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wain的输出假设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被引量:28
1
作者 赵小沛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4期74-78,共5页
本文介绍了Swain的输出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 186名学生的问卷调查 ,分析了他们对输出的认识 ,对课堂输出活动所持的态度 ,以及在输出中的困难和问题。根据这些分析 ,作者指出 ,我国外语教学对输出的重视仍然不够 ,... 本文介绍了Swain的输出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 186名学生的问卷调查 ,分析了他们对输出的认识 ,对课堂输出活动所持的态度 ,以及在输出中的困难和问题。根据这些分析 ,作者指出 ,我国外语教学对输出的重视仍然不够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输出 ,尤其是通过协作活动 ,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意义协商 ,使之成为可理解的输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出假设 意义协商 协作学习
下载PDF
全球化浪潮下英语教学中的本土化意识 被引量:18
2
作者 严轶伦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159-160,共2页
在全球化似乎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之时 ,专业英语教学已具备了一定的迎接挑战的能力 ,但本土化的意识薄弱将会导致民族特征的丧失和不同文明的冲突。
关键词 全球化 本土化 中国英语
下载PDF
替身 被引量:17
3
作者 于雷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0-112,159,共13页
"替身"是人类思维的独特表征。自1796年德国作家让·保罗首次创造并使用这一概念起,"替身"业已历经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乃至现代主义的洗礼。出于讨论的可行性之考虑,本文拟聚焦于19世纪以来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经... "替身"是人类思维的独特表征。自1796年德国作家让·保罗首次创造并使用这一概念起,"替身"业已历经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乃至现代主义的洗礼。出于讨论的可行性之考虑,本文拟聚焦于19世纪以来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替身文学",从"理论内涵与嬗变"和"文学想象与批评"这两大层面对"替身母题"展开讨论。前者旨在说明文学替身现象如何与人类学、心理学、叙述学乃至哲学等众多领域发生着关联;后者则旨在观照具体文本的美学特质及其相关批评路径,并藉此梳理"替身文学"在其形式层面上的演进脉络:从"善恶对立模式"到"精神分裂模式"到"伦理混沌模式"再到"身份换位模式","替身母题"逐渐实现了其文学意义上的现代性。此外。本文还将基于"文学与科学"这一跨学科命题,着重考察21世纪以来西方认知神经科学家围绕"自体窥视"和"出体经验"等典型替身现象所展开的科学实验,尝试为"替身"这一看似非理性的文学现象找到其科学的认知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身 心理分析 精神分裂 现代性 认知神经科学
原文传递
研究生英语写作中的同伴反馈 被引量:11
4
作者 景晓平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58-61,共4页
针对英语写作中同伴反馈的现状———重语言轻内容,采取实验、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相结合的 方法,研究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培训之后,能否提高同伴反馈的质量和数量,同时分析学生在自我 修改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多样化的策略。结... 针对英语写作中同伴反馈的现状———重语言轻内容,采取实验、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相结合的 方法,研究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培训之后,能否提高同伴反馈的质量和数量,同时分析学生在自我 修改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多样化的策略。结果表明培训之后学生能够在内容上给出较多的反馈,学 生的自我修改在培训前后没有很大的变化,都集中在内容的修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伴反馈 自我修改 修改策略
下载PDF
美国黑人的文化认同及矛盾 被引量:7
5
作者 陈华 《求索》 CSSCI 2002年第6期217-221,共5页
本文通过评述美国黑人对非洲文化和美国文化认同的历史沿革 ,认为美国黑人对两种文化的认同一直是矛盾和不定的。他们有时认同其中一种 ,有时认同两者 ,且其内部也常常观点不一。美国黑人的文化认同矛盾与其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密切相关 ... 本文通过评述美国黑人对非洲文化和美国文化认同的历史沿革 ,认为美国黑人对两种文化的认同一直是矛盾和不定的。他们有时认同其中一种 ,有时认同两者 ,且其内部也常常观点不一。美国黑人的文化认同矛盾与其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密切相关 ,其根本原因是黑人及其文化长期被美国社会歧视和排斥 ,这一矛盾至今仍困扰着他们 ,影响今后黑人民权斗争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黑人 文化认同 多元文化主义 民权斗争 非洲文化
