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被引量:482
1
作者 黄震方 陆林 +4 位作者 苏勤 章锦河 孙九霞 万绪才 靳诚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09-1421,共13页
新型城镇化在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科学引导乡村地域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和重要科学命题。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审视和反思,... 新型城镇化在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科学引导乡村地域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和重要科学命题。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审视和反思,认为乡村旅游既面临环境质量下降、乡村文化受损、旅游同质竞争、整体品质不高、产业培育不足、资金人才短缺、运营模式落后、土地利用错位等现实困境,又面临着新形势下需深入研究的诸多复杂性理论问题。提出要响应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重点关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特性、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的影响与互动机制、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乡村旅游文化与乡愁记忆的恢复与重构、乡村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及城乡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与机制、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产业融合创新、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及"三农"问题解决路径、乡村旅游运营管理与政策制度创新等科学问题。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和强化实践应用,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走以旅游为导向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旅游互补和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村旅游 理论反思 困境突破
原文传递
土壤盐渍化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热点 被引量:343
2
作者 李建国 濮励杰 +1 位作者 朱明 张润森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33-1245,共13页
随着全球气候暖化问题的日益加剧,土壤盐渍化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关心的全球性问题,全球约有7%的土地受到盐渍化的威胁,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上升。我国是土壤盐渍化比较严重的国家,盐渍化土壤面积大,分布广,对区域农业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随着全球气候暖化问题的日益加剧,土壤盐渍化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关心的全球性问题,全球约有7%的土地受到盐渍化的威胁,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上升。我国是土壤盐渍化比较严重的国家,盐渍化土壤面积大,分布广,对区域农业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对70年来我国土壤盐渍化研究的内容框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评述;借助文献数据库和相关数据共享网络对近30年来国内外盐渍土研究的趋势和总体概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新形势下土壤盐渍化研究的5个重点领域和方向,旨在为今后开展盐渍土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土 研究进展 现状 热点
原文传递
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富集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277
3
作者 张小敏 张秀英 +1 位作者 钟太洋 江洪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92-703,共12页
在统计有关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相关文献数据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Pb、Cd、Cu、Zn和Cr的空间富集现状.收集到有关土壤Pb、Cd、Cu、Zn和Cr含量的研究分别为173、138、156、139、140个.首先剔除异常值,然后利用剩余样本进行... 在统计有关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相关文献数据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Pb、Cd、Cu、Zn和Cr的空间富集现状.收集到有关土壤Pb、Cd、Cu、Zn和Cr含量的研究分别为173、138、156、139、140个.首先剔除异常值,然后利用剩余样本进行克里金插值,并统计各省地区重金属含量平均值.结果表明我国重金属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西南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其他地区相对较低;与分省的土壤背景值相比较,农田土壤Pb和Cd的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土壤Pb在云南省超出背景值最高,为背景值的1.91倍;Cd在辽宁省超出背景值最高,为23.02倍;Zn在云南省富集最为严重,是背景值的1.55倍,Cu最高的是广东省,达到背景值的2.9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重金属富集 空间分布 中国农田
原文传递
江苏省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分析 被引量:244
4
作者 李颖 黄贤金 甄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102-107,共6页
土地利用是造成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为了分析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以江苏省为例,分别计算并分析了1995~2004年间这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江苏省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碳源,建设用地碳排... 土地利用是造成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为了分析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以江苏省为例,分别计算并分析了1995~2004年间这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江苏省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碳源,建设用地碳排放每年可达1.09×108t,对碳排放的贡献高达96%以上;耕地每年碳排放可达2.02×106t;林地为主要的碳汇,其总吸收量约为每年1.90×103t(含少量草地)。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边际碳源/汇效应来看,江苏省建设用地面积每变化1km2,其边际碳源/汇效应为6.7692t;耕地为0.0422t;林地为5.7700t。同时对江苏省2010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到2010年江苏省碳排放会有明显增加,面临的碳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依据相关分析结果,论文从碳减排角度提出了土地利用的相关政策建议,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碳源/汇 江苏省
