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足前部毁损伤早期修复重建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吴水培 俞立新 +3 位作者 黄飞 李强 高建明 张发惠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735-736,共2页
目的 探讨足前部毁损伤早期修复、足前部缺损重建以及足前掌部离断再植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腓骨小头复合瓣重建第一跖骨 ,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不同伤情足底与足背部的软组织缺损。采用吻合血管腓骨小头复合瓣组合重建足前掌负重点... 目的 探讨足前部毁损伤早期修复、足前部缺损重建以及足前掌部离断再植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腓骨小头复合瓣重建第一跖骨 ,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不同伤情足底与足背部的软组织缺损。采用吻合血管腓骨小头复合瓣组合重建足前掌负重点。 结果 临床应用 15 9例 ,随访 14 5例 ,术后行走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对于严重的足前部毁损伤 ,可用游离复合骨皮瓣、移位皮瓣覆盖创面 ,重建足前部的负重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复 足损伤 外科皮瓣 自体移植 软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超深低温冷冻对大鼠骨力学性能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朝春 张发惠 +1 位作者 郑和平 陈日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5-317,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段超深低温保存对骨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以15%DMSO为低温保护剂,采用两步冷冻法,对SD大鼠股骨用-55℃的冷冻预处理,分为18d、180d和360d组,在-196℃液氮中保存,测试前用40℃水浴复温,按不同保存天数,每组股骨各10段,... 目的:探讨不同时段超深低温保存对骨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以15%DMSO为低温保护剂,采用两步冷冻法,对SD大鼠股骨用-55℃的冷冻预处理,分为18d、180d和360d组,在-196℃液氮中保存,测试前用40℃水浴复温,按不同保存天数,每组股骨各10段,与新鲜对照组分别进行抗压和抗折实验。结果:骨压缩强度极限(MPa):对照组、18d、180d、360d组分别为(77.26±11.80)、(76.02±15.00)、(61.90±12.20)和(56.44±4.47)MPa。股骨弯曲最大挠度:对照组、18d、180d、360d组依次为(44.60±10.54)、(44.20±9.50)、(20.01±7.58)和(16.2±3.42)mm。结论:骨的抗折挠度,360d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骨的脆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种异体骨 生物力学 骨移植 超深低温保存
下载PDF
距骨颈不连和距骨体缺血性坏死的解剖学基础与显微外科修复 被引量:5
3
作者 陈振光 张发惠 《解剖与临床》 2005年第2期83-84,共2页
关键词 缺血性坏死 距骨颈 显微外科修复 解剖学基础 血液供应 直接撞击 胫骨下端 距骨损伤 足部功能 传统疗法 跗骨窦 并发症 暴力
下载PDF
手背肌腱部分移位修复掌指关节不稳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国栋 张发惠 《实用骨科杂志》 2006年第5期415-418,共4页
目的为手背肌腱部分移位修复掌指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成人上肢标本,将手背肌腱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作形态学测量。结果拇短伸肌腱长(8.2±0.8)cm,上、中、下段宽度分别为(2.3±0.6)mm、(1.9±0.7)mm、(2.8... 目的为手背肌腱部分移位修复掌指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成人上肢标本,将手背肌腱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作形态学测量。结果拇短伸肌腱长(8.2±0.8)cm,上、中、下段宽度分别为(2.3±0.6)mm、(1.9±0.7)mm、(2.8±0.9)mm,厚度分别为(1.2±0.3)mm、(0.9±0.3)mm、(8.2±0.8)mm。指伸肌食指腱长(13.0±1.6)cm,宽度分别为(2.2±0.5)mm、(2.2±0.4)mm、(3.0±0.6)mm,厚度分别为(1.4±0.2)mm、(1.1±0.2)mm、(1.2±0.2)mm。食指伸肌腱长(9.2±3.0)cm,宽度分别为(3.1±0.8)mm、(2.7±0.6)mm、(3.1±1.2)mm,厚度分别为(0.9±0.2)mm、(0.9±0.2)mm和(1.0±0.2)mm。指伸肌中指腱长(18.4±2.3)cm,宽度分别为(4.1±1.0)mm、(2.2±0.5)mm、(4.3±0.3)mm,厚度分别为(1.3±0.4)mm、(1.5±0.3)mm、(1.4±0.5)mm。指伸肌环指腱长(14.1±2.4)cm,宽度分别为(2.2±0.6)mm、(1.8±0.5)mm、(4.1±1.3)mm,厚度分别为(1.3±0.4)mm、(1.2±0.3)mm、(1.1±0.6)mm。指伸肌小指腱长(9.4±1.4)cm,宽度分别为(1.5±0.4)mm、(1.2±0.4)mm、(2.9±0.7)mm,厚度分别为(0.9±0.3)mm、(0.8±0.2)mm、(0.6±0.2)mm。小指伸肌腱长(12.1±2.1)cm,宽度分别为(1.7±0.5)mm、(1.3±0.4)mm、(3.0±0.9)mm,厚度分别为(0.9±0.3)mm、(0.8±0.2)mm、(0.7±0.3)mm。结论手背肌腱部分转位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修复掌指关节脱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背肌腱 部分肌腱移位 掌指关节脱位 应用解剖
