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困境 |
余荣虎
冯上荣
|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
|
2011 |
33
|
|
2
|
美国学业指导制度变迁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
陶敏
|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
2012 |
31
|
|
3
|
社区阶层化:现实抑或可能 |
段继业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4
|
|
4
|
语言态度与方言变异——溧水县城居民语言态度与语言使用情况的简要调查 |
郭骏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5
|
|
5
|
分期的意识形态——兼论“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 |
李刚
倪波
|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5
|
|
6
|
丁玲创作中的两种思想基因——以1931年创作为例 |
秦林芳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2
|
|
7
|
整体性:人类思维方式的共同发端 |
徐志辉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8
|
|
8
|
在“传达意识形态的说教”之外——《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人文精神 |
秦林芳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1
|
|
9
|
论叶圣陶的语文教材观 |
张谦芬
吴立贵
|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8
|
|
10
|
多媒体教学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运用及策略 |
丰华琴
|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
2006 |
9
|
|
11
|
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院系调整”的历史考察 |
李刚
|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
2005 |
7
|
|
12
|
论中国古典意象的美学意蕴 |
赵国乾
|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
2005 |
9
|
|
13
|
童年视角与《呼兰河传》的文体构成 |
秦林芳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0
|
|
14
|
历史上的砖茶之路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
段继业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0
|
|
15
|
“转折”中的持守——左联时期丁玲创作中的个性思想 |
秦林芳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0
|
|
16
|
以“纯粹历史的方式”运用史料——论史料对培养历史技能的作用 |
李刚
|
《百色学院学报》
|
2002 |
4
|
|
17
|
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国民性批判 |
秦林芳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8
|
|
18
|
东晋南朝出土墓志资料概述 |
朱智武
|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7
|
|
19
|
陶行知教育理论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最好本土资源 |
段继业
|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
2011 |
7
|
|
20
|
公共治理模式与福利国家发展:国际经验与启示 |
丰华琴
|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