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选择性减胎可以明显改善多胎妊娠的临床妊娠结局 被引量:21
1
作者 孟庆霞 吴惠华 +3 位作者 李建芬 陈冰 邹琴燕 李红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1035-1040,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在本中心行IVF-ET获临床妊娠患者的妊娠结局,结合选择性减胎术(MFPR)患者的手术情况及妊娠结局,分析选择性减胎术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方法对本中心2008年4月至2016年4月共2 923例通过IVF-ET获得临床妊娠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 目的回顾性分析在本中心行IVF-ET获临床妊娠患者的妊娠结局,结合选择性减胎术(MFPR)患者的手术情况及妊娠结局,分析选择性减胎术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方法对本中心2008年4月至2016年4月共2 923例通过IVF-ET获得临床妊娠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了解其孕期情况、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健康状况等;同时对同期在本中心行MFPR的患者共130例随访,包括术后4周流产、晚期流产及早产等情况。MFPR患者来源包括行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获得的多胎妊娠以及单纯使用促排卵药物导致的多胎妊娠。结果 (1)IVF-ET患者的临床妊娠率51.52%,其中双胎妊娠率26.03%,三胎及以上妊娠率1.23%;双胎妊娠组晚期流产率和早产率均显著高于单胎妊娠组(P<0.001),且妊娠期贫血、妊高征、糖尿病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单胎妊娠组(P<0.001)。(2)130例MFPR患者中85.71%的四胎及以上妊娠由单纯使用促排卵药物导致;减胎时平均妊娠天数60.55d(49~126d),术后4周流产率为3.10%且全部发生于术后一周内,晚期流产率7.41%,早产率1.85%。(3)MFPR后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显著低于IVF双胎妊娠未减胎组(P<0.001);IVF双胎妊娠经MFPR后早产率显著低于双胎妊娠未减胎组(P<0.001);IVF三胎妊娠经MFPR后无论减为双胎妊娠还是减为单胎妊娠,早产率均显著低于双胎妊娠未减胎组(P<0.05)。结论双胎妊娠的不良妊娠结局增加;四胎及以上多胎妊娠的主要原因是单纯促排卵药物的使用;MFPR可以降低多胎妊娠的早产率和低体重儿的发生率,改善因辅助生殖技术及促排卵药物导致的多胎妊娠的临床妊娠结局,作为助孕并发症的补救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胎妊娠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选择性减胎术 妊娠结局
下载PDF
无创产前检测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假阴性两例 被引量:13
2
作者 文萍 薛莹 +6 位作者 张芹 梁青 李琼 李海波 丁洁 李红 王挺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84-887,共4页
目的对2例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结果为假阴性的病例进行分析,综合评价NIPT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方法对孕妇1在孕24周进行脐带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对孕妇2所生的患儿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对孕妇... 目的对2例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结果为假阴性的病例进行分析,综合评价NIPT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方法对孕妇1在孕24周进行脐带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对孕妇2所生的患儿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对孕妇1引产后留取的脐带和胎盘不同位置的组织以及孕妇2留存的孕期外周血样本,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染色体拷贝数的变异。结果孕妇1胎儿的染色体核型为易位型21三体,核型为46,XY,der(21;21)(q10;q10),+21。高通量测序在胎盘的胎儿面及母体面中心以及近中心处均未检测到明显的异常,而胎盘胎儿面的边缘为Chr13:(33840001—115100000)×3[60%]/46,XY[40%],胎盘母体面的边缘检测为Chr13:(34080001—115100000)×3[54%]/46,XY[46%],脐带组织为21三体。孕妇2新生儿的染色体核型为46,XY,del(18)(q22),18号染色体存在部分缺失。高通量测序结果为chr18:(62910000—78020ooo)×1,存在15.1Mb的杂合缺失,提示胎儿患有18号染色体部分单体综合征。结论NIPT的假阴性结果与母体外周血中胎儿DNA的比例相关。NIPT在检测胎儿染色体微缺失和限制性胎盘嵌合体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NIPT提示低风险的孕妇,后期的B超随访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产前检测 假阴性 局限性胎盘嵌合
原文传递
人类额外小标记染色体的鉴定及其研究价值的探讨 被引量:10
3
