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锁阳对肝性脑病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调整 被引量:16
1
作者 苏亚娟 杨景云 +2 位作者 刘柱 滕立臣 高玲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438-440,共3页
目的研究纳米中药锁阳对内毒素诱发肝硬化大鼠发生肝性脑病的肠道菌群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肝硬化大鼠行小剂量内毒素腹腔注射造成肝性脑病模型。观察常态、纳米中药锁阳对肠道菌群,血清IL-2水平及血浆中血氨含量影响。结果肝性脑病... 目的研究纳米中药锁阳对内毒素诱发肝硬化大鼠发生肝性脑病的肠道菌群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肝硬化大鼠行小剂量内毒素腹腔注射造成肝性脑病模型。观察常态、纳米中药锁阳对肠道菌群,血清IL-2水平及血浆中血氨含量影响。结果肝性脑病大鼠血浆内毒素及血氨明显升高,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常态锁阳治疗组与纳米锁阳治疗组血浆中血氨、内毒素均明显降低,肠道菌群失调症有明显改变。常态锁阳治疗组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纳米中药治疗组与常态中药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氨是内毒素诱发肝性脑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应用中药锁阳从调整微生态失调角度来治疗肝性脑病,取得较好疗效,纳米中药锁阳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肝性脑病 纳米中药 菌群失调
下载PDF
人肠道病毒71型和科萨奇病毒A组16型所致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预后 被引量:15
2
作者 谢国锦 谢芳艺 +2 位作者 张国锋 周峰 姚堃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36-1439,共4页
目的:人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EV71)和科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ox A16)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毒病原,本文比较了两种病毒致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预后。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 目的:人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EV71)和科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ox A16)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毒病原,本文比较了两种病毒致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预后。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儿童医院手足口病患者共570例的临床资料及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探针PCR法检测患者的咽拭子标本的病毒类型,比较EV71和CoxA16两种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预后。结果:350例EV71感染患者平均年龄(2.5±1.7)岁,220例Cox A16感染患者平均年龄(2.3±1.3)岁。EV71感染患者的住院时间长(P<0.01);发热超过39℃且持续时间长(P<0.001);肌阵挛性反射、口腔溃疡都明显偏高(P<0.05);咳嗽、热性惊厥明显偏低(P<0.05);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明显偏高(P<0.05),其中EV71感染患儿经治疗后有3.7%留有四肢肌力下降等后遗症,并有5例死于心肺衰竭;CoxA16感染的患者经过治疗后都治愈且没有留下后遗症。结论:南京地区2011年1月到6月引起的手足口病病毒以EV71为主。相对于Cox A16,EV71引起的临床表现严重、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71 COXA16 手足口病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LTβR的异常表达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被引量:3
3
作者 刘金生 印澄 +4 位作者 张戎 杨晓帆 王慧娟 张缪佳 季晓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22-1728,共7页
目的:观察淋巴毒素β受体(LTβR)分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外周血单核细胞上的表达情况,同时探索能够影响其表达的因素。方法:分离SLE患者及正常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LTβR分子在单核细胞上的表达,免疫磁珠法... 目的:观察淋巴毒素β受体(LTβR)分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外周血单核细胞上的表达情况,同时探索能够影响其表达的因素。方法:分离SLE患者及正常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LTβR分子在单核细胞上的表达,免疫磁珠法分选出单核细胞,RT-PCR方法检测其mRNA的表达;同时在体外培养细胞的U937和THP1中观察脂多糖(LPS)、佛波酯(PMA)及地塞米松(DEX)对LTβR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上出现LTβR分子的异常高表达,而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上没有表达;体外细胞培养发现,地塞米松对U937细胞上的LTβR的表达具有上调作用,而对THP1细胞和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没有上调LTβR的表达;PMA可使U937和THP1细胞膜上LTβR出现一过性的降低,但不影响其mRNA水平,对正常人单核细胞无影响;LPS对U937和THP1细胞及正常人单核细胞的LTβR表达均无影响。结论:LTβR分子在SLE患者来源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上具有异常的表达,该分子的表达可能不是仅仅由于单核细胞活化或应用激素类药物引起的;但地塞米松可能对发育早期的单核细胞的LTβR表达具有一定的上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淋巴毒素β受体 单核细胞
下载PDF
Ⅱ型单纯疱疹病毒培养及gG-2基因特异片段的克隆 被引量:3
4
作者 高建 黄宇烽 +2 位作者 曹晶 王浩洋 陆金春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3-227,共5页
