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比较聚乙二醇洛塞那肽与利拉鲁肽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类疾病选择更高效的用药方案。方法选取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予以相应治疗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共136例作为此次试验对象,...目的通过比较聚乙二醇洛塞那肽与利拉鲁肽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类疾病选择更高效的用药方案。方法选取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予以相应治疗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共136例作为此次试验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68例A组(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治疗)与68例B组(利拉鲁肽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肥胖相关指标、治疗前后两组血脂相关指标、治疗前后两组血糖指标以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体质量、腰臀比、体质量指数(BMI)和腰围均下降,B组体质量和BMI[分别为(80.31±7.62)kg和(24.13±1.82)kg·m^(-2)]低于A组体质量[分别为(83.65±7.93)kg和BMI(25.34±1.84)kg·m^(-2)](体质量:t=2.504,P=0.014;BMI:t=3.855,P<0.05);治疗后两组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上升(均P<0.05);治疗后两组餐后2 h血糖(2 h FBG)、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均下降,空腹血糖胰岛素(FINS)、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水平均上升,A组2 h FBG、FBG[分别为(7.86±1.12)mmol·L^(-1)、(6.18±0.71)mmol·L^(-1)]低于B组[分别为2 h FBG(8.72±1.34)mmol·L^(-1)和FBG(7.02±0.62)mmol·L^(-1)](2 h FBG:t=4.061,P<0.05;FBG:t=7.349,P<0.05),A组HOMA-β[(74.62±3.78)%]高于B组[(62.79±3.56)%](t=18.937,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59%vs 25.00%,χ^(2)=0.376,P=0.540)。结论对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聚乙二醇洛塞那肽与利拉鲁肽均能有效减轻体质量、调节血脂、降低血糖水平以及增强胰岛β细胞的功能,且安全性相似。然而,在降低体质量方面,利拉鲁肽的效果更为显著,而聚乙二醇洛塞那肽在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和降低血糖方面则表现更为出色。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艾塞那肽联合前列地尔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慢性肾脏病(CKD)的疗效及对微炎症状态、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110例T2DM合并CK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目的探讨艾塞那肽联合前列地尔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慢性肾脏病(CKD)的疗效及对微炎症状态、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110例T2DM合并CK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予以艾塞那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治疗,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生化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及24 h尿蛋白定量]变化和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炎症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DD)、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IDD)、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FBG、2 h PBG、Scr、BUN及24 h尿蛋白定量组间、时点间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点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FBG、2 h PBG、Scr、BUN及24 h尿蛋白定量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36%(53/55)比83.64%(46/55)](P<0.05)。hs-CRP、TNF-α、IL-6、SAA水平组间、时点间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点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hs-CRP、TNF-α、IL-6、SAA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EDD、EIDD、ET-1、NO水平组间、时点间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点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EDD、EIDD、NO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ET-1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比较聚乙二醇洛塞那肽与利拉鲁肽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类疾病选择更高效的用药方案。方法选取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予以相应治疗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共136例作为此次试验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68例A组(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治疗)与68例B组(利拉鲁肽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肥胖相关指标、治疗前后两组血脂相关指标、治疗前后两组血糖指标以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体质量、腰臀比、体质量指数(BMI)和腰围均下降,B组体质量和BMI[分别为(80.31±7.62)kg和(24.13±1.82)kg·m^(-2)]低于A组体质量[分别为(83.65±7.93)kg和BMI(25.34±1.84)kg·m^(-2)](体质量:t=2.504,P=0.014;BMI:t=3.855,P<0.05);治疗后两组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上升(均P<0.05);治疗后两组餐后2 h血糖(2 h FBG)、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均下降,空腹血糖胰岛素(FINS)、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水平均上升,A组2 h FBG、FBG[分别为(7.86±1.12)mmol·L^(-1)、(6.18±0.71)mmol·L^(-1)]低于B组[分别为2 h FBG(8.72±1.34)mmol·L^(-1)和FBG(7.02±0.62)mmol·L^(-1)](2 h FBG:t=4.061,P<0.05;FBG:t=7.349,P<0.05),A组HOMA-β[(74.62±3.78)%]高于B组[(62.79±3.56)%](t=18.937,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59%vs 25.00%,χ^(2)=0.376,P=0.540)。结论对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聚乙二醇洛塞那肽与利拉鲁肽均能有效减轻体质量、调节血脂、降低血糖水平以及增强胰岛β细胞的功能,且安全性相似。然而,在降低体质量方面,利拉鲁肽的效果更为显著,而聚乙二醇洛塞那肽在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和降低血糖方面则表现更为出色。
文摘目的探讨艾塞那肽联合前列地尔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慢性肾脏病(CKD)的疗效及对微炎症状态、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110例T2DM合并CK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予以艾塞那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治疗,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生化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及24 h尿蛋白定量]变化和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炎症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DD)、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IDD)、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FBG、2 h PBG、Scr、BUN及24 h尿蛋白定量组间、时点间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点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FBG、2 h PBG、Scr、BUN及24 h尿蛋白定量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36%(53/55)比83.64%(46/55)](P<0.05)。hs-CRP、TNF-α、IL-6、SAA水平组间、时点间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点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hs-CRP、TNF-α、IL-6、SAA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EDD、EIDD、ET-1、NO水平组间、时点间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点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EDD、EIDD、NO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ET-1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