作者 偶健 王玮 +5 位作者 段程颖 傅文宇 刘一琳 孙健 钟红菱 李红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4,共4页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insituhybridization,FISH)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了解人类额外小标记染色体(smallsupernumerarymarkerchromosomes,sSMC)的来源,并探讨其发生机理及应用价值。方法对3例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insituhybridization,FISH)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了解人类额外小标记染色体(smallsupernumerarymarkerchromosomes,sSMC)的来源,并探讨其发生机理及应用价值。方法对3例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是47,XN,+mar的胎儿羊水细胞用两种探针cep-FISH(针对着丝粒)和SubcenM-FISH(针对近着丝粒区域)进行分析。结果病例1的FISH结果为47,XY,+mar.ishinvdup(22)(q11.1)(D2224++,D14/2221+,RP11-172D7-),标记染色体完全由异染色质组成,胎儿活产未见异常临床表型。病例2的FISH结果为47,XX,+mar.ishr(10)(p11.2q11.2)(cepl0+,RPll-232C13+,RP11-178ALO+)[25]/46,XXE10],标记染色体由着丝粒附近的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组成,胎儿活产无异常临床表型。病例3的FISH结果为47,XY,+mar.ishinvdup(22)(q11.1)(D2224+,D14/22ZI+),标记染色体由异染色质组成,胎儿B超有异常但与此标记染色体关系不明。结论由于sSMC来源的多样性,给产前诊断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其鉴定需要在传统的显带核型分析基础上结合FISH或者其他分子技术。其特殊的结构也为基因定位、异染色质研究以及基因治疗等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研奔裁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额外小标记染色体 异染色质 常染色质
原文传递
肢根型骨发育不良1例胎儿的遗传学分析
4
作者 丁杨 王挺 向菁菁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7期844-848,共5页
目的探讨1例肢根型骨发育不良(SD)胎儿的临床表型并分析其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0年11月在苏州市立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引产的1例胎儿作为研究对象。对胎儿及其父母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同时对... 目的探讨1例肢根型骨发育不良(SD)胎儿的临床表型并分析其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0年11月在苏州市立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引产的1例胎儿作为研究对象。对胎儿及其父母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同时对其父母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胎儿胸廓偏小、四肢短小,考虑为SD。测序发现其存在LBR基因的复合杂合变异,分别为母源性的c.1757G>A(p.Arg586His)以及父源性的c.1687+1G>A。胎儿父亲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存在Pelger-Huёt异常,其母亲中性粒细胞分叶正常。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相关指南,c.1757G>A(p.Arg586His)被判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M3_Strong+PM2_Supporting+PP3),c.1687+1G>A亦被判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VS1-Moderate+PM3+PM2-Supporting+PP4)。结论LBR基因的c.1687+1G>A和c.1757G>A(p.Arg586His)复合杂合变异考虑为该SD胎儿表现为胸廓偏小、四肢短小的遗传学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根型骨发育不良 LBR基因 Pelger-Huёt异常 全外显子组测序 胎儿
原文传递
辅助生殖技术中薄型子宫内膜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威 孟庆霞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971-976,共6页
在辅助生殖技术助孕过程中,合适的子宫内膜厚度是胚胎成功植入和提高妊娠率的重要条件。过薄的子宫内膜会导致胚胎反复种植失败,并且与较低的种植率、持续妊娠率和活产率相关。近年来这方面的科学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关于如... 在辅助生殖技术助孕过程中,合适的子宫内膜厚度是胚胎成功植入和提高妊娠率的重要条件。过薄的子宫内膜会导致胚胎反复种植失败,并且与较低的种植率、持续妊娠率和活产率相关。近年来这方面的科学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关于如何治疗薄型子宫内膜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临床难题。薄型子宫内膜定义的最低临界值目前还存在争议,但大多数研究将卵泡晚期子宫内膜厚度小于7 mm定义为薄型子宫内膜。在IVF/ICSI助孕中常常会根据子宫内膜厚度选择是否进行胚胎移植,子宫内膜厚度对胚胎移植成功率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国内外对于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的治疗还没有统一的方案,亦未得出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具体讨论了关于薄型子宫内膜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希望为辅助生殖领域中子宫内膜过薄不孕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型子宫内膜 妊娠结局 子宫内膜厚度 辅助生殖技术
下载PDF
宫腔微生物菌群诱导的免疫耐受对生殖结局的影响
6
作者 俞锦雯 郑爱燕 +1 位作者 丁洁 孟庆霞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58-861,共4页
