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室重构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8
1
作者 邱志兵 陈鑫 +4 位作者 徐明 蒋英硕 石开虎 肖立琼 郭子璜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55-157,共3页
目的观察巨大左心室患者心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室重构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巨大左心室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术前、术后不同时间心脏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和心功能变化。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2周和2个月左心... 目的观察巨大左心室患者心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室重构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巨大左心室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术前、术后不同时间心脏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和心功能变化。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2周和2个月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每搏量(SV)和心胸比率均较术前减小或降低(P<0.05);术后2个月LVEDD和LAD较术后2周进一步缩小(P<0.05)。术后早期心功能较术前下降,术后2个月心功能恢复达Ⅱ级的患者(38例,41.3%)较术前(5例,5.4%)明显增多。结论心瓣膜置换术对巨大左心室心瓣膜病患者术后左心室重构的早期影响明显,术后左心室、左心房明显缩小,但必须加强术后心功能维护,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 巨大左心室 心瓣膜置换术 左心室重构
下载PDF
STAT3信号通路与血管重塑中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增殖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邱志兵 陈鑫 +2 位作者 万松 叶辉贤 翟志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24-1626,共3页
目的观察静脉桥再狭窄模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转化和增殖活性的变化,探讨信号转导子和激活子3蛋白(STA33)的表达与VSMC表型转化及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建立猪静脉桥再狭窄模型,采用血管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 目的观察静脉桥再狭窄模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转化和增殖活性的变化,探讨信号转导子和激活子3蛋白(STA33)的表达与VSMC表型转化及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建立猪静脉桥再狭窄模型,采用血管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观察术后7、14、30d血管重塑及血管壁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平滑肌α肌动蛋白(SM-α-actin)和STAT3表达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1)术后7d新生内膜形成逐渐增厚,于术后30d达最大;重塑指数和外弹力板围绕面积(EELA)术后7d稍有增大,其后不断减小,术后14—30d明显减小(P〈0.05)。(2)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测定STA33蛋白显示,术后7d中膜VSMC中阳性表达明显,术后14d中膜VSMC和内膜VSMC中阳性表达均增加达高峰;术后30d中膜VSMC中有较少部分阳性表达,内膜VSMC中阳性表达较14d减少。血管中膜中STAT3和PCNA的蛋白呈显著性正相关(r=0.726,P〈0.05)。结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化和增殖活性改变对内膜增生和血管重塑起着重要作用,STA33信号通路与血管重塑中VSMC的增殖高度相关,参与并促进了VSMC的表型转化和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转导子和激活子3 血管平滑肌细胞 增殖 血管重塑
原文传递
胸腹主动脉瘤手术中重建肋间动脉的简易方法 被引量:7
3
作者 黄福华 陈鑫 +2 位作者 石开虎 徐明 孙立忠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78-81,共4页
目的:脊髓缺血性损伤是胸腹主动脉瘤手术后一种严重并发症,改进重建肋间动脉的外科技巧可减少这一风险的发生。方法:自2003年8月至2005年1月,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41例(男性30例,女性11例),年龄22~58岁,平均(40.3±9.1)岁。Crawfo... 目的:脊髓缺血性损伤是胸腹主动脉瘤手术后一种严重并发症,改进重建肋间动脉的外科技巧可减少这一风险的发生。方法:自2003年8月至2005年1月,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41例(男性30例,女性11例),年龄22~58岁,平均(40.3±9.1)岁。Crawford Ⅱ型38例,Crawford Ⅲ型3例,其中马方综合征合并胸腹主动脉瘤19例。采用深低温、分段停循环技术应用四分叉人工血管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其中自T6-L2肋间和腰动脉开口动脉壁修剪重建成新肋间血管管道,再与四分叉血管之8mm分支吻合,恢复脊髓血供。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病死率7.3%),脑部系统并发症3例(7.9%),脊髓损伤并发症2例(5.3%),均经脱水及神经营养治疗后痊愈。随访除3例死亡(病死率7.9%)外均生存良好,CT检查显示"新肋间动脉"血流通畅。结论:在胸腹主动脉瘤四分叉人工血管置换术中,采用修剪重建新肋间血管管道的方法,能简化手术方式,明显缩短脊髓和重要腹腔脏器的缺血时间,减少脊髓并发症发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四分叉人工血管 脊髓保护 胸腹主动脉替换
下载PDF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6
4
