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共舆论中的“情感”政治:一个分析框架 被引量:90
1
作者 袁光锋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5-111,共7页
公共舆论中的"情感"表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重要现象,现有的研究对此已经进行了诸多的探讨,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倾向于对某些类型情感的具体分析。本文试图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它主要包含媒介、认知、基... 公共舆论中的"情感"表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重要现象,现有的研究对此已经进行了诸多的探讨,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倾向于对某些类型情感的具体分析。本文试图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它主要包含媒介、认知、基调情感和状态情感四种要素。但这一框架偏向于对情感的静态描述,为了超越静态的视角,我们将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引进来,形成了关注情感形成和转化的动态视角。以提出的分析框架为基础,本文概括性地分析了当代中国公共舆论中的情感政治,并指出这四种要素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具有一种"叠加效应"。这一框架有助于推进我们对情感、公共舆论、公众形成等问题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公共舆论 基调情感 状态情感 认知
原文传递
迈向“实践”的理论路径:理解公共舆论中的情感表达 被引量:41
2
作者 袁光锋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5-72,共18页
"情感转向"改变了人们对于情感的理解,受益于此,公共领域、公共舆论等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关注情感,但不少研究面临着"二元论"的困境,情感甚至被认为是个体的、内在的、不可分析的体验。本文聚焦于情感的表达层... "情感转向"改变了人们对于情感的理解,受益于此,公共领域、公共舆论等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关注情感,但不少研究面临着"二元论"的困境,情感甚至被认为是个体的、内在的、不可分析的体验。本文聚焦于情感的表达层面,基于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提出一种研究情感表达的理论路径。情感表达依据特定的社会规则,并据此进行情感表达的管理。人们表达情感的话语也是遵从特定的社会意义脉络。情感表达也具有表演性。通过情感表演,个体不仅交流情感,还建构了某种权力关系。情感表达可以被视为布尔迪厄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它有着自己的场域、资本和惯习。这一路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情感研究的二元论,为我们讨论公共舆论、公共空间中的情感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情感表达 公共舆论 情感管理
原文传递
“众怒”的年代:新媒介、情感规则与“愤怒”的政治 被引量:37
3
作者 袁光锋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22,共17页
愤怒是政治生活中的持久特征,也是理解当代政治的关键词。我们不应该把愤怒简单地贴上暴力、危害社会秩序、非理性的标签,而应分析愤怒产生的机制和表达的文化性。本研究借助情感研究的述行路径,探讨了新媒介中的愤怒表达,试图回答如下... 愤怒是政治生活中的持久特征,也是理解当代政治的关键词。我们不应该把愤怒简单地贴上暴力、危害社会秩序、非理性的标签,而应分析愤怒产生的机制和表达的文化性。本研究借助情感研究的述行路径,探讨了新媒介中的愤怒表达,试图回答如下问题:新媒介如何影响了愤怒的政治表达?不同的主体如何通过愤怒的表达进行互动、形成社会关系?愤怒表达的政治后果是什么?本文认为,新媒介改变了愤怒表达的规则,促成了以愤怒为重要特质的网络舆论文化的形成。愤怒反映了人们对正义的认知,也是促使人们争取正义的力量。中国新媒介空间中的愤怒杂糅了各种类型的正义观念、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等元素。不加克制的愤怒反对交流和对话,阻止共识的达成,加剧社会的撕裂,导致相互之间的理解变得更为困难。对于愤怒的分析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全球政治和社会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愤怒 情感文化 情感规则 情感体制 新媒体事件
原文传递
乡村精英的百年嬗蜕 被引量:37
4
作者 李里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0,共6页
