因子;(3)受流域内或不同子流域间景观特征差异,景观组成面积占比和景观格局指数均在河岸缓冲带尺度对水质状况影响最大,分别可解释57.0%和64.7%的水质指标变化;子流域尺度次之,圆形缓冲区尺度最小,且景观格局指数对水质状况的影响大于景观组成面积占比。建议在河岸带50 m范围内严格控制耕地面积,建设河岸缓冲带并优化景观结构提升污染物削纳能力,从而保护南流江水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尺度 景观特征 冗余分析 南流江
下载PDF
桂西南喀斯特地区木材腐朽真菌四个中国新记录种
11
作者 黄海思 邵元元 +4 位作者 丁承培 郑海富 韦秋路 黄福常 刘斌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0-262,共13页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方法,对采集于桂西南喀斯特地区的木材腐朽菌进行系统分类研究,报道4个中国新记录种:有根刺革菌Rhizochaete radicata、拟白边干皮孔菌Skeletocutis subalbomarginata、卵孢嗜蓝孢孔菌Fomitiporia ovoidospora和...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方法,对采集于桂西南喀斯特地区的木材腐朽菌进行系统分类研究,报道4个中国新记录种:有根刺革菌Rhizochaete radicata、拟白边干皮孔菌Skeletocutis subalbomarginata、卵孢嗜蓝孢孔菌Fomitiporia ovoidospora和肿丝大孔菌Megasporoporia inflata。R.radicata的主要特征为担子果膜质、有裂纹;菌丝系统单系型,囊状体呈纺锤形,担孢子近卵形至椭圆形。S.subalbomarginata新鲜子实体呈红棕色;囊状体近纺锤形,具隔膜,担孢子窄腊肠形。F.ovoidospora硬木质,多年生;囊状体纺锤形,担孢子卵圆形或圆形。M.inflata一年生,菌丝在KOH试剂中变得肿大。本研究提供了4个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描述和图示;另外,采用ITS或nLSU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为形态学鉴定提供分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分类学 系统发育 大型真菌
原文传递
基于SPEI_PM分析广西干旱时空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
12
作者 唐金利 胡宝清 +2 位作者 余碧云 邹毅 苏宏新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9期1067-1078,共12页
利用广西19个气象站点1961-2020年月值气象数据,基于Penman-Monteith蒸散模型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_PM),通过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趋势检验、互相关函数、交叉小波变换和小波相干等方法,分析广西气象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 利用广西19个气象站点1961-2020年月值气象数据,基于Penman-Monteith蒸散模型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_PM),通过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趋势检验、互相关函数、交叉小波变换和小波相干等方法,分析广西气象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探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与广西气象干旱的关联性,以期为干旱预警与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961−2020年广西夏季、秋季和年SPEI_PM整体上呈显著线性上升趋势,气候具有湿润化趋势。全区年际和季节尺度干旱发生频率均以轻旱和中旱为主,重旱和特旱发生频率较低。春季干旱集中发生在桂中部地区,夏季集中在桂西南地区,秋季集中在桂东南和桂东北地区,冬季干旱全区都有分布,而年尺度干旱集中在桂东北地区。广西干旱站次比有明显的年代特征,全区大范围发生旱情尤其是重旱和特旱主要集中在1960s、1970s和2000s。ENSO事件对广西气象干旱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海洋尼诺指数(ONI)与桂东北和桂东南地区的干旱相关性最高,其次是桂西北地区,而沿海地区和桂西南大部分地区与ONI没有显著相关性。作为桂东北地区的典型代表,桂林气象站的SPEI-3与ONI在1962-1976年和1990-2019年分别表现出16~48个月和12~64个月的年际主共振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旱指数 ENSO指数 小波分析 广西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农户生态系统服务依赖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形成型指标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13
作者 张成虎 刘菊 +2 位作者 苏宏新 廖南燕 陈明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417-7430,共14页
厘清农户生态系统服务依赖度(DIES)并分析不同因素对农户DIES的影响机理可为协调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和借鉴,对推进乡村振兴,促进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金花茶... 厘清农户生态系统服务依赖度(DIES)并分析不同因素对农户DIES的影响机理可为协调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和借鉴,对推进乡村振兴,促进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金花茶保护区)为例,基于323份农户问卷数据,对比距离自然保护区不同位置以及不同生计策略类型的农户DIES差异,使用SmartPLS 3.0构建形成型指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自然资源禀赋、农户家庭特征、地理位置以及自然保护区建立等影响因素直接或者通过生计策略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对农户DIES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金花茶保护区周边农户DIES平均值为0.326,处于较低水平,农户主要依赖于生态系统供给服务,对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依赖较低。(2)距离自然保护区不同位置和生计策略类型显著影响农户DIES,金花茶保护区内、附近、保护区外农户DIES平均值分别为0.404、0.330和0.294,保护区内农户DIES平均值显著高于自然保护区外农户;纯农户、兼业户和非农户DIES平均值分别为0.593、0.366和0.151,三者之间差异显著。(3)对农户DIES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生计策略类型、家庭特征、自然资源禀赋和自然保护区建立,总效应分别为-0.564、-0.305、0.235和0.135,其中家庭特征对农户DIES仅有间接影响,即通过“家庭特征→生计策略→DIES”这条路径产生,自然资源禀赋对农户DIES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自然保护区建立对农户DIES仅有直接影响,而地理位置对农户DIES的影响不显著。基于此,提出兼业化和非农化生计转变是改善农户生活且降低其DIES的有效途径;调整农户DIES结构,鼓励农户从高度依赖供给服务转变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组合依赖;或以不损害生态系统的方式获取供给服务,更有利于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依赖度 结构方程模型 形成型指标 生计策略