下载PDF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 被引量:207
5
作者 谭丹 黄贤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8年第3期54-57,共4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由于碳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深度触及了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由于碳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深度触及了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为此,在测算我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三大地区的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分析三大地区碳排放的特征和差异,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的碳排放量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最少,并且从碳排放的增长速度上看,东部地区增速最快,中部最慢;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三大地区生产总值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而解释它们之间碳排放存在差异的原因,并针对上述的研究结论提出减少我国碳排放的政策建议,以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灰色关联度 三大地区 低碳经济
下载PDF
地方感研究进展及研究框架 被引量:194
6
作者 唐文跃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0-77,共8页
游憩者通过对游憩地环境的感知而赋予这些地方特定的意义与价值;通过游憩活动的参与,游憩者与游憩地之间逐渐形成各种形式的情感联结关系,并影响到游憩者对这些地方和休闲服务提供者的态度及其游憩行为。这是地方感的研究范畴,也是国外... 游憩者通过对游憩地环境的感知而赋予这些地方特定的意义与价值;通过游憩活动的参与,游憩者与游憩地之间逐渐形成各种形式的情感联结关系,并影响到游憩者对这些地方和休闲服务提供者的态度及其游憩行为。这是地方感的研究范畴,也是国外游憩地理学的研究热点。本文阐述了国外地方感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其进展,分析了地方感研究中主要概念的维度与态度要素构成,构建了地方感研究框架,同时讨论了我国地方感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指出了研究方向与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感 地方依恋 地方认同 地方意象 机构忠实 研究框架
下载PDF
资源环境领域脱钩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169
7
作者 钟太洋 黄贤金 +1 位作者 韩立 王柏源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00-1412,共13页
为掌握资源环境领域脱钩分析的研究进展,论文采用概括和比较分析的手段,从脱钩概念界定、脱钩分析的主要关注领域、脱钩分析的测度方法以及脱钩指标4个方面对资源环境领域的脱钩分析进行了梳理和概括。归纳出已有研究的几个特点:①不同... 为掌握资源环境领域脱钩分析的研究进展,论文采用概括和比较分析的手段,从脱钩概念界定、脱钩分析的主要关注领域、脱钩分析的测度方法以及脱钩指标4个方面对资源环境领域的脱钩分析进行了梳理和概括。归纳出已有研究的几个特点:①不同研究对于脱钩的定义和类型划分不同,就脱钩而言,主要区别在于所包含绝对脱钩、相对脱钩和衰退性脱钩中的类型不同;②目前脱钩分析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以及部分行业(产业)层面的环境(资源)压力与其驱动因素之间的脱钩分析;③不同研究所采用的脱钩测度方法有很大差别,目前大致有8类不同的脱钩测度方法;④脱钩指标也是脱钩分析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标体系,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各类有关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的指标应用到脱钩分析作为脱钩指标。最后探讨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经济学 资源环境 脱钩分析 脱钩指标 脱钩测度方法
原文传递
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恋与资源保护态度的关系——以西递、宏村、南屏为例 被引量:153
8
作者 唐文跃 张捷 +2 位作者 罗浩 卢松 杨效忠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7-92,共6页
本文以皖南的西递、宏村和南屏等3个古村落为例,设计量表测量了古村落居民的地方依恋,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居民地方依恋与其资源保护态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古村落居民的地方依恋由地方依赖(ξ)和地方认同(η1)两个维度构... 本文以皖南的西递、宏村和南屏等3个古村落为例,设计量表测量了古村落居民的地方依恋,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居民地方依恋与其资源保护态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古村落居民的地方依恋由地方依赖(ξ)和地方认同(η1)两个维度构成;(2)地方依赖(ξ)对地方认同(η1)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γ11=0·87,t=13·13);(3)地方依赖(ξ)和地方认同(η1)对居民的资源保护态度(η2)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γ21=0·57,t=9·85;β21=0·66,t=10·20);(4)地方依赖(ξ)主要是通过地方认同(η1)影响居民的资源保护态度(η2),地方认同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γ21直接=0·26,t=1·69;γ21间接=0·36,t=2·79)。本文的研究对古村落的资源保护以及古村落居住新区的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村落 居民 地方依恋 资源保护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九寨沟自然观光地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分析 被引量:145
9
作者 唐文跃 张捷 +2 位作者 罗浩 杨效忠 李东和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99-608,共10页
地方感是人文主义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旅游是人们感知和认识环境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旅游者地方感是旅游者与旅游地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构建旅游者地方感模型,以九寨沟为案例研究发现,①九寨沟旅游者的地方感在... 地方感是人文主义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旅游是人们感知和认识环境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旅游者地方感是旅游者与旅游地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构建旅游者地方感模型,以九寨沟为案例研究发现,①九寨沟旅游者的地方感在自然风景维度、社会人文维度、旅游功能维度和情感依恋维度等四个维度上存在一定差异;②九寨沟的自然风景与环境得到了旅游者较高的感知评价和普遍认同,是旅游者对九寨沟产生情感依恋的主要因素;③旅游者对九寨沟的社会人文环境的感知评价相对较低,并影响到对九寨沟旅游环境与功能的感知评价;④旅游者赋予九寨沟更多的是自然观光的意义和审美价值,九寨沟蕴涵的民俗文化体验的意义和历史价值并未能被旅游者所充分感知和认识,“藏族村寨”的地方特质没有得到旅游者的足够认同;⑤不同类型旅游者之间的感知评价差异集中在九寨沟的藏族风情、地方文化、旅游服务、游览秩序和旅游氛围等方面。旅游者地方感研究为自然资源和旅游地规划与管理提供了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观光地 旅游者 地方感 四川九寨沟
