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心房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系统消融组织透壁性损伤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培生 陈鑫 刘明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1881-1884,共4页
目的 分析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系统对猪心房不同部位不同次数的消融产生的组织透壁性损伤.方法 选取6只新鲜(离体时间<20 min)的保存完整心房组织的普通家猪心脏,按消融部位分为4组,分别对左心房后壁、左心房顶、右心房前壁以及左... 目的 分析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系统对猪心房不同部位不同次数的消融产生的组织透壁性损伤.方法 选取6只新鲜(离体时间<20 min)的保存完整心房组织的普通家猪心脏,按消融部位分为4组,分别对左心房后壁、左心房顶、右心房前壁以及左心房后壁近二尖瓣后瓣环部位使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进行消融.对各部位心房组织,在长约2.0 cm的厚度均一区域,间隔0.5 cm行4次夹闭消融,记录每次消融结束时间,取各次消融后的心房组织,分别用4%甲醛和5%戊二醛保存,送光镜下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组织透壁性损伤情况.对消融时间以及损伤情况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同一部位心房组织,随着消融次数的增加,所需消融时间逐渐降低;不同部位的心房组织,相同次数的消融,所需消融时间与组织厚度呈正比.结论 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系统安全、有效,操作方便.左心房后壁、左心房前壁相对较薄的部位,至少2次消融才能确保组织的透壁性损伤;右心房前壁以及左心房后壁近二尖瓣后瓣环部位,3~4次消融才能确保组织的透壁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 导管消融术 心肌
原文传递
孙氏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被引量:21
2
作者 陈鑫 黄福华 +7 位作者 徐明 汪黎明 蒋英硕 邱志兵 肖立琼 陈绪军 刘培生 王睿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33-335,339,共4页
目的总结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采用孙氏手术(主动脉弓部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的临床经验与随访结果。方法2004年8月至2012年3月,73例急性A型夹层患者施行了孙氏手术,其中男60例、女13例,平均年龄49.6(26-79)岁。手术均采用... 目的总结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采用孙氏手术(主动脉弓部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的临床经验与随访结果。方法2004年8月至2012年3月,73例急性A型夹层患者施行了孙氏手术,其中男60例、女13例,平均年龄49.6(26-79)岁。手术均采用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技术。单纯行升主动脉替换加孙氏手术30例;主动脉根部替换(Bentall术)加孙氏手术10例,主动脉瓣及升主动脉替换加孙氏手术12例,主动脉瓣成形加孙氏手术21例(同时行主动脉窦重建16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9例,术后通过CTA评价胸腹主动脉塑形及假腔愈合情况。结果体外循环平均(248.1±69.8)min,选择性脑灌注(38.2±10.5)min。手术死亡5例(6.85%,5/73例)。术后60例随访2个月-7.6年,术后3个月CTA复查显示,91.7%的患者主动脉夹层的假腔在膈肌水平形成血栓,患者术后1、5和7年的生存率分别是97%、87%和81%。结论孙氏手术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且远期效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全弓替换 支架象鼻
原文传递
术前主动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极高危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睿 陈鑫 +2 位作者 徐明 蒋英硕 刘培生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08-811,共4页
目的对比术前预防性主动置入和被动紧急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极高危冠心病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以及部分合并心肌梗死机械并发症行外科手术的患者资料,筛... 目的对比术前预防性主动置入和被动紧急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极高危冠心病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以及部分合并心肌梗死机械并发症行外科手术的患者资料,筛选出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评分≥12分的极高危患者,其中同时置入IABP92例,男性71例,女性21例,年龄49—82岁,平均60.4岁。术前预防性主动置入IABP共57例(主动组),术中或术后因各种不利因素紧急被动置人IABP共35例(被动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结果主动组围手术期病死率1.8%,低于被动组的11.4%(x^2=3.949,P=0.047);心肌梗死率3.5%,低于被动组的17.1%(x^2=5.077,P=0.024)。主动组呼吸机辅助时间、IABP使用时间、平均ICU住院时间(t=4.113—4.795),血管活性药物指数、急性肾损害(x^2=5.077~23.521)低于被动组(P均〈0.05)。两组IABP重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结论对于极高危CABG患者,术前预防性主动置入较被动紧急置人IABP能降低CABG围手术期病死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减少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的剂量,缩短IABP和呼吸机支持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间,减少急性肾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主动脉内气囊泵 冠状动脉分流术
