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尼赫鲁政府的和平核政策 被引量:3
1
作者 宋德星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7-84,共8页
在先经济后国防的发展战略以及尼赫鲁反核伦理思想的指导下,从 1947年 8月到 1964年 5月,尼赫鲁政府奉行和平核政策,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反对发展核武器;鼓吹核裁军,主张全面禁止核试验;着眼经济建设大局,加强核基础设施建设。1962年印度... 在先经济后国防的发展战略以及尼赫鲁反核伦理思想的指导下,从 1947年 8月到 1964年 5月,尼赫鲁政府奉行和平核政策,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反对发展核武器;鼓吹核裁军,主张全面禁止核试验;着眼经济建设大局,加强核基础设施建设。1962年印度发动对华战争及其惨败,预示着扩张权势、增强防务的努力开始逐步取代经济优先的基本国策,尼赫鲁的反核伦理思想和核权威主义开始动摇,对华战争后关于核问题的公开辩论说明尼赫鲁和平核政策开始受到冲击,印度核政策的变革即将随着尼赫鲁时代的结束而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赫鲁 印度 核政策
下载PDF
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发展与地缘政治研究的未来 被引量:41
2
作者 葛汉文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48,共7页
批判地缘政治学通过对传统地缘政治本体论、认识论和思想史的反思,特别深刻地批判了传统思想中的物质决定论倾向和西方中心视角,强调道德规范和人文关怀在地缘政治研究中的重要性,拓展了研究思路和范围,为地缘政治研究的未来发展做出了... 批判地缘政治学通过对传统地缘政治本体论、认识论和思想史的反思,特别深刻地批判了传统思想中的物质决定论倾向和西方中心视角,强调道德规范和人文关怀在地缘政治研究中的重要性,拓展了研究思路和范围,为地缘政治研究的未来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在体系建构和部分课题研究上批判地缘政治学还存在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 国际关系 理论批判
原文传递
“21世纪之洋”--地缘战略视角下的印度洋 被引量:31
3
作者 宋德星 白俊 《南亚研究》 CSSCI 2009年第3期31-45,共15页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国际海上贸易的欣欣向荣和海湾石油地位的急遽提升,以及国际社会反恐军事行动的全面开展,印度洋这片古老的海域再次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印度洋鲜明的地理构造和主要战略支点的重要战略价值,决定了其在新时期独特的地...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国际海上贸易的欣欣向荣和海湾石油地位的急遽提升,以及国际社会反恐军事行动的全面开展,印度洋这片古老的海域再次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印度洋鲜明的地理构造和主要战略支点的重要战略价值,决定了其在新时期独特的地缘战略和地缘经济的地位,进而直接影响甚至塑造了印度、美国和中国等主要大国的印度洋战略选择。随着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经济和战略利益的日益抬升,从地缘战略角度重新审视印度洋地区,特别是理性认识主要国家的印度洋战略和政策变化,成为新世纪中国维护并促进在该地区重要战略利益的重要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地缘战略 海洋安全战略 中国
原文传递
南亚地缘政治构造与印度的安全战略 被引量:28
4
作者 宋德星 《南亚研究》 CSSCI 2004年第1期20-26,共7页
南亚不仅是中亚的腹地 ,而且是印度洋北部边缘从红海到马六甲海峡这一弧形战略地带的核心。这一事实决定了印度对威胁的判断受两大地缘政治现实的影响 :来自陆上的压力和来自海上的挑战 ,因而印度的战略视野、特别是国家安全被放在一个... 南亚不仅是中亚的腹地 ,而且是印度洋北部边缘从红海到马六甲海峡这一弧形战略地带的核心。这一事实决定了印度对威胁的判断受两大地缘政治现实的影响 :来自陆上的压力和来自海上的挑战 ,因而印度的战略视野、特别是国家安全被放在一个远大于南亚区域的、伸展开来的战略框架中去整体统筹。南亚权势结构的不对称性、以印度为中心的区域地理特征、英属印度的战略传统、冷战的经验教训以及冷战后地缘政治的重大变更 ,使得印度主要依凭“自助”战略致力于“地区核心”这一目标。基于历史经验和南亚地缘政治构造 ,印度在思考和制定安全战略时无不同时注意陆上和海上两大方向 ,但印度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所具有的天然缺陷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安全战略面临的困境 ,特别是其安全战略目标并不能始终如一地定位于“地区核心”这一点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 地缘政治 安全战略 印度 政治体制 外交政策
原文传递
安全两难与东亚区域安全体制的必要 被引量:27
5
作者 时殷弘 《战略与管理》 CSSCI 2000年第4期86-92,共7页
关键词 东亚 区域安全体制 安全两难 中美日关系
下载PDF
世界领导者与海洋秩序——基于长周期理论的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宋德星 程芬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9-105,共7页
海洋时代,现代全球政治体系的出现与全球范围内对海洋的控制与利用相同步这一国际政治机理,从根本上决定了莫德尔斯基所谓的世界领导者均是强大的海权国家这一基本命题,由此也就决定了世界领导者对海上霸权和海洋秩序的双重追求。其中,... 海洋时代,现代全球政治体系的出现与全球范围内对海洋的控制与利用相同步这一国际政治机理,从根本上决定了莫德尔斯基所谓的世界领导者均是强大的海权国家这一基本命题,由此也就决定了世界领导者对海上霸权和海洋秩序的双重追求。其中,海上霸权侧重于领导者挫败挑战者所拥有的强大权势和实力地位;而海洋秩序作为海上霸权的副产品,首先表现为基于世界领导地位的海上实力安排;同时作为世界领导者提供的公共产品,它又明显具有远不同于基于海上实力地位安排的内容和表现形态。可以说,海上霸权和海洋秩序这两大方面,是世界领导者得以较长时间维系领导地位的根基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领导者 海上霸权 海洋秩序 长周期