下载PDF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47
10
作者 赵小风 黄贤金 +1 位作者 陈逸 陈志刚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979-1996,共18页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机理、过程和效应,有助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带给城市发展的压力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文章从3个方面...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机理、过程和效应,有助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带给城市发展的压力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文章从3个方面对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①研究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②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相关理论、集约利用评价、集约利用驱动机制、集约利用效应、集约利用途径;③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方法、基于过程的动态模型方法、G IS空间分析方法和其他研究方法。最后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在研究尺度上,应加强多尺度、多层次、时间序列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应加强基础理论、机理、过程和效应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加强计量分析、空间分析和动态模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经济学 土地集约利用 集约度
原文传递
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 被引量:141
11
作者 张秀梅 李升峰 +1 位作者 黄贤金 李颖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68-775,共8页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1996年—2007年碳排放效应分析得出:①江苏省近12年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14%,2007年达到14370万t,碳排放增长过快问题突出;②提出了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两个新指标,并计算得出2007年全省地均碳排放强...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1996年—2007年碳排放效应分析得出:①江苏省近12年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14%,2007年达到14370万t,碳排放增长过快问题突出;②提出了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两个新指标,并计算得出2007年全省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分别达到2.06t/hm2和84.32t/hm2;③2007年江苏全省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都呈现苏南>苏中>苏北的分布格局,13市地均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其排放强度总体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建设用地碳排放对总碳排放贡献最大是各地市共同之处;④江苏省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呈倒U型曲线关系,曲线的拐点在(2.0~2.1)万元/人附近;⑤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体,建设用地是最主要的碳源,1996年—2007年全省虽然其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但全省万元GDP碳排放强度从2004年开始逐年下降的,说明江苏全省碳减排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减排压力仍然巨大,减排工作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碳排放强度 空间格局 江苏省
原文传递
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的脱钩分析 被引量:136
12
作者 钟太洋 黄贤金 王柏源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31,共14页
为分析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相互关系,论文探讨了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脱钩的定义,将环境领域的脱钩概念和脱钩分析引入土地利用分析,在IPAT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包含建设用地和GDP等变量在内的核算方程,据此对环境领域基于变化... 为分析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相互关系,论文探讨了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脱钩的定义,将环境领域的脱钩概念和脱钩分析引入土地利用分析,在IPAT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包含建设用地和GDP等变量在内的核算方程,据此对环境领域基于变化量的脱钩评价方法加以了改进,建立了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脱钩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文章以我国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的相互关系为例,分别分析了2002—2007年期间全国以及31个省级区域GDP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非农产业GDP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以及第三产业GDP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脱钩关系。分析表明:以年度为时间尺度,在2002—2007年之间,从GDP和建设用地角度考察,除青海省、上海和海南在个别年份落在强脱钩区域,其余28个省级区域均落在弱脱钩区域;从非农产业GDP和建设用地角度考察,除上海在2006年落在强脱钩区域外,其余30个省级区域均落在弱脱钩区域;从第三产业GDP和建设用地角度考察,除西藏在2003年落在扩张性复钩以及青海、上海、海南和广西在个别年份落在强脱钩区域外,其余26个省级区域均落在弱脱钩区域;以2002—2007年时间段为时间尺度,全国及31个省级区域均落在弱脱钩区域。鉴于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滞后关系,以时期为时间尺度进行脱钩分析更为合适;分析还表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提高建设用地效率对于实现脱钩有重要作用,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是实现强脱钩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经济学 脱钩分析 IPAT方程 建设用地