下载PDF
第2跗跖关节复合组织瓣重建拇腕掌关节复合组织缺损的治疗体会(附1例报告)
5
作者 俞立新 张发惠 +1 位作者 吴水培 黄飞 《东南国防医药》 2007年第2期130-131,共2页
关键词 拇腕掌关节 缺损 第2跗跖关节 显微修复术
下载PDF
改良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 被引量:14
6
作者 田万成 张发惠 +3 位作者 朱大成 国建文 潘风雨 宋海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90-1092,共3页
目的总结改进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8月~2005年4月,对15例足跟、踝关节和足前部皮肤缺损患者,应用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为皮瓣提供血供,设计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蒂部最远可... 目的总结改进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8月~2005年4月,对15例足跟、踝关节和足前部皮肤缺损患者,应用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为皮瓣提供血供,设计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蒂部最远可达外踝平面。其中切取单纯皮瓣12例,复合皮瓣3例,皮瓣范围7cm×6cm^11cm×8cm。供区伤口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覆盖。结果术后15例皮瓣全部成活,无皮瓣肿胀或血运障碍,供、受区创面均期愈合。术后获随访3~6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色泽与受区近似,无局限性臃肿,能穿鞋正常行走,皮瓣受力处无破溃,足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不需吻合血管,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是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踝部 皮肤缺损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 岛状皮瓣
下载PDF
尺侧腕伸肌腱部分移位修复桡尺远侧关节脱位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国栋 张发惠 +2 位作者 林永绥 陈日景 钟桂午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为尺侧腕伸肌腱部分移位修复桡尺远侧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依据以及临床资料。方法30侧成人上肢标本,将尺侧腕伸肌腱分为上、中、下3部分,进行形态学测量和力学测试。结果力学测试:尺侧腕伸肌全肌腱载荷为(300.0±58.0)N,半肌腱... 目的为尺侧腕伸肌腱部分移位修复桡尺远侧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依据以及临床资料。方法30侧成人上肢标本,将尺侧腕伸肌腱分为上、中、下3部分,进行形态学测量和力学测试。结果力学测试:尺侧腕伸肌全肌腱载荷为(300.0±58.0)N,半肌腱载荷为(155.8±33.7)N,两者平均破坏荷载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种术式设计:(1)环状韧带重建法;(2)钻孔固定法。临床应用12例,均获得良好效果。结论尺侧腕伸肌腱部分转位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以修复桡尺远侧关节脱位,术式设计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损伤 脱位 桡骨 尺骨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9
8
作者 张发惠 谢其扬 +4 位作者 郑和平 林松庆 宋一平 田万成 黄汉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01-504,共4页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6~66岁,平均35.2岁。足跟及足底部皮肤缺损18例,足背部缺损10例,中前足缺损8例,均伴有骨、肌腱外露。缺损范围:3.5cm×2.5cm~17.0cm×11.0cm,切取皮瓣4cm×3cm~18cm×12cm。结果远端蒂动脉穿支2~5支,来源于跟外侧动脉穿支及外踝后动脉穿支,外径0.6±0.2mm和0.8±0.2mm,距外踝尖上1.0±1.3cm和2.8±1.0cm。腓动脉肌间隔穿支0~3支,出现率依次为96.7%、66.7%和20.0%,外径0.9±0.3、1.0±0.2和0.8±0.4mm,距外踝尖上5.3±2.1、6.8±2.8和7.0±4.0cm。动脉穿支发出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支和深筋膜支,形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和深、浅筋膜血管网。临床应用36例皮瓣全部成活,仅3例术后皮瓣边缘少量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经8~16个月随访,供区外形良好,患肢能正常行走,皮瓣感觉逐步恢复。结论以外踝后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在外踝尖上3.0cm。以跟外侧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营养血管 动脉穿支 远端蒂皮瓣
下载PDF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小隐静脉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6
9