下载PDF
论巴基斯坦联盟外交及其困境 被引量:12
7
作者 宋德星 《南亚研究》 CSSCI 2001年第1期30-35,共6页
关键词 巴基斯坦 根本 国家理念 外交 印巴关系 国家安全 国家政治 自身 本能 决定
原文传递
印巴安全两难与中国的南亚政策 被引量:9
8
作者 宋德星 《南亚研究》 CSSCI 2002年第1期13-19,共7页
关键词 南亚政策 无政府状态 克什米尔问题 国际体系 外交战略 印巴关系 冲突 两难 典型 立国
原文传递
新时期印度的海洋安全认知逻辑与海洋安全战略 被引量:14
9
作者 宋德星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14年第1期16-32,157,共18页
印度作为印度洋沿岸大国和陆海复合型国家,在历史、地理、发展和权势四大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形塑了具有印度特质的海洋安全认知逻辑。它们与新时期印度崛起进程中的海洋关切一道,利用整体上较为有利的战略机遇,催生出了以控海和拒海为核... 印度作为印度洋沿岸大国和陆海复合型国家,在历史、地理、发展和权势四大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形塑了具有印度特质的海洋安全认知逻辑。它们与新时期印度崛起进程中的海洋关切一道,利用整体上较为有利的战略机遇,催生出了以控海和拒海为核心信条的新的海洋安全战略,其目的在于通过海军力量和非军事力量的建设与运用,积极主动地塑造印度洋区域事态,来保护印度巨大而多样的海洋利益,进而为印度的崛起和世界大国地位追求服务。但鉴于印度海洋安全战略的总体目标明显地超越了当今印度实有的战略能力,其有关主动塑造印度洋事态、进而掌控印度洋的战略目标,还只能是一种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海洋安全战略 海洋安全认知 印度洋
下载PDF
国际关系三大理论流派对国际安全的思考 被引量:9
10
作者 宋德星 《国际论坛》 2000年第4期56-61,共6页
对国际安全进行宏观思辩和理论思考时 ,现实主义强调 ,在国际政治无政府状态下 ,每个国家都面临“安全困境” ,结果国际相互作用的本质必然是冲突。虽然安全困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 ,但均势政策能最有效地解决因权势竞争造成的国际冲突和... 对国际安全进行宏观思辩和理论思考时 ,现实主义强调 ,在国际政治无政府状态下 ,每个国家都面临“安全困境” ,结果国际相互作用的本质必然是冲突。虽然安全困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 ,但均势政策能最有效地解决因权势竞争造成的国际冲突和不稳定局面。亦有现实主义学者指出 ,安全的获得可以不通过均势而靠优势强权 ;理想主义倾向于强调国际关系中各国的共同利益、共同价值观念和共同规范保证了国际社会具有和谐的本质 ,其关于国际安全最通常的见解是世界政府论、集体安全体系论、自由经济秩序有利于增强和平理论和民主和平论 ;革命主义主要有马列主义以及受马克思著作影响的非马克思主义者 ,其代表性观点有列宁帝国主义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论和世界秩序学派的世界秩序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 国际安全 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 革命主义
下载PDF
新时期印度海洋安全战略探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宋德星 白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51,共14页
作为一个有着宏大抱负的国家,一个迅速崛起的区域大国,印度新时期的海洋安全战略既是其强国意愿和海洋战略思想传统的生动体现,又是印度洋现实情势的催生物,体现出了鲜明的传承与变革的特色。就其根本而言,新时期印度海洋安全战略尤其... 作为一个有着宏大抱负的国家,一个迅速崛起的区域大国,印度新时期的海洋安全战略既是其强国意愿和海洋战略思想传统的生动体现,又是印度洋现实情势的催生物,体现出了鲜明的传承与变革的特色。就其根本而言,新时期印度海洋安全战略尤其凸显了积极主动塑造印度洋事态这一战略决心,而不是被动应对和被动塑造。正因为如此,在其海洋安全战略中,一方面对包括海军在内的海上力量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政治、外交和军事手段的综合运用,以期达成最佳的战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印度洋 海洋安全战略
下载PDF
国际体系中的“失败国家”析论 被引量:9
12
作者 宋德星 刘金奇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35,共8页
“失败国家”作为一种切实存在的国际现象,不仅对其本国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地区和全球稳定与安全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失败国家”特有的前现代、无政府、轻人权、强依附四个方面的本质属性。冷战后,特别是“9·1... “失败国家”作为一种切实存在的国际现象,不仅对其本国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地区和全球稳定与安全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失败国家”特有的前现代、无政府、轻人权、强依附四个方面的本质属性。冷战后,特别是“9·11事件”后,“失败国家”问题不再仅仅是人权问题,甚至也不仅仅是安全问题。实际上,“失败国家”问题还涉及国际政治中的主权与人权、秩序与正义、大国与小国关系这类永恒主题,因而具有重大的国际政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败国家 失败输出 国际体系 国际政治
下载PDF
战略现实主义--中国大战略的一种选择 被引量:12
13
作者 宋德星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17,155,共14页