下载PDF
桂西北典型矿区周边水稻田土壤剖面汞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芳慧 黄丹 +4 位作者 钟聪 赵银军 林清 胡宝清 张新英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42-1350,共9页
以桂西北典型矿区周边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3个剖面样本测定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总汞含量及其不同形态汞含量,探讨了汞的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采用富集因子法探究了土壤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3个土壤剖面不同深度土层的汞含量... 以桂西北典型矿区周边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3个剖面样本测定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总汞含量及其不同形态汞含量,探讨了汞的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采用富集因子法探究了土壤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3个土壤剖面不同深度土层的汞含量不同,同一剖面以亚表层汞含量较高;不同剖面离矿区越近同一深度土层的汞含量越高;离矿区较近土壤剖面的个别土层汞含量超过或接近农用地土壤筛选风险值,但3个土壤剖面不同土层汞含量平均值均未超过土壤管控风险值;而其中2个剖面表层土壤汞的生物有效性相对较高,具有潜在生态风险;土壤中的汞形态以铁锰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残渣态为主;DC2剖面土壤汞含量主要受到外来源的影响,其余剖面汞含量主要受到地质背景影响;土壤pH、有机碳和磷均与土壤总汞含量无显著相关性,但却与个别形态汞含量具有显著相关关系。本研究认为研究区衡量汞生态地球化学风险既要考虑土壤母岩汞的背景值,又要考虑人为活动的影响,其中前者居于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剖面 汞形态 垂直分布 生物有效性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广西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
15
作者 万春宏 胡宝清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期213-216,222,共5页
土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供人们生产生活之用。评估土地综合承载能力,可以预测、也可以规划广西今后的发展。采用承载力状态评价法与各方面因素构建指标体系,评价了广西自然环境特点对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的影响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结果表... 土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供人们生产生活之用。评估土地综合承载能力,可以预测、也可以规划广西今后的发展。采用承载力状态评价法与各方面因素构建指标体系,评价了广西自然环境特点对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的影响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结果表明:广西综合承载力在相对逐年上升,针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方面的承载力因素进行提高可提升广西土地综合承载力。为此,提出了在今后进行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时,第三产业新趋势可以适当考虑进对评价指标的选取中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综合承载力 评价 广西
下载PDF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县域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以广西桂平市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莫素芬 吴壮金 胡宝清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1期62-66,73,共6页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从生产、生活、生态3个维度选取17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2000—2017年广西桂平市土地利用多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桂平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总体水平不高,呈先降后升的趋势...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从生产、生活、生态3个维度选取17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2000—2017年广西桂平市土地利用多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桂平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总体水平不高,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土地利用生产功能水平较低,呈先平后升的趋势;土地利用生活功能水平中等偏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生态功能水平较高,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建议通过采取增加对生产用地的投入、控制生活用地规模、增大保护区的比例等措施来提高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县域 土地利用 多功能评价 桂平市
下载PDF
珍稀濒危物种粗齿梭罗树扦插繁殖技术
17
作者 潘韦虎 廖南燕 +3 位作者 杨元征 覃毅 苏宏新 唐金利 《园艺与种苗》 CAS 2023年第12期64-67,共4页
