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ocher入路联合前内侧切口内固定手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 被引量:6
1
作者 侯永洋 薛伟美 +4 位作者 庄志杰 徐亚斌 崔吉刚 张兵 庞施义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年第7期763-765,共3页
目的探讨Kocher入路联合前内侧切口内固定手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14-06—2018-11采用Kocher入路联合前内侧切口内固定术治疗的11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无颈部骨折且较大骨块者使用埋头微型空心钉固定;合并... 目的探讨Kocher入路联合前内侧切口内固定手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14-06—2018-11采用Kocher入路联合前内侧切口内固定术治疗的11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无颈部骨折且较大骨块者使用埋头微型空心钉固定;合并颈部骨折且骨块较小者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后,行微型T形解剖钢板螺钉固定术;对于外上髁处损伤者缝合重建外侧副韧带复合体,于肱骨外上髁裸区旋转中心处行带线锚钉修复伸肌起点和外侧副韧带。结果 1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4~21个月,平均7个月。无切口感染、无骨折不愈合和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内固定未出现松动和移位。1例术后11个月肘关节屈曲和伸直功能受限且出现疼痛,合并骨化性肌炎。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按Mago评分:优4例,良4例,可2例,差1例。结论 Kocher入路联合前内侧切口能有效显露和固定桡骨头、冠状突骨折,修复的损伤骨与韧带组织,能较好地重建肘关节稳定性,结合早期功能锻炼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 Kocher入路 前内侧切口入路 内固定
原文传递
采用骨小梁金属假体进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
2
作者 戚敬涛 黄野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19期195-196,共2页
目的研究骨小梁金属假体进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32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骨小梁金属假体进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目的研究骨小梁金属假体进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32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骨小梁金属假体进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1~2年,患者的VAS疼痛评分为(0.6±1.1)分,ASES评分为(81.3±12.8)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81.4±12.7),UCLA评分为(27.8±5.2)分,1例出现肱骨头上移,患者整体满意度较高。结论骨小梁金属假体进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可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小梁金属假体 人工肩关节置换 复杂肱骨近端骨折
下载PDF
脊柱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被引量:18
3
作者 杜小飞 孙小平 +2 位作者 陆虹 章宏美 林丽丽 《中华全科医学》 2008年第12期1312-1313,共2页
目的对DVT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评估、脊柱骨折手术后DVT症状的观察、脊柱骨折手术术后DVT预防与护理进行经验总结。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科行脊柱骨折手术患者93例,进行手术后DVT症状的观察和护理的系统回顾。结果3例患者发生... 目的对DVT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评估、脊柱骨折手术后DVT症状的观察、脊柱骨折手术术后DVT预防与护理进行经验总结。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科行脊柱骨折手术患者93例,进行手术后DVT症状的观察和护理的系统回顾。结果3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治疗后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护理人员掌握DVT的发生机制及高危因素,并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监督指导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准确及时发现脊柱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并进行护理等,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脊柱骨折手术 护理
下载PDF
骨水泥分布对椎体成形手术后疗效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0
4
作者 谢华 李继春 +2 位作者 何劲 徐中华 农鲁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400-1406,共7页
目的 探讨骨水泥分布对椎体成形手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132例(132个椎体)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并行椎体成形手术的患者资料,其中男57例,女75例,年龄65~86岁,平均(71.6±2.2)岁.依术后... 目的 探讨骨水泥分布对椎体成形手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132例(132个椎体)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并行椎体成形手术的患者资料,其中男57例,女75例,年龄65~86岁,平均(71.6±2.2)岁.依术后胸腰椎正位X线片所示的骨水泥分布情况分为3组:骨水泥偏于椎体一侧组(偏一侧组,35例),骨水泥超过椎体中线但未完全充满对侧椎体(近中线组,46例),骨水泥充满双侧椎体(双侧组,51例).偏一侧组男15例,女20例,年龄(70.3±5.3)岁;近中线组男20例,女26例,年龄(72.1±3.2)岁;双侧组男22例,女29例,年龄(71.2±4.6)岁.术中采取局部麻醉,使患者俯卧于手术床上,利用手术床头尾同时上升稍许及手法按压病椎复位压缩骨折.单侧或双侧经椎弓根入路,椎体中注入骨水泥.对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疼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并对各组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VAS行方差分析,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本组132例均取得随访,时间1个月~1年,平均(11±0.3)个月.偏一侧组、近中线组及双侧组间术后即时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472,P=0.000);偏一侧组术后VAS评分较双侧组较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33,P=0.000),近中线组较偏一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06,P=0.000),近中线组与双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1,P=0.563).3组间术后3个月、6个月、1年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术后3个月=0.892,P术后3个月=0.413;F术后6个月=0.342,P术后6个月=0.713;F术后1年=0.834,P术后1年=0.441).偏一侧组有3例因未填充骨水泥侧疼痛未缓解,经再次对侧穿刺注入骨水泥后好转.偏一侧组出现骨水泥渗漏11例,近中线组骨水泥渗漏13例,双侧组骨水泥渗漏3例.结论 骨水泥的分布是影响椎体成形手术后临床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原文传递