作为非西方新兴大国,中国的国家大战略应积极顺应21世纪的战略心理特质,贯彻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主义基调,在知晓自己的战略优势与战略弱点的基础上,避免冒险政策。在21世纪,中国国家大战略仍须把握安全、发展、和平和正义这几类核... 作为非西方新兴大国,中国的国家大战略应积极顺应21世纪的战略心理特质,贯彻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主义基调,在知晓自己的战略优势与战略弱点的基础上,避免冒险政策。在21世纪,中国国家大战略仍须把握安全、发展、和平和正义这几类核心价值,特别是坚持发展这个中心任务不动摇,规划好力量运用的方式与力度,即坚持一种战略现实主义指导下的大战略观。战略现实主义体现的是在中国和世界均发生了巨大而深刻变化的情势下,基于对国家发展的内向型关注,鼓励以健全的外交政策来支撑长远的国家利益。尽管战略现实主义遵循着自助的逻辑,以安全和强盛为根本价值追求,以谋划和维护国家利益为首要出发点,但它并不主张鲁莽地卷入国际权势大争斗,而是要求明智地使用权力,通过优化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坚定地推进国家大战略目标的实现。从外交哲学意义出发,战略现实主义更多的是对中国的国家大战略在21世纪基本取向的一种描述,而不是对具体政策的精确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战略 战略现实主义
原文传递
地缘属性、文化特质与日本的大战略缔造——一项侧重于地理与文化维度的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宋德星 殷实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6-64,共9页
在大战略缔造中,地缘与文化所产生的内在张力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促使大战略不断演进和更新的内在动力。就日本而言,这种地缘与文化之间的折冲,使得其大战略缔造呈现出一种周期循环的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三种不同的地缘属性(中等强国... 在大战略缔造中,地缘与文化所产生的内在张力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促使大战略不断演进和更新的内在动力。就日本而言,这种地缘与文化之间的折冲,使得其大战略缔造呈现出一种周期循环的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三种不同的地缘属性(中等强国的实力身份、海洋国家对大陆的疑惧与诱惑、外新月形地带岛国体系角色的困惑)与日本精神结构三大特质(对环境的依赖、趋向于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以及"自卑-自大"的不断转化)的交互作用。冷战后,日本向"普通国家"的转变实际上是对过去"贸易国家"路线的一种修正,也意味着对日本大战略进行新的一轮调整与转向,这除了地缘政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外,也是在日本文化的作用下,日本的国家认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日本的大战略缔造中,地缘与文化因素再次协调并相互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 文化 日本 大战略
原文传递
21世纪全球地缘政治大图景与大国地缘战略关切——简论中国的基本方略 被引量:12
15
作者 宋德星 《国际展望》 CSSCI 2015年第2期1-18,共18页
作为大国权势政治的内在逻辑之一,地缘政治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指导意义。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权势转移进程的加快,主要大国的首要地缘战略关切和基本战略取向既有其历史传承的一面,同时变化的趋势也十分明显。毫无疑问,大国间的地... 作为大国权势政治的内在逻辑之一,地缘政治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指导意义。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权势转移进程的加快,主要大国的首要地缘战略关切和基本战略取向既有其历史传承的一面,同时变化的趋势也十分明显。毫无疑问,大国间的地缘角逐和战略博弈,一方面牵引着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又在整体上塑造着当今国际政治的基本风貌。此外,全球地缘政治大图景,不仅直接作用于主要大国的内政外交,而且影响着它们的首要地缘战略关切,进而也影响其基本战略取向。本文重点探讨了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印度等大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地缘战略关切。同时在此基础上,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独特的地缘战略地位,明确中国的首要地缘战略关切,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言,意义非常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势转移 地缘政治 中国 战略关切
下载PDF
地缘政治、弹性均势与美中印三角关系 被引量:10
16
作者 宋德星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47,共6页
在亚洲地缘政治中 ,弹性均势理论较好地揭示了美中印三角关系的结构特征。在这一均势体系中 ,每个国家都可被视为试图发挥居间制衡作用的平衡者 ,每个国家都不可能与另一国结成正式同盟 ,每一国都试图在共同利益基础上扩大与其他两国的... 在亚洲地缘政治中 ,弹性均势理论较好地揭示了美中印三角关系的结构特征。在这一均势体系中 ,每个国家都可被视为试图发挥居间制衡作用的平衡者 ,每个国家都不可能与另一国结成正式同盟 ,每一国都试图在共同利益基础上扩大与其他两国的关系 ,同时当利益一致且发现两国立场相同时 ,它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进行合作以促进共同利益 ,反对第三方。当前 ,美中印关系中表现得特别明显的国际警觉印证了弹性均势论的合理性 ,但同时这一理论也存在着重大的学理缺陷。第一 ,美中印三国之间的双边关系有着坚实的基础 ,第三国因素还远未达到足以超越双边关系的战略地位 ;第二 ,三角关系中的均势论明显地忽视了其他大国的作用 ,而这些大国足以对三角关系施加巨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第三 ,当战略因素中渗透了历史、意识形态和国内政治因素后 ,三角关系不可避免地变得更加复杂起来 ,这也决定了均势论的解释力度还相当有限 ;第四 ,三角关系的存在并不像均势论所揭示的那样必然地使一个国家对其他两个国家事态的发展作出机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 弹性均势 美国 中国 印度 对外关系