作者 邱志兵 陈鑫 +5 位作者 徐明 石开虎 蒋英硕 汪黎明 肖立琼 郭子黄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426-428,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经验、手术时机、方式,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8年来外科手术治疗的29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则为...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经验、手术时机、方式,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8年来外科手术治疗的29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则为切除内膜撕裂、易破裂的部分主动脉,修复剥离内膜,再用人工血管移植成形或置换,再建主动脉管道,同期处理合并的心瓣膜、心肌缺血病变。结果全组急诊手术13例,亚急诊(限期)手术16例。术后早期死亡2例(6.9%),其中1例术后死于严重心律失常,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二次开胸止血6例,发生肺部感染、呼吸衰竭3例,延迟苏醒4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均经相应的处理治愈出院。随访24例(88.9%),随访时间23.6±10.1个月,1例行Bentall手术后16个月发生心内膜炎伴脑出血死亡,1例全弓置换+升主动脉置换术后26个月猝死,其余患者生活质量良好。结论尽早手术是降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死率的关键,根据夹层破口的位置、累及范围、主动脉瓣及根部增宽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术式,以简化的手术、良好的疗效为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外科手术 急性 人工血管置换
下载PDF
心脏跳动中二尖瓣替换术对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邱志兵 陈鑫 +2 位作者 李朝先 徐明 石开虎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7年第2期94-98,共5页
目的旨在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保护效果作进一步客观的评价。方法连续4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不停跳组(n=20),停跳组(n=20)。两组均分别于体外循环前、后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内皮素(ET)、心钠素... 目的旨在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保护效果作进一步客观的评价。方法连续4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不停跳组(n=20),停跳组(n=20)。两组均分别于体外循环前、后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内皮素(ET)、心钠素(ANP)和切取右心房少许心肌组织作细胞超微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停跳组ET、ANP波动范围大、变化剧烈,而不停跳组ET、ANP变化相对平缓、稳定,与停跳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开放即刻至开放24 h停跳组ANP值高于不停跳组(P<0.05);在心肌超微结构方面,不停跳组基本无变化,停跳组各时点呈现损伤逐渐加重趋势。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能减轻心肌缺血缺氧损伤,避免再灌注损伤,保持心肌细胞形态结构的完整性,而获得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跳动 二尖瓣置换术 心肌保护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房间隔缺损患者手术前后Tei指数与右心功能相关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建鑫 张平洋 +2 位作者 徐明 周陵 吴成权 《心脏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Tei指数评价房间隔缺损(ASD)患者手术前后右心室功能的变化,评估介入及手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测定47例ASD(其中26例伴肺动脉高压)术前及术后3月的右室横径(RVDd)、右室射血分数(RVEF)、肺动脉收缩压(PA... 目的:探讨应用Tei指数评价房间隔缺损(ASD)患者手术前后右心室功能的变化,评估介入及手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测定47例ASD(其中26例伴肺动脉高压)术前及术后3月的右室横径(RVDd)、右室射血分数(RVEF)、肺动脉收缩压(PASP)及Tei指数,25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结果:ASD患者的RVDd及右室Tei指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肺动脉高压组的RVDd,ASD大小及右室Tei指数较无肺动脉高压组明显增大。经介入或手术治疗后,肺动脉高压阴性组患者右室Tei指数较术前降低,较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肺动脉高压组右室Tei指数较术前降低,但仍较对照组大。结论:ASD患者右心功能有减退,介入及手术治疗对肺动脉高压阴性组患者右心功能改善近期疗效明显;对肺动脉高压组患者右心功能改善近期疗效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I指数 右心室功能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房间隔缺损 肺动脉高压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 被引量:4
7
作者 邱志兵 陈鑫 +5 位作者 徐明 蒋英硕 肖立琼 缪劲 张爱萍 郭子璜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61-163,共3页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对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患者的治疗经验及体会。方法对33例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患者施行了OPCAB,用左乳内动脉作为移植血管与左前降支进行吻合,大隐静脉作为移植血管分...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对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患者的治疗经验及体会。方法对33例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患者施行了OPCAB,用左乳内动脉作为移植血管与左前降支进行吻合,大隐静脉作为移植血管分别与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后降支、对角支和钝缘支进行吻合。结果每例患者行旁路血管移植2~5支,平均3.4支。无手术死亡,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心绞痛均消失。结论OPCAB治疗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的高危冠心病患者是可行、有效的,手术损伤小;而积极的术前准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应用、正确的手术方法和配合、建立一支熟练快速的应急队伍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左冠状动脉主干 血管病变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OPCAB 肝肾功能衰竭 移植血管 左乳内动脉 右冠状动脉 严重并发症 冠心病患者 治疗经验 左前降支 大隐静脉 血管移植