目的:通过培养和扩增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并提取其全基因组,从而克隆包膜糖蛋白gG-2全长基因及其保守性较高、抗原性较强的特异片段。方法:将HSV-2病毒感染Hela细胞获得大量病毒液,用酚-氯仿法提取病毒全长基因组,并以此为模板扩增... 目的:通过培养和扩增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并提取其全基因组,从而克隆包膜糖蛋白gG-2全长基因及其保守性较高、抗原性较强的特异片段。方法:将HSV-2病毒感染Hela细胞获得大量病毒液,用酚-氯仿法提取病毒全长基因组,并以此为模板扩增编码gG-2的US4基因,再根据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选取其特异片段,设计带酶切位点的引物克隆gG-2基因特异片段。结果:成功地获得了大量HSV-2病毒液并提取了病毒基因组,克隆了gG-2全长基因以及特异片段,测序证实,两者均与GenBank中报道的序列相一致。结论:对于遗传特性相对稳定的HSV-2来说,通过病毒感染细胞的方法短时期内获得大量病毒液,并从病毒全基因组中克隆gG-2特异基因片段的方法是可行的,从而为进一步构建gG-2特异片段相关载体、表达相应蛋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单纯疱疹病毒 gG-2 病毒感染
下载PDF
IFN-α在SLE病理机制中的启动和维持作用
5
作者 袁小青 王慧娟 季晓辉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2005年第6期361-365,共5页
SLE的发病过程中存在T细胞凋亡、T细胞数量减少以及自身反应性T、B细胞活化和树突状细胞、调节性T细胞的异常。近年来的研究发现,IFN-α与上述免疫学异常密切相关,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SLE体内IFN-α的产生和免疫... SLE的发病过程中存在T细胞凋亡、T细胞数量减少以及自身反应性T、B细胞活化和树突状细胞、调节性T细胞的异常。近年来的研究发现,IFN-α与上述免疫学异常密切相关,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SLE体内IFN-α的产生和免疫病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IFN-Α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外源性IL-10对单核细胞定向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姜朋涛 邢美芬 +6 位作者 张戎 孙志达 杨晓帆 王慧娟 顾镭 张缪佳 季晓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398-1401,共4页
目的:研究外源性IL-10对单核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影响,为进一步认识IL-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 lupus erythemacosus,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线索。方法:应用GM-CSF+IL-4+TNF-α体系诱导培养单核细胞来源的DCs... 目的:研究外源性IL-10对单核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影响,为进一步认识IL-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 lupus erythemacosus,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线索。方法:应用GM-CSF+IL-4+TNF-α体系诱导培养单核细胞来源的DCs,同时在该体系中加入与SLE患者血清浓度相当的外源性IL-10(30 pg/ml)。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s的表型(CD14、CD11c、CD1a、HLA-DR、CD80、CD86和CD83),CCK-8法检测Dcs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DCs分泌IL-12p40、IL-10和INF-γ水平。结果:30 pg/ml的外源性IL-10可使单核细胞来源的DCs(monocyte derived-DCs,MDDCs)HLA-DR、CD80、CD86和CD83的表达以及IL-12p40和IFN-γ的分泌水平受到抑制,并使其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结论:外源性IL-10对单核细胞定向分化为DCs产生了抑制作用。进一步证实IL-10在SLE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IL-10 树突状细胞 单核细胞
下载PDF
慢性冠心病患者慢性炎症反应与核转录因子-κB1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谢芳艺 陈忠 +2 位作者 马根山 王加红 张晓黎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334-336,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冠心病患者炎症反应与核转录因子-κB1-94ins/delATTG 基因多态性特征。方法收集92例慢性冠心病患者(病例组)临床资料、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WBC)计数;应用PCR-RFLP分析 NF-κB1-94ins/delATTG 多态性,并与94例... 目的探讨慢性冠心病患者炎症反应与核转录因子-κB1-94ins/delATTG 基因多态性特征。方法收集92例慢性冠心病患者(病例组)临床资料、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WBC)计数;应用PCR-RFLP分析 NF-κB1-94ins/delATTG 多态性,并与94例非冠心病者(对照组)比较。结果病例组 TC、TG、LDL-C、apoB、Lp(a)、hsCRP 和 WBC 计数及吸烟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 NF-κB1基因-94 ins、del 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冠心病患者炎症反应标志物升高,NF-κB1-94ins/delATTG 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我国慢性冠心病的易感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转录因子-κB1 基因多态性 冠心病
原文传递
理论、实验和科研三位一体培养创新医学人才 被引量:2
8
作者 徐娟 《基础医学教育》 2014年第11期926-928,共3页
以医学微生物学为例,剖析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科研失衡,实践内容缺乏,科研训练不足,提出教学、实验和科研三位一体的改革方法,探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等医学教育 改革方法 医学微生物学
下载PDF
留学生医学免疫学教学初探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明顺 王迎伟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1年第7期680-681,共2页
