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双圈耐药现象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0
1
作者 邓进进 邵海枫 +4 位作者 王卫萍 高菲 王洁 史利宁 范明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0-92,共3页
目的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双圈耐药现象。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依替米星等4种氨基糖苷类药物对56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阿米卡星诱导试验检测该药对该表型的基因是否... 目的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双圈耐药现象。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依替米星等4种氨基糖苷类药物对56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阿米卡星诱导试验检测该药对该表型的基因是否存在诱导现象。用PCR法检测该类菌是否携带整合子。结果庆大霉素、依替米星对56株鲍曼不动杆菌的MIC均>1 024 mg/L;71.4%(40/56)的鲍曼不动杆菌妥布霉素的MIC≥1 024 mg/L;阿米卡星的MIC呈抑制后再生长现象,大多在512 mg/L出现抑制,而到4 096 mg/L又开始生长。用K-B法进行诱导试验,传至15代双圈耐药现象转为完全耐药。56株菌中53株检测到Ⅰ类整合子。结论MIC试验证实了K-B法中的双圈现象,介导这一现象的基因呈诱导型表达,这类菌大多携带Ⅰ类整合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氨基糖苷类 整合子
下载PDF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常规微生物学检测 被引量:9
2
作者 邵海枫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0-93,共4页
关键词 真菌 侵袭性感染 微生物学检查
下载PDF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被引量:9
3
作者 史利宁 邵海枫 李芳秋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4-96,共3页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血清学诊断
下载PDF
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仪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敏感性误差的原因 被引量:8
4
作者 王莹 汪鹏程 +2 位作者 曾章锐 王卫萍 邵海枫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探讨为什么不能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的敏感性。方法收集用Vitek 2 Compact检测对阿米卡星敏感的鲍曼不动杆菌60株,用K-B法和琼脂稀释法复检,PCR法扩增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6'... 目的探讨为什么不能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的敏感性。方法收集用Vitek 2 Compact检测对阿米卡星敏感的鲍曼不动杆菌60株,用K-B法和琼脂稀释法复检,PCR法扩增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6')-Ⅰ、aac(3')-Ⅰ、aph(3')-Ⅵ及aac(3')-Ⅱ和3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B及rmtC。结果 K-B法和琼脂稀释法的药敏结果一致,与仪器法有差异;50株(83.3%)仪器法敏感的菌株,K-B法表型为阿米卡星双圈耐药,该50株菌均扩增出armA,未扩增出rmtB及rmtC;其中47株(94.0%)扩增出aac(6')-Ⅰ基因,35株(70.0%)扩增出aac(3')-Ⅰ基因,10株(20.0%)扩增出aph(3')-Ⅵ基因,8株(16.0%)扩增出aac(3')-Ⅱ基因;有9株(15.0%)3种药敏方法的结果一致,均对阿米卡星敏感,未扩增出相关耐药基因;另有1株(1.7%)仪器法敏感、K-B法阿米卡星为非双圈耐药,未扩增出16SrRNA甲基化酶相关基因,仅扩增出aac(6')-Ⅰ基因。结论用Vitek 2 Compact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会出现假敏感现象,可能由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表达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TEK 2 COMPACT 鲍曼不动杆菌 双圈耐药 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
下载PDF
关于临床细菌耐药性检测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7
5
作者 邵海枫 赵旺胜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24-326,共3页
关键词 细菌 耐药性 感染
下载PDF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诱导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及外排系统突变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曾章锐 王卫萍 +1 位作者 王莹 邵海枫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50-454,共5页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因外膜蛋白突变导致的铜绿假单胞菌(Pa)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是否与药物诱导相关。方法在M-H平板上用亚胺培南(IPM)和美罗培南(MEM)药敏纸片分别诱导3株Pa(Pa标、Pa1和Pa2)。琼脂稀释法测定诱导前后Pa对IPM、MEM、头孢...