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 被引量:10
1
作者 贺国强 魏中林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9-136,共8页
"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是中国古典诗学后期的重要命题,辨体与破体的争论是此命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学人之诗"、"诗人之诗"的命题关系到"风"与"雅"两大诗学传统,涉及到中... "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是中国古典诗学后期的重要命题,辨体与破体的争论是此命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学人之诗"、"诗人之诗"的命题关系到"风"与"雅"两大诗学传统,涉及到中国封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与人格追求。自宋代以来,随着理学的发展,长期浸润于经学环境中的古代士人的"经学中心"意识导致形成"学人之诗"、"诗人之诗"争相为高的局面。从中国先秦以后诗歌的发展来看,各个时期对"风"、"雅"传统的承续情况不同。唐诗基本指向具有"风人之致"的"诗人之诗",而宋诗则基本指向具有"雅人深致"的"学人之诗"。近代同光体诗人,在反思前代诗学的基础上,肯定"诗人之诗"的创作方法,同时也认识到"学人之诗"产生的历史必然。他们试图使"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调和诗歌的"吟咏情性"与"明志见道"功能,为近代诗歌发展寻找新的创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人之诗 诗人之诗 唐宋诗型 同光体
下载PDF
诗学接受·文化心态·地域风神--同光体江西派的三重视阈 被引量:5
2
作者 贺国强 魏中林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3期148-152,共5页
同光体江西派通过重振地域文化传统、改变传播媒介等方式来应对近代文学的变革潮流,一度影响极大。但其"文化守成主义"思想与"复古求变"文学观使得流派风格分化,此时地域文化传承的"渊明风神"成为维系其... 同光体江西派通过重振地域文化传统、改变传播媒介等方式来应对近代文学的变革潮流,一度影响极大。但其"文化守成主义"思想与"复古求变"文学观使得流派风格分化,此时地域文化传承的"渊明风神"成为维系其流派的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接受 文化心态 地域风神 同光体江西派
下载PDF
论移民、遗民、逸民精神及其对岭南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徐燕琳 《文化遗产》 CSSCI 2016年第1期137-149,共13页
移民、遗民、逸民历史和文化深厚久远。移民和遗民是岭南文化形成筑建的基石。宋末的崖山海战成为遗民精神乃至岭南文化的主帜,并经陈献章、梁启超等思想家凝炼升华。与遗民相连的逸民思想是岭南精神的一部分,由慧能的平等意识和边地超... 移民、遗民、逸民历史和文化深厚久远。移民和遗民是岭南文化形成筑建的基石。宋末的崖山海战成为遗民精神乃至岭南文化的主帜,并经陈献章、梁启超等思想家凝炼升华。与遗民相连的逸民思想是岭南精神的一部分,由慧能的平等意识和边地超越,发展为石涛自用我法和陈寅恪对自由意志的追求。从思想史的角度看,移民、遗民、逸民和他们的思考及实践是岭南精神的基础,并从对生命安全和人身自由的追求,进而为对平等、民主、民权、国权的争取;从个体意识的体认,走向对思想、文化、制度的批判、改革甚至革命。岭南特殊的人文历史地理更激发了岭南人的危机意识、深刻反思和勇于担当。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在近代史上,自由意志之帜引领着岭南及中国的前行,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传递民族精神,承担起华夏文化的运命,而从广义上推动了人类对自由和发展的艰辛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 遗民 逸民 岭南精神 岭南文化 自由意志
下载PDF
“同光体”论析三题 被引量:2
4
作者 贺国强 魏中林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1-104,共4页
同光体的得名过程与命名的内涵、成因以及同光体与诗界革命派、南社的关系,过往的研究存在着某些偏颇与缺失。本文由基本史实出发,首先探求同光体得名的原因以及所包蕴的时代文化寓意,进而分析同光体流派形成的因素;其次从同光体、诗界... 同光体的得名过程与命名的内涵、成因以及同光体与诗界革命派、南社的关系,过往的研究存在着某些偏颇与缺失。本文由基本史实出发,首先探求同光体得名的原因以及所包蕴的时代文化寓意,进而分析同光体流派形成的因素;其次从同光体、诗界革命派、南社的文学观念、思想立场、政治倾向、艺术形式等角度切入,重新审辨寻绎出同光体与诗界革命派、南社的相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光体 得名 成因 诗界革命 南社
下载PDF
从唱和词集为《全清词·顺康卷》补目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桂芹 《殷都学刊》 2008年第2期92-96,共5页
《全清词.顺康卷》的出版,把清词、甚至清代文学研究推向一个新台阶。然而,把清词网罗无遗显然难度极大,搜遗辑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笔者近期关注清初词,发现许多唱和词集有《全清词.顺康卷》未收词作,顺便补录274首,以俟补编时参考。
关键词 全清词 顺康卷 补目 未收
下载PDF
潮汕籍大学生戏曲接受情况调查报告 被引量:4
6
作者 徐燕琳 林华 陈菁 《大舞台》 2010年第1期60-62,共3页