下载PDF
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4
8
作者 邱志兵 陈鑫 +5 位作者 徐明 石开虎 蒋英硕 肖立琼 汪黎明 郭子璜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2期1568-1569,共2页
关键词 人工瓣膜心内膜炎 手术治疗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 心脏瓣膜外科 严重并发症 手术指征 手术时机 PVE
原文传递
超声心动图对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后早期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建鑫 张平洋 +1 位作者 张幼祥 陈鑫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9年第9期606-609,共4页
目的研究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后早期的超声心动图动态变化。方法超声心动图观察6例心脏移植患者术后1~30 d的动态改变,并于术后3,6,12个月随访。结果术后供、受体心房吻合处显示清晰,心房扩大,心房大小与术后瓣膜反流程度相关;右室逐渐... 目的研究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后早期的超声心动图动态变化。方法超声心动图观察6例心脏移植患者术后1~30 d的动态改变,并于术后3,6,12个月随访。结果术后供、受体心房吻合处显示清晰,心房扩大,心房大小与术后瓣膜反流程度相关;右室逐渐增大,肺动脉压逐渐增高,心室壁增厚,均于1~2周左右达到最大,之后逐渐缩小降至正常;5例术后1~3 d左室壁运动增强,1例术后1 d左室壁运动减弱,于术后3 d恢复;术后1周左右6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心包积液,1~3个月内消失;3,6,12个月随访显示心脏大小及功能稳定。结论超声心动图可较准确评价原位心脏移植术后早期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为临床判断其疗效、排异反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脏移植 术后早期
下载PDF
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鑫 徐明 +8 位作者 石开虎 蒋英硕 汪黎明 邱志兵 肖立琼 赵海鹏 刘培生 王睿 郑林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407-410,共4页
目的总结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2001年6月~2006年12月,对18例冠心病患者行再次CABG。术前心绞痛(CCS分级)级7例,级1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6例均有原移植静脉狭窄/闭塞,2例左乳内动脉(LIM... 目的总结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2001年6月~2006年12月,对18例冠心病患者行再次CABG。术前心绞痛(CCS分级)级7例,级1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6例均有原移植静脉狭窄/闭塞,2例左乳内动脉(LIMA)-左前降支(LAD)桥狭窄/闭塞,6例自体冠状动脉出现新的病变。全组均经原胸骨正中切口径路手术,常规体外循环(CPB)下CABG15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3例;同期行室壁瘤切除、左心室成形1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膜置换联合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例。应用LIMA12例次、双侧IMA4例次、桡动脉3例次,其余为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结果15例常规CABG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45~112min(57±26min),CPB时间66~140min(78±24min)。再次CABG每例移植血管1~5支,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3.11个。手术结束用血流仪测定移植血管血流量均满意(血流量27.0±12.5ml/min),搏动指数均<4.2。手术后因低心排血量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1例,术后6d发生肾功能衰竭死亡。其余17例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5~15h,心绞痛均消失,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发生,胸腔引流量为290~1040ml,顺利恢复,均出院。术后随访17例,随访时间6.0个月~4.5年,均无心绞痛发作,4例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移植血管均通畅。结论再次CABG难度大于首次CABG,但只要手术中能正确找到靶血管,移植血管的血流可靠、完全再血管化和有良好的围术期管理,再次CABG可达到与首次手术同样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移植血管
下载PDF
二尖瓣修复术治疗左室功能减退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效果的随访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邱志兵 陈鑫 +5 位作者 徐明 石开虎 蒋英硕 汪黎明 肖立琼 张扬波 《心脏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776-779,共4页
目的探讨二尖瓣修复术(MVr)对左室功能减退的二尖瓣关闭不全(MR)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9年来62例中重度MR并发左室功能减退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和超声心动图围术期观察及术后随访对比。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无重大... 目的探讨二尖瓣修复术(MVr)对左室功能减退的二尖瓣关闭不全(MR)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9年来62例中重度MR并发左室功能减退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和超声心动图围术期观察及术后随访对比。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无重大并发症;随访(58±13)月,晚期死亡2例(3%);失访7例,随访患者恢复心功能Ⅰ级29例(53%),Ⅱ级26例(47%);1年后复查49例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二尖瓣返流0~轻微36例(73%),轻度10例(20%)、轻~中度3例(7%),术后2周、1年心脏超声观察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直径(LVESD)及左房直径(LAD)较术前明显缩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短轴缩短率(LVFS)明显改善(P<0.05)。结论二尖瓣修复术,对于并发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有利于术后心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关闭不全 二尖瓣成形术 左心功能不全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心脏跳动二尖瓣置换术对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邱志兵 陈鑫 李朝先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8年第4期207-209,共3页