下载PDF
爱伦·坡小说美学刍议 被引量:12
6
作者 于雷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1-61,158,共11页
爱伦·坡曾较为系统地阐发过其诗歌创作美学,而围绕小说创作美学所生发的理论观念则大抵流于支离破碎,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国内外爱伦·坡创作美学研究表现出"重诗歌轻小说"之偏颇现状。鉴于此,本文拟对坡的散见于各... 爱伦·坡曾较为系统地阐发过其诗歌创作美学,而围绕小说创作美学所生发的理论观念则大抵流于支离破碎,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国内外爱伦·坡创作美学研究表现出"重诗歌轻小说"之偏颇现状。鉴于此,本文拟对坡的散见于各类报刊著述中的小说美学点滴加以发掘、补遗、整合,在此基础上提出爱伦·坡小说美学的四个核心层面——"真实观"、"寓意观"、"读者观"及"情节观",它们分别在"逼真"与"怪诞"、"明流"与"暗流"、"编码"与"解码"、"偏离"与"回归"之间寻求诗学上的辩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伦·坡 小说 美学
原文传递
爱伦·坡小说中的“眼睛” 被引量:6
7
作者 于雷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64,共13页
爱伦·坡小说中存在着诸多易为忽略的"眼睛"元素,它们不仅是故事层面上的情节素材,也可映射作品在话语层面上的叙述策略,甚或在元语言层面上指导读者(批评者)用坡的眼睛去审视其故事世界。本文拟在兼顾爱伦·坡小说... 爱伦·坡小说中存在着诸多易为忽略的"眼睛"元素,它们不仅是故事层面上的情节素材,也可映射作品在话语层面上的叙述策略,甚或在元语言层面上指导读者(批评者)用坡的眼睛去审视其故事世界。本文拟在兼顾爱伦·坡小说谱系的基础上,着重聚焦于《眼镜》、《斯芬克斯》、《莫格街凶杀案》以及《玛丽·罗热疑案》等几部作品中的"眼睛"命题,分析其与爱伦·坡小说美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并特别指出,坡在作品里所倡导的"侧目而视论"和"视网膜外围聚焦法"尽管在其显性层面上表征为视觉生理学常识,但在其深层意义上却堪称爱伦·坡小说创作的文学认知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伦·坡 小说 “眼睛” 创作哲学
原文传递
马克·吐温要把中国人赶出美国吗?——关于《我也是义和团》中的一处“悬案” 被引量:6
8
作者 于雷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5-141,160,共7页
马克·吐温在1900年发表的演说《我也是义和团》里存在字面意义上的自相矛盾,尤其是其中的几句:"义和团主张要把我们赶出他们的国家。我也是义和团。因为我也主张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国家。"这几句话令国内学者及译者心存困... 马克·吐温在1900年发表的演说《我也是义和团》里存在字面意义上的自相矛盾,尤其是其中的几句:"义和团主张要把我们赶出他们的国家。我也是义和团。因为我也主张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国家。"这几句话令国内学者及译者心存困惑,甚至产生误解。本文试图将该演说视为叙事文本,通过借鉴弗卢德尼克、莱考夫等学者提出的叙事及语言认知观念,聚焦于其中的逻辑悖论,指出吐温在文本的字面表述中实际暗藏了叙述立场的运动以及逻辑重心的确定。他对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支持和对华人的同情是诚恳的,并非"东方主义"阴霾下的混杂物。最后,本文还将提供劳伦斯.布尔就这一演说所发表的个人见解,以期对文本中的"悬案"做进一步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吐温 《我也是义和团》 逻辑悖论 叙述立场
原文传递
阿契贝与非洲文学中的语言论争 被引量:4
9
作者 姚峰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9-80,158,共12页
写作语言的选择是非洲后殖民文学中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从非洲文学的本体、非洲文学的受众以及非洲语言的发展等视角出发,试图归纳和比较以瓦里和恩古吉为代表的非洲作家与阿契贝之间的观点差异。瓦里和恩古吉等非洲作家持有某种... 写作语言的选择是非洲后殖民文学中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从非洲文学的本体、非洲文学的受众以及非洲语言的发展等视角出发,试图归纳和比较以瓦里和恩古吉为代表的非洲作家与阿契贝之间的观点差异。瓦里和恩古吉等非洲作家持有某种本质主义的语言二元论观点,而阿契贝则试图以一种德勒兹式的语言观解构这种刻板的二元主义。质言之,非洲作家使用的欧洲语言正是德勒兹文学思想中的小民族语言,非洲小民族语言并非欧洲大民族语言的"附庸",而恰恰具有解域大民族语言的"革命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文学 阿契贝 小民族语言 德勒兹
原文传递
一则基于《乌鸦》之谜的“推理故事”——《创作的哲学》及其诗学问题 被引量:4
10
作者 于雷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9,共15页
