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季风的季节内振荡特征 被引量:8
1
作者 陈悦 李文铠 郭维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58-1171,共14页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功率谱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季风指数(Qinghai-Tibetan Plateau Monsoon Index,QTPMI)所表征的青藏高原季风季节内振荡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季风变率的季...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功率谱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季风指数(Qinghai-Tibetan Plateau Monsoon Index,QTPMI)所表征的青藏高原季风季节内振荡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季风变率的季节内分量(10~90天)在总变率中占据了可观的比例,QTPMI的季节内分量可解释总变率的26%,在夏季的解释方差可达37%;(2) QTPMI的季节内振荡与其相应周期的低频大气环流异常(对流层中高层异常气旋、反气旋)东移经过高原上空过程相联系,且异常信号的强度在向东传播的过程中存在增强-减弱-增强-减弱的演变特征(即到达高原前增强,在高原上东移减弱,移出高原后增强,继续东移入海时减弱);(3)高原夏季风期间环流与大气热源在季节内振荡上有一致性,呈现高原夏季风强(弱),大气热源强(弱)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季风 大气季节内振荡 大气热源 合成分析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区大气污染对气象要素及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刘丽霞 凌肖露 郭维栋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0-809,共10页
利用2012年4-6月南京溧水野外观测站近地层微气象、地表辐射和通量交换数据,结合南京大学地球系统区域过程综合观测研究站(SORPES-NJU)的PM2.5质量浓度以及环境保护部发布的逐日API资料,使用聚类分析、合成分析和个例分析的方法,定量分... 利用2012年4-6月南京溧水野外观测站近地层微气象、地表辐射和通量交换数据,结合南京大学地球系统区域过程综合观测研究站(SORPES-NJU)的PM2.5质量浓度以及环境保护部发布的逐日API资料,使用聚类分析、合成分析和个例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了南京地区不同大气污染程度下气象要素和地表能量平衡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南京地区污染天盛行偏南风,且风速较清洁天气低约30%.气溶胶白天对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于对地面有效辐射的减弱作用,使得地面净辐射减小(日均值约46.3 W·m-2).气溶胶减弱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并影响二者在能量平衡中的比重.个例分析表明气溶胶通过减小白天地面净辐射,减弱地气系统能量,导致近地层气温降低(最大差值约1℃),湍流运动减弱,从而进一步抑制污染物的扩散,形成空气污染-地表能量收支-边界层结构间的正反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区 气溶胶 气象要素 地表能量收支
下载PDF
全球增暖1.5℃下东亚气候系统的响应及其情景预估研究进展
3
作者 江志红 刘征宇 +3 位作者 乐旭 郭维栋 孙岑霄 李梅 《中国基础科学》 2020年第3期31-40,共10页
巴黎协定提出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较工业化前2℃之内,并力争限制在1.5℃。因此,准确理解刻画增暖1.5℃下东亚气候系统响应机理及其精细结构,提高中国气候和极端事件预估的可靠性,设计增温1.5℃目标下我国碳减排方案,已成为全球变... 巴黎协定提出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较工业化前2℃之内,并力争限制在1.5℃。因此,准确理解刻画增暖1.5℃下东亚气候系统响应机理及其精细结构,提高中国气候和极端事件预估的可靠性,设计增温1.5℃目标下我国碳减排方案,已成为全球变化及应对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紧迫全新挑战之一。基于此,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项目"全球增暖1.5℃下东亚气候系统的响应及其情景预估"于2017年7月正式立项。项目围绕"全球增暖1.5℃下东亚气候系统的区域响应机制和精细结构、未来预估及其对我国碳减排放方案的影响"这一核心主题开展多学科交叉集成研究,旨在揭示海气系统年代际变化机理基础上进行年代际预测,开展全球增暖1.5℃目标下碳排放路径簇的模拟与预估试验;阐明增暖1.5℃下东亚季风系统的响应特征及其机理;揭示增暖1.5℃下东亚气候响应的精细结构,甄别极端事件响应的高敏感区;获得增暖1.5℃下中国气候和极端事件变化的优化集成预估及其不确定性评估。本文对该项目2017~2020年取得的主要进展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增暖1.5℃ 东亚气候 响应 情景预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