微生物组在人类生殖中的作用已成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实际上, 对于生殖过程中微生物组的作用已有比较多的研究, 包括下生殖道和上生殖道, 甚至与配子发生时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组不仅在健康和微生态失调引起的病理状态中扮... 微生物组在人类生殖中的作用已成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实际上, 对于生殖过程中微生物组的作用已有比较多的研究, 包括下生殖道和上生殖道, 甚至与配子发生时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组不仅在健康和微生态失调引起的病理状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同时也可能在成功受精和健康妊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 关于微生物组和人类生殖轴之间关系的研究正引起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微生物菌群对生殖结局的影响, 及宫腔内的微生物菌群对免疫耐受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 探讨菌群紊乱可能是通过免疫耐受来发挥作用的。这可能对微生态的调节和探索生殖疾病治疗新方法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 微生物群 免疫耐受 治疗 生殖结局
原文传递
干细胞在卵巢组织冷冻与移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成桂红 杜天奇 +3 位作者 李惠敏 吴惠华 王馥新 孟庆霞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413-417,共5页
干细胞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已经较为成熟,并进行了广泛推广,例如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等,挽救了很多白血病患者的生命。然而,干细胞在生殖医学领域仍处于较慢的初期发展阶段。虽然相对而言,干细胞在卵巢功能障碍的研究... 干细胞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已经较为成熟,并进行了广泛推广,例如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等,挽救了很多白血病患者的生命。然而,干细胞在生殖医学领域仍处于较慢的初期发展阶段。虽然相对而言,干细胞在卵巢功能障碍的研究已经很多,但在卵巢冷冻与移植上有很多尚未开展且值得研究的方向。本文将从干细胞在卵巢组织冷冻保存和移植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不同来源干细胞改善损伤性卵泡存活的进展及其机制,以及在不孕症治疗和生育能力保存尤其是在卵巢冷冻移植方面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卵巢冷冻 卵巢移植 生育力保存 原始卵泡
下载PDF
富含血小板血浆在治疗薄型子宫内膜中的应用进展
8
作者 张威(综述) 孟庆霞(审校)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866-870,876,共6页
在辅助生殖技术助孕过程中,不孕症患者常常因为子宫内膜过薄而导致周期取消,过薄的子宫内膜会导致胚胎反复种植失败,与较低的种植率、持续妊娠率和活产率相关。目前,临床上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效果不佳,如何改善薄型子宫内膜仍是一个尚... 在辅助生殖技术助孕过程中,不孕症患者常常因为子宫内膜过薄而导致周期取消,过薄的子宫内膜会导致胚胎反复种植失败,与较低的种植率、持续妊娠率和活产率相关。目前,临床上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效果不佳,如何改善薄型子宫内膜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临床难题。富含血小板血浆(PRP)作为一种潜在的新疗法,对子宫内膜发育不良或子宫内膜薄且对标准疗法无反应的患者具有积极作用。该文综述了PRP对薄型子宫内膜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为辅助生殖领域中子宫内膜过薄的不孕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含血小板血浆 薄型子宫内膜 辅助生殖技术 不孕症 胚胎移植 妊娠结局
下载PDF
反复种植失败的临床处理策略 被引量:5
9
作者 王焰 孟庆霞(审校)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302-307,共6页
辅助生殖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众多不孕不育患者通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成功妊娠,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存在多次移植优质胚胎后仍未获得临床妊娠的现象,称为反复种植失败(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ure,RIF)。RIF是辅助生殖技术中... 辅助生殖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众多不孕不育患者通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成功妊娠,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存在多次移植优质胚胎后仍未获得临床妊娠的现象,称为反复种植失败(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ure,RIF)。RIF是辅助生殖技术中的难题,同时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加重患者的身心创伤。如何提高胚胎质量、干预母体自身因素(如改善薄型子宫内膜、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抑制子宫收缩、改善高凝状态、免疫抑制治疗)以及改变胚胎移植方法等从而改善妊娠结局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综述不同病因RIF临床处理策略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育 胚胎植入 胚胎移植 子宫内膜 治疗 妊娠结局