近百年来,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经历了急剧转型,乡村精英的权力来源、社会构成和角色特征也随之一再变迁。帝制晚期,士绅精英凭借财富、学位、声望等资源支配乡村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国家权力下移造成传统精英的分化,士绅失去道德约束而蜕... 近百年来,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经历了急剧转型,乡村精英的权力来源、社会构成和角色特征也随之一再变迁。帝制晚期,士绅精英凭借财富、学位、声望等资源支配乡村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国家权力下移造成传统精英的分化,士绅失去道德约束而蜕化为土豪劣绅;中国共产革命彻底重塑了乡村权力格局,贫苦农民由国家授权成为新型政治精英;改革开放后乡村精英逐渐多元化,非体制精英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中共治下的乡村精英扮演着代理人、当家人、经纪人等不同角色,但很难在不同角色之间转换自如。现代化前夜的士绅统治构成了一种相对平衡的格局,对当前的乡村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精英 士绅 基层干部 代理人 当家人 经纪人
下载PDF
对冲“一带一路”:美国海外基建“蓝点网络”计划 被引量:34
5
作者 毛维准 戴菁菁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5-75,157,共22页
“蓝点网络”计划是2019年后美国参与大国海外基础设施建设竞争的一种新举措,已经显著影响拜登政府海外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的建构。美国试图立足该计划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联合争夺印太地区基建领域的主导权,鼓吹新型基建标准和规范,激... “蓝点网络”计划是2019年后美国参与大国海外基础设施建设竞争的一种新举措,已经显著影响拜登政府海外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的建构。美国试图立足该计划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联合争夺印太地区基建领域的主导权,鼓吹新型基建标准和规范,激励私人资本参与,争夺地区目标国支持,组团对冲“一带一路”,拓展美国的地区影响力。从政策设计角度来看,“蓝点网络”计划显示出其在项目整合、战略体系、遏制中国、构建基建体系等方面的政策意图,但同时,它也在实践中面临多重约束。当前拜登政府已经延续并升级了该项计划,很可能会对“一带一路”倡议、大国竞争和地区安全造成潜在影响。在美国寻求对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中国需要严肃应对“蓝点网络”计划带来的影响,只有主动在基建实践、相关规则和关系重构方面做出调整,“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基建外交才能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点网络” 海外基础设施建设 “一带一路” 印太战略 中美战略竞争
下载PDF
数据民族主义:驱动逻辑与政策影响 被引量:33
6
作者 毛维准 刘一燊 《国际展望》 CSSCI 2020年第3期20-42,154,共24页
数据本地化和数字保护主义正成为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和数字经济的重要议题。数字数据是一种战略资源,一些国家通过相关政策争夺数据所有权,数据议题日益与民族主义叙事相结合,数据民族主义由此产生。作为一种由市场、社会与国家等驱动逻... 数据本地化和数字保护主义正成为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和数字经济的重要议题。数字数据是一种战略资源,一些国家通过相关政策争夺数据所有权,数据议题日益与民族主义叙事相结合,数据民族主义由此产生。作为一种由市场、社会与国家等驱动逻辑共同促成的复杂现象,数据民族主义关注数据的排他性控制权,具有明显的政治回应性、国家中心主义和议题拓展等特征。数据民族主义是一种合理的客观政治现象,也是对数据领域全球化与国际权力争斗的一种反应,对全球数字贸易制度、国家主体性、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和大国互动都有较大政策影响。中国和国际社会应该认识到数据民族主义的必然性,预防其潜在风险,关注其合理诉求,维护各国数据治理自主性,约束数据处置流程中的封闭化和政治化倾向,倡导负责任的数据民族主义,在主权、能力、安全和利益之间达成平衡,积极推进全球数据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民族主义 数据治理 数据本地化 国际秩序 网络空间
下载PDF
产品关联密度与企业新产品出口稳定性 被引量:28
7
作者 吴小康 于津平 《世界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2-147,共26页
本文使用2000-2006年中国海关数据库数据,研究了产品关联密度与企业新产品出口稳定性的关系。结果发现:产品关联密度对新产品出口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企业出口新产品与其所在地区其他产品间的平均关联强度越强,新产品出口关系越稳定;产品... 本文使用2000-2006年中国海关数据库数据,研究了产品关联密度与企业新产品出口稳定性的关系。结果发现:产品关联密度对新产品出口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企业出口新产品与其所在地区其他产品间的平均关联强度越强,新产品出口关系越稳定;产品关联通过投入联系、劳动力共享、知识溢出及国际市场需求联系影响出口稳定性;一般贸易和内资企业新产品出口稳定性受产品关联密度影响更大,且主要源自其与其他一般贸易和内资企业间的关联;而生产效率高的企业和差异化产品出口稳定性受产品关联密度的影响更大;产品关联密度对出口稳定性的影响具有空间递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关联密度 企业新产品 出口稳定性