对在广州求学的部分潮汕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潮汕地区传统文化基础深厚,戏曲氛围良好。但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环境的变迁,欣赏习惯的改变,年轻人与戏曲越来越隔膜。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潮汕地区戏曲生存发展所面临的... 对在广州求学的部分潮汕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潮汕地区传统文化基础深厚,戏曲氛围良好。但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环境的变迁,欣赏习惯的改变,年轻人与戏曲越来越隔膜。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潮汕地区戏曲生存发展所面临的危机。调查同时显示,绝大部分年轻人有足够的知识、素养和热情,去担当振兴家乡戏曲,保护传统文化的重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汕 大学生 戏曲 调查报告
下载PDF
城市散杂居少数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广州世居满族文化重建过程中的人口变迁 被引量:3
7
作者 关溪莹 贾海薇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8年第8期81-84,共4页
广州世居满族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从京津派驻广州的八旗官兵的后代。二百五十一年来其人口变迁注释了他们在广州进行文化重构的过程,尤其显示出在改革开放以后,这个城市散杂居少数民族族群不断强化族群认同,争取自我发展机会,完全融... 广州世居满族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从京津派驻广州的八旗官兵的后代。二百五十一年来其人口变迁注释了他们在广州进行文化重构的过程,尤其显示出在改革开放以后,这个城市散杂居少数民族族群不断强化族群认同,争取自我发展机会,完全融入广州现代社会。同时,人口变化数据也显示了他们未来发展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希望得到国家、地方社会和民众的共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世居满族 人口 族群认同 文化融合
下载PDF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文体建构述论 被引量:3
8
作者 徐燕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7-165,共9页
中国戏曲学科开山之作——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是王国维戏曲研究的理论总结和戏曲文体思想的系统阐述。它在前代理论成果基础上和西学的影响下,针对长期以来戏曲归类、称名、体貌、源起模糊混乱、戏曲被目为"体卑"等而下... 中国戏曲学科开山之作——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是王国维戏曲研究的理论总结和戏曲文体思想的系统阐述。它在前代理论成果基础上和西学的影响下,针对长期以来戏曲归类、称名、体貌、源起模糊混乱、戏曲被目为"体卑"等而下之的情况,以明确的文体意识将戏曲作为"一代之文学"而高抬曲体;在研究思路上,探讨"体"的观念并梳理戏曲之"体"的演进;在研究方法上,通过考源、定名、辨体,"考史""建体"两条线索交叉并进,确定了"成一定之体段""由叙事体而变为代言体""合动作、言语、歌唱三者而成"的戏曲文体观念,说明"真正之戏曲"具有"以歌舞演故事"的表演形态和代言体的语言形式、"自然""有意境"的风格特征,最终达到"体制遂定""纯粹之戏曲"的逻辑构建和现实结论。《宋元戏曲史》开启了戏曲史写作的先河,奠定了戏曲研究的基本框架及研究范式,更发明了戏曲的文体意义,明确了"真戏曲"的文体形态和文体风格,展现了戏曲卓尔不群的风貌,戏曲之"学"由此创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 戏曲文体 戏曲理论 文体学 文体形态 文体风格
下载PDF
广东潮汕地区“出花园”成年习俗的传统形态与现代传承 被引量:3
9
作者 关溪莹 李欣曼 《艺术与民俗》 2019年第1期60-64,共5页
"出花园"是广东潮汕地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族群特点的成年习俗。本文通过梳理有关潮汕地区"出花园"成年习俗的传统形态的文献,以及调查"出花园"成年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样态,运用"通过仪式&qu... "出花园"是广东潮汕地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族群特点的成年习俗。本文通过梳理有关潮汕地区"出花园"成年习俗的传统形态的文献,以及调查"出花园"成年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样态,运用"通过仪式"理论解析传统的与现代的"出花园"仪式,发现当下这一传统习俗趋于简化,但基本结构并未改变。因承载着潮汕传统文化因子并参与建构潮汕民众的现代生活,"出花园"习俗至今仍长盛不衰。如何改善其形式、完善其功能,满足当下社会青少年成长的现实需要,是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花园” 成年习俗 潮汕 通过仪式
原文传递
陈洪绶《水浒叶子》资料补遗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丽娟 贺国强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CSSCI 2016年第6期18-23,共6页