下载PDF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促排卵药物自我注射的护理干预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艳 杨孟叶 +4 位作者 钱佳蓉 唐燕 朱莹 孙青 钮芳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促排卵药物自我注射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采用类实验性研究,将初次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促排卵患者99例按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自我注射促排卵药物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促排卵药物自我注射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采用类实验性研究,将初次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促排卵患者99例按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自我注射促排卵药物护理干预方案,包括促排药物自行注射笔记的使用、语言教育联合实践教育方式,同时采用线上咨询为患者提供延续性服务。促排卵治疗完成后评价并比较两组自我注射完成率及自我注射正确率。结果观察组自我注射完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自我注射正确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实施促排卵药物自我注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自我注射能力,促进促排卵治疗顺利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孕症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促排卵药物 自我注射 思维导图 注射笔 护理干预方案 健康教育
下载PDF
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儿ETFDH基因新突变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高昂 乔龙威 +3 位作者 段程颖 赵楠楠 张薇 张芹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29-533,共5页
本文报道了1例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儿串联质谱筛查结果及ETFDH基因突变特点。该患儿串联质谱筛查结果显示C14:1升高,C8升高,同时还有C6、C10、C12均升高。对患儿及其父母行外显子测序,结果发现患儿ETFDH基因存在双杂合突变,分别... 本文报道了1例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儿串联质谱筛查结果及ETFDH基因突变特点。该患儿串联质谱筛查结果显示C14:1升高,C8升高,同时还有C6、C10、C12均升高。对患儿及其父母行外显子测序,结果发现患儿ETFDH基因存在双杂合突变,分别是c.992A>T和c.1450T>C,前者遗传于母亲,后者遗传于父亲。c.1450T>C在HGMD数据库中显示为致病性突变。Polyphen-2、Provean等软件均预测c.992A>T这个新突变可能致病,突变的氨基酸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该研究拓展了ETFDH基因突变谱,为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儿病因诊断及其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分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ETFDH基因 基因突变 婴儿
原文传递
98例生精障碍患者细胞遗传与分子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挺 李海波 +5 位作者 石冬敏 陈瑛 杨慎敏 李琼 刘一琳 王玮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730-731,共2页
目的探讨生精障碍患者的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病因。方法对7l例少弱精症和27例无精症患者进行外周血染色体G显带分析,同时采用多重PCR分析Y染色体AZ,Fa、b、c区域12个STS位点的微缺失情况。结果98例生精障碍患者中遗传学异常达19.39%... 目的探讨生精障碍患者的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病因。方法对7l例少弱精症和27例无精症患者进行外周血染色体G显带分析,同时采用多重PCR分析Y染色体AZ,Fa、b、c区域12个STS位点的微缺失情况。结果98例生精障碍患者中遗传学异常达19.39%,其中染色体异常12例,占12.25%;AZFIX微缺失7例,占7.14%。结论染色体异常和AZF区微缺失是导致男性生精障碍的重要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弱精症 无精子症 染色体 无精子因子
下载PDF
囊胚培养在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偶健 王玮 +9 位作者 马燕琳 周知 丁洁 王馥新 段程颖 李林江 郑爱燕 Wilson Chong Richard Choy 李红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2-317,共6页
目的 探讨囊胚培养在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受精后第3天(Day 3)行胚胎活检,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对于诊断为正常的胚胎,培养到囊胚... 目的 探讨囊胚培养在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受精后第3天(Day 3)行胚胎活检,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对于诊断为正常的胚胎,培养到囊胚阶段后选择形态评分优良的囊胚进行移植;对于诊断为异常的胚胎,有14个培养到囊胚阶段,各取其一部分细胞用于全基因组扩增(whole genomic amplification,WGA),将扩增后的DNA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rrayCGH)进行再次检测.结果 FISH诊断为正常的6个囊胚进行了5个周期的胚胎移植,3个周期成功生育了4个健康婴儿,1个周期单胎妊娠见胚囊后流产,绒毛染色体检测为正常核型.FISH诊断为异常的14个囊胚用array-CGH技术检测发现有6个为正常结果.结论 FISH检测结合囊胚培养后移植可能可以进一步保证PGD结果的准确性.囊胚培养后的检测可能能够避免Day 3检测假阳性结果或者嵌合的干扰,从而更真实的反映整体胚胎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胚培养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荧光原位杂交 全基因组扩增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