作者 张发惠 林松庆 +2 位作者 郑和平 宋一平 田万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05-507,共3页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以外踝尖为观测指标点,在其上10cm范围内,显微解剖观测远端蒂中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分布与皮肤血管的关系,以及小隐静脉浅深交...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以外踝尖为观测指标点,在其上10cm范围内,显微解剖观测远端蒂中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分布与皮肤血管的关系,以及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由远及近,远端蒂部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于跟外侧动脉穿支、外踝后动脉穿支和腓动脉肌间隔穿支。上述动脉穿支2~5支,外径0.6~1.0mm,发深筋膜支、神经静脉营养支和皮支,形成深浅筋膜血管网、腓肠神经干血管链、小隐静脉旁血管链以及静脉壁血管网。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1~2支,外径1.7±0.5mm,距外踝尖上3.4±0.9cm,汇入腓静脉。结论远端蒂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筋膜及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外踝尖上3~4cm处存在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远端蒂皮瓣旋转点设计于此处,有助于改善皮瓣静脉回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营养血管 远端蒂皮瓣 浅深静脉交通支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7
10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宋一平 张春 田万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腓动脉肌间隔穿支6~10支,外径0.5~1.6mm,最远的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穿支分出骨膜动脉、肌支,营养腓骨和比目鱼肌外侧半。穿支穿深筋膜时,发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血管,构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腓肠外侧动脉发2~5支外径0.2~1.2mm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相应区域皮肤。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腓动脉的肌间隔动脉终末穿支远端蒂复合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可覆盖前足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肌间隔动脉穿支 远端蒂复合瓣 浅深静脉交通支
下载PDF
外踝后穿支皮瓣 被引量:44
11
作者 张世民 徐达传 +3 位作者 张发惠 袁锋 李海丰 俞光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5-348,356,共5页
目的:介绍外踝后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基础与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察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终末支发出的筋膜皮肤穿支情况。临床切取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创伤缺损3例。结果:外踝后间隙长约4cm,前界为外踝及腓骨长短肌腱,后方为跟... 目的:介绍外踝后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基础与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察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终末支发出的筋膜皮肤穿支情况。临床切取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创伤缺损3例。结果:外踝后间隙长约4cm,前界为外踝及腓骨长短肌腱,后方为跟腱,表面为深筋膜覆盖,间隙内充满疏松脂肪组织。在外踝后间隙内走行的腓动脉终末支及其延续的跟外侧动脉,共发出2~3条皮肤穿支血管,口径0.1~0.8mm。一般0.5mm以上的穿支血管总能找到1条。外踝后间隙内的穿支血管与上方的腓动脉最远侧肌间隔穿支血管间,遵循“压力平衡规律”,穿支血管的“口径和间距”互补代偿,以保证该区域血供的稳定。临床上设计切取以外踝后穿支血管为蒂的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旋转轴点在外踝尖上1~2cm,面积10~14cm×4~6cm,修复3例足踝创面,皮瓣完全成活。结论:外踝后穿支皮瓣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旋转轴点下移,更适合修复足踝远侧的创面,且减少对小腿供区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外踝后穿支 穿支皮瓣 远端蒂皮瓣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的改进 被引量:38
12
作者 宋一平 张发惠 +4 位作者 刘宏滨 雷会宁 童讯 张传开 刘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1-364,共4页