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二尖瓣置换术(MVR)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3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行MVR手术,15例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不停跳组),15例在中低温冷血停搏液灌注心脏停跳下进行... 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二尖瓣置换术(MVR)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3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行MVR手术,15例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不停跳组),15例在中低温冷血停搏液灌注心脏停跳下进行(停跳组)。两组均分别于术前,术中、术后不同时点抽取外周血,进行免疫系统功能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不停跳组在术后3 d,C3、C4、IgA已恢复正常,术后7 d,所有指标均恢复正常,而停跳组直到术后7 d,C3、IgG、IgA仍低于术前水平;两组比较可见,术后1 d、3 d不停跳组所有指标差值明显低于停跳组(P<0.05或P<0.01),术后7 d,C3和IgG仍低于停跳组(P<0.05)。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对患者术后免疫系统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这对患者术后的顺利恢复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跳动 二尖瓣置换术 免疫球蛋白 补体 免疫功能
下载PDF
骨桥蛋白与血管再狭窄 被引量:1
13
作者 邱志兵 陈鑫 万松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408-410,共3页
骨桥蛋白(OPN)是细胞外基质中一种重要的功能性蛋白,研究表明OPN在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中的表达明显上调,而且它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外膜细胞的迁移,被认为是血管损伤修复过程中重要的始动因素,参与血管再狭窄形成,在动脉粥样硬化、... 骨桥蛋白(OPN)是细胞外基质中一种重要的功能性蛋白,研究表明OPN在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中的表达明显上调,而且它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外膜细胞的迁移,被认为是血管损伤修复过程中重要的始动因素,参与血管再狭窄形成,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再狭窄及动脉钙化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应用骨桥蛋白及其抑制剂可能有助于血管再狭窄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桥蛋白 冠状动脉再狭窄 血管内膜
下载PDF
不同剂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与改善缺血心脏功能的量效关系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雷杨 陈鑫 +2 位作者 徐顺霖 庄瑜 朱长乐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447-451,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梗死的心肌与改善缺血心脏功能的量效关系。方法结扎F344大鼠的冠状动脉,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于模型建立1周后将32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8只。将经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的不同...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梗死的心肌与改善缺血心脏功能的量效关系。方法结扎F344大鼠的冠状动脉,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于模型建立1周后将32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8只。将经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的不同剂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为1×103个(组1)、1×105个(组2)、1×107个(组3)注入心肌缺血区;对照组注射等量的无血清IMDM。于模型建立前、细胞移植前和细胞移植后4周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射血分数(EF)。细胞移植后4周行BrdU、闰盘连接蛋白(Connexin43)、肌球蛋白重链β(MHC)、平滑肌肌动蛋白α(α-SMA)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α-SMA着色的功能小血管数量。结果细胞移植后4周,组1E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4±0.16vs.0.36±0.15,P>0.05),组2EF较组1明显增高(0.54±0.20vs.0.34±0.16,P=0.004),组3EF较组2明显增高(0.71±0.24vs.0.54±0.20,P=0.018)。细胞移植后4周,组2BrdU和MHC双阳性的细胞个数明显多于组1(323.20±91.62个/高倍视野vs.51.75±27.58个/高倍视野,P=0.049),组3的细胞个数明显多于组2(409.75±106.65个/高倍视野vs.323.20±91.62个/高倍视野,P<0.001),对照组为0±0个/高倍视野。组1、组2和组3大部分移植细胞MHC、Connexin43染色呈阳性,心肌缺血区内可见大量α-SMA抗体,部分形态不规则。对照组和组1梗死区域有新生血管形成,组2较组1增多(28.38±12.79个/高倍视野vs.22.75±9.07个/高倍视野,P=0.015),组3较组2增多(35.63±13.27个/高倍视野vs.28.38±12.79个/高倍视野,P=0.002)。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明显改善缺血心脏的功能,且心肌细胞新生和心功能改善的程度均呈现移植细胞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心肌缺血 细胞剂量