原文传递
部分主动脉根部重建术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李良鹏 黄福华 +6 位作者 苏存华 秦卫 邱志兵 蒋英硕 汪黎明 徐明 陈鑫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7期506-511,共6页
目的分析部分主动脉根部重建术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共30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根部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男25例、女5例,年龄27~72(51.2±8.0)岁。夹层... 目的分析部分主动脉根部重建术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共30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根部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男25例、女5例,年龄27~72(51.2±8.0)岁。夹层近心端施行了部分主动脉根部重建术:部分根部成形+升主动脉置换术9例,部分根部成形+升主动脉置换+半弓置换术6例,部分根部成形+升主动脉置换+孙氏手术15例。术后随访10~60(37.9±3.2)个月。比较术前、术后主动脉瓣反流程度等指标。结果全组中无手术死亡发生,1例患者术后15 d死于肺炎,生存率96.7%(29/30)。1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亡,2例患者因主动脉瓣严重反流分别于术后1年和15个月再次入院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截至最后一次随访,24例无主动脉瓣膜反流,2例少量反流。结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导致主动脉根部病变,部分主动脉根部重建术能够保留主动脉瓣瓣膜的持久性和功能性,可获得较满意的早、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主动脉根部重建术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瓣膜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主动脉近端吻合装置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培生 陈鑫 +2 位作者 石开虎 徐明 蒋英硕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55-259,共5页
目的评价主动脉近端吻合装置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的初步疗效,进一步论证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我们共对50例冠心病患者在施行CABG主动脉近端吻合时使用吻合装置[Novare Enclose Ⅱ系统(Novare S... 目的评价主动脉近端吻合装置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的初步疗效,进一步论证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我们共对50例冠心病患者在施行CABG主动脉近端吻合时使用吻合装置[Novare Enclose Ⅱ系统(Novare Surgical System,Cupertino,CA)]吻合。术前合并高血压病28例、糖尿病1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8例、陈旧性脑梗死15例。其中行体外循环CABG(CABG)16例,非体外循环CABG(OPCAB)34例。共使用主动脉近端吻合装置吻合175次(3.2±1.37),其中静脉吻合152次、游离左乳内动脉(LIMA)12次、桡动脉11次。结果术中移植血管经即时血流仪测量血流满意。未出现与近端吻合装置有关的并发症,无院内死亡。术后2例因胸腔引流量偏多而二次开胸止血,2例因呼吸功能不全行气管切开,1例因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而行血液透析,5例患者经过积极治疗,治愈出院。术后未出现脑部相关并发症,未出现严重的心脏事件。术后1-3个月对50例患者通过电话以及信件随访,生存率为100%,心脏相关事件豁免率100%。结论主动脉近端吻合装置初步应用临床安全、有效,但其中、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近端吻合装置 疗效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在终末期心脏病围手术期严重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邱志兵 肖立琼 +6 位作者 陈鑫 石开虎 徐明 蒋英硕 汪黎明 杨婷 张扬波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696-698,共3页
目的 观察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终末期心脏病围手术期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选择本院2007年6月至2010年7月6例终末期心脏病围手术期心力衰竭行ECMO支持治疗的患者,观察ECMO期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转归情况.结果 E... 目的 观察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终末期心脏病围手术期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选择本院2007年6月至2010年7月6例终末期心脏病围手术期心力衰竭行ECMO支持治疗的患者,观察ECMO期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转归情况.