原文传递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思想根源 被引量:21
8
作者 石斌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27,5,共18页
战略观念与战略思维是影响国家战略行为的深层因素。美国在成长为超级大国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战略安全观念与战略思维方式。综合考察战后以来尤其是冷战期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缔造与实施过程,可以看出,美国战略安全观... 战略观念与战略思维是影响国家战略行为的深层因素。美国在成长为超级大国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战略安全观念与战略思维方式。综合考察战后以来尤其是冷战期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缔造与实施过程,可以看出,美国战略安全观念与战略思维方式有几个近乎一以贯之的显著特点:立足"最坏假设",强调实力地位,保持技术优势,偏重军事手段,追求绝对安全,维持全球霸权,秉持道德普遍主义和意识形态优越论。其中,物质与精神并重,权力尤其武力手段与道德、意识形态旗帜并举,是最具美国特色的战略思想。这些思想特征构成美国安全战略的深层脉络,在战略实践中起起落落但从未销声匿迹。这些思想观念所塑造的全球战略既成就了美国的超强地位,也造成了美国霸权的困境,是理解当前和未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历史与思想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与国别政治 美国 冷战 国家安全战略 战略观念 战略思维
原文传递
社会史与历史社会学:一个比较的反思 被引量:21
9
作者 李里峰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34,共10页
社会史与历史社会学既有共通之处,又有显著差异。社会史关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历史社会学关注不同社会的共同规律和相似机制。社会史以揭示过去的社会事实为己任,历史社会学旨在借助过去探究现代社会。社会史主张回... 社会史与历史社会学既有共通之处,又有显著差异。社会史关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历史社会学关注不同社会的共同规律和相似机制。社会史以揭示过去的社会事实为己任,历史社会学旨在借助过去探究现代社会。社会史主张回到历史场景,注重描述和阐释,历史社会学往往超然于历史,注重分析和解释。社会史通过比较去理解单一研究对象,历史社会学以多案例比较去探寻因果机制。社会史与历史社会学应该相得益彰,而无法相互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史 历史社会学 社会 时间
下载PDF
增值、转化与创造边界:论数字媒介时代的情感流通 被引量:20
10
作者 袁光锋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0-119,共10页
情感流通在数字媒介时代发生了显著变化,深刻地影响了政治、社会和文化。借助“情感经济”的理论视角,可以解释数字媒介时代情感流通的过程与后果。情感流通的过程包含情感的聚焦、生成、扩散三个环节,情感在流通中会不断积聚价值和能量... 情感流通在数字媒介时代发生了显著变化,深刻地影响了政治、社会和文化。借助“情感经济”的理论视角,可以解释数字媒介时代情感流通的过程与后果。情感流通的过程包含情感的聚焦、生成、扩散三个环节,情感在流通中会不断积聚价值和能量,形成强大的影响力,也会发生转化,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情感的流通促进它的历时性积累,即情感不会因事件的结束而消失,它会进入人们的记忆,成为评判世界的框架。情感在群体内部以及群体之间的流通,有助于形成社群边界和认同,建立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意义关联,但也可能加剧群体之间的冲突。情感流通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超越情感研究的个体视角和社会文化建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字媒介时代的情感文化形成与公共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媒介 情感经济 情感流通 情感潜能 情感转化
原文传递
大国基建竞争与东南亚安全关系 被引量:20
11
作者 毛维准 《国际政治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9-147,共39页