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40
5
作者 杨志刚 甘霖 叶俊星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7年第3期206-210,共5页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采用的是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其余32例...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采用的是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其余32例则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腕关节主动活动度。结果内固定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多于外固定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长于外固定组(P<0.05);内固定组患者的腕关节主动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时小于外固定组(P<0.05),但两组患者在术后1年后的腕关节主动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桡骨远端骨折均具有较高的疗效与安全性,但是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的疗效更为显著,且避免了二次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LISS接骨板、PFNA内固定、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9
6
作者 戴腾 姜宇 +2 位作者 陈刚 潘霆 施克勤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47-1650,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LISS接骨板、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5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ISS组、PFNA组、置换组,每组50例,分别接受LISS接骨板、PFNA内固...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LISS接骨板、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5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ISS组、PFNA组、置换组,每组50例,分别接受LISS接骨板、PFNA内固定、髋关节置换治疗。比较3组治疗后的疗效、围术期失血量及住院时间,评估髋关节独立功能评分(FIM)、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肿胀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PFNA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最低,其次为置换组、LISS组,而置换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LISS、PFNA组,LISS组治疗费用显著低于PFNA、置换组(P<0.05)。术后7 d PFNA组肿胀、疼痛程度显著轻于LISS组、置换组(P<0.05)。3组治疗后Harris、FIM均显著增加,其中PFNA组最高,其次为置换组、LIS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置换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LISS组(P<0.05)。结论LISS接骨板、PFNA内固定、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各具优点,其中PFNA内固定疗效最佳,而LISS接骨板费用最低,髋关节置术后初期预后最快,因此应根据患者实际需求选择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SS接骨板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 髋关节置换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下载PDF
关节镜下有限清理术治疗不同分期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顾羊林 朱国兴 +2 位作者 陈鹏 杜炜 钱明权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952-1955,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有限清理术治疗不同分期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11年2月~2015年2月就诊于本院的年龄>60岁并按K-L分期方法分级的I~IV级的KOA内侧间室患者12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有...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有限清理术治疗不同分期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11年2月~2015年2月就诊于本院的年龄>60岁并按K-L分期方法分级的I~IV级的KOA内侧间室患者12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有限组和广泛组,每组64例。两组相应分别行关节镜下有限清理术和广泛清理术,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情况、Lysholm评分及VAS评分。[结果]有限组手术时间短于广泛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引流量与术后下地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的Lysholm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有限组中Ⅰ级和Ⅱ级患者的Lysholm评分高于广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Ⅲ级和Ⅳ级患者的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两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有限清理术可以有效的改善KOA内侧间室患者的关节功能,尤其是对I、II级患者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关节镜 有限清理术
原文传递
标准化沟通模式在外科手术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8
作者 荣晓旭 任国琴 周媛婷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7年第27期3457-3460,共4页
目的 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沟通模式)在手术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6—12月骨科手术患者100例为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手术转运交接方法进行管理;2016年1—6月手术患者100例为研究组,运用SBAR沟通模式开展转运交接... 目的 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沟通模式)在手术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6—12月骨科手术患者100例为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手术转运交接方法进行管理;2016年1—6月手术患者100例为研究组,运用SBAR沟通模式开展转运交接.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转运交接成功率、医护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手术转运交接时间.结果 手术转运交接中,研究组坠床、管道脱落、补液外渗、病情恶化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为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0,P〈0.05).研究组手术转运交接时间平均为(8.5±5.5)min,对照组为(11.7±8.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5,P〈0.05).结论 将SBAR沟通模式运用于手术科室的交接转运中,能有效地减少转运过程中的不良事件,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交接有效率、保证患者安全、提升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标准化沟通模式 转运交接 不良事件