《创作的哲学》因其明显的批评话语常被批评界视为爱伦·坡的一则"经典文论",而很少被看成一则"故事";即便偶或被个别批评家当做"故事",亦往往沦为某种元批评范式下的理论寓言,或是作者愚弄读者的一... 《创作的哲学》因其明显的批评话语常被批评界视为爱伦·坡的一则"经典文论",而很少被看成一则"故事";即便偶或被个别批评家当做"故事",亦往往沦为某种元批评范式下的理论寓言,或是作者愚弄读者的一个商业计策。本文试图一方面阐述《创作的哲学》之"创作性",另一方面分析《创作的哲学》与坡的经典推理小说(尤其是《莫格街凶杀案》)之间存在的内部契合与文本呼应,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诠释为一则以"《乌鸦》的‘发生'"为谜案、以诗学探讨为线索、以逻辑分析为手段的"推理故事"。同时,肯定《创作的哲学》之故事性不应以牺牲其理论性为代价,因此,本文还将对《创作的哲学》所涉及的爱伦·坡诗学的若干核心命题加以探求,并特别指出坡围绕"真"、"善"、"美"所展开的讨论绝非简单的方法论上的"一刀切",而是力图实现一种诗学的辩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伦·坡 《创作的哲学》 《乌鸦》 推理故事
原文传递
新世纪国外爱伦·坡小说研究述评 被引量:4
11
作者 于雷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7-167,共11页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爱伦·坡小说研究显著呈现出"回归伦理"、"回归创作"及"回归本土"等三种格局并驾齐驱的态势,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以往爱伦·坡批评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片面性和狭隘性。新世...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爱伦·坡小说研究显著呈现出"回归伦理"、"回归创作"及"回归本土"等三种格局并驾齐驱的态势,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以往爱伦·坡批评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片面性和狭隘性。新世纪的爱伦.坡小说研究凸出文本发生的内在肌理及其相应的认知范式,注重采用以文本为核心的"多元化方法论",融合发生学批评、传记批评、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以及各种围绕"种族问题"所展开的社会学批评,从而使得坡的小说研究得以置身于文学与文化、现实与想象、自觉与直觉相互交织的审美网络中。这种系统化的阐释路径不仅有效发掘出爱伦.坡小说中常为人所忽略的文学逻辑,而且更为科学地还原了爱伦.坡作为19世纪美国作家的历史"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一世纪 爱伦·坡 小说研究 述评
原文传递
非归化非异化:胡适白话诗翻译中的双重偏离 被引量:2
12
作者 席楠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1期122-127,148,共7页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从翻译理论出发,对于归化和异化翻译路线是否非此即彼存在争议。以胡适的白话诗翻译为例,从翻译实践出发进行分析,发现胡适的白话诗翻译是既非归化也非异化的。由于胡适的白话译诗以推动文学改良为目标,其翻译均不是...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从翻译理论出发,对于归化和异化翻译路线是否非此即彼存在争议。以胡适的白话诗翻译为例,从翻译实践出发进行分析,发现胡适的白话诗翻译是既非归化也非异化的。由于胡适的白话译诗以推动文学改良为目标,其翻译均不是归化的,偏离了中国传统诗歌。同时,它们也不是异化的,同样偏离了原语诗歌。在方法层面,其白话译诗以“白话”为中心;在策略层面,其以“诗体的解放”为中心;在伦理层面,胡适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以“文言一致”为中心。最终,胡适的白话诗翻译实现了对中国古典诗歌和外国原诗的双重偏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白话诗翻译 归化 异化
下载PDF
西方文论关键词 摹仿 被引量:3
13
作者 于雷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摹仿"是西方文艺理论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诞生之日起,它经过各个历史时期创作者的实践摸索与批评家的理论雕琢,至今方兴未艾。本文出于论述的可行性考虑,试图将作为实践的文学摹仿活动置于现代西方摹... "摹仿"是西方文艺理论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诞生之日起,它经过各个历史时期创作者的实践摸索与批评家的理论雕琢,至今方兴未艾。本文出于论述的可行性考虑,试图将作为实践的文学摹仿活动置于现代西方摹仿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加以探讨,尤其突出奥尔巴赫的"摹仿论"和托多罗夫的摹仿"偏离说"这两个关节点,对它们进行综述和分析,并藉此回溯摹仿策略的自然主义传统及其在现代语境下的形式主义转向。同时,本文还将聚焦于"后摹仿时代"的"摹仿论",简要例释当下西方学界所关注的三组相关命题:摹仿与虚构、摹仿与认知以及摹仿与可能世界,指出这些研究并不是"摹仿论"的终结者,而是在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对其理论视阈加以拓展,以更好地阐释现代西方文学的摹仿肌理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摹仿 奥尔巴赫 摹仿论 托多罗夫 偏离说 后摹仿时代
原文传递
口语流利评价与流利差异探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葛维德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44-147,共4页
通过对英语口语教学中若干案例的分析,剖析评估口语流利的一些主要标准,并根据认知语用学、语义学、 构词法以及情景语境教学法等方面的部分原则,探析促成口语流利的若干基本原因及可能途径。