从国内留学生医学教育现状、医学免疫学教学特点以及留学生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探索等方面提出了初步的建议,通过虚拟实验、小组学习、反刍性学习和讨论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过程性评价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 从国内留学生医学教育现状、医学免疫学教学特点以及留学生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探索等方面提出了初步的建议,通过虚拟实验、小组学习、反刍性学习和讨论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过程性评价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意见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 教学方法 留学生教育
下载PDF
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迎伟 《基础医学教育》 2012年第12期919-921,共3页
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是高校医学生必修的两门重要的基础课。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两门课程的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本文总结了30年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技巧,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 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方法 学习技巧
下载PDF
风疹病毒E1特异肽段的重组质粒载体构建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晶 黄宇烽 +2 位作者 高建 王浩洋 陆金春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8-321,共4页
目的:构建风疹病毒(RV)E1特异肽段的重组质粒载体,以期表达RVE1特异肽段的重组蛋白。方法:抽提RV减毒活疫苗Wistar RA27/3株的基因组RNA后逆转录,用PCR方法扩增E1特异肽段的基因片段;扩增产物经纯化后克隆至pGEX-2T质粒载体,挑取重组质... 目的:构建风疹病毒(RV)E1特异肽段的重组质粒载体,以期表达RVE1特异肽段的重组蛋白。方法:抽提RV减毒活疫苗Wistar RA27/3株的基因组RNA后逆转录,用PCR方法扩增E1特异肽段的基因片段;扩增产物经纯化后克隆至pGEX-2T质粒载体,挑取重组质粒阳性克隆进行双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成功克隆出330bp左右的目的片段,重组质粒经测序后与预期序列一致。结论:RVE1特异肽段的基因片段的成功克隆及重组质粒的构建为进一步表达相应重组蛋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疹病毒 E1基因 特异肽段 重组质粒
下载PDF
人类疱疹病毒7型糖蛋白(gL)的研究
12
作者 窦洁 姚堃 +3 位作者 徐建 陈云 周峰 彭光勇 《药物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26-329,共4页
克隆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糖蛋白gL,分别连接入酵母双杂交载体pAS2-1、pACT2。通过双杂交技术,分析gL基因表达蛋白与gH、CD4的相互作用。发现含gL、gH基因的重组酵母菌Y190具有β-半乳糖苷酶活性,而含gL、CD4基因的重组Y190未检测到... 克隆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糖蛋白gL,分别连接入酵母双杂交载体pAS2-1、pACT2。通过双杂交技术,分析gL基因表达蛋白与gH、CD4的相互作用。发现含gL、gH基因的重组酵母菌Y190具有β-半乳糖苷酶活性,而含gL、CD4基因的重组Y190未检测到相应活性。结果表明,gL表达蛋白在酵母双杂交系统中能够与另一HHV-7糖蛋白gH结合,而与HHV-7已知受体CD4无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疱疹病毒7型 糖蛋白L 糖蛋白H 白细胞分化抗原4 酵母双杂交
下载PDF
应关注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组织损害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6
13
作者 邓国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741-743,共3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严重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大量自身抗体产生和多脏器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青年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15~40岁,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9,其中儿童和老年患者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严重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大量自身抗体产生和多脏器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青年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15~40岁,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9,其中儿童和老年患者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2,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全球患病率为(20~50)/10万,我国患病率约为70/10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脑疾病 核糖体蛋白质类 抗原 CD3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宠物会引发人类传染病吗?
14
作者 姚堃 《微生物与感染》 2011年第4期256-256,共1页
Q:宠物会引发人类传染病,你知道吗?A:动物是各种病原体的储存库,绝大多数动物是人畜共患病的传染源和贮存宿主。人们身边的宠物能携带某些疾病的病原,它自己不生病,但能将多种疾病传播给人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 Q:宠物会引发人类传染病,你知道吗?A:动物是各种病原体的储存库,绝大多数动物是人畜共患病的传染源和贮存宿主。人们身边的宠物能携带某些疾病的病原,它自己不生病,但能将多种疾病传播给人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豢养宠物已成为一种生活上的享受和乐趣。特别是豢养犬、猫,各种禽类、鸟类等很多见。有些人与宠物同居一堂,餐具不分,甚至带着宠物同床睡觉。这说明宠物已直接进入家庭生活,对人类健康造成的隐患也越来越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健康 传染病 宠物 引发 疾病传播 人畜共患病 人口老龄化 家庭生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