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所藏宋人張逢辰《菊花百詠》校録 被引量:1
1
作者 卞東波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 CSSCI 2013年第1期345-372,共28页
前言在搜集域外所存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資料時,學者們自然會對在中國佚失而保存於域外的文獻感到驚喜。這部分資料,日本學者一般稱之爲“佚存書”。這些本來是中國文人學士所撰的典籍,因爲各種原因,於流傳的過程中在中國本土散佚,而意... 前言在搜集域外所存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資料時,學者們自然會對在中國佚失而保存於域外的文獻感到驚喜。這部分資料,日本學者一般稱之爲“佚存書”。這些本來是中國文人學士所撰的典籍,因爲各種原因,於流傳的過程中在中國本土散佚,而意外地保存禹域之外的其他國家。這些資料的回流必然會豐富我們對中國古代文學的認知,現代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佚存 菊花 逢辰
下载PDF
《經義考》“《古論語》”條通校——兼論《經義考新校》之得失
2
作者 張宗友 《中国经学》 2019年第2期97-118,共22页
朱彝尊《經義考》總匯歷代經學著述,梳理經義授受及著述流存面貌,深受學人推重。林慶彰先生主編《經義考新校》一書,是該著最新校理成果及最爲精善之傳本。本文按陳鴻森先生"分經考辨之法",選擇《經義考》之《論語》類"... 朱彝尊《經義考》總匯歷代經學著述,梳理經義授受及著述流存面貌,深受學人推重。林慶彰先生主編《經義考新校》一書,是該著最新校理成果及最爲精善之傳本。本文按陳鴻森先生"分經考辨之法",選擇《經義考》之《論語》類"《古論語》"條爲例,考溯朱氏所立條目之依據、1録文獻之淵源,藉以恢復所用文獻本貌,考察朱氏去取原則,糾其所失,補其未備,庶使本條著述,臻於完備可信。復以此條校理爲據,考察《經義考新校》中存在之問題,討論其整理得失,俾學人利用此書、整理經學文獻時有所鑒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經義考》 《古論語》 《經義考新校》 朱彝尊
下载PDF
六朝舊鈔本《禮記子本疏義》研究史略——兼論“講疏”、“義疏”之别
3
作者 童嶺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3年第1期27-51,共25页
在敦煌六朝經部文獻殘卷與日藏漢籍舊鈔本被清末民初學界獲知之前,欲究六朝諸儒三禮之遺説,所據之典籍頗鮮。自20世紀初葉,六朝舊鈔本《禮記子本疏義》被中、日兩國學界所關注以來,雙方第一流的學者,輪番考證,令人目不暇接。本文將梳理... 在敦煌六朝經部文獻殘卷與日藏漢籍舊鈔本被清末民初學界獲知之前,欲究六朝諸儒三禮之遺説,所據之典籍頗鮮。自20世紀初葉,六朝舊鈔本《禮記子本疏義》被中、日兩國學界所關注以來,雙方第一流的學者,輪番考證,令人目不暇接。本文將梳理其發現、影印之經緯,争論、考訂之異同。且將其納入從傳統“經學”向現代學術意義之“經學史”轉變的視野中。而筆者對於此殘卷涉及的六朝義疏體“講”、“義”等核心概念的若干考證,也一併附説其中,以供稽古者查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義疏體 舊鈔本 禮記子本疏義 三禮 講疏
原文传递
珍稀和刻和抄宋元漢籍八種敘録
4
作者 卞東波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 CSSCI 2013年第1期313-342,共30页
日藏漢籍中有一類是所謂和刻本漢籍,基本上是以中國傳來的版本重新加以刊刻而成的。和刻本漢籍一般都比較忠實於底本,一依中國傳本的原貌加以翻刻,因而在版本價值上基本等同於其所翻刻的底本。由於很多被翻刻的中國傳本在中國或日本皆... 日藏漢籍中有一類是所謂和刻本漢籍,基本上是以中國傳來的版本重新加以刊刻而成的。和刻本漢籍一般都比較忠實於底本,一依中國傳本的原貌加以翻刻,因而在版本價值上基本等同於其所翻刻的底本。由於很多被翻刻的中國傳本在中國或日本皆已亡佚,而僅有和刻本存世,那麽和刻本的價值更是不言而喻了;此外,江户時代的翻刻者在翻刻時都會寫一篇序跋,對所翻刻的文本加以解説或評論,或介紹此書在日本的流傳與影響,故而這些序跋對於瞭解這些典籍的内容及其在日本的流傳都具有巨大的幫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刻本 序跋 底本 日本 版本 翻刻 流傳
下载PDF
《遊仙窟》作者考源
5
作者 艾朗諾 卞東波(譯)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 CSSCI 2014年第1期383-393,共11页
關於唐人張鷟(字文成,657—730)(1)所作小説《遊仙窟》漢文注釋的起源,目前衆説紛紜。有一種意見認爲(有的認爲注者是12世紀時的一位日本僧人(2),有的認爲是9世紀的新羅人(3),還有明確指稱是白居易之弟白行簡的)(4),真正的注者,很可能... 關於唐人張鷟(字文成,657—730)(1)所作小説《遊仙窟》漢文注釋的起源,目前衆説紛紜。有一種意見認爲(有的認爲注者是12世紀時的一位日本僧人(2),有的認爲是9世紀的新羅人(3),還有明確指稱是白居易之弟白行簡的)(4),真正的注者,很可能有多位,可知的外部綫索却並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小説 考源
下载PDF
《晉中經簿》解題考
6
作者 張宗友 《历史文献研究》 2019年第2期218-245,共28页
中古時期是中國目録學史上由六分走向四分的關鍵時期,由於此期目録都已亡佚,面貌模糊不清,留下了許多懸而未決的學術難題,荀勖《晉中經簿》解題問題,就是其中之一。在學術史上,《晉中經簿》以開創四分法而著稱。關於該簿是否有解題的問... 中古時期是中國目録學史上由六分走向四分的關鍵時期,由於此期目録都已亡佚,面貌模糊不清,留下了許多懸而未決的學術難題,荀勖《晉中經簿》解題問題,就是其中之一。在學術史上,《晉中經簿》以開創四分法而著稱。關於該簿是否有解題的問題,朱彝尊持肯定意見,余嘉錫、王重民等持否定意見,汪辟疆、姚名達等未明確判定;趙望秦認爲該簿有敍録,張固也則予以反駁。從劉向、歆父子以降官方校理圖書之傳統、《晉中經簿》著録之容量、現存文字片斷以及《上〈穆天子傳〉序》《諸葛氏集目録》等書録之實例等推斷,《晉中經簿》是有解題的。但其解題,並非将校理各書之書録全文照搬,而是有所撮取;所取者大致包括各書篇題、撰者生平事行大略、校定繕寫情況等内容,並且有所删减、潤色;同書録全文相較,簿中解題文字,在篇幅上約省去三分之二。作爲國家藏書目録,《晉中經簿》解題的直接前承,既非《别録》,亦非《漢志》,而是《七略》;從解題類型上看,則是簡略的敍録體。《晉中經簿》係官修綜合性目録,同荀勖所撰、作爲文學專科目録的《新撰文章家集敍》,因撰述旨趣有所不同,因而存在内容與形式上的差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晉中經簿 解題 荀勖 敍録體 七略 新撰文章家集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