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足迹分析法在生态持续发展定量研究中的应用——以南京市1998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为例 被引量:67
1
作者 赵秀勇 缪旭波 +1 位作者 孙勤芳 钱汪洋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8-60,共3页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了南京市 1998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认为南京市生态足迹需求对本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不构成威胁 ,但对全国或全球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度 南京市
下载PDF
非纬向高空急流与远距离台风中尺度暴雨的研究 被引量:102
2
作者 丁治英 张兴强 +1 位作者 何金海 徐海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4-154,共11页
首先对非纬向高空急流与远距离台风暴雨的相关统计进行了分析,得出:暴雨发生时,200 hPa高空一般为西南风急流(90. %),暴雨区位于高空急流右后方。暴雨增幅时,200 hPa高空急流有一个增强转竖的趋势。用MM4模式对9711号台风8月19日00时~2... 首先对非纬向高空急流与远距离台风暴雨的相关统计进行了分析,得出:暴雨发生时,200 hPa高空一般为西南风急流(90. %),暴雨区位于高空急流右后方。暴雨增幅时,200 hPa高空急流有一个增强转竖的趋势。用MM4模式对9711号台风8月19日00时~20日00时(GMT)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认为:远距离台风暴雨与非纬向高空急流、低层台风倒槽形成有关。高空急流右后方形成的高层辐散场主要与非纬向风有关。高层辐散场使低层产生变风场辐合,从而导致台风倒槽的形成与暴雨加强。在暴雨增幅过程中,用中尺度系统分析发现在高空急流右后方300 hPa以下存在一支中尺度环流,该环流对暴雨的维持与加强有密切联系,它的生成与高空急流的非纬向性增强有关。在高空急流右后侧的次级环流与降水产生的潜热反馈、高空非纬向风场(v场)的增强之间存在一种有利于远距离暴雨增幅的正反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纬向高空急流 远距离台风中尺度暴雨 诊断分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异常特征及其与我国近海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102
3
作者 邓立平 王谦谦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5-55,共11页
分析了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认为华南前汛期降水峰值所在月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前汛期总的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前汛期降水异常存在多尺度振荡,前汛期降水偏多年,偏少年的同期全国降水分布存在明显相反的特征,且通过对华南前汛期降水... 分析了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认为华南前汛期降水峰值所在月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前汛期总的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前汛期降水异常存在多尺度振荡,前汛期降水偏多年,偏少年的同期全国降水分布存在明显相反的特征,且通过对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与其前期(上一年6-8月)我国近海SSTA的相关分布,找到一个稳定的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的敏感海区,同时讨论了它的敏感时段及其同期的SSTA,后期的距平环流场特征与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同期的距平环流场特征的关系,最后分析了该敏感海区SSTA与全球海域SSTA的关系,由此提出一个我国近海SSTA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 环流特征 敏感海区 SSTA 中国 近海海温
下载PDF
高低空急流耦合对长江中游强暴雨形成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91
4
作者 朱乾根 周伟灿 张海霞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08-314,共7页
对 1 998- 0 7- 2 2 T0 8— 1 4发生于武汉附近的一次强暴雨过程的分析发现 ,这次强暴雨发生于南方暖区与北方冷空气脱离的孤立系统中 ,副热带经圈环流上升支是暴雨发生的大尺度背景场 ,它的低空入流和高空出流对大尺度雨区的生成与维... 对 1 998- 0 7- 2 2 T0 8— 1 4发生于武汉附近的一次强暴雨过程的分析发现 ,这次强暴雨发生于南方暖区与北方冷空气脱离的孤立系统中 ,副热带经圈环流上升支是暴雨发生的大尺度背景场 ,它的低空入流和高空出流对大尺度雨区的生成与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边界层南风急流、低空西风急流和高空西风急流上下的耦合作用是强暴雨发生的重要原因。 92 5h Pa上边界层偏南风急流是暴雨区所需水汽的最大提供者和暴雨区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者 ,850 h Pa上低空偏西风急流的主要作用是建立和维持了暴雨区中低空的对流不稳定 ,2 0 0 h Pa上中纬高空西风急流的主要作用是建立和维持了暴雨区高空的条件对称不稳定 ,三者上下耦合使得中低空对流上升运动得以向上发展和加强 ,从而产生强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低空急流 条件对称不稳定 耦合 过程分析 高空急流 形成机理 大气流场
下载PDF
旋转风螺旋度及其在暴雨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87
5
作者 李耀辉 寿绍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95-102,共8页