大国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竞争是否会重塑地区安全关系?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竞争成为大国竞争时代国际舞台的显著特征之一。作为大国竞争的焦点地区,东南亚地区呈现出一番大国基础设施建设竞争与地区安全关系变动并举的景象。从理论上来说... 大国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竞争是否会重塑地区安全关系?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竞争成为大国竞争时代国际舞台的显著特征之一。作为大国竞争的焦点地区,东南亚地区呈现出一番大国基础设施建设竞争与地区安全关系变动并举的景象。从理论上来说,大国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竞争能够刺激东南亚安全主体的互动频率提升,推动安全主体的行为模式转变,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东南亚地区的安全关系结构。此外,作为一种大国竞争诉诸的战略工具,基础设施建设竞争与地区安全关系(行为模式与关系结构)的互动过程还受到大国竞争态势、目标国需求程度、受援国自主性及其历史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基础设施建设竞争与东南亚安全关系变动之间最终表现出多安全主体、多层次互动和多政策方向的复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设施建设竞争 地区安全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 东南亚
下载PDF
流动中的小镇青年:心怀远方还是惦念故乡——基于CMDS 2016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郭未 鲁佳莹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7-73,99,共8页
本文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2016年的数据,使用MNLM、SELMLOG等计量模型,探究社会发展及其变迁背景下,流动中的小镇青年的定居意愿及其背后存在的可能解释机制这样一个社会学议题。计量结果发现,小镇青年心怀远方抑或惦念故乡与... 本文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2016年的数据,使用MNLM、SELMLOG等计量模型,探究社会发展及其变迁背景下,流动中的小镇青年的定居意愿及其背后存在的可能解释机制这样一个社会学议题。计量结果发现,小镇青年心怀远方抑或惦念故乡与否在空间上呈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住房、社会资本、累计流动时间对于小镇青年的流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口迁移及其福利政策建构有着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镇青年 流动人口 定居意愿 返乡意愿 城镇化
下载PDF
“印太”视域下“四国机制”的同盟化及其限度 被引量:17
13
作者 曹鹏鹏 石斌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1-54,共14页
拜登政府上台后,强化了美日印澳“四国机制”在“印太战略”的核心地位。“四国机制”呈现机制升级、对话扩员和议题拓展等同盟化的态势。而“四国机制”的同盟化动因主要来自:遏制中国崛起的需求与能力不足的矛盾,使美国更依赖对盟友... 拜登政府上台后,强化了美日印澳“四国机制”在“印太战略”的核心地位。“四国机制”呈现机制升级、对话扩员和议题拓展等同盟化的态势。而“四国机制”的同盟化动因主要来自:遏制中国崛起的需求与能力不足的矛盾,使美国更依赖对盟友和伙伴国的诱导、拉拢和利益激励;作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支点”和“重点”,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基于本国战略利益需要,均在不同程度上对美国采取追随政策。然而,“四国机制”的同盟化受到成员国各自的政策优先性和利益诉求分歧等问题影响,尤其是各成员国与中国维持着极其密切的经贸往来,以致难以完全实现遏制中国的目标。即便如此,“四国机制”也会给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带来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国机制” 同盟化 威胁认知 地缘战略环境
下载PDF
“国家”的位置:“远处的苦难”、“国家”与中国网民的“同情”话语 被引量:17
14
作者 袁光锋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6-36,共21页
传播技术的发展将"我们"与"远处的苦难"连接在一起。媒介化的他国"苦难"促发的"全球同情"被认为有可能超越民族国家的边界,促进世界主义的伦理和建构世界公民的身份认同。但现有的研究对于&qu... 传播技术的发展将"我们"与"远处的苦难"连接在一起。媒介化的他国"苦难"促发的"全球同情"被认为有可能超越民族国家的边界,促进世界主义的伦理和建构世界公民的身份认同。但现有的研究对于"国家"与公众"同情"之关系的讨论尚比较缺乏。本文以日本地震和叙利亚难民事件为案例探讨在"观看"他国苦难的时候,中国网民的"同情"/拒绝"同情"的话语是如何构成的,"国家"在这些话语中处于什么位置。本研究发现,面对他国的"苦难",形成了关于"普遍人性"话语与"国家"话语之间的争论。中国网民形成了多个层次(layers)的"同情"话语,不同层次的"同情"之间既可以产生冲突,也可以"携手并进"。国家记忆、苦难的"政治化"和"去道德化"、将他者的"非人化"等都塑造了网民的"同情"/拒绝"同情"的话语。媒介化的他国苦难并不是简单地促进世界主义或者强化国家身份认同,在这种二元的范畴内,更多的是"国家"认同的动态协商和反思性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处的苦难 世界主义 民族主义 全球同情 同情活动的空间结构