[目的]探索不同处理对粗齿梭罗树(Reevesia rotundifolia)扦插繁殖的影响,掌握其扦插繁殖方法。[方法]以粗齿梭罗树枝条作为试验材料,在春、秋2个生长季节开展不同生长调节剂、基质和生根粉泥浆等因子组合的扦插繁殖试验,统计发芽率及... [目的]探索不同处理对粗齿梭罗树(Reevesia rotundifolia)扦插繁殖的影响,掌握其扦插繁殖方法。[方法]以粗齿梭罗树枝条作为试验材料,在春、秋2个生长季节开展不同生长调节剂、基质和生根粉泥浆等因子组合的扦插繁殖试验,统计发芽率及定植成活率。[结果]粗齿梭罗树秋季扦插均没有发芽,春季扦插发芽但成活率也不高;以200 mg/L萘乙酸溶液处理粗齿梭罗树扦插成活率较稳定,平均为27.34%,高于其他生长调节剂处理水平;而经5 g/L生根粉溶液浸泡过10 h蘸生根粉泥浆处理后,在椰糠+珍珠岩(体积比为3∶1)基质扦插可使得粗齿梭罗树扦插枝条的发芽率高达91.67%,成活率达50%,是目前粗齿梭罗树最优的扦插繁殖方案。[结论]该研究填补了粗齿梭罗树扦插繁殖的技术空白,为该树种后期的迁地保护、回归种植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粗齿梭罗树 扦插繁殖 基质 生长调节剂 成活率
下载PDF
浙江嵊州西白山表土花粉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郝秀东 欧阳绪红 +2 位作者 郑丽波 钟华 汪美芳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10-1018,共9页
通过对浙江嵊州西白山香榧林、针阔混交林、茶园及竹园16份苔藓的花粉分析,研究其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植物孢粉共由50科属组成,以乔木花粉(主要为香榧和马尾松)为优势,含量为71.5%~92.9%,草本花粉次之,含量为5.... 通过对浙江嵊州西白山香榧林、针阔混交林、茶园及竹园16份苔藓的花粉分析,研究其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植物孢粉共由50科属组成,以乔木花粉(主要为香榧和马尾松)为优势,含量为71.5%~92.9%,草本花粉次之,含量为5.3%~24.7%,蕨类孢子含量最低,含量为1.5%~7.2%,表土花粉组合基本上反映了该区植被的总体特征;②PCA结果显示,香榧和香榧林均能很好的区分出来,说明其具有很好的分异性;③香榧花粉在香榧林的含量较高,平均高达41.1%,但在林外,其含量则迅速降低,为5.2%~9.8%,可见香榧花粉的传播距离非常有限。该结果建议当地层中香榧花粉化石的含量达到10%,就可以初步断定在研究区附近有古香榧林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花粉 香榧林 西白山 嵊州
下载PDF
基于DEM地形因子的水土流失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欧镇丽 刘彦花 +1 位作者 廖丹婵 杨宇宁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1年第2期58-63,共6页
研究地形因子对水土流失造成的影响,可为区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本文以广西百色市、河池市、贺州市、防城港市为研究区域,以ArcGIS平台为技术支持,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选取坡度、剖面曲率、地表粗糙度、沟壑密度4个指标,进行空间... 研究地形因子对水土流失造成的影响,可为区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本文以广西百色市、河池市、贺州市、防城港市为研究区域,以ArcGIS平台为技术支持,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选取坡度、剖面曲率、地表粗糙度、沟壑密度4个指标,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得到研究区基于所选地形因子的水土流失强度分级图及水土流失面积,得出如下结论:1)基于地形因子的水土流失分析结果与实际水土流失分区具有较大的吻合性,表明所选地形因子是导致研究区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2)仅考虑文中所选地形因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四市的水土流失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河池市、百色市、贺州市、防城港市;3)不同地貌形态下地形因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程度不同,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山地地区及喀斯特地貌形态地区受地形因子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地形因子 水土流失 GIS
下载PDF
基于热量的食物供给服务时空分异研究——以广西土地农产品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谢余初 张素欣 +1 位作者 刘巧珍 潘新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59-1868,共10页
在当前食物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粮食生产不稳定的情况下,从食物营养的角度分析和评价区域食物供给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区,结合食物营养成分转化率和国家营养物摄入量的要求,将各类土地农产品折算成食物热量... 在当前食物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粮食生产不稳定的情况下,从食物营养的角度分析和评价区域食物供给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区,结合食物营养成分转化率和国家营养物摄入量的要求,将各类土地农产品折算成食物热量统一核算,分析和估算广西土地农产品食物热量供给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供需平衡。结果表明:1)2015年广西农产品食物供给热量为4.46×1014 kJ,主要来源于谷物杂粮类和蔗糖(占85.47%以上),单位人均食物热量为9.31×106 kJ·人−1。2)2000—2015年间,广西蔗糖和果蔬类供给热量增长最多,粮食和油类则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广西食物热量总量上持续增长且较为富余,按照小康生活水平的标准,食物热量理论上可供养人口高于广西实际人口数;但食物热量分布不均衡,谷类食物供给热量占比逐年下降,个别县市食物热量人口承载能力低。3)在空间上,广西食物供给丰富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水土光热条件较好、地势平坦的广西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平原、盆地和缓丘台地等农业主产区,未来应加强这些地区的耕地保护。广西应重视和加强谷物杂粮类粮食的生产和保护,因地制宜、合理分区,优化农业主产区种植结构,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与规模化生产能力,加强区域间粮食流通与贸易,以实现食物供给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供给 食物热量 农产品 供需平衡 时空格局 广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