利用中尺度有限区域模式MM4对1991年7月5~6日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可靠的基础上,用模式输出的细网格动力协调资料,根据螺旋度(Helicity)理论分析了这次过程中的暴雨演变以及对流层低... 利用中尺度有限区域模式MM4对1991年7月5~6日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可靠的基础上,用模式输出的细网格动力协调资料,根据螺旋度(Helicity)理论分析了这次过程中的暴雨演变以及对流层低层的中尺度低涡及地面气旋发生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正的旋转风螺旋度大值中心及其演变较好地对应和反映了暴雨中心及造成暴雨的中尺度涡旋的发生位置及演变,较大的螺旋度值是暴雨及低层中尺度低涡和地面气旋系统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螺旋度的强度变化对暴雨发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4模式 旋转风螺旋 暴雨 演变过程
下载PDF
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联系 被引量:86
6
作者 李春 孙照渤 陈海山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5-462,共8页
利用 1 90 0— 1 999年华北夏季降水、海平面气压和 1 950— 1 999年 NCEP月平均资料 ,借助小波变换研究了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再用合成分析研究了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 :近百年华北... 利用 1 90 0— 1 999年华北夏季降水、海平面气压和 1 950— 1 999年 NCEP月平均资料 ,借助小波变换研究了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再用合成分析研究了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 :近百年华北夏季降水经历了 2 0世纪 3 0年代末之前和 40年代末到 70年代末两个多雨期阶段 ,2 0世纪 3 0年代末到 40年代末和 70年代末之后两个少雨期阶段。华北夏季少雨期 ,东亚夏季风偏弱 ,亚洲地区 50 0 h Pa高度场为正距平 ,副高脊线和北界位置偏南 ,贝加尔湖附近常伴有阻塞高压存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华北 降水 大气环流 年代际变化 夏季
下载PDF
1948~2000年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场趋势变化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91
7
作者 施能 黄先香 杨扬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71-982,共12页
用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 (PREC/L) ,计算了 1 948~ 2 0 0 0年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场的趋势变化。结果表明 ,在 1 948~ 2 0 0 0年期间 ,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场有明显的趋势变化 ,全球大约 2 /3左右的陆地年降水量是负趋势 (降水量减少 ) ,1 /3... 用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 (PREC/L) ,计算了 1 948~ 2 0 0 0年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场的趋势变化。结果表明 ,在 1 948~ 2 0 0 0年期间 ,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场有明显的趋势变化 ,全球大约 2 /3左右的陆地年降水量是负趋势 (降水量减少 ) ,1 /3左右的年降水量是正趋势 ,正负趋势面积及强度的差异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年降水量明显减少的地区是 :热带非洲 ,加拿大的东南部及美国的东北部 ,中国的淮河以北 ,蒙古、俄罗斯的中、西西伯利亚及朝鲜、韩国和日本等 9个地区。陆地年降水量增加地区是 :加拿大的北部、南美的阿根廷及智利、格陵兰等 6个区域。分别研究了 36个纬圈的年平均降水量的趋势系数 ,指出有 1 3个纬圈的年平均降水量的趋势变化达到 0 0 5的信度的显著性 ,其中有 1个纬度带 ( 75~ 80 oN)是正趋势。全球年降水量正趋势的范围是很小的 ,仅在 70 oN以北。初步研究了全球年降水量场趋势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陆地年降水量场 趋势变化 趋势系数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近50a浙江省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88
8
作者 施能 马丽 +1 位作者 袁晓玉 顾骏强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7-213,共7页
用 1 95 1~ 1 999年资料详细研究了浙江省 4个观测站的年、季、月降水与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提出了用蒙特卡洛 ( Monte Carlo)模拟方法对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进行统计检验。指出 ,气候变化也可以出现在气象要素的变率上 。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趋势变化 滑动均方差 浙江 降水量 气温
下载PDF
中国夏季降水的水汽通道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89
9
作者 田红 郭品文 陆维松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1-408,共8页