关键词 流利 口语 语境 交际
下载PDF
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之探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光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31-34,共4页
分别从迁移理论和图式理论的视角对文化教学和外语教学的密切联系做了深入的阐释;分析探讨了在英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并提出建立英语文化教学大纲,同时在教材设计和文化测试方面做出相应改革是解决上述问题,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 分别从迁移理论和图式理论的视角对文化教学和外语教学的密切联系做了深入的阐释;分析探讨了在英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并提出建立英语文化教学大纲,同时在教材设计和文化测试方面做出相应改革是解决上述问题,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文化教学 英语文化教学大纲 英语文化导入
下载PDF
跨文化隐喻的理解:对经验差异的分析
16
作者 严轶伦 《阴山学刊》 2003年第5期59-62,共4页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纯语言的范畴,进入了认知的领域。在跨文化隐喻的理解中,对英语功底较为深厚的人群,个体的认知心理、经验存储的差异而造成的经验流的碰撞是最根本的障碍之源。
关键词 隐喻 跨文化 个体认知心理 经验存储
下载PDF
“侧目而视”:埃德加·爱伦·坡小说美学的认知机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雷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20,153,共8页
埃德加·爱伦·坡在其小说创作中注重将"侧目而视"当作其"秘密写作"的认知理据,主张用"暗示性的一瞥"去聚焦核心寓意层面,并使之与解码层面上的"视网膜外围聚焦"形成精巧的逻辑对位关... 埃德加·爱伦·坡在其小说创作中注重将"侧目而视"当作其"秘密写作"的认知理据,主张用"暗示性的一瞥"去聚焦核心寓意层面,并使之与解码层面上的"视网膜外围聚焦"形成精巧的逻辑对位关联。基于此,本文围绕坡的小说文本中零散出现的三个关键命题——"真实比虚构更奇怪"、"暗示性的一瞥"及"游戏之外的事物"——进行创作层面上的探析,说明其功能得以实现的认知基础均关联着作为视觉诗学原则的"侧目而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德加·爱伦·坡 “侧目而视” 认知 小说美学
原文传递
从“共济会”到“最后一块石头”——论《一桶艾蒙提拉多酒》中的“秘密写作” 被引量:1
18
作者 于雷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4-101,158-159,共8页
《一桶艾蒙提拉多酒》通常被视为坡的经典复仇叙事。国内外学界的讨论亦较多地聚焦于主人公是否忏悔这一伦理维度。而坡力图在作品中植入的深层语义结构(作为坡所倡导的"秘密写作"机制)往往得不到关注。鉴于此,本文拟从文本... 《一桶艾蒙提拉多酒》通常被视为坡的经典复仇叙事。国内外学界的讨论亦较多地聚焦于主人公是否忏悔这一伦理维度。而坡力图在作品中植入的深层语义结构(作为坡所倡导的"秘密写作"机制)往往得不到关注。鉴于此,本文拟从文本边缘地带隐匿的"共济会"元素入手,分析其如何借助理想读者的"侧目而视"转化为新的逻辑语义中心,进而成为作品中历史文化内涵得以衍生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试图将故事进一步纳入"元语"图式,通过对情节中的一个核心短语"最后一块石头"进行美学功能分析,说明《一桶艾蒙提拉多酒》在其复仇叙事的表象之下如何精妙地植入了一则以坡的"情节整体观"为阐发对象的小说创作寓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德加·爱伦·坡 《一桶艾蒙提拉多酒》 秘密写作 共济会
原文传递
关于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 被引量:1
19
作者 严轶伦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4期86-89,共4页
调查结果显示:传统的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有选题时的困惑、资料的缺乏和研究方法的不足等。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教师与学生思想上的重视,又有赖于学校的大力支持。
关键词 本科毕业论文 理工料大学 英语专业
下载PDF
翻译中语言信息的意识性删减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迪宇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127-129,共3页
在翻译过程中,语言信息的删减是信息本身在自我意识镜面投射的结果。实际上,意识的内涵--经验和记忆又与受传统哲学意识控制的人文背景知识紧密关联。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语言翻译最终仍依靠交际双方观念上的相互适应,而这一切又是以交... 在翻译过程中,语言信息的删减是信息本身在自我意识镜面投射的结果。实际上,意识的内涵--经验和记忆又与受传统哲学意识控制的人文背景知识紧密关联。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语言翻译最终仍依靠交际双方观念上的相互适应,而这一切又是以交际者意识上的调整为前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 删减 意识 投射 交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