下载PDF
意大利战争与欧洲国家体系的初步形成 被引量:7
17
作者 周桂银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47-53,共7页
1494-1 5 5 9年的意大利战争是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时期发生的最重大的历史事件 ,它直接导致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的覆灭并融入正在形成中的欧洲国家体系。意大利战争的起源、过程和结果表明 ,战争为正在兴起的欧洲主要大国西班牙、法... 1494-1 5 5 9年的意大利战争是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时期发生的最重大的历史事件 ,它直接导致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的覆灭并融入正在形成中的欧洲国家体系。意大利战争的起源、过程和结果表明 ,战争为正在兴起的欧洲主要大国西班牙、法国、英国、奥地利等提供了竞技场 ,进而促成了欧洲国际关系中心由地中海向大西洋的转移 ,为 1 648年建立的欧洲国家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战争 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 查理五世 哈布斯堡的霸权战争 西班牙 法国 欧洲国家体系
下载PDF
批判与继承:二战后法国的地缘政治思想 被引量:10
18
作者 葛汉文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0-54,157,共15页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法国国际影响力的大幅衰落、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以及战后经济社会危机的出现,为法国地缘政治研究的复兴创造了历史与社会背景。在其后几十年时间里,法国地缘政治学者在激烈批判传统地缘政治本体论、认识论...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法国国际影响力的大幅衰落、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以及战后经济社会危机的出现,为法国地缘政治研究的复兴创造了历史与社会背景。在其后几十年时间里,法国地缘政治学者在激烈批判传统地缘政治本体论、认识论及其历史影响的基础上,通过继承法国传统政治地理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主张,针对20世纪下半叶世界政治发展呈现的诸多问题,在相当广泛的议程上展开了考察。二战后的法国地缘政治思想以其注重文化解读、关注个案分析、拒斥理论归纳的情调风格以及在国际合作、一体化条件下民族国家的地位作用、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案例分析等项议题上的研究,体现出鲜明的法国特色与法国立场,具有广泛的学术与社会影响,为当代地缘政治研究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 法国 批判 继承
原文传递
冷战时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特征与启示 被引量:9
19
作者 周桂银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5-87,共13页
冷战时期,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不断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周边环境呈现出北方安全、东南方严峻的基本态势;60年代,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十分险恶;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有所改善;进入80年代,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大大改善。冷战... 冷战时期,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不断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周边环境呈现出北方安全、东南方严峻的基本态势;60年代,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十分险恶;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有所改善;进入80年代,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大大改善。冷战时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阶段性特征表明,国际格局和周边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两大外部因素,中国对外战略和综合国力则是两个重要内因。事实证明,内因比外因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时期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美国 苏联
原文传递
世纪之交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再定位及其重要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宋德星 《国际论坛》 1999年第5期47-52,共6页
关键词 中国与东盟关系 伙伴关系 睦邻互信 世纪之交 东盟国家 东盟地区论坛 再定位 中国与东南亚 对话关系 双边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