结果 ECMO支持时间为23~168 h,平均78 h;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平均动脉压(MAP,mm Hg,1 mm Hg=0.133 kPa):78.13±8.01比47.75±5.21,中心静脉压(mm Hg):11.03±3.21比19.36±4.51,心排血量(L/min):4.93±1.01比3.50±0.81,心排血指数(L·min-1·m-2):2.71±0.51比1.91±0.40,肺动脉楔压(mm Hg):12.72±6.52比20.22±6.91,静脉血氧饱和度:0.66±0.13比0.54±0.07],正性肌力药物使用量也显著减少[多巴胺(μg·kg-1·min-1):5.05±0.85比14.20±5.05,肾上腺素(μg·kg-1·min-1):0.05±0.01比0.24±0.04,均P<0.05].6例患者均顺利脱机.3例康复出院,出院率50%;3例脱机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死亡.主要并发症为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感染、栓塞.结论 ECMO可对终末期心脏病围手术期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提供有效的支持治疗,但需正确掌握适应证,合理选择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终末期心脏病 心力衰竭
原文传递
七氟醚复合麻醉对CPB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心室间同步化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振红 史宏伟 +3 位作者 魏海燕 陶红伟 葛亚力 陈鑫 《中华麻醉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7-600,共4页
目的 评价七氟醚复合麻醉对CPB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心室间同步化的影响。方法 择期CPB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24例,年龄52~75岁,体重指数17~31 kg/m2,体表面积1.7~2.2 m2,心功能分级Ⅱ或Ⅲ级,左心室射血分数≥45%,ASA... 目的 评价七氟醚复合麻醉对CPB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心室间同步化的影响。方法 择期CPB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24例,年龄52~75岁,体重指数17~31 kg/m2,体表面积1.7~2.2 m2,心功能分级Ⅱ或Ⅲ级,左心室射血分数≥45%,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12):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组(C组)和七氟醚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组(S组)。2组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术后行机械通气,静脉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维持麻醉深度指数值40~60。S组在停止CPB后15 min时吸入七氟醚(七氟醚呼气末浓度:50~59岁1.80%,60~75岁1.60%)60 min。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开胸前、吸入七氟醚前即刻、吸入七氟醚30和60 min时记录HR、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右室射血分数、QRS波宽和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记录心室间机械不同步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间HR、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右室射血分数、QRS波宽、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和心室间机械不同步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醚复合麻醉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心室间同步化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药 吸入 冠状动脉分流术 心脏起搏 人工 心室
原文传递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再手术1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黄福华 李良鹏 +9 位作者 苏存华 秦卫 徐明 汪黎明 蒋英硕 邱志兵 肖立琼 章萃 史宏伟 陈鑫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6-269,共4页
目的 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再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6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胸心血管外科施行二次手术的14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手术后并发症的患者.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41~76岁... 目的 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再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6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胸心血管外科施行二次手术的14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手术后并发症的患者.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41~76岁,平均(57±12)岁.首次手术为升主动脉替换术3例,升主动脉+右半弓替换术4例,马方综合征合并夹层行主动脉根部替换术(Bentall手术)3例,主动脉瓣+升主动脉替换术(Wheat手术)1例,升主动脉替换+全主动脉弓替换及降主动脉支架象鼻人工血管置入术(孙氏手术)1例,Wheat手术+孙氏手术1例,Bentall手术+孙氏手术1例.