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共同体: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及其伦理意蕴
被引量:30
- 1
-
-
作者
王露璐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
-
出处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7-80,共4页
-
基金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AZX008)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培养资金资助项目
-
文摘
从政治哲学和社会转型两条学术进路上对共同体概念的理解,尽管有着不同的阐释视角,但都体现了社会变迁过程中从传统共同体向现代共同体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共同体在其形成基础、组织结构和意义指向中始终体现出强烈的伦理意蕴。
-
关键词
共同体
传统
现代
伦理
-
分类号
B82-051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乡村治理目标的伦理缺失与理性重建
被引量:7
- 2
-
-
作者
刘昂
王露璐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
-
出处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2-105,共4页
-
基金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乡村伦理研究”(15ZDB014)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中国乡村治理伦理研究”(KYCX17-0998)
-
文摘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理性的治理目标指引。然而,在当前乡村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经济增长目标的宰制性地位导致乡村治理目标中经济指标的决定性、经济评价的优先性及人际关系的功利化等问题。在乡村治理的目标建构及实践中,应当以保障农民生存要求的"安全第一"原则作为底线伦理,以公平正义作为当前乡村治理最为迫切的现实要求,并以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乡村治理的价值旨归。
-
关键词
乡村
治理
“安全第一”
公平正义
美好生活
-
分类号
B82-05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道德建设的历史演进与内在逻辑
被引量:6
- 3
-
-
作者
王露璐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乡村文化振兴研究中心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
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
出处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2,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BZX019)
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科研资助项目(BRA2020061)。
-
文摘
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道德建设结合不同时期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具体任务而展开,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21年至1949年,通过土地改革进行乡村伦理秩序重建的革命性探索;1949年至1978年,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强化国家政治权威的建构,产生乡村道德生活同质化的倾向;1978年至2012年,在农村改革和乡村社会转型中推进伦理变革与道德建设;2012年以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重构乡村发展伦理,全面推进乡村道德建设。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从乡村实际出发,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道德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宝贵经验。
-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百年
乡村道德建设
历史演进
内在逻辑
-
分类号
B822.1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论道德之应该的逻辑回归
被引量:6
- 4
-
-
作者
王小锡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伦理学会
南京师范大学立德树人实践体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
-
出处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48,共4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084)
-
文摘
道德是人立身处世与集体生存发展之"应该"和"实然"的统一体。唯有作为道德本体依据之应该通过确立明确的道德目标及其规范,并落实为具体的道德行动,才能实现道德之"应该"自身的逻辑回归,否则,所谓道德之"应该"将是没有意义且不能成立的"应该"。
-
关键词
道德
应该
道德本体
道德觉悟
道德行动
-
分类号
B82-02
[哲学宗教—伦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