原文传递
两种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术后胰岛素抵抗状态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16
9
作者 郑颖梅 陆曙炎 +2 位作者 徐南伟 李立 胡继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9期732-735,共4页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对术前存在胰岛素抵抗(IR)患者术后IR的影响。方法利用稳态模式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筛选术前存在IR的择期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4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对术前存在胰岛素抵抗(IR)患者术后IR的影响。方法利用稳态模式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筛选术前存在IR的择期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4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术后48h内的镇痛效果。分别于麻醉前30min(T0)、手术结束时(T1)、术后24h(T2)、48h(T3)测定血浆葡萄糖(FPG)、胰岛素(FINS)浓度并计算出相应HOMA指数用以判断患者术后IR状态。结果两组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FPG、FINS、ln(HOMA-IR)在T1时均显著降低(P<0.01),但FPG在T2时基本恢复至术前,而FINS、ln(HOMA-IR)与T0时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FPG始终变化不大,而FINS、ln(HOMA-IR)T1、T2时升高显著(P<0.05或P<0.01)。T3时研究组ln(HOMA-IR)依然很低(1.13±0.26)(P<0.01),而对照组基本恢复至术前(1.50±0.51)。结论硬膜外麻醉(EA)+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在术后48h内可以减轻术前存在IR患者的术后IR程度,尤其在术后即时作用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全身麻醉 胰岛素抵抗 稳态模式评估法
下载PDF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钱明权 顾羊林 +3 位作者 曾柯 陈刚 朱国兴 杜炜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6年第5期376-380,共5页
背景:目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手术治疗应采用何种入路或术式尚存争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可以在解除压迫的同时通过前路的脊柱融合来保持颈椎的稳定性,并纠正颈椎的后凸畸形,较为常用的前... 背景:目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手术治疗应采用何种入路或术式尚存争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可以在解除压迫的同时通过前路的脊柱融合来保持颈椎的稳定性,并纠正颈椎的后凸畸形,较为常用的前路手术包括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两种。目的:比较颈ACDF与CLF治疗多节段CSM的早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80例多节段(≥3个间隙)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采用ACDF,B组采用CLF,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颈椎曲度(C2~7夹角)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JOA评分、颈髓功能改善率、平均住院天数、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颈椎曲度、手术节段融合率与并发症等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JOA评分、颈髓功能改善率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A组在JOA评分和颈髓功能改善率方面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在平均住院天数、颈椎曲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手术节段融合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CDF减压彻底,疗效确切可靠,可作为多节段CSM的首选治疗方案。CLF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也可作为多节段CSM的一个术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切除术 椎板切除术
下载PDF
踝关节骨折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法的选择 被引量:15
11
作者 朱春晖 周维波 +1 位作者 吴昊 卢耀军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1年第6期631-632,共2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法的选择,总结踝关节骨折手术方法和需要遵循的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8-12采用手术治疗的287例踝关节骨折,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手术64例,33例外踝骨折选择外踝后侧钢板固定,31例...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法的选择,总结踝关节骨折手术方法和需要遵循的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8-12采用手术治疗的287例踝关节骨折,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手术64例,33例外踝骨折选择外踝后侧钢板固定,31例选择外踝外侧钢板固定;49例后踝骨折选用空心钉固定,15例选用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固定;40例内踝骨折选用空心钉固定,8例选用张力带钢丝固定,6例选用桡骨远端背侧钢板固定,6例选用1/3管形钢板固定。内侧入路联合外侧入路手术223例,外踝骨折均采用外踝外侧钢板固定;189例内踝骨折采用空心钉固定,22例采用张力带钢丝固定,12例选用桡骨远端背侧钢板固定;130例后踝骨折不固定,93例采用前踝外侧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后踝骨折。结果28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至少2年。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5个月,平均9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275例,良8例,可3例,差1例。结论踝关节骨折手术入路和固定方法选择应该综合考虑踝关节周围皮肤情况、患者年龄、骨质疏松程度、骨折块大小、骨折块形态、踝关节周围韧带损伤情况、踝关节稳定性情况作出个性化的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后踝骨折 内踝骨折 外踝骨折 手术入路 内固定 钢板 空心钉
原文传递
靶肌肉注射甲钴胺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再生的作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卢耀军 张云坤 洪光祥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739-742,共4页
