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示现:拓展电视深度报道的信息空间
1
作者 滕慧群 熊忠辉 《声屏世界》 2002年第12期19-20,共2页
电视深度报道往往涉及大量发生在过去的信息,同时还不可避免地要挖掘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些信息,是原本早已过去的,或是新闻人物抽象的想法、情绪,难以拍摄到实际的形态变化.根据实际调查的情况,传播者进行合理想象,构造并摄取与该信... 电视深度报道往往涉及大量发生在过去的信息,同时还不可避免地要挖掘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些信息,是原本早已过去的,或是新闻人物抽象的想法、情绪,难以拍摄到实际的形态变化.根据实际调查的情况,传播者进行合理想象,构造并摄取与该信息形态相似的场景(意象),活灵活现地把信息形态再现到观众面前,这种方法就是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深度报道 观众 当事人 画面 新闻场景 示现
下载PDF
全社会都应关注语言文字规范问题
2
作者 沈阳 《中国语言战略》 2016年第1期29-37,共9页
本文从语言文字规范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加以讨论。这些问题包括如何看待当前社会语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也包括如何保护方言、如何对待繁体字、如何对待外文字词、如何评价“汉字听写大赛”,以及如何看待“詈语的非詈... 本文从语言文字规范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加以讨论。这些问题包括如何看待当前社会语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也包括如何保护方言、如何对待繁体字、如何对待外文字词、如何评价“汉字听写大赛”,以及如何看待“詈语的非詈化”等较敏感的语言文字问题。本文所涉及的问题看似是“小事”,但这些问题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都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值得全社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与国家》 社会语文生活 语言文字问题 现代汉语规范化
下载PDF
借鉴影视手法,提高文字新闻的可读性
3
作者 熊忠辉 滕慧群 《写作》 2002年第2期26-28,共3页
对从事文字新闻写作的人来说,提高作品的可感性和可读性是自始至终的追求。提高作品可读性的写作技法十分丰富,诸多著作论文进行过阐述。本文致力探讨的是,运用可感性极高、“逼真”性极强的影视手法,能够使文字新闻增强连续、动态... 对从事文字新闻写作的人来说,提高作品的可感性和可读性是自始至终的追求。提高作品可读性的写作技法十分丰富,诸多著作论文进行过阐述。本文致力探讨的是,运用可感性极高、“逼真”性极强的影视手法,能够使文字新闻增强连续、动态和立体的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感性 作品 阐述 影视 追求 写作技法 著作 立体 借鉴 传播效果
下载PDF
语言资源管理规划及语言资源议题 被引量:56
4
作者 徐大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15,共4页
近年来,随着国家现代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语言实际需求的加大,以及语言功能的变化,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也正在发生变化。语言的"多语多言"现象已不再被视为问题,而被视为文化资源,语言规划理论也在从"问题导向"... 近年来,随着国家现代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语言实际需求的加大,以及语言功能的变化,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也正在发生变化。语言的"多语多言"现象已不再被视为问题,而被视为文化资源,语言规划理论也在从"问题导向"向"资源导向"转变,保护建设和开发利用语言资源已成为语言学研究新的理论焦点。因此,我们特约请这方面的专家教授,围绕语言资源建设,从语言资源观及中国语言普查、我国的语言资源、汉语方言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语言资源管理规划及语言资源议题等方面阐述己见,以期促进人们增强对这一理论趋向的认识,更好地树立语言资源观念,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资源 管理规划 社会交际能力 议题 少数民族地区 社会整合功能 国际交流 社会语言环境
下载PDF
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 被引量:24
5
作者 徐大明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3-129,共7页
近20年来中国社会语言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20世纪90年代,由于缺乏足够的国际交流,中国社会语言学曾经进入了“文化语言学”的发展模式。2001年以后,中国社会语言学开始脱离了“文化语言学”的导向,通过与国际... 近20年来中国社会语言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20世纪90年代,由于缺乏足够的国际交流,中国社会语言学曾经进入了“文化语言学”的发展模式。2001年以后,中国社会语言学开始脱离了“文化语言学”的导向,通过与国际语言学界的交流,逐步转向语言变异、语言变化、言语社区等重点研究领域。而2002年起始的连续几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开始把中国社会语言学推向了世界。随后,以2003年中国社会语言学会的成立为契机,中国社会语言学进入了一个组织化、国际化、理论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语言学 文化语言学 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语言学会
下载PDF
语言是人类的信息工具 被引量:6
6
作者 徐大明 《琼州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2,共2页