有关陈洪绶《水浒叶子》(包括水浒图、水浒牌)的资料,对《水浒传》研究者和美术研究者都十分重要。这方面的资料,马蹄疾《水浒资料汇编》和朱一玄、刘毓忱《水浒传资料汇编》共录11条。笔者初步搜集二书漏辑资料14则,计19条,以作补遗。
关键词 陈洪绶 《水浒叶子》 补遗
原文传递
试论歌德的艺术理论与中国园林美学中的诗化自然观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华玲 《长沙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108-110,共3页
歌德一方面主张艺术必须根植于现实生活;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艺术作品必然体现艺术家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理想。同时,歌德的艺术理论中还处处体现了二元对立的辩证精神。中国古典园林总是尽量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同时它们还被寄予了深厚的人... 歌德一方面主张艺术必须根植于现实生活;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艺术作品必然体现艺术家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理想。同时,歌德的艺术理论中还处处体现了二元对立的辩证精神。中国古典园林总是尽量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同时它们还被寄予了深厚的人文精神,蕴藏着丰富的辩证思维。中国园林美学中所体现的诗化自然观与歌德的艺术理论存在深层次的相通,极具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美学 歌德 自然观
下载PDF
论秀水派 被引量:3
12
作者 贺国强 魏中林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5-103,共9页
秀水派受乾嘉文化精神的影响,有着自觉的创变意识。通过辨析秀水诗人的科举仕履、学术水平、人格个性,可以窥测其"期于立言"与"游离仕途"的文化心态,从而摒弃成见,进一步体认形成秀水诗派创作内容与诗艺追求特点的... 秀水派受乾嘉文化精神的影响,有着自觉的创变意识。通过辨析秀水诗人的科举仕履、学术水平、人格个性,可以窥测其"期于立言"与"游离仕途"的文化心态,从而摒弃成见,进一步体认形成秀水诗派创作内容与诗艺追求特点的内在原因,把握其独至之处,进而获得对秀水派比较中肯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心态 '立言'追求 博综诗径 逞奇诗格
下载PDF
《千秋雅调》与清初江南隐逸风气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桂芹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3-148,共6页
《千秋雅调》,是清初一部著名唱和词集。王晫50寿辰,赋《千秋岁.初度感怀》,有214位词人参与唱和。寿主王晫与唱和词人多为江南隐逸之士,他们的唱和词中,体现了隐逸生命精神,《千秋雅调》足以证明。清初江南存在一个隐逸群体,当时的隐... 《千秋雅调》,是清初一部著名唱和词集。王晫50寿辰,赋《千秋岁.初度感怀》,有214位词人参与唱和。寿主王晫与唱和词人多为江南隐逸之士,他们的唱和词中,体现了隐逸生命精神,《千秋雅调》足以证明。清初江南存在一个隐逸群体,当时的隐逸风气十分盛行,这主要是由清初政治现实和江南独特的生活背景两方面因素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秋雅调》 王晫 江南 隐逸
下载PDF
《拟乐府补题》的词学文献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桂芹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7期43-46,共4页
《拟乐府补题》一卷,应社咏物唱和词集,由厉鹗、陆培、查为仁等10人唱和而成,查为仁辑刻。《拟乐府补题》唱和时间为乾隆十三年(1748)夏秋之际,唱和地点为天津水西庄。《拟乐府补题》有存词人词作、校勘、词史等方面的文献价值。而且,... 《拟乐府补题》一卷,应社咏物唱和词集,由厉鹗、陆培、查为仁等10人唱和而成,查为仁辑刻。《拟乐府补题》唱和时间为乾隆十三年(1748)夏秋之际,唱和地点为天津水西庄。《拟乐府补题》有存词人词作、校勘、词史等方面的文献价值。而且,还有为深入了解咏物词、中期浙西词派、天津水西庄等方面的词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乐府补题》 文献 词学 价值
下载PDF
中文系古代文学作品教学探讨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桂芹 《文教资料》 2008年第20期214-215,共2页
古代文学是中文系的主干课程,古代丈学作品是古代文学的基石.然而,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目前无力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课堂突出文学作品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作品选修补充等几种方法来改善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
关键词 古代文学教学 古代文学作品 作品教学
下载PDF
晚清诗界文学经世的“外援”与“内求”--以陈衍、王闿运的诗学分歧为基点 被引量:2
16
作者 贺国强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1-152,共12页