原文传递
Antley-Bixler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解敏 王红英 +2 位作者 陈临琪 李海波 李红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2期280-283,共4页
Antley-Bixler综合征(Antley-Bixler syndrome,ABS)是一种罕见的儿童骨骼畸形综合征,部分患者还伴有生殖器畸形、类固醇激素合成障碍等特征。目前临床上对于ABS的诊断缺乏确切标准,但是颅缝早闭、面中部发育不全和肘部骨性联结等... Antley-Bixler综合征(Antley-Bixler syndrome,ABS)是一种罕见的儿童骨骼畸形综合征,部分患者还伴有生殖器畸形、类固醇激素合成障碍等特征。目前临床上对于ABS的诊断缺乏确切标准,但是颅缝早闭、面中部发育不全和肘部骨性联结等症状是临床诊断最基本的依据。ABS的发病原因复杂,包括FGFR2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POR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等遗传学病因,以及母亲孕期服用高剂量氟康唑药物等。上呼吸道阻塞所致的呼吸困难往往成为危及ABS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针对ABS的临床特征、病因、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ley-Bixler综合征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 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 氟康唑
原文传递
一个睑裂狭小综合征家系FOXL2基因的突变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程洪波 王涛 +7 位作者 王改改 王家雄 沈丽燕 韩慕天 杨慎敏 史轶超 王玮 李红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4期515-517,共3页
目的明确1个中国人睑裂狭小综合征I型( blepharophimosis-ptosis-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 BPES)患者家系FOXL2基因突变。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测序技术对家系22名成员的FOXL2基因的外显子和邻近区进行突变筛查。结果家系... 目的明确1个中国人睑裂狭小综合征I型( blepharophimosis-ptosis-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 BPES)患者家系FOXL2基因突变。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测序技术对家系22名成员的FOXL2基因的外显子和邻近区进行突变筛查。结果家系中3例患者均检测到FOXL2C.843_859dup17移码突变,19名正常家系成员均未检测到该突变。结论FOXL2基因C.843_859dup17移码突变为该BPES家系的致病原因,其表型可表现为I型,也可表现为Ⅱ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睑裂狭小综合征 FOXL2基因 移码突变
原文传递
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伴生精功能障碍一例
16
作者 付旭 周莹 +2 位作者 顾怡栋 王家雄 杨慎敏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204-206,共3页
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congenital bilateral absence of vas deferens,CBAVD)是梗阻性无精子症的常见原因之一,睾丸生精功能一般正常,除了常见的囊性纤维化穿膜传导调节蛋白(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R... 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congenital bilateral absence of vas deferens,CBAVD)是梗阻性无精子症的常见原因之一,睾丸生精功能一般正常,除了常见的囊性纤维化穿膜传导调节蛋白(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R)基因突变外,黏附G蛋白耦联受体G2(adhesion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2,ADGRG2)基因突变以及拷贝数变异也被认为是CBAVD的发病机制。本文报告1例CBAVD伴生精功能障碍的病例,睾丸组织病理学提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全外显子组测序未发现该患者CFTR、ADGRG2以及无精子症相关基因存在致病变异,拷贝数变异分析也未发现有意义的拷贝数变异。该病例的确切遗传学病因尚未可知。CBAVD与生精功能障碍并存的临床现象,提示无精子症遗传病因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育 男(雄)性 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 无精子症 精子发生 遗传学技术 诊断 病例报告
下载PDF
两个Pfeiffer综合征家系的全外显子测序分析
17
作者 向菁菁 高昂 丁杨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2年第10期1833-1835,共3页