世纪之交的思考为许多国家提供了开展战略研究的条件,使得原本以国防和安全为主要对象的战略研究扩展到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管理、文化发展等多个领域;与此同时,“语言战略”也提上了学术日程。“中国语言战略研究”是自2007年以... 世纪之交的思考为许多国家提供了开展战略研究的条件,使得原本以国防和安全为主要对象的战略研究扩展到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管理、文化发展等多个领域;与此同时,“语言战略”也提上了学术日程。“中国语言战略研究”是自2007年以来系统展开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兴未艾。《琼州学院学报》自2014年第4期起,在人文社科版面中开设“国家语言战略研究”专栏,聘请语言学界的知名学者主持,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展示成果和讨论交流的平台。我们热切期待着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学研究 信息工具 人类 知名学者 学术研究 2007年 社会管理 文化发展
下载PDF
清末民初(1905—1936)法律辞书的编纂与出版 被引量:7
7
作者 屈文生 《辞书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81,94,共12页
清朝末年,随着变法修律运动的展开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法学术语的大规模传入,近代中国第一批法律辞书应时而生;它们多与邻国日本有关。民国头二十年,由中国人自主编纂的几批法律辞书(约十五部)陆续出版,及至1936年商务印书馆《法律大... 清朝末年,随着变法修律运动的展开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法学术语的大规模传入,近代中国第一批法律辞书应时而生;它们多与邻国日本有关。民国头二十年,由中国人自主编纂的几批法律辞书(约十五部)陆续出版,及至1936年商务印书馆《法律大辞书》出版,近代法律辞书的编纂与出版事业达到顶峰。梳理近代法律辞书编纂与出版对研究近代法律词语的生成、变迁与传播具有实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辞书 清末民初 《法律大辞书》
下载PDF
“语言交叉学科”多人谈 被引量:6
8
作者 何莲珍 李宇明 +3 位作者 Stephen Crain 徐大明 汪锋 陆烁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0-67,共8页
浙江大学立足文理综合、学科齐全的特点,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面,坚持文理交融理念、前瞻布局交叉领域、支持学科交叉研究、激励学术创新发展,着力推进学校文科研究范式转型和学科交叉会聚融合。一、出台总体规划和政策制度学校在“十... 浙江大学立足文理综合、学科齐全的特点,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面,坚持文理交融理念、前瞻布局交叉领域、支持学科交叉研究、激励学术创新发展,着力推进学校文科研究范式转型和学科交叉会聚融合。一、出台总体规划和政策制度学校在“十三五”规划、“‘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和历次文科大会文件中,均围绕跨学科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或指导性意见。2008年首次文科大会即强调“学科综合交叉”。2016年发布《浙江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体制机制等层面作出了跨学科相关的重要部署,在评价体系方面提出“完善教师校内兼聘办法,优化教师跨学科的学术评价和成果共享机制”等举措;2018年第四次文科大会进一步强调“推进学科会聚”,并在评价体系方面提出“完善和落实双聘制,促进学科会聚和多学科协同育人,完善校内跨学科的学术评价、成果互认与共享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交叉研究 双一流 交叉学科 共享机制 学术创新 学术评价 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
下载PDF
房德里耶斯论语言的社会性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嫚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9年第3期11-12,共2页
本文通过对法国语言学家房德里耶斯《语言》的解读,联系社会语言学的相关问题,深入探讨《语言》中蕴涵的语言社会性思想,以及法兰西学派对社会语言学的影响。
关键词 房德里耶斯 《语言》 语言的社会性
下载PDF
字母Q在汉语中的使用探究
10
作者 张军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8期150-152,共3页
A-Z 26个字母在汉语中的使用已很普遍,Q(小写为q)在汉语中的使用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从不同的角度解析字母Q在汉语中的使用,可知:Q在汉语中使用时常被读作汉语拼音字母的读音或英语字母的读音,除了作为字母表的字母使用外,还具有着汉语... A-Z 26个字母在汉语中的使用已很普遍,Q(小写为q)在汉语中的使用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从不同的角度解析字母Q在汉语中的使用,可知:Q在汉语中使用时常被读作汉语拼音字母的读音或英语字母的读音,除了作为字母表的字母使用外,还具有着汉语词的功能,有一定具体的词义,常被使用成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此外,还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字母词Q在汉语中使用的诱因和大众心理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母词 Q 社会语言学
下载PDF
汉英颜色词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
11
作者 王盈新 《知识经济》 2010年第7期140-140,共1页
汉英两种语言的颜色词各具特色,在语义、表达方式和文化习惯方面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比较,力求探寻汉英两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民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认知方式的异同。
关键词 颜色词 文化内涵 比较
下载PDF
让人发“囧”的“囧”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艳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7-57,共1页
“囧“字认识吗?不认识?那你可就要被鄙视了。 知道啥意思吗?不知道?没关系,先来看一个笑话吧:
关键词 汉语 语言 义字 “囧”
下载PDF
首届江苏外国语言学学术论坛将在南京举行
13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1-171,共1页
关键词 外国语学院 语言学理论 南京大学 学术论坛 江苏 应用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