下载PDF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9
15
作者 邱志兵 陈鑫 +5 位作者 徐明 石开虎 蒋英硕 肖立琼 汪黎明 郭子璜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386-388,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瓣膜心内膜炎(PVE)再次外科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和手术治疗要点。方法2000年2月至2005年7月,手术治疗PVE患者1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和预后情况。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16.7%),死于中毒性休克1例,多器官功...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瓣膜心内膜炎(PVE)再次外科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和手术治疗要点。方法2000年2月至2005年7月,手术治疗PVE患者1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和预后情况。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16.7%),死于中毒性休克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2003年以后手术的11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呼吸功能不全6例,肾功能不全2例,经相应的处理治愈。随访15例,随访时间1个月至5年,PVE再次复发1例,经内科治疗无效,死于全身衰竭;其余14例患者均治愈,恢复正常工作;心功能Ⅱ级12例,Ⅲ级2例。结论PVE的外科治疗风险大,死亡率高,而正确掌握手术指征、把握手术时机、彻底清除感染组织和围术期正确应用抗生素是保障PVE再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瓣膜 心内膜炎 再次手术
下载PDF
血管外膜和胶原分布对内膜增生及血管重塑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邱志兵 陈鑫 万松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72-276,共5页
目的动态观察移植静脉再狭窄动物模型中血管外膜和胶原的变化,以评价血管外膜和胶原对内膜增生和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长白猪18只,建立猪移植静脉再狭窄模型,术后随机分为3组,术后7d组,术后30d组和术后45d组,每组6只;未移植前的大隐静... 目的动态观察移植静脉再狭窄动物模型中血管外膜和胶原的变化,以评价血管外膜和胶原对内膜增生和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长白猪18只,建立猪移植静脉再狭窄模型,术后随机分为3组,术后7d组,术后30d组和术后45d组,每组6只;未移植前的大隐静脉作为对照组。采用HE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血管成分结构、外膜细胞密度、增生指数和胶原的动态变化。结果术后7d组新生内膜形成并增厚,外膜厚度和细胞密度增大,外膜和新生内膜中胶原增多,血管腔面积减少,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3,P=0.091),而剩余狭窄率逐渐增大(F=5.16,P=0.033),重塑指数和外弹力板围绕面积(EELA)稍有增大。术后30d组新生内膜明显增厚,外膜厚度和细胞密度达最大,新生内膜中含大量胶原,呈进行性增多趋势,外膜中胶原含量达最大,管腔面积和内膜弹力板围绕面积(IELA)明显减小,剩余狭窄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F=6.63,P=0.018),重塑指数和EELA较术后7d组明显减小。术后45d组新生内膜增厚达最大,外膜细胞密度较术后30d组减小(F=6.91,P=0.015),新生内膜中胶原含量达最大,外膜中胶原含量较术后30d组减少,并见局部纤维化;管腔面积、重塑指数、IELA和EELA达最小,剩余狭窄率达最大。结论移植血管再狭窄是内膜增生和血管重塑共同作用的结果。血管外膜的增厚、纤维化及胶原的重排对内膜增生和血管重塑起着重要作用,参与并促进了移植血管再狭窄的发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膜 胶原 内膜增生 血管重塑 再狭窄
下载PDF
153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邱志兵 陈鑫 +3 位作者 徐明 陈振强 蒋英硕 郭子璜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226-227,共2页
目的 总结 15 3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无手术死亡的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4年来 15 3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手术结果。 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每例平均移植旁路血管 3.1支 ,... 目的 总结 15 3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无手术死亡的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4年来 15 3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手术结果。 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每例平均移植旁路血管 3.1支 ,全组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14 1例患者术后 4~ 6小时拔除气管内插管 ,86例患者未输库血 ,术后心绞痛均消失。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 2~ 4 2个月 ,无晚期死亡。1例患者于术后 1年 6个月出现活动后胸闷、心绞痛 ,其余患者症状均消失 ,活动量明显增加 ,心功能改善。 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 ,术后并发症少 ,正确掌握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和围术期处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手术方法 并发症
下载PDF
JAK-STAT信号传导通路与血管再狭窄 被引量:1
18
作者 邱志兵 陈鑫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65-467,共3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 信号传导 细胞因子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