原文传递
我国工业行业的产业升级与碳排放关系分析 被引量:106
13
作者 谭丹 黄贤金 胡初枝 《四川环境》 2008年第2期74-78,84,共6页
文章首先测算了我国工业各行业近十几年来的碳排放量,并总结了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的特征,进而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量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产业产值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测算工业各... 文章首先测算了我国工业各行业近十几年来的碳排放量,并总结了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的特征,进而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量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产业产值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测算工业各行业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变化,分析了工业行业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最后文章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政策建议,以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产业 能源消耗 低碳经济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中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苏州高新区为例 被引量:105
14
作者 陈逸 黄贤金 +2 位作者 陈志刚 吴晓洁 郭燕浩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16,共6页
研究目的: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其影响因素或原因,为开发区土地利用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因果分析法和AHP方法。研究结果:(1)工业用地比重小、居住用地比重大的城市土地... 研究目的: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其影响因素或原因,为开发区土地利用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因果分析法和AHP方法。研究结果:(1)工业用地比重小、居住用地比重大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是影响苏州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原因;(2)工业用地建设强度相对较低。研究结论:苏州高新区应该在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规划布局;提高工业用地使用效率的同时进行产业升级,进一步优化区内土地利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评价 开发区
下载PDF
条件价值法中的偏差分析及信度和效度检验——以九寨沟游憩价值评估为例 被引量:102
15
作者 董雪旺 张捷 +2 位作者 刘传华 李敏 钟士恩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7-278,共12页
条件价值法(CVM)是一种基于虚拟市场的公共物品价值评估方法,其假想性使得人们对其信度和效度缺乏信任,评估结果的精度成为学术界广泛争议的焦点。采用CVM价值评估方法,对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游憩价值进行了评估,并结合国内其他相关... 条件价值法(CVM)是一种基于虚拟市场的公共物品价值评估方法,其假想性使得人们对其信度和效度缺乏信任,评估结果的精度成为学术界广泛争议的焦点。采用CVM价值评估方法,对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游憩价值进行了评估,并结合国内其他相关文献,对CVM在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中存在的偏差进行了分析述评,最后对CVM的评估结果进行了再测信度、内容效度和收敛效度检验。研究发现:①九寨沟旅游资源2008、2009年的游憩价值分别为3.33亿元、3.46亿元。与其他方法相比,CVM的评估结果明显偏低。②CVM在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中存在的偏差包括研究方法本身的偏差和研究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前者包括假想偏差、信息偏差、抗议性偏差以及策略性偏差等;后者包括CVM调查在总体和样本的界定、样本规模的确定、抽样方式的选择、调查方式和回收率、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等环节出现的偏差。③再测信度检验表明本研究的信度较高,即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而内容效度和收敛效度检验则表明本研究对九寨沟进行的CVM调查不具有良好的效度,CVM有低估旅游资源价值的倾向。④CVM今后的研究重点应从个案研究向信度和效度检验转向,为此需要尽快建立完善适合发展中国家的CVM实施规范,提高CVM评估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价值法(CVM) 旅游资源价值 偏差 信度 效度 九寨沟
原文传递
旅游地生态效率测度的SBM-DEA模型及实证分析 被引量:92
16
作者 彭红松 章锦河 +2 位作者 韩娅 汤国荣 张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28-638,共11页
旅游地是典型的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特殊区域,旅游地的生态效率研究是其制定与实施包容性、持续性发展政策与措施的基础。采用基于时间序列、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方法,构建旅游地生态效率测度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以黄山风景区为... 旅游地是典型的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特殊区域,旅游地的生态效率研究是其制定与实施包容性、持续性发展政策与措施的基础。采用基于时间序列、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方法,构建旅游地生态效率测度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以黄山风景区为例,利用1981—2014年的投入产出数据,测度旅游地复合系统的生态效率,分析其演化特征和阶段,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34年来,黄山风景区旅游生态效率(综合效率)不断提升,且具较大发展潜力,在分解效率中,技术效率较高,规模效率次之,规模效率是决定综合效率的关键因素;(2)旅游生态效率的演化经历了初期低效、快速成长、成熟高效、下行风险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效率的特征不同,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3)旅游生态效率完成了由规模报酬递增向递减的过渡,资源要素的投入冗余已成为现阶段阻碍生态效率的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因素;(4)旅游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对生态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投资水平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以废弃物末端治理为表征的环保规制对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文章最后提出,在山岳型风景区发展初期,应尽可能扩大资源要素投入规模,进入成熟阶段后,则转向逐渐控制投入规模,改善技术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摒弃过度依靠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走精细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态效率 时间序列SBM-DEA模型 Tobit回归分析 黄山风景区
