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nT对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V-A ECMO治疗的预后预测价值分析:一项连续5年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伟 陈旭锋 +6 位作者 梅勇 吕金如 胡德亮 孙峰 张刚 张华忠 张劲松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91-109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T(cTnT)在心源性休克(CS)患者接受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 ECMO)治疗中的变化趋势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V-A ECMO治疗的C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入...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T(cTnT)在心源性休克(CS)患者接受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 ECMO)治疗中的变化趋势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V-A ECMO治疗的C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入选病例的基本信息、ECMO相关参数以及ECMO转机后1、2、3 d的血清cTnT水平和重症监护病房(ICU)预后;将具有临床意义和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与临床结局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ROC曲线下面积(AUC),并确定血清cTnT水平及其下降率预测临床结局的阈值、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最终共72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ICU内存活42例,死亡30例,ICU病死率为41.7%.单因素分析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更高〔分:32(30,34)比29(25,30)〕,且ECMO上机前心搏骤停发生率(70.0%比31.0%)及ECMO转机过程中有创机械通气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比例更高(96.7%比66.7%,83.3%比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ECMO转机后2 d和3 d血清cTn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ng/L:2 d为6373.5(898.3,15251.5)比1760.5(933.0,4257.8),3 d为6202.0(758.9,16554.3)比1678.0(623.3,3407.8),均P<0.05〕;ECMO转机后2 d和3 d cTnT下降率也明显低于存活组〔2 d为17.3%(-44.2%,34.7%)比36.8%(18.1%,60.6%),3 d为32.4%(-30.0%,55.5%)比53.2%(38.3%,72.3%),均P<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CMO上机前发生心搏骤停〔优势比(OR)=4.564,95%可信区间(95%CI)为1.212~17.193,P=0.025〕和ECMO转机后2 d cTnT下降率(OR=1.617,95%CI为1.144~4.847,P=0.026)是接受V-A ECMO治疗的CS患者ICU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ECMO转机后2 d cTnT下降率对接受V-A ECMO治疗的CS患者ICU内死亡有一定预测价值,AUC为0.704(95%CI为0.584~0.824),最佳诊断阈值为40.0%,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52.4%,阳性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休克 体外膜肺氧合 心肌肌钙蛋白T
原文传递
药物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蒙 孙昊 张劲松 《实用休克杂志(中英文)》 2021年第1期1-5,共5页
药物过敏性休克是导致过敏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各个科室均可能发生,如果不迅速采取抢救措施,患者的生命安全将可能受到威胁,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存在着对于药物过敏性休克的识别以及抢救不及时等问题,本文结合目前关于药物过敏性休克的相关... 药物过敏性休克是导致过敏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各个科室均可能发生,如果不迅速采取抢救措施,患者的生命安全将可能受到威胁,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存在着对于药物过敏性休克的识别以及抢救不及时等问题,本文结合目前关于药物过敏性休克的相关报道,对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阐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休克 IGE 临床治疗 肾上腺素
原文传递
急性中毒相关评分系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石齐芳 张劲松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4-437,共4页
急性中毒是一种以靶器官为主的全身性损害综合征[1]。急性中毒是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都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我国急诊医学的亚专业方向之一[1,2]。急性中毒患者情况紧急,给急诊科诊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有研究[3]显示4%~40%的患者需要送入... 急性中毒是一种以靶器官为主的全身性损害综合征[1]。急性中毒是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都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我国急诊医学的亚专业方向之一[1,2]。急性中毒患者情况紧急,给急诊科诊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有研究[3]显示4%~40%的患者需要送入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另有研究[4]显示23%的入院患者为轻度中毒,不需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医学 急性中毒 全身性损害 入院患者 评分系统 急诊科诊治 公共卫生 靶器官
原文传递
体外膜氧合在产褥期患者中的应用
4
作者 郝星 邵程程 +11 位作者 杨峰 李呈龙 江春景 谢海秀 刘小军 李军 彭志勇 张劲松 杜中涛 王红 黑飞龙 侯晓彤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3年第2期66-70,共5页