晚清陈衍与王闿运分别代表同光体和湖湘派,两人之间有过激烈的诗学论争,在诗人主体的“才”“学”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见解。同时,陈衍、王闿运隐约地将中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之诗”与“今之诗”这两种不同的范式,各自推重其理想范式。这些... 晚清陈衍与王闿运分别代表同光体和湖湘派,两人之间有过激烈的诗学论争,在诗人主体的“才”“学”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见解。同时,陈衍、王闿运隐约地将中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之诗”与“今之诗”这两种不同的范式,各自推重其理想范式。这些理论歧异体现出陈衍主张文学经世“外援”,而王闿运主张文学经世“内求”。造成此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是陈衍、王闿运的经学思想倾向。陈衍受乾嘉考据学影响较深而包容西学;王闿运则在某种程度上疏离于乾嘉考据派,而推重公羊学的“自治”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文学经世 陈衍 王闿运
原文传递
施宿《注东坡诗》题注的诠释方法与历史地位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泽棠 《中国韵文学刊》 2010年第2期30-34,共5页
南宋的施宿为其父施元之及顾禧所撰《注东坡先生诗》补充了题注。题注采纳了陆游的观点,运用"以史证诗"的方法,从题中人物与事件出发,引用大量翔实准确的材料,展现苏诗产生的社会政治背景,揭示苏诗产生的事因,从而诠释了整首... 南宋的施宿为其父施元之及顾禧所撰《注东坡先生诗》补充了题注。题注采纳了陆游的观点,运用"以史证诗"的方法,从题中人物与事件出发,引用大量翔实准确的材料,展现苏诗产生的社会政治背景,揭示苏诗产生的事因,从而诠释了整首诗意,并附带解释了关键诗句的意义。施宿的题注,丰富了宋代诗注的诠释方法,在诗歌注释史上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宿 苏轼诗 诗歌注释 解题 以史证诗
下载PDF
在家与国的边缘--《帝女花》的历史空间及岭南叙事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燕琳 《文化遗产》 CSSCI 2013年第6期141-150,共10页
《帝女花》是粤剧编剧、表演的经典,亦是戏曲传统继承与本土建构的典范。在岭南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以充满边缘特质的地方化、人性化的解读和叙事,塑造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人物形象,颂赞苦节孤芳、忠勇义烈的遗民精神,颂赞至真至情的... 《帝女花》是粤剧编剧、表演的经典,亦是戏曲传统继承与本土建构的典范。在岭南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以充满边缘特质的地方化、人性化的解读和叙事,塑造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人物形象,颂赞苦节孤芳、忠勇义烈的遗民精神,颂赞至真至情的自由意志。其中对于情的揄扬,对于避无可避、逃无可逃的绝地一击的蓄势和渲染,令悲剧达到顶峰。《帝女花》是岭南民间记忆、民间情感的真切反映,又带有独特的香港意识和时代风貌。这种精神和特点也是民族精神的表现,是风雅传统的孑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女花 岭南文化 遗民 至情 自由意志 香港粤剧
下载PDF
《水浒传资料汇编》失误举例——兼论资料汇编的一些理论问题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丽娟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22,共19页
朱一玄、刘毓忱《水浒传资料汇编》搜罗丰富,方便实用,影响极大,但失误及缺憾也在所难免,主要体现在资料正误、资料搜集、资料取舍、资料来源、资料编排等方面,具体可分为:个别资料在作者、卷数、转录和编者注等方面出现差错;一些重大... 朱一玄、刘毓忱《水浒传资料汇编》搜罗丰富,方便实用,影响极大,但失误及缺憾也在所难免,主要体现在资料正误、资料搜集、资料取舍、资料来源、资料编排等方面,具体可分为:个别资料在作者、卷数、转录和编者注等方面出现差错;一些重大资料遗漏、某些早期传播资料遗漏、同书资料此收彼漏、同人异书资料此收彼漏、个别资料缺字缺文未补;个别资料收录不完整、转引资料收而原始资料漏、同一性质资料此取彼舍;资料来源交代不明、资料来源失实、同处资料来源不同、资料来源没有实现最优选择、转录不慎及转录有疑;一文(书)分割两处、时代先后排列不当、具体资料分类不妥,标准不一以及编者注的设置和编排问题。根据以上失误,进一步提出资料汇编可靠性、前沿性、完整性、一致性、原始性、科学性、考辨性的编写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资料汇编》 失误 编写原则
原文传递
由“学人之诗”到“画人之诗”:论陈师曾诗 被引量:2
20
作者 贺国强 魏中林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9-103,共5页
近代著名画家陈师曾,又是同光体江西派著名诗人。其父陈三立是近代同光体大诗人,而师曾诗风逸于其父的西江家法之外。这是师曾在艺术家才情的激发下,自然而然地同讲求学问,视艺术为余事,重视"学人之诗"的同光体有所背离,形成... 近代著名画家陈师曾,又是同光体江西派著名诗人。其父陈三立是近代同光体大诗人,而师曾诗风逸于其父的西江家法之外。这是师曾在艺术家才情的激发下,自然而然地同讲求学问,视艺术为余事,重视"学人之诗"的同光体有所背离,形成陶写性灵、疏朗清新的"画人之诗"。其诗歌以赤诚淳厚的悼亡诗和讲意境、性灵的题画诗为主。其诗歌融汇众流,力求打通魏晋六朝、唐宋并驰之轨,是对近代学江西派的末流作诗晦涩喑哑如土羹尘饭的反戈一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人之诗 画人之诗 陈师曾 同光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