利用NCEP/NCAR的1958~1998年再分析资料研究夏季东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特征,综合这些特征划分出夏季输送到中国大陆主要有来自低纬的三条水汽通道:西南通道、南海通道和东南通道,此外在高纬还有一条很弱的西北通道,分别体现了南亚季风、... 利用NCEP/NCAR的1958~1998年再分析资料研究夏季东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特征,综合这些特征划分出夏季输送到中国大陆主要有来自低纬的三条水汽通道:西南通道、南海通道和东南通道,此外在高纬还有一条很弱的西北通道,分别体现了南亚季风、南海季风、副热带季风和中纬度西风带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定义和计算了四条水汽通道强度指数来表征水汽通道的强弱,并研究其年际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四条水汽通道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范围分别是:西南通道是华南中部和西南边境降水的水汽来源,南海通道对华南降水有直接贡献,东南通道为长江流域降水输送水汽,西北通道则为黄河中上游及华北东部降水输送水汽。物理分析显示,水汽输送异常与大气环流异常直接相关,而与同期水汽源地的海温异常关系不密切,海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前期大范围的海温异常分布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通道 夏季风 降水异常 ENSO 大气环流
下载PDF
近50a东北地区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79
10
作者 贾小龙 王谦谦 周宁芳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4-171,共8页
用诊断分析的方法对近 5 0 a东北地区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降水异常的季节变化明显 ,异常在 6— 8月最大 ,尤其是 7— 8月 ,异常峰值所在月有较明显的年际变化 ;近 5 0 a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呈现出明显的... 用诊断分析的方法对近 5 0 a东北地区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降水异常的季节变化明显 ,异常在 6— 8月最大 ,尤其是 7— 8月 ,异常峰值所在月有较明显的年际变化 ;近 5 0 a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存在 3.1a的显著年际周期和 12 .5 a的显著年代际周期 ,同时还存在 2 6~ 2 8a、4~ 6 a的多尺度振荡周期 ;东北地区夏季多、少雨年全国降水异常的分布表现出了东北与华北东部同位相 ,与淮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反位相的特征。夏季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及与全国降水异常的分布既有一致的时候 (5 0、70、90年代 ) ,也存在地域差异 (6 0、80年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降水异常 空间分布 诊断分析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夏季
下载PDF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 被引量:73
11
作者 孙秀荣 陈隆勋 何金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4-172,共9页
利用 196 1~ 1999年海温和地温月平均资料 ,定义了一个海陆热力差指数 ,来表示东亚季风环流的纬向和经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强度 ,研究了夏季指数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场和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 :(1)海陆热力差指数可... 利用 196 1~ 1999年海温和地温月平均资料 ,定义了一个海陆热力差指数 ,来表示东亚季风环流的纬向和经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强度 ,研究了夏季指数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场和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 :(1)海陆热力差指数可用来表示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强指数年东亚季风区低空西南夏季风气流和高层的东风气流明显偏强 ,表明这一年夏季风偏强 ,弱指数年反之。 (2 )海陆热力差指数能较好地反映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异常状况。强指数年 ,雨带偏北 ,江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明显干旱 ,华南、华北降水偏多 ,弱指数年反之。这一降水异常特征可以从强弱海陆热力差指数年的环流场得到解释。 (3)海陆热力差指数所反映的东亚夏季风具有明显的准 2a和 3~ 6a周期的年际振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年际变化 东亚季风 夏季降水 环流场 热力 降水异常 指数 表示 周期
下载PDF
冬季北极涛动和华北冬季气温变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78
12