目的 记录两个颅缝早闭家系的临床表型,并分析其遗传学病因。方法 分别对两个家系的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全外显子测序,鉴定候选基因致病变异,并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 全外显子测序发现家系1中的先证者携带FGFR2基因c.1694A>G,p.E5... 目的 记录两个颅缝早闭家系的临床表型,并分析其遗传学病因。方法 分别对两个家系的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全外显子测序,鉴定候选基因致病变异,并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 全外显子测序发现家系1中的先证者携带FGFR2基因c.1694A>G,p.E565G杂合突变;家系2中的引产胎儿携带FGFR2基因c.870G>T,p.W290C杂合突变。两个变异均为新发突变,两个先证者被诊断为Pfeiffer综合征。结论 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两个颅缝早闭家系的遗传学病因进行诊断,有助于遗传咨询和后续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缝早闭 FGFR2基因 全外显子测序 Pfeiffer综合征
原文传递
一个先天性小眼畸形家系的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芹 向菁菁 +4 位作者 杨飞 张薇 毛君 刘英华 李红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分析1个先天性小眼畸形家系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候选致病位点,对其家系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并通过羊水穿刺和Sanger测序为先证者母亲提供产前诊断。结果全外显... 目的分析1个先天性小眼畸形家系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候选致病位点,对其家系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并通过羊水穿刺和Sanger测序为先证者母亲提供产前诊断。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和Sanger测序发现家系中的3例患者均携带OTX2基因c.289C>T(p.R97*)杂合变异,先证者母亲亦携带该变异,但无小眼畸形。先证者的父亲、舅母和胎儿未携带上述变异。结论OTX2基因c.289C>T(p.R97*)杂合变异很可能是该家系的发病原因。上述诊断将有助于该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小眼畸形 OTX2基因 全外显子组测序
原文传递
应用全基因组测序鉴定一例新发的染色体结构异常
19
作者 张芹 偶健 +5 位作者 王玮 冯涛 段程颖 李培培 林春花 李红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96-99,共4页
目的探讨全基因组测序在鉴定新发染色体结构异常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检测1例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46,XY,ins(3)(q21p13p21)的患儿,其异常表型包括眼裂小、睑下垂、鼻梁低平等。结果全基因组测序提示患儿的染色体... 目的探讨全基因组测序在鉴定新发染色体结构异常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检测1例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46,XY,ins(3)(q21p13p21)的患儿,其异常表型包括眼裂小、睑下垂、鼻梁低平等。结果全基因组测序提示患儿的染色体断裂发生于3号染色体的55473257~78341929位置,这段序列插入到了3号染色体136876730~138643831的位置,所涉及的4个染色体断裂点均发生于基因间区,此外患儿在138643831~138694476之间的序列发生了缺失,其间包含睑裂狭小一睑下垂倒向型内眦赘皮综合征(blepharophimosis-ptosis 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的重要致病基因FOXL2。结论染色体结构异常有可能造成断裂处基因的破坏或者在断裂区域发生染色体微缺失。要准确判断其致病性,需要同时进行基因和基因组层面的检测,而全基因组测序已成为其可选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基因组测序 新发突变 染色体结构异常 FOXL2基因 睑裂狭小-睑下垂-倒向 型内眦赘皮综合征
原文传递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显著升高的抗苗勒管激素水平对超促排卵的影响 被引量:31
20
作者 王馥新 孟庆霞 +2 位作者 邹琴燕 张艳 李红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升高的原因和对体外受精(IVF)促排卵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第1次行长方案助孕的PCOS患者(n=158)和排卵正常的卵巢多囊样改变(PCOM)患者(n=256)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升高的原因和对体外受精(IVF)促排卵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第1次行长方案助孕的PCOS患者(n=158)和排卵正常的卵巢多囊样改变(PCOM)患者(n=256)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获卵数"分组,获卵数≤5个,为低反应组,获卵数6~14个为正常反应组,获卵数≥15个为高反应组,比较各组间治疗后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PCOM组和PCOS组的血清AMH值、窦卵泡数(AFC)、血清AMH/AFC比值(AMH×100/AFC总数)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促性腺激素(Gn)使用总量和Gn使用时间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COM组中,随着AMH水平、AFC总数及AMH/AFC比值的增加,卵巢低反应者也增加。PCOS组中,卵巢反应低下组较正常反应及卵巢高反应组具有更高的AMH水平、AFC总数及AMH/AFC比值。结论 PCOS患者高血清AMH水平可能并不仅仅是因为窦卵泡数量增多的累加效应,同时可能是单个窦卵泡异常过多分泌所致。AMH异常升高可能影响卵巢对Gn的敏感性,但其作用机制仍需更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卵巢多囊样改变(PCOM) 抗苗勒管激素(AMH) AMH/窦卵泡数(AFC)比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