原文传递
方言距离与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 被引量:14
15
作者 吴小康 于津平 《世界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6-150,共25页
本文研究方言距离、知识流动与中国城市间产业结构合意性趋同之间的关系。基于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的研究发现,中国城市之间的方言距离阻碍了知识的跨地区流动,从而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合意性趋同。具体而言,在静态层面,控制地理距... 本文研究方言距离、知识流动与中国城市间产业结构合意性趋同之间的关系。基于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的研究发现,中国城市之间的方言距离阻碍了知识的跨地区流动,从而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合意性趋同。具体而言,在静态层面,控制地理距离、是否相邻、要素禀赋差异、人均GDP差异和人口规模差异等一系列因素后,方言距离对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度仍然有统计上和经济上显著的负面影响。在动态层面,当与本城市方言距离越小的城市在某一产业上有比较优势时,本城市未来进入该产业以及在该产业建立比较优势的概率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距离 知识溢出 产业结构演化 比较优势
原文传递
发展——安全互动中的全球基础设施议题 被引量:15
16
作者 毛维准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2-118,159,160,共29页
作为一种兼具公共产品与战略工具双重功能的议题,全球基础设施具有明确的发展与安全含义,因此,该议题在国际政治中呈现出嵌入"发展—安全联结"的基本态势。当前,在大国战略竞争结构之下,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际社会"发... 作为一种兼具公共产品与战略工具双重功能的议题,全球基础设施具有明确的发展与安全含义,因此,该议题在国际政治中呈现出嵌入"发展—安全联结"的基本态势。当前,在大国战略竞争结构之下,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际社会"发展—安全联结"都具备议题拓展的政治动力,两者互动推动着安全与发展两大议题领域在不同层次上展开更为复杂化的聚合,扩展了当前"发展—安全联结"在国际政治中的适用范围,也强化了基础设施对安全与发展的依赖程度。基础设施与"发展—安全联结"互动呈现出螺旋圈层的架构,即主要通过议题维度的立体配置逻辑、制度方面的双重建构逻辑和演变方面的系统嵌合逻辑等方式,更紧密地与"发展—安全联结"发生互动关联。一个"发展—基建—安全联结"正在浮现。全新的联结也在重新塑造安全与发展两大议题,并在议题设定、行为逻辑、国际制度、全球治理和运作环境方面影响着当前的国际秩序。这种正在出现的"发展—基建—安全联结"可能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基建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 安全 发展—安全联结 全球基础设施 螺旋圈层 一带一路
下载PDF
保育式政体——试论帝制中国的政体形态 被引量:14
17
作者 闾小波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8,共14页
帝制中国是封建社会与专制政体,似乎早已成为政治常识。然而,生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常识难免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帝制中国的"专制政体说"产生于清末,源自外部对中国政体的观感与指认,进而被国人所广泛接受。"专制政体说&... 帝制中国是封建社会与专制政体,似乎早已成为政治常识。然而,生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常识难免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帝制中国的"专制政体说"产生于清末,源自外部对中国政体的观感与指认,进而被国人所广泛接受。"专制政体说"经由地方性知识到一般性知识的转换,使得帝制中国政体的独特性被忽略,且难以解释帝制中国与现代中国的特殊性及接续性。从地方性知识出发,重新考察帝制中国的政体属性,"保育式政体说"也许更能反映帝制中国政体的特质,且有助于摆脱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削足适履"的思维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 政体类型 帝制中国 专制政体 保育式政体
下载PDF
美国对华半导体产业链竞争:东亚地区的视角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金锋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77,I0002,I0003,共29页