作者 何春 何金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北极涛动指数 ( AOI)、NCEP/NCAR4 0 a再分析资料中的海平面气压( SLP)、850、50 0、2 0 0 h Pa等压面高度场资料及中国 1 6 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 ,运用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 ( EOF)分析等方法 ,分析了华北冬季气温和冬季北极涛动... 利用北极涛动指数 ( AOI)、NCEP/NCAR4 0 a再分析资料中的海平面气压( SLP)、850、50 0、2 0 0 h Pa等压面高度场资料及中国 1 6 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 ,运用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 ( EOF)分析等方法 ,分析了华北冬季气温和冬季北极涛动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 ,特别是在年代际尺度上关系尤其密切。华北在 2 0世纪 70年代初以前为持续冷冬 ,80年代中期之后变为持续暖冬 ,其间相对正常 ,而冬季北极涛动指数亦存在类似的 3个阶段。冬季北极涛动高(低 )指数年 ,华北地区为暖 (冷 )冬年。其原因在于 ,北极涛动在对流层低层和高层都可激发类似 EU遥相关型的异常 ,通过影响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影响华北地区气温。强 (弱 )涛动年大气环流具有弱 (强 )东亚冬季风特征 ,西伯利亚高压减弱 (增强 ) ,亚洲大陆地面东北风减弱 (增强 ) ,高空东亚大槽减弱 (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气温变化 北极涛运 大气环流 小波分析 暖冬 冷冬 经验正交函数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特征及其与全国降水和气温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63
13
作者 王叶红 王谦谦 赵玉春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685-691,共7页
利用1951~1998 年中国160 站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的基本特征,并着重分析了它与全国其他地区降水和气温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有明显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6~7 ... 利用1951~1998 年中国160 站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的基本特征,并着重分析了它与全国其他地区降水和气温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有明显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6~7 月降水异常程度大、频数多,以7 月为最;在近48 年中,该地区的降水异常表现为3 个明显不同的气候时段,可选出10 个涝年和8 个旱年。旱、涝年降水异常合成分析的EOF分解指出,旱涝年时全国降水异常具有不同的时空分布特征,用同样的方法还研究了旱、涝年时全国气温异常在前期和后期的不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降水异常 气温异常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淮河流域土壤湿度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异常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8
14
作者 孙丞虎 李维京 +1 位作者 张祖强 何金海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利用中国东部1990~2000年旬平均土壤湿度、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通过对0~50cm层次土壤湿度进行旋转主分量分析(REOF),重点分析了淮河流域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研究了土壤湿度与前期、同期和后期不同时段降水与气温的关系。发... 利用中国东部1990~2000年旬平均土壤湿度、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通过对0~50cm层次土壤湿度进行旋转主分量分析(REOF),重点分析了淮河流域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研究了土壤湿度与前期、同期和后期不同时段降水与气温的关系。发现春季以30cm为界,30cm以上各层土壤湿度异常的第一旋转空间模态十分相似,其大值中心主要位于淮河流域,而30cm以下(30~50cm)各层的第二旋转空间模态与之亦十分类似,因此称该模态为“淮河型”,而夏季和秋季虽然该模态也很显著,但特征不如春季突出。该模态在各层次土壤中具有明显的持续性特征,均存在40旬左右的显著周期;并与前期和同期降水(气温)呈显著正(负)相关关系,与约半年后的降水(气温)呈负(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土壤 湿度 时空分布特征 气候变化 旋转主分量分析 REOF 持续性分析 空间分型 周期分析
下载PDF
南海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及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59
15
作者 闵锦忠 孙照渤 曾刚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542-548,共7页
利用英国气象局全球海温资料和 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 1 6 0个标准站降水资料 ,进行合成分析和 SVD分析。结果表明 ,当南海、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春季( 3~ 5月 )海温为一致正 (负 )异常时 ,夏季 ( 6~ 8月 )副高偏南 (北 )偏西 (东 )... 利用英国气象局全球海温资料和 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 1 6 0个标准站降水资料 ,进行合成分析和 SVD分析。结果表明 ,当南海、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春季( 3~ 5月 )海温为一致正 (负 )异常时 ,夏季 ( 6~ 8月 )副高偏南 (北 )偏西 (东 )偏强(弱 ) ,我国长江流域降水偏多 (少 ) ,华南和华北降水偏少 (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东亚季风 降水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的分析 被引量:66
16
作者 崔晓鹏 孙照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321-325,共5页