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因外膜蛋白突变导致的铜绿假单胞菌(Pa)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是否与药物诱导相关。方法在M-H平板上用亚胺培南(IPM)和美罗培南(MEM)药敏纸片分别诱导3株Pa(Pa标、Pa1和Pa2)。琼脂稀释法测定诱导前后Pa对IPM、MEM、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4种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改良三维试验检测诱导后产碳青霉烯酶变化。SDS-PAGE观察Pa外膜蛋白OprD的改变。PCR扩增oprD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a外排系统表达情况。并对诱导耐药菌株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诱导第5天出现对IPM和MEM耐药(MIC≥8μg/mL),且MEM诱导株对2种药物敏感性降低速度明显快于IPM诱导株。诱导株未检出耐药酶,外膜蛋白OprD出现缺失或者减少。oprD基因测序发现Pa标(I)、Pa标(M)和Pa1(M)分别在831(TGG→TGA)、1 017(TGG→TGA)和1 014(TGG→TAG)有碱基突变产生终止密码子,Pa2(I)在1 206处有新的碱基插入导致移码突变。外排基因以MexA过度表达为主,同时伴有其他外排系统的过度表达。稳定性分析发现5株诱导株的耐药表型稳定,另1株外排系统表达量呈现持续升高,导致MIC值的右移。结论在碳青霉烯类药物环境中,外膜蛋白OprD表达减少和基因的突变以及外排系统的过度表达是引起诱导株对IPM和MEM耐药的主要原因。此型耐药株不仅耐药表型稳定,甚至可能由于某种机制导致脱离药物后MIC值仍持续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青霉烯类 铜绿假单胞菌 外膜蛋白 OPRD 外排系统
下载PDF
用CLSI和EUCAST两种标准判定产ESBLs菌株药敏结果的差异 被引量:1
7
作者 邵海枫 潘红 +4 位作者 王卫萍 黄梅 范明 尤金炜 王颖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37-439,共3页
目的分析美国CLSI标准和欧洲EUCAST标准判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E.coli)和肺炎克雷伯菌(K.pneumoniae)对4种常用广谱头孢菌素药敏结果的差异。方法收集按CLSI标准因产ESBLs而将广谱头孢菌素药敏结果由敏感或中介改... 目的分析美国CLSI标准和欧洲EUCAST标准判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E.coli)和肺炎克雷伯菌(K.pneumoniae)对4种常用广谱头孢菌素药敏结果的差异。方法收集按CLSI标准因产ESBLs而将广谱头孢菌素药敏结果由敏感或中介改为耐药的E coli和K.pneumoniae,用琼脂稀释法检测最低抑菌浓度(MIC),用CLSI标准和EUCAST标准进行敏感性界定。同时用PCR及Hodge-test检测4种ESBLs基因和高活性β-内酰胺酶。结果55株菌中53株扩增出介导ESBLs的相关基因,Hodge-test显示55株菌均产高活性β-内酰胺酶;用EUCAST标准界定,55株菌株对头孢三嗪和头孢噻肟均耐药,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敏感的菌株分别有5和7株。结论在目前的耐药现状中,用CLSI规则和用EUCAST折点判读E.coli和K.pneumoniae对4种常用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敏感性,对临床治疗结果进行预测的差异主要出现在产ESBLs且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MICs值≤1μg/m1的菌株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BLS 药敏 大肠埃希茵 肺炎克雷伯菌
下载PDF
颅内感染青霉素结合蛋白PBP1A、PBP2B和PBP2X同时变异的肺炎链球菌
8
作者 范明 丁晶晶 +3 位作者 邵海枫 王卫萍 史利宁 张小卫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27-428,共2页
关键词 肺炎链球菌 多重耐药 脑脊液 青霉素结合蛋白
下载PDF
高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ampC基因启动区突变的分析研究
9
作者 邵海枫 王锦娜 +3 位作者 王卫萍 史利宁 张小卫 范明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15-418,共4页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高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E.coli)中染色体ampC基因启动区突变状况。方法选择三维酶试验产AmpC酶和/或产ESBLs以及头孢西丁耐药的40株E.coli,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质粒型ampC基因和ampC基因启动区的片段,启动区扩增...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高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E.coli)中染色体ampC基因启动区突变状况。方法选择三维酶试验产AmpC酶和/或产ESBLs以及头孢西丁耐药的40株E.coli,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质粒型ampC基因和ampC基因启动区的片段,启动区扩增产物用MaeⅢ内切酶酶切。参考以上结果,选择部分菌株的启动区扩增产物测序分析。结果40株菌中,12株MaeⅢ酶不能切开启动子的-35区。21株被测序菌中,5株酶切异常的菌株,在-35区均出现-32位上T→A突变;11株在衰减区出现突变,主要突变点分布在+22位、+26位、+27位和+32位;3株出现-42、-18、-1和+584个位点突变,-42位C→T突变形成了与-35区强启动子相同的6位体序列。结论-42位、-32位和衰减区茎环位点的突变增强ampC基因的转录,在大肠埃希菌对广谱头孢菌素类药物耐药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CΒ-内酰胺酶 启动子 衰减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