基于对美国及东亚地区半导体产业链发展态势的判断,拜登政府积极拉拢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组建“半导体联盟”,加强对华半导体产业链竞争。美国此举主要出于三重动因:维护美国主导下的等级制半导体产业链体系,遏阻中国向产业链高... 基于对美国及东亚地区半导体产业链发展态势的判断,拜登政府积极拉拢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组建“半导体联盟”,加强对华半导体产业链竞争。美国此举主要出于三重动因:维护美国主导下的等级制半导体产业链体系,遏阻中国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借机汲取东亚地区优势资源,增强美国半导体供应链韧性和产业霸权;收拢针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围堵网。为此,美国重视“相对收益”,一面要求东亚地区盟友及伙伴配合美国围堵中国,另一面要求其提交半导体生产数据,向美国转移先进产能及技术,并与美国开展联合技术研发。而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均从自身利益出发,对美国“半导体联盟”做出有所保留的政策回应,利益分歧势必制约美国对华半导体产业链战略布局的发展前景。为应对半导体产业链竞争,中国应当加强政治层面的对外战略沟通,更需要锤炼内功,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优化半导体融资及人才机制,明确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定位与分工,从根本上增强半导体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登政府 半导体产业链 东亚地区 半导体联盟 中美关系
原文传递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网络社会心态:一个整合分析框架 被引量:13
19
作者 郭未 沈晖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7-164,共8页
近年来,全球视域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逐渐成为了学者所言的"风险强度"空前加剧与"风险环境"空前扩张的现代风险社会的一种表征。切合于网络媒体空间的扩张以及中国网民数量的极速增加,学者们开展对于民众的社会心... 近年来,全球视域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逐渐成为了学者所言的"风险强度"空前加剧与"风险环境"空前扩张的现代风险社会的一种表征。切合于网络媒体空间的扩张以及中国网民数量的极速增加,学者们开展对于民众的社会心态在网络空间的表达与形塑的研究就有了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一种可能的整合分析框架阐释了如何在传统的问卷调查与前沿的大数据捕捉之间寻得一种研究方略的平衡,从而有效刻画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大众网络社会心态全貌,并形成涵盖宏观、中观、微观的网络社会心态分析及其触发机制探究的系统性反思。据此,本文可能为推进风险社会视角下(网络)社会心态研究的科学化、精准化、智慧化,并提升政府基于多元数据的更为全面的社会治理监测、评估和应对能力提供一定的学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社会 社会心态 网络舆情 疫情 公共卫生事件
原文传递
大变局下的中美人文交流安全化逻辑 被引量:12
20
作者 毛维准 王钦林 《国际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4-55,146,147,共24页
人文交流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支柱,但自2018年以来,中国对外人文交流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安全化成为最为突出的问题。美国试图通过安全话语塑造安全化行为,渲染中国对外人文交流造成的安全冲击,竭力将中国的人文交流建构为一种现... 人文交流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支柱,但自2018年以来,中国对外人文交流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安全化成为最为突出的问题。美国试图通过安全话语塑造安全化行为,渲染中国对外人文交流造成的安全冲击,竭力将中国的人文交流建构为一种现实威胁。从理论上说,在安全化逻辑之下,中国对外人文交流在推动双边、多边关系上面临着信号竞争、溢出不畅和黏性受限等问题,并最终被建构为一个包括背景结构、权力关系、施动者和听众等要素在内的安全化系统。美国国内已经形成了针对中国人文交流的安全化运作系统,安全化施动者通过操纵“软实力”“锐实力”“影响力行动”等术语来塑造安全话语,并以法律、行政命令和舆论操纵来推动针对人文交流的安全化行为,从而强化了“言语—行为”之间的联结机制。因此中国的人文交流要在拓展空间、凝聚共识、优化路径、系统支撑和话语塑造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变局 安全化 人文交流 现实威胁 战略竞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