根据东亚地区 500 h Pa 高度场 E O F分析结果,并参照历史平均东亚大槽的位置,定义了一个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 H50 )。讨论了 H50 与东亚大气环流和我国气温的关系,并分析了 H50 在 1951~1992 年的变化。
关键词 强度指数 EOF分析 大气环流 季风 东亚
下载PDF
“倾斜”高空急流轴在大暴雨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53
17
作者 徐海明 何金海 周兵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5-161,共7页
从理论分析和实例计算两方面探讨了高空急流轴的倾斜对急流出口处右侧辐散场形成的作用。理论分析和实例计算都表明 ,一旦高空急流轴发生倾斜 ,则由于其出口处水平风场的分布不均匀势必会在“倾斜”急流轴出口处的右侧出现较强的辐散场... 从理论分析和实例计算两方面探讨了高空急流轴的倾斜对急流出口处右侧辐散场形成的作用。理论分析和实例计算都表明 ,一旦高空急流轴发生倾斜 ,则由于其出口处水平风场的分布不均匀势必会在“倾斜”急流轴出口处的右侧出现较强的辐散场。实例计算也表明 ,高空急流轴倾斜以及急流出口处右侧强辐散场的出现明显早于大暴雨的产生 ,因此 ,高空急流轴走向的变化对于预报暴雨的发生发展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高空急流轴 出口处右侧辐散 暴雨过程分析 地转偏差 环流形势
下载PDF
遥感影像中分区分类法及在新疆北部植被分类中的应用 被引量:49
18
作者 师庆东 吕光辉 +1 位作者 潘晓玲 程维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4-268,共5页
对遥感影像提出了一种分区分类的思想 ,根据影像所包含的局部特征将整体影像化为几个局部的影像 ,然后根据局部影像的特点对图像进行分类 ,使得每一区域的种类数目相对于整体减少 ,种类的特点得以突出 ,分类更具有针对性 ,再加以高程、... 对遥感影像提出了一种分区分类的思想 ,根据影像所包含的局部特征将整体影像化为几个局部的影像 ,然后根据局部影像的特点对图像进行分类 ,使得每一区域的种类数目相对于整体减少 ,种类的特点得以突出 ,分类更具有针对性 ,再加以高程、坡度等地貌信息 ,提高分类精度。该分类法在新疆北部的植被分类中得到了应用 ,从NOAA影像中提出的NDVI为数据源 ,根据该植被区域特点 ,将研究区的植被区域划分为四个区 ,即 :新疆阿勒泰草原区、昭苏区、西准噶尔区和东天山区。利用GIS软件将整个研究区的NDVI指数图像化分为四块子图 ,根据各个区域植被的特点 ,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 ,对四块子图分类。在此之后 ,再利用GIS软件将所有分类子图合并为整个区域的分类图。结果表明 ,该类方法可以大大提高NDVI指数的植被分类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分类 遥感影像 分区分类法 新疆北部 NDVI指数 GIS
下载PDF
夏季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54
19
作者 田红 郭品文 陆维松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6-502,共7页
利用 1 958— 1 998年 NCEP/ 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水汽输送特征 ,表明 :全球纬向水汽输送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由西向东 ,在低纬由东向西 ,分别与中纬度西风带和热带东风带一致 ;经向输送在夏季由南半球向北半球输送 ,冬季则刚好相反 ,... 利用 1 958— 1 998年 NCEP/ 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水汽输送特征 ,表明 :全球纬向水汽输送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由西向东 ,在低纬由东向西 ,分别与中纬度西风带和热带东风带一致 ;经向输送在夏季由南半球向北半球输送 ,冬季则刚好相反 ,就全年来说水汽也是从南半球向北半球输送。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是大气水汽源 ,热带和中高纬是大气水汽汇 ,夏季中国大部分地区也是水汽汇。讨论了中国夏季 3类雨型与异常水汽输送的关系 ,结果表明中间型雨带对应中国东部有一支东北异常水汽输送和另一支西南异常输送在长江流域辐合 ;南方型雨带对应一支东北异常输送和另一支来自西太平洋副高西北侧的西南异常输送在华南辐合 ;北方型雨带对应中纬度西风异常输送与副高西北侧的西南异常输送在华北辐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水汽输送 夏季风 降水异常 降水机理 水分平衡
下载PDF
2002年6月8~9日陕南大暴雨系统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53
20
作者 毕宝贵 刘月巍 李泽椿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47-761,i005,i006,共17页
采用实测资料对 2 0 0 2年 6月 8~ 9日陕南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后认为 :除了有利的大尺度条件之外 ,β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是造成本次强暴雨的最直接原因 ,这类系统的发生发展具有很强的局地性和突发性。分析表明 ,对流层中低层水... 采用实测资料对 2 0 0 2年 6月 8~ 9日陕南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后认为 :除了有利的大尺度条件之外 ,β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是造成本次强暴雨的最直接原因 ,这类系统的发生发展具有很强的局地性和突发性。分析表明 ,对流层中低层水汽的大量集中以及对流不稳定条件的存在可能对此类系统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对其启动的机制作了初步的讨论 ,认为地形的动力强迫和地面冷锋以及低空急流扰动可能对此类系统的发生发展起了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过程分析 对流不稳定 8中尺度 地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