目的:报道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的改进的效果。方法: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血管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远端蒂皮瓣旋转点降至外踝尖上2cm,术中结扎远端蒂小隐静脉以及复合瓣设计,临床应用15例。伤因及伤情:车祸... 目的:报道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的改进的效果。方法: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血管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远端蒂皮瓣旋转点降至外踝尖上2cm,术中结扎远端蒂小隐静脉以及复合瓣设计,临床应用15例。伤因及伤情:车祸伤6例,砸伤6例,机器绞伤3例。创面有骨与肌腱外露或在足跟负重区,其中足背创面5例,足跟创面3例,前足背4例,胫前创面2例,小腿远段创面伴胫骨缺损1例。皮瓣修复方式:低旋转点远端蒂皮瓣13例,远端蒂腓骨皮瓣1例,远端蒂腓肠肌皮瓣1例。结果:临床15例皮瓣全部一期成活,2例皮瓣边缘皮肤坏死,最大占皮瓣总面积的1/10,脱痂后自行愈合。经1月至8月的随访,皮瓣质地良好,厚薄均匀,颜色一致,供区无功能障碍。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邻近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临床对严重的外伤造成的骨不连、骨缺损和大的死腔,采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修复是理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皮神经营养血管 远端蒂复合瓣
下载PDF
内踝前动脉穿支为蒂隐神经-火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5
13
作者 张发惠 宋一平 +2 位作者 郑和平 林松庆 谢其扬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9-241,i0004,共4页
目的为内踝前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踝前内侧区的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其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前内侧区功脉,前侧来自内踝前动脉和胫前动脉踝上支穿... 目的为内踝前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踝前内侧区的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其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前内侧区功脉,前侧来自内踝前动脉和胫前动脉踝上支穿支,外径平均0.6~0.8mm;后侧来自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和骨皮穿支,其中胫后动脉的肌间隙支2~3支,平均外径(0.9±1.2)(0.5~2.5)mm,骨皮穿支1~2支,外陉(1.3±0.3)(0.7~2.0)mm。功脉穿支均发出骨膜支、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及浅静脉营养支,构成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踝前内侧区的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及皮肤营养血管同源,呈明显的纵向性分布。设计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的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远端蒂的旋转点在内踝尖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神经 大隐静脉 筋膜穿支 远端蒂皮瓣 内踝前动脉
原文传递
内踝区动脉网的显微解剖与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设计 被引量:27
14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宋一平 田万成 岳素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68-572,共5页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解剖观测内踝区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内踝区动脉有9个来源,构成3条纵向的血管网:(1)内踝前动脉和踝上支的前纵向血管网;(2...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解剖观测内踝区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内踝区动脉有9个来源,构成3条纵向的血管网:(1)内踝前动脉和踝上支的前纵向血管网;(2)骨皮穿支的中纵向血管网;(3)胫后动脉肌问隙支和踝管动脉穿支的后纵向血管网。形成3个层面的血管网:(1)骨膜血管网;(2)深筋膜血管网;(3)皮神经浅静脉血管网。内踝区骨膜、筋膜、大隐静脉、隐神经和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结论:内踝区血供来源为多源性,有明显的方向性,吻合十分丰富,可以设计3种包含浅深筋膜、皮神经、浅静脉及其营养血管的小腿内侧远端蒂皮瓣:(1)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最凸出点上3cm;(2)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3)以踝管区动脉穿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最凸出点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神经 大隐静脉 营养血管 远端蒂 动脉网 内踝区
下载PDF
腓骨头的形态观测及其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22
15
作者 陈振光 郑晓晖 +3 位作者 张发惠 陶圣祥 谢昀 杨玉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09-611,共3页