目的 通过靶肌肉 (腓肠肌 )注射不同剂量的甲钴胺 ,观察其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再生作用 ,为临床肌肉局部注射甲钴胺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探讨较佳的用药剂量和方法。 方法选用健康Wistar大鼠 30只 ,左侧坐骨神经横断后即刻行外膜缝合 ,... 目的 通过靶肌肉 (腓肠肌 )注射不同剂量的甲钴胺 ,观察其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再生作用 ,为临床肌肉局部注射甲钴胺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探讨较佳的用药剂量和方法。 方法选用健康Wistar大鼠 30只 ,左侧坐骨神经横断后即刻行外膜缝合 ,制备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随机分为A、B、C三组 ,每组 1 0只 ,A组注射甲钴胺 30 0 μg kg,B组注射甲钴胺 1 0 0 μg kg ,C组注射同体积的等渗盐水 1ml,术后靶肌肉注射 1次 d。术后第 4周、第 8周每组分别提取 5只大鼠 ,以左小腿三头肌湿重、光镜和电镜坐骨神经形态学观察并图像分析作为检测指标 ,分析不同剂量甲钴胺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影响。 结果 术后 4周左小腿三头肌湿重 ,A组为 (1 .36 7± 0 .0 1 2 )g ,B组为 (1 .1 6 4± 0 .0 1 1 )g,C组为 (0 .95 0± 0 .0 0 9)g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术后 8周 ,A组为 (2 .2 0 5± 0 .0 1 5 )g ,B组为 (1 .6 1 1± 0 .0 1 3)g ,C组为 (1 .2 30± 0 .0 1 4 )g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术后 4周和 8周行光镜和电镜观察 ,图像分析坐骨神经髓鞘的横截面积、壁厚度 ,A组优于B组 ,B组优于C组。 结论 靶肌肉注射甲钴胺可以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 ,高剂量的甲钴胺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对损伤神经的营养诱导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钴胺 大鼠 术后 肌肉注射 坐骨神经损伤 不同剂量 周围神经损伤 结论 显著性 小腿三头肌
原文传递
伴有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杨闻强 张云坤 贾晓钧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年第8期755-756,共2页
笔者自2002年4月-2007年1月.手术治疗伴有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胫骨平台骨折42例,效果满意。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分析探讨.报告如下。
关键词 骨筋膜室综合征 胫骨平台 骨折
原文传递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年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苗凯松 陈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28-631,共4页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8月44例成年锁骨中段骨折,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或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各22例,桥接组4例失访予以排除。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8月44例成年锁骨中段骨折,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或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各22例,桥接组4例失访予以排除。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个月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与钢板组比较,桥接组手术时间短[(31.4±8.5)min vs.(40.2±7.6)min,t=-3.440,P=0.001],术中出血少[(41.3±5.5)ml vs.(52.4±7.6)ml,t=-5.175,P=0.000],骨折愈合早[(11.3±2.1)周vs.(14.4±1.7)周,t=-5.157,P=0.000]。2组住院时间[(8.3±2.1)d vs.(8.7±2.7)d,t=-0.503,P=0.618]和术后3个月优良率[94.4%(17/18)vs.90.9%(20/22),χ~2=0.000,P=1.000]无显著性差异。2组随访12个月,骨折均完全愈合,均未出现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锁骨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内固定可塑性强、疗效较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骨折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 锁定钢板
下载PDF
多孔钽棒置入联合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中远期疗效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12
15
作者 蒋羽清 周栋 +4 位作者 王禹基 农鲁明 孙奇 高共鸣 徐南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髓芯减压和多孔钽棒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19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髓芯减压和钽棒植入术治疗,19例患者平均随访24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进行手术前后的关节功能评价,根据ARCO... 目的探讨应用髓芯减压和多孔钽棒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19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髓芯减压和钽棒植入术治疗,19例患者平均随访24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进行手术前后的关节功能评价,根据ARCO分期系统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影像学坏死区骨硬化和囊性变亦无1例进展,18例出现股骨头出现骨重建迹象而外形及关节间隙仍未发生改变。Harris评分由术前62~84分(平均75分)增加到85~99分(平均92分),优良率100%。结论采用髓芯减压加钽棒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增加了股骨头负重区软骨下骨的机械支撑,可阻止影像学进展,缓解症状,促进骨长入,中远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钽棒 髓芯减压 中远期疗效
下载PDF
表面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股骨近段应力遮挡的比较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禹基 孙俊英 +1 位作者 董天华 王以进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年第3期183-185,共3页
目的试图验证表面置换术能否有效避免类似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所出现的股骨侧应力遮挡并发症。方法采集8具青年正常新鲜髋关节标本,选择静止单腿站立的股骨头受力模型。依次测16根正常股骨在1000N载荷下股骨头表面置换前、后的应力值,以... 目的试图验证表面置换术能否有效避免类似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所出现的股骨侧应力遮挡并发症。方法采集8具青年正常新鲜髋关节标本,选择静止单腿站立的股骨头受力模型。依次测16根正常股骨在1000N载荷下股骨头表面置换前、后的应力值,以及全髋关节假体置换后的应力值,根据公式η=(1~δ全板/δ未板)×100%(η为应力遮挡率),计算两种不同假体在各点的应力遮挡率。结果全髋关节置换后的股骨张力侧(外侧)应力遮挡率在15%~17%之间变化。压力侧应力遮挡率在30%~34%之间变化。表面置换后的股骨颈应力遮挡最大为3%~5%,股骨近段和中部应力遮挡为0.1%~0.6%。结论表面置换能有效维持近段股骨的正常应力传递,能有效避免类似于全髋关节置换后的股骨近段应力遮挡性骨吸收,从而能有效保留近段股骨的骨量,为日后翻修提供良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置换 应力遮挡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及术后康复效果 被引量:10
