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aCl胁迫对小叶栎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刘介坤 史锋厚 +4 位作者 管军 张磊 蔡绍刚 刘蕾 沈永宝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56,共11页
【目的】探究小叶栎Quercus chenii Nakai苗木在NaCl胁迫下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响应机制,以期为小叶栎苗木在江苏滨海地区推广栽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新沂市马陵山小叶栎种质资源库2年生小叶栎容器苗为供试材料,采用容器浇盐... 【目的】探究小叶栎Quercus chenii Nakai苗木在NaCl胁迫下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响应机制,以期为小叶栎苗木在江苏滨海地区推广栽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新沂市马陵山小叶栎种质资源库2年生小叶栎容器苗为供试材料,采用容器浇盐法控制土壤含盐量,设置4个NaCl浓度梯度,分别为土壤干质量的1‰、2‰、3‰、4‰,以去离子水浇灌苗木为对照(CK),研究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小叶栎苗木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并通过综合分析法对其胁迫程度进行评价。【结果】小叶栎苗木体内各项生长和生理指标对NaCl胁迫均有不同程度的响应。随着NaCl胁迫浓度的增加,苗木株高增量和地径增量呈不断下降趋势,小叶栎降低苗木生长量以缓解NaCl胁迫的伤害。随着NaCl胁迫时间的延长,小叶栎苗木叶片POD活性呈下降趋势,苗木叶片相对电导率与盐害指数呈上升趋势,苗木叶片SOD活性、MDA、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小叶栎苗木通过提高体内SOD、POD活性和可溶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提高苗木对NaCl胁迫的耐受性。【结论】根据耐盐性综合评价得出,小叶栎苗木对NaCl胁迫响应程度大小依次为:4‰>3‰>2‰>1‰>0(CK)。当NaCl胁迫浓度为3‰时,小叶栎苗木的各项生长和生理指标均受到了显著抑制,苗木可适应低于3‰浓度的NaCl胁迫,该浓度可作为小叶栎苗木在江苏滨海地区推广的临界参考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栎 NACL胁迫 生长指标 生理特性
下载PDF
杨树人工林幼林阶段林下植被管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贾宇 佘婷 +2 位作者 鄂晓伟 唐罗忠 田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9898-9909,共12页
为了探讨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对杨树(Populus spp.)人工幼林阶段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在林下设计了林下植被物种数量递增的3种处理,即清除林下植被(无林下植物)、保留单一林下植物(一种林下植物)和保留物种多样的自然林下植被(多种林下... 为了探讨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对杨树(Populus spp.)人工幼林阶段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在林下设计了林下植被物种数量递增的3种处理,即清除林下植被(无林下植物)、保留单一林下植物(一种林下植物)和保留物种多样的自然林下植被(多种林下植物),于处理1年后采样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氮(MBN)含量、基于Biolog-ECO微平板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以及与土壤碳、氮转化相关的胞外酶活性的差异,以期从土壤养分转化和供应的角度为科学管理人工林林下植被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林下植被处理对8月份0—5 cm土层的土壤MBC、MBN含量以及酶活性有较大影响。与清除林下植被处理相比,保留单一林下植物处理8月份0—5 cm土层的土壤MBC、MBN含量以及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和芳基酰胺酶活性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27.91%、54.48%、14.74%、32.53%和6.20%,而保留物种丰富度高的自然林下植被处理林地土壤的上述指标进一步分别增加了4.88%、14.93%、9.22%、13.63%和12.86%。此外,林下植被处理还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8月份0—5 cm土层的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随着林下植被物种数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清除林下植被处理的土壤微生物主要利用的碳源包括部分糖类、氨基酸类和酯类,与清除林下植被处理相比,保留单一林下植物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提高了对上述几种碳源的利用能力,同时对糖类、氨基酸类、酯类和有机酸类碳源的利用种类范围明显扩大,而保留物种多样的自然林下植被的土壤微生物对31种碳源基本上可以全面有效利用。因此,保留林下植被,特别是提高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有利于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提高土壤微生物的代谢功能和分解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土壤的物质转化和养分循环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人工林 林下植被管理 物种多样性 土壤微生物区系 胞外酶活性
下载PDF
青钱柳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被引量:4
3
作者 瞿印权 陈小玲 +1 位作者 陈必芹 洑香香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8133-8140,共8页
为筛选适用于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Batal.)Iljinskaja)不同组织器官的稳定内参基因,本研究利用青钱柳花芽的转录组测序数据,选取Actin、CYP、EIF、GAPDH、TUB、TEF和18S r RNA共7个看家基因作为候选内参基因;以根、茎、叶、雌花... 为筛选适用于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Batal.)Iljinskaja)不同组织器官的稳定内参基因,本研究利用青钱柳花芽的转录组测序数据,选取Actin、CYP、EIF、GAPDH、TUB、TEF和18S r RNA共7个看家基因作为候选内参基因;以根、茎、叶、雌花和雄花为材料,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对各候选内参基因进行扩增。结合Norm Finder、ge Norm和BestKeeper等软件分析各候选基因的表达稳定性,用RefFinder综合分析获得适宜的内参基因。结果表明,不同组织中各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具有一定差别,稳定性综合排序从高到低为EIF>18S r RNA>TEF>GAPDH>CYP>Actin>TUB。但由于EIF较18S r RNA的CT值差异较大,即18S r RNA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量更高,因此本研究确定18S r RNA为青钱柳荧光定量分析的最适内参基因,为后续相关基因功能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钱柳 RT-q PCR 表达稳定性 内参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