目的:为带腓骨头腓骨上段骨瓣移植的合理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60根腓骨干燥完整标本上(左33,右27)对腓骨头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腓骨头外内角(内倾角)为(28.8±0.5)°,后前角(前倾角)为(10.3±3.3)°,腓骨头内... 目的:为带腓骨头腓骨上段骨瓣移植的合理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60根腓骨干燥完整标本上(左33,右27)对腓骨头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腓骨头外内角(内倾角)为(28.8±0.5)°,后前角(前倾角)为(10.3±3.3)°,腓骨头内侧面中央隆起宽(2.1±0.3)cm,厚(2.0±0.3)cm。腓骨头端有一关节面朝向前上内方,与胫骨外侧髁朝向外下方的腓关节面相关节,两者构成了轴向对接。结论:要使腓骨头关节面与人体其他关节面能较贴切对合重组新关节者,必需符合3个条件:①形态是否相似;②凹凸面是否匹配;③对接方式是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头 关节面 解剖学 关节重建
下载PDF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感觉重建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黄汉伟 林建华 +2 位作者 郑和平 张发惠 叶君健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研究应用股后皮神经主干重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感觉功能的解剖学依据。方法30只成人尸体下肢标本,4%甲醛固定,手术放大镜下解剖股后皮神经主干于小腿后部的分布、分支及其与小隐静脉的关系,记录直径0.1mm以上的神经分支... 目的研究应用股后皮神经主干重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感觉功能的解剖学依据。方法30只成人尸体下肢标本,4%甲醛固定,手术放大镜下解剖股后皮神经主干于小腿后部的分布、分支及其与小隐静脉的关系,记录直径0.1mm以上的神经分支,测量其长度及直径。结果在小腿后窝处,股后皮神经主干下行进入浅筋膜,与小隐静脉伴行,70%位于小隐静脉内侧,30%位于小隐静脉外侧。股后皮神经主干全程有营养血管伴行。根据神经的分布范围,将股后皮神经分为3型:型,分布于小腿后部上1/4,占33.3%,神经干于窝中点直径为0.5±0.1mm;型,分布于小腿后部上1/2,占43.3%,神经主干于窝中点的直径为1.0±0.4mm,在小腿后部中上段(即: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的常用供区)发出分支2.0±0.8支,分支直径0.3±0.2mm,分支长度3.5±2.7mm,分支末端与小隐静脉之间的距离为0.8±0.6mm;型,分布于小腿后部上3/4,占23.3%,神经主干于窝中点的直径为1.2±0.3mm,在小腿后部中上段发出3.7±1.7支分支,分支直径0.4±0.1mm,分支长度3.7±2.6mm,分支末端与小隐静脉之间的距离为0.8±0.4mm。在小腿后部中上段,未发现腓肠内侧皮神经发出分支进入浅筋膜。结论通过股后皮神经主干与受区感觉神经分支吻合,股后皮神经(66.6%,型与型)可以用于重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的感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岛状皮瓣 腓肠神经 感觉重建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儿童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解剖与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林斌 邓雄伟 +1 位作者 刘晖 张发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9-362,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寰枢椎后路置入直径为3.5mm的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方法:(1)儿童脑死亡尸体标本10具,年龄6~8岁,测量寰椎椎弓根高度、宽度,寰椎侧块中部高度、宽度,椎动脉沟下方的寰椎后弓的宽度,椎动脉沟下方的寰椎后弓的外侧1/3、内侧... 目的:探讨儿童寰枢椎后路置入直径为3.5mm的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方法:(1)儿童脑死亡尸体标本10具,年龄6~8岁,测量寰椎椎弓根高度、宽度,寰椎侧块中部高度、宽度,椎动脉沟下方的寰椎后弓的宽度,椎动脉沟下方的寰椎后弓的外侧1/3、内侧1/3高度、枢椎椎弓根(横突孔)外缘、内缘高度,枢椎椎弓根(横突孔)上缘、中缘、下缘宽度;(2)对20例6~8儿童寰枢椎进行CT平扫,利用CT工作站测量寰枢椎横断面上寰椎椎弓根长度、宽度,枢椎椎弓根长度、宽度;寰枢椎椎弓根纵轴与正中矢状面的角度。结果:标本组寰椎椎弓根高度和宽度分别为(5.26±0.44)mm和(6.26±0.75)mm,寰椎椎动脉沟下方的寰椎后弓的外侧1/3高度为(4.07±0.24)mm,枢椎椎弓根外缘高度和内缘高度分别为(6.86±0.48)mm和(6.67±0.49)mm,上缘宽度、中缘宽度和下缘宽度分别为(6.63±0.61)mm、(5.41±0.39)mm、(3.71±0.30)mm。CT组寰椎高度为(5.47±0.34)mm、宽度为(6.63±0.54)mm;枢椎高度为(6.59±0.51)mm、宽度为(5.13±0.42)mm;寰枢椎椎弓根纵轴与正中矢状面的角度分别为(9.60±1.32)°、(27.80±2.22)°。结论:6~8岁儿童寰枢椎椎弓根容纳直径为3.5mm的螺钉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寰枢椎 解剖 影像
下载PDF
视神经和视交叉的临床解剖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王守森 王如密 +5 位作者 章翔 张发惠 郑和平 谢汉国 张锡增 荆俊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71-274,共4页