再手术距首次手术0.3~ 10.0年,平均(4.8±3.1)年.再手术原因包括吻合口部分裂开、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假性动脉瘤形成、残余主动脉或假腔增粗.再手术术式选择吻合口修补、主动脉瓣置换或孙氏手术.结果 14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心肺转流时间107~ 409 min,平均(204±5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0~212 min,平均(108±35)min;10例行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灌注时间16~38 min,平均(21±11)min.无手术早期死亡,1例患者术后50 d死于肺炎.术后3例发生并发症,其中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肺部感染1例,均于治疗后痊愈.13例患者康复出院.生存患者随访16 ~ 45个月,平均(26±12)个月,随访期间无夹层破裂、截瘫和死亡病例.结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根部残余夹层或远端弓部扩张的患者应及时手术治疗,手术难度及风险均较初次主动脉夹层手术增加,应注意主动脉操作的规范和准确,尽量施行孙氏手术,可获得满意的短期及长期临床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主动脉 手术后并发症 再手术
原文传递
心脏术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9
作者 黄福华 李健 +6 位作者 苏存华 秦卫 李良鹏 肖立琼 章萃 史宏伟 陈鑫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9年第9期783-787,792,共6页
目的 总结心脏手术后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经验.方法 2006年12月至2019年3月,36例心脏术后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男性30例,女性6例;年龄26~74岁,平均(53.8±11.3)岁.首次心脏手术为非主动脉夹层手术20例,包... 目的 总结心脏手术后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经验.方法 2006年12月至2019年3月,36例心脏术后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男性30例,女性6例;年龄26~74岁,平均(53.8±11.3)岁.首次心脏手术为非主动脉夹层手术20例,包括主动脉瓣置换9例、二尖瓣置换3例、二尖瓣成形1例、双瓣置换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2例、主动脉根部置换1例和室间隔缺损修补1例.首次心脏手术为夹层手术的有16例,包括单纯升主动脉置换术后主动脉弓部扩张2例、升主动脉+右半弓置换术后弓部扩张11例、Bentall+孙氏手术后右冠吻合口漏1例、升主动脉+右半弓置换近端吻合漏1例、升主置换+孙氏手术后近端吻合口漏1例.本次手术距首次手术0.3~11年,平均(5.6±3.2)年.结果 所有36例患者均施行了主动脉夹层手术,体外循环90~409 min,平均(224.5±78.7)min;主动脉阻断60~207min,平均(107.2±39.4)min.34例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患者低流量时间16~47 min,平均(25.6±8.2)min.死亡2例(5.6%);术后并发症6例(16.7%).生存患者随访1~148个月,平均(40.3±20.3)个月,随访期间无夹层破裂、截瘫和死亡.结论 心脏手术后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或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根部残余夹层或远端弓部扩张患者应及时手术治疗,但手术难度及风险均较初次主动脉手术增加,因此进行心脏手术时应特别注意主动脉操作的规范和准确,一旦心脏术后再发A型夹层则应尽量施行全弓支架象鼻手术,可获得较好的近远期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主动脉夹层 残余夹层 手术后并发症 心脏外科手术
下载PDF
机械辅助循环在心脏围术期严重低心排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
10
作者 邱志兵 陈鑫 +5 位作者 肖立琼 徐明 蒋英硕 汪黎明 张扬波 杨婷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08-611,共4页
目的 探讨机械辅助循环在心脏外科围术期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中的治疗效果,总结临床经验。方法自2002—02—2009—02对66例心脏外科围术期低心排综合征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离心泵和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总... 目的 探讨机械辅助循环在心脏外科围术期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中的治疗效果,总结临床经验。方法自2002—02—2009—02对66例心脏外科围术期低心排综合征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离心泵和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总结临床资料,观察辅助循环前后血流动力学和超声心动图的变化。结果59例患者置入IABP治疗,其中29例术中置入,30例术后置入;应用ECMO治疗6例,离心泵治疗1例。所有患者均顺利脱离机械辅助循环。机械辅助循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正性肌力药物用量也显著减少,且扩张的心脏缩小,收缩力加强。结论机械辅助循环是一种重要的体外生命支持形式,对终末期心脏外科围术期严重低心排综合征提供有效的支持治疗,提倡积极、早期、合理和有选择性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辅助循环 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 体外膜肺氧合(ECMO) 离心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