目的总结分析体外膜氧合(ECMO)技术在产褥期(≤产后6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及辅助效果。方法从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注册数据库中收集自2017年2月至2021年6月期间产褥期因呼吸和/或循环状态不稳定等原因应用ECMO辅助的... 目的总结分析体外膜氧合(ECMO)技术在产褥期(≤产后6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及辅助效果。方法从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注册数据库中收集自2017年2月至2021年6月期间产褥期因呼吸和/或循环状态不稳定等原因应用ECMO辅助的患者资料,总结分析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ECMO应用指征、ECMO置管方式及部位、ECMO辅助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出院结局等数据。结果最终纳入来自8家临床医学中心的13例产褥期应用ECMO的患者,年龄28(27,33)岁。其中应用静脉-静脉(V-V)ECMO辅助7例(53.8%),静脉-动脉(V-A)ECMO辅助6例(46.2%)。92.3%的患者为经皮穿刺ECMO置管(12/13),ECMO安置前的乳酸为9.6(1.3,12.2)mmol/L。6例(46.2%)患者出现出血并发症,5例(38.5%)出现了高胆红素血症,1例(7.7%)合并有癫痫发作,1例患者出现远端肢体缺血。ECMO辅助时间为154(78,400)h,机械通气时间297(111,454)h,ICU停留时间13(4,36)d,住院时间25(4,59)d。ECMO撤机率84.6%(11/13),出院存活率61.5%(8/13)。结论应用ECMO救治产褥期出现急性心肺衰竭的患者整体是可行、有效的,出血是产后患者应用ECMO期间最主要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氧合 产褥期患者 急性心肺衰竭 并发症 预后
下载PDF
急诊ECPR应设置独立的ECMO-CPR室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娜 季学丽 张劲松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75-1577,共3页
近年来,我国ECMO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体外生命支持心肺复苏(extracro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方面技术发展已然成熟。考虑到本院在省内的定位和急诊患者的特点与需求,本科室将“ECMO-CPR”确立为重点发展方向[1]。虽... 近年来,我国ECMO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体外生命支持心肺复苏(extracro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方面技术发展已然成熟。考虑到本院在省内的定位和急诊患者的特点与需求,本科室将“ECMO-CPR”确立为重点发展方向[1]。虽然ECMO-CPR在急诊红区应用越来越为广泛,但仍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ECMO-CPR的快速实施带来了难度。故在ECMO-CPR实施三年的基础上,于2020年1月开始设置ECMO-CPR Room,现已运行实践两年,笔者认为如同急诊创伤复苏室的建设和设置一样,有必要在ECPR开展中实施配置规范化的ECMO-CPR Room,本文就此述评,供同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MO 急诊创伤 心肺复苏 复苏室 CPR 体外生命支持 急诊患者 重点发展方向
原文传递
58例体外心肺复苏患者目标体温管理临床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高永霞 陈旭锋 +5 位作者 梅勇 黄红娟 何敏 黄夕华 郭媛 蔡金霞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8期620-624,共5页
目的观察体外心肺复苏患者(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目标体温管理(target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不同实施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监护病房收治转机... 目的观察体外心肺复苏患者(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目标体温管理(target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不同实施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监护病房收治转机时间超过24 h的ECPR患者,根据ECPR患者TTM实施方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医用物理升降温仪实施TTM,对照组采用医用水循环升降温毯实施TTM,统计患者的基本资料,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体温、目标体温,体温诱导时间、临床操作用时、日体温最大波动、患者预后及降温并发症。结果共纳入58例ECPR患者,总体出院存活21例(36.2%),其中对照组8例(28.6%),观察组13例(43.3%)。两组患者基础体温、目标体温、神经功能指标、降温并发症(下肢缺血、血流感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诱导时间(h:6.04±0.69 vs.2.22±0.44)、临床操作用时(min:9.52±0.40 vs.3.54±0.34)、日体温最大波动(℃:0.68±0.11 vs.0.34±0.09)、降温并发症[寒颤(25.0%vs.3.3%)、高血糖(32.1%vs.6.7%)、腹泻(39.3%vs.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用物理升降温仪实施TTM临床操作简便迅速,降温速度快,临床并发症少,更有益于ECPR患者TTM的实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心肺复苏 呼吸心脏骤停 目标体温管理 医用物理升降温仪
下载PDF
急诊观察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曹云 蒋玲玲 +2 位作者 张雪 何斌 郝卫文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1093-1095,共3页
目的分析急诊观察室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此类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7月观察室收治的223例患者病历资料。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63例)和非DVT组(160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急... 目的分析急诊观察室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此类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7月观察室收治的223例患者病历资料。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63例)和非DVT组(160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急诊观察室患者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对其中入组的86例脑梗塞患者进行神经功能改良Rankin评分以及口服药情况的分析。结果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卧床≥3 d(OR=1.970,95%CI:1.372~4.839),D二聚体升高(OR=5.558,95%CI:2.087~14.802)是DVT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脑梗塞(OR=0.508,95%CI:0.260~0.991)与DVT的形成呈负相关;脑梗塞患者改良Rankin评分0~3分占89.6%,并且多数服用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类药物。结论卧床,D二聚体升高是急诊观察室患者DVT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而脑梗塞与观察室患者DVT形成为负相关,这可能与急诊观察室脑梗塞患者病情轻、能下床活动且服用抗小板聚集、降血脂类药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观察室 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