目的 :研究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 15个尸体标本的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形态特征及毗邻关系。结果 :镰状皱襞沿视神经的长度为 0 .4~ 4.6mm ,1/3的视神经前段隆突 ,鞍结节均较平坦 ,多数视... 目的 :研究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 15个尸体标本的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形态特征及毗邻关系。结果 :镰状皱襞沿视神经的长度为 0 .4~ 4.6mm ,1/3的视神经前段隆突 ,鞍结节均较平坦 ,多数视交叉后缘位于鞍背后方。视神经主要由垂体上前动脉供血 ,半数有分支沿视神经前行。视交叉的上面多由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供血 ,下面的内侧部多为垂体上动脉供血 ,外侧部多为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的分支供血。视神经上面覆有一层蛛网膜 ,再上面为直回下面的软脑膜 ,二膜间多数分开。结论 :国人鞍结节边界不易确定 ,按传统方法将视交叉分型有困难 ,所以宜按蝶棱与视交叉前缘间距判断前置或后置。手术中易损伤沿视神经行走的小动脉 ,电凝须特别小心。贴视神经上抬直回 ,实际上是沿粘着较少的界面分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 视交叉 镰状皱襞 局部解剖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8
19
作者 张发惠 张春 郑和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为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尺、桡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来自:桡侧副动脉皮支2~6... 目的:为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尺、桡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来自:桡侧副动脉皮支2~6支,外径(0.6±0.3)mm;骨间后动脉皮支6~9支,外径(0.7±0.3)mm;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皮支3~5支,外径(0.8±0.2)mm;尺、桡动脉腕背支皮支2~6支,外径(0.6±0.1)mm.尺骨中上段骨膜血管来自骨间后动脉的肌骨膜支6~8支,外径0.3~1.0mm;骨间后动脉桡侧骨皮支与桡骨中段裸区骨膜血管吻合.上述支发出皮支、筋膜支、骨膜支和神经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其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适宜手背远处的组织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后皮神经 营养血管 远端蒂 复合瓣
下载PDF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解剖学研究(英文) 被引量:18
20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1 位作者 宋一平 岳素琴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12-213,i010,共3页
背景:有关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血管分布特点缺少具体可操作性的研究。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远端蒂的血管分布规律,为临床足部损伤修复的术式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设计:单一样本研究。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背景:有关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血管分布特点缺少具体可操作性的研究。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远端蒂的血管分布规律,为临床足部损伤修复的术式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设计:单一样本研究。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解放军第九十七医院骨科。对象:32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由解放军南京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血管来源和小隐静脉深交通支。主要观察指标:①远端蒂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②远端蒂小隐静脉的营养血管。③远端蒂小隐静脉的浅深交通支。结果:远端蒂部的营养血管有2~5支:来自跟外侧动脉穿支、腓动脉终末穿支外径分别为(0.6±0.2),(0.8±0.2)mm,距外踝尖上分别为(1.0±1.3),(2.8±1.0)cm;腓动脉肌间隔穿支0~3支,出现率依次为96.7%,66.7%和20.0%,外径分别为(0.9±0.3),(1.0±0.2)和(0.8±0.4)mm,距外踝尖上分别为(5.3±2.1),(6.8±2.8)和(7.0±4.0)cm。远端蒂中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有两种类型,①神经-静脉营养血管;②静脉-神经营养血管。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汇入腓静脉。结论:跟外侧动脉穿支、腓动脉终末穿支及腓动脉肌间隔穿支发出深筋膜支、皮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静脉 外科皮瓣 解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