17
作者 顾羊林 王予彬 +1 位作者 王惠芳 朱国兴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70-1171,共2页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在膝部各韧带中最易受损,ACL断裂后,膝关节的不稳不但会影响日常活动和运动,而且会造成关节内结构的进一步损伤[1-3].因此,为了恢复膝关节结构及功能,对损伤...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在膝部各韧带中最易受损,ACL断裂后,膝关节的不稳不但会影响日常活动和运动,而且会造成关节内结构的进一步损伤[1-3].因此,为了恢复膝关节结构及功能,对损伤的ACL需要进行重建及术后系统康复训练已经成为共识.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采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腱移植重建ACL 32例,术后进行系统康复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自体半腱肌 关节镜 康复效果 术后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结构 系统康复训练
下载PDF
关节镜下应用Fast-Fix修复半月板损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杜炜 朱国兴 +2 位作者 王予彬 王惠芳 顾羊林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10期885-887,共3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修复半月板损伤及术后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关节镜下应用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修复58例半月板损伤,右膝32例,左膝26例。其中内侧损伤25例,外侧损伤28例,内外侧同时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修复半月板损伤及术后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关节镜下应用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修复58例半月板损伤,右膝32例,左膝26例。其中内侧损伤25例,外侧损伤28例,内外侧同时损伤5例。前角损伤5例,体部撕裂11例,后角撕裂38例,全层撕裂4例;红区损伤21例,红白区损伤37例。平均缝合针数2针(1~4针),术后结合科学康复训练。通过症状、体征及Lysholm评分系统分析术前及术后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随访6~52个月(平均22个月),术后无血管、神经损伤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膝关节伸屈功能正常,无交锁症状及疼痛。术前Lysholm评分为(45.10±12.55)分,术后为(87.34±10.55)分,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优良率9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P〈0.01)。结论关节镜下使用Fast-Fix缝合器修复半月板损伤创伤小、恢复快、安全、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st-Fix系统 半月板损伤 康复训练 关节镜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维曦 刘刚 +4 位作者 闫鹏磊 刘怡振 金丹杰 杨志成 刘瑞平 《江苏医药》 CAS 2021年第8期822-825,共4页
目的观察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BE)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UBE治疗2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A组5例,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后路减压术;B组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术;C组5例,腰椎退变性不稳定,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目的观察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BE)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UBE治疗2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A组5例,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后路减压术;B组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术;C组5例,腰椎退变性不稳定,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于术前和术后第1、2个月,评估VAS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2个月采用MacNab评定标准评估疗效。术前和术后第1、5天检测CRP、ESR和磷酸肌酸激酶(CPK)水平。结果与术前比较,三组术后腰部VAS疼痛评分、下肢VAS疼痛评分和ODI均降低(P<0.05),A组CRP水平升高(P<0.05),B组ESR、CRP和CPK水平升高(P<0.05),C组ESR和CPK水平升高(P<0.05)。术后三组MacNab评定标准优良率均为100%。结论 UBE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近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 腰椎退变
原文传递
早期综合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效果 被引量:10
20
作者 沈昳忞 姜宇 荣晓旭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年第1期164-167,共4页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护理对脊髓损伤(SCI)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诊疗的SCI患者44例,给予情志护理、按摩、运动与作业康复护理干预,同时辅助传统中药与电针疗法的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分析患者护理前后脊髓功...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护理对脊髓损伤(SCI)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诊疗的SCI患者44例,给予情志护理、按摩、运动与作业康复护理干预,同时辅助传统中药与电针疗法的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分析患者护理前后脊髓功能恢复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护理3个月后,患者ASIA分级B级、C级、D级比例明显降低,而E级比例明显上升,为84.09%(P<0.05);患者功能独立性测量(FIM)、Barthel指数、Berg平衡量表(BBS)及生活质量指标(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均P<0.05);护理期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09%。结论 早期综合康复疗法护理SCI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感觉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躯干平衡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综合护理 脊髓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