下载PDF
旅游流流量位序—规模分布变化及其机理——以四川省为例 被引量:81
17
作者 杨国良 张捷 +2 位作者 刘波 李敏 万全友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62-672,共11页
以四川省为实证区,借助齐夫(Zipf)定律,证明了国内旅游流和入境旅游流的流量位序-规模分布均满足齐夫法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1996-2005年各年旅游流流量位序-规模双对数坐标图上无标度区范围、标度分段特征和各标度区内部流量... 以四川省为实证区,借助齐夫(Zipf)定律,证明了国内旅游流和入境旅游流的流量位序-规模分布均满足齐夫法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1996-2005年各年旅游流流量位序-规模双对数坐标图上无标度区范围、标度分段特征和各标度区内部流量密度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无论是国内还是入境旅游流,其流量规模分布结构的无标度区范围都呈逐年扩大趋势,但其空间分形结构和分布形态变化却有较大差异,其中国内旅游流的分形结构由最初的局部分形演化为单分形,再由单分形退化为双分形结构;空间分布形态则由帕雷托(Pareto)分布模式向对数正态分布模式转变。入境旅游流的分形结构没有出现双分形退化,其空间分布形态也基本保持不变,仍呈帕雷托分布模式。两种旅游流规模分布不同步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交通条件改善和新旅游景区(点)开发对国内旅游者和入境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行为的影响不一致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 位序-规模分布 齐夫(Zipf)定律 无标度区 四川省
下载PDF
短期旅游流时间分布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响应——以云南省黄金周旅游客流为例 被引量:78
18
作者 刘泽华 李海涛 +2 位作者 史春云 汪侠 张洪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624-1632,共9页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和旅游地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历来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但国内外学者对两者间的内在关系关注较少。中国黄金周旅游流是典型的高强度的短期旅游流。选择云南省的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4座重点旅游城市的7处代...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和旅游地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历来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但国内外学者对两者间的内在关系关注较少。中国黄金周旅游流是典型的高强度的短期旅游流。选择云南省的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4座重点旅游城市的7处代表性景区为案例,建立黄金周客流周内分布偏度指数G,并使用相关分析及Person相关系数,发现存在景区短期旅游流时间分布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响应现象,其机制为:在假日制度时间约束下,距离旅游集散中心的时间距离成为影响各城市及其代表性景区黄金周客流时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时间距离越大,则黄金周客流峰值出现时刻越迟,G值越高;而部分景区同时受不同尺度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出现客流时间分布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多重响应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旅游流 时间分布 旅游空间结构 黄金周 响应 云南
原文传递
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及成因--基于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的分析 被引量:75
19
作者 乌铁红 张捷 +2 位作者 李文杰 曹靖 刘泽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89-194,共6页
基于区位熵的含义构建了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以其为测算工具,选取1995年、2000年和2005年时间断面的入境旅游相关数据,探讨了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其成因。结果显示中国入境旅游经... 基于区位熵的含义构建了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以其为测算工具,选取1995年、2000年和2005年时间断面的入境旅游相关数据,探讨了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其成因。结果显示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为:呈繁荣区与落后区两极演变格局,经历了分散-集聚-扩散的演变过程,从东至西一直呈现出显著的梯度地带性差异。目前的显著性影响因素为高等级旅游资源的吸引度、社会经济水平、商业服务业的发育程度、航空旅客吞吐量、第一大城市的规模、城市化水平等。而客运量和吞吐量、区域城市的等级体系首位比等因素的影响则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境旅游经济 区位熵 相关分析 空间格局
原文传递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自驾游客满意度研究 被引量:76
20
作者 史春云 孙勇 +2 位作者 张宏磊 刘泽华 林杰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51-761,共11页
随着自驾游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自驾游已成为中国城镇居民节假日出游的主要方式,应当受到旅游研究者的关注。而在游客满意度热点研究中,对自驾游客感知和满意度的研究尚不多见。在中国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背景下,以大样本问卷... 随着自驾游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自驾游已成为中国城镇居民节假日出游的主要方式,应当受到旅游研究者的关注。而在游客满意度热点研究中,对自驾游客感知和满意度的研究尚不多见。在中国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背景下,以大样本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定量统计与建模分析,构建自驾游客感知维度及其对总体满意度影响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的自驾游客感知维度,构建四个外生结构变量,应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来检验其对自驾游客总体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游客旅行需求、自驾旅行优势对自驾游客总体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其次是目的地的设施与管理,而高速公路对自驾游客总体满意度影响路径的研究假设没有得到支持。对分样本进行的因素恒等性检验揭示,自驾游客感知—满意度模型具有跨样本的稳定性。研究揭示游客选择自驾游方式主要缘于自身需要,追求个体出行的自由和舒适成为自驾游客的主要目标,游客感知与体验应是自驾车旅游系统中的核心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驾游 总体满意度 游客感知 结构方程模型 因素恒等性检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