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干旱胁迫下喷施三唑酮对大豆花期根系耐旱性的影响,以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在初花期喷施三唑酮后,开始干旱胁迫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逐渐降至45%,干旱持续21 d后复水,研究干旱胁迫下喷施三唑酮对大豆根系膜脂过氧...为研究干旱胁迫下喷施三唑酮对大豆花期根系耐旱性的影响,以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在初花期喷施三唑酮后,开始干旱胁迫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逐渐降至45%,干旱持续21 d后复水,研究干旱胁迫下喷施三唑酮对大豆根系膜脂过氧化程度、活性氧和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第21天的干旱(D)处理,干旱喷施三唑酮(TD)处理使整个花期干旱胁迫下根系中MDA含量降低了18.75%;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分别减少了10.05%和8.55%。TD处理增加了整个花期干旱胁迫下APX和GR活性;干旱胁迫后期增加了MDHAR活性并延缓了GPX和DHAR活性的降低。TD处理的第21天的AsA和GSH含量分别高于D处理17.67%和18.12%。在干旱复水后7 d TD比D处理维持了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含量。以上结果表明:喷施三唑酮提高了干旱胁迫下大豆根系中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强了AsA和GSH的再生能力,增加了抗氧化物质的含量,促进了大豆根系中活性氧的清除,减轻了膜脂过氧化程度。而复水后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促进了根系向正常生理状态的恢复。因此TD处理增强了大豆的抗旱性。展开更多
【目的】建立不同磷敏感性棉花品种临界磷浓度稀释模型,并基于模型确定磷营养指数,为实现棉花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磷敏感型棉花品种鲁54和磷弱敏感型品种豫早棉9110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在江苏省大丰市稻麦原种...【目的】建立不同磷敏感性棉花品种临界磷浓度稀释模型,并基于模型确定磷营养指数,为实现棉花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磷敏感型棉花品种鲁54和磷弱敏感型品种豫早棉9110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在江苏省大丰市稻麦原种场设置施磷量(0、50、100、150、200 kg P2O5·hm-2)试验,分析施磷量对棉花干物质累积、磷浓度动态变化和籽棉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利用2017年棉花地上部生物量和磷浓度数据分别建立2个品种临界磷浓度稀释模型,确定磷营养指数(phosphorus nutrition index,PNI)。利用2018年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2年数据研究磷营养指数和相对地上部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施磷量对铃重没有显著影响,但150、200 kg P2O5·hm-2施磷量下棉花铃数和籽棉产量显著增加。随施磷量的增加,磷敏感型棉花品种鲁54铃数增加幅度为16.0%—37.9%,籽棉产量增加幅度为16.6%—44.9%,均分别高于磷弱敏感性棉花品种豫早棉9110铃数(6.3%—32.6%)和籽棉产量(6.6%—35.6%)的增加幅度。随生育进程的推进,棉花地上部磷浓度逐渐降低,地上部生物量呈升高趋势。在各取样时期,棉花地上部生物量、磷浓度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升高,表现为0<50<100<150≈200 kg P2O5·hm-2。根据2017年地上部生物量和磷浓度的关系,分别建立了2个品种的临界磷稀释曲线模型(鲁54:Pc=0.784W-0.221,豫早棉9110:Pc=0.774W-0.198)。2个稀释曲线模型的RMSE分别为0.1296、0.1383;n-RMSE分别为17.8504%、18.5447%,说明模型有较好的稳定性,且鲁54的模型稳定性略高于豫早棉9110。与豫早棉9110的模型参数相比,鲁54的参数a、b分别提高了1.29%、11.62%。基于临界磷浓度稀释曲线的PNI随生育进程的推移先升高后下降,在同一取样时期,PNI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升高。PNI与相对地上部生物量显著正相关。【结论】施磷对铃重没有显著影响,但显�展开更多
文摘为研究干旱胁迫下喷施三唑酮对大豆花期根系耐旱性的影响,以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在初花期喷施三唑酮后,开始干旱胁迫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逐渐降至45%,干旱持续21 d后复水,研究干旱胁迫下喷施三唑酮对大豆根系膜脂过氧化程度、活性氧和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第21天的干旱(D)处理,干旱喷施三唑酮(TD)处理使整个花期干旱胁迫下根系中MDA含量降低了18.75%;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分别减少了10.05%和8.55%。TD处理增加了整个花期干旱胁迫下APX和GR活性;干旱胁迫后期增加了MDHAR活性并延缓了GPX和DHAR活性的降低。TD处理的第21天的AsA和GSH含量分别高于D处理17.67%和18.12%。在干旱复水后7 d TD比D处理维持了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含量。以上结果表明:喷施三唑酮提高了干旱胁迫下大豆根系中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强了AsA和GSH的再生能力,增加了抗氧化物质的含量,促进了大豆根系中活性氧的清除,减轻了膜脂过氧化程度。而复水后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促进了根系向正常生理状态的恢复。因此TD处理增强了大豆的抗旱性。
文摘【目的】建立不同磷敏感性棉花品种临界磷浓度稀释模型,并基于模型确定磷营养指数,为实现棉花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磷敏感型棉花品种鲁54和磷弱敏感型品种豫早棉9110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在江苏省大丰市稻麦原种场设置施磷量(0、50、100、150、200 kg P2O5·hm-2)试验,分析施磷量对棉花干物质累积、磷浓度动态变化和籽棉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利用2017年棉花地上部生物量和磷浓度数据分别建立2个品种临界磷浓度稀释模型,确定磷营养指数(phosphorus nutrition index,PNI)。利用2018年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2年数据研究磷营养指数和相对地上部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施磷量对铃重没有显著影响,但150、200 kg P2O5·hm-2施磷量下棉花铃数和籽棉产量显著增加。随施磷量的增加,磷敏感型棉花品种鲁54铃数增加幅度为16.0%—37.9%,籽棉产量增加幅度为16.6%—44.9%,均分别高于磷弱敏感性棉花品种豫早棉9110铃数(6.3%—32.6%)和籽棉产量(6.6%—35.6%)的增加幅度。随生育进程的推进,棉花地上部磷浓度逐渐降低,地上部生物量呈升高趋势。在各取样时期,棉花地上部生物量、磷浓度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升高,表现为0<50<100<150≈200 kg P2O5·hm-2。根据2017年地上部生物量和磷浓度的关系,分别建立了2个品种的临界磷稀释曲线模型(鲁54:Pc=0.784W-0.221,豫早棉9110:Pc=0.774W-0.198)。2个稀释曲线模型的RMSE分别为0.1296、0.1383;n-RMSE分别为17.8504%、18.5447%,说明模型有较好的稳定性,且鲁54的模型稳定性略高于豫早棉9110。与豫早棉9110的模型参数相比,鲁54的参数a、b分别提高了1.29%、11.62%。基于临界磷浓度稀释曲线的PNI随生育进程的推移先升高后下降,在同一取样时期,PNI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升高。PNI与相对地上部生物量显著正相关。【结论】施磷对铃重没有显著影响,但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