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气候指数评价中国南方城市夏季舒适度 被引量:30
1
作者 唐进时 申双和 +1 位作者 华荣强 李萌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69-774,共6页
利用南方14个城市1981—2013年6—9月的逐日气象资料,根据生物环境特点,制定了基于通用热气候指数的新评价方法,对中国南方城市夏季舒适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南方城市的高温不舒适天数近33 a来以3.4 d/10a的速度增加,并有5 a... 利用南方14个城市1981—2013年6—9月的逐日气象资料,根据生物环境特点,制定了基于通用热气候指数的新评价方法,对中国南方城市夏季舒适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南方城市的高温不舒适天数近33 a来以3.4 d/10a的速度增加,并有5 a震荡周期。舒适度排名显示,体感温度最高的4个城市分别为重庆、福州、南昌和长沙,杭州与重庆的体感舒适度下降速率较快。对比高温不舒适天数和高温日数发现,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证明了高温不舒适度与气温关系的密切性。同时,由于热气候指标计算要素的多重考虑,结果与高温日数存在一些差异,但其更具有一定参考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气候指数 高温日数 体感温度 人体舒适度 夏季
下载PDF
我国大气污染灾害联防联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曹艳丽 吴先华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4-120,149,共8页
基于文献计量技术和知识图谱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对数据库中有关大气污染灾害联防联控为主题的文献进行定量分析。从文献的时间分布、主体机构特点等方面,对我国大气污染灾害联防联控研究的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并利用CiteSpace软件和战略... 基于文献计量技术和知识图谱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对数据库中有关大气污染灾害联防联控为主题的文献进行定量分析。从文献的时间分布、主体机构特点等方面,对我国大气污染灾害联防联控研究的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并利用CiteSpace软件和战略坐标图等方法,揭示发展趋势和动态。主要发现:①政府和学者们对该主题的关注度高,但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或研究机构;②中心度排名前5的关键词依次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大气污染”“京津冀”“政府治理”“PM 2.5”;③主要研究话题为:国内外的联防联控、严重污染区域和山区城市的冬季联防联控、城市雾霾与联防联控等;④以下类团很可能转变为未来研究的核心类团:大气污染、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区域大气污染、京津冀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灾害防治 联防联控 知识图谱 文献计量 可视化 战略坐标图
下载PDF
基于空气污染指数的太阳日总辐射计算方法 被引量:7
3
作者 喻丽 申双和 +2 位作者 陶苏林 李萌 丁从慧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1-299,共9页
通过对2001—2012年全国23个站实测资料的分析,利用非线性回归法建立了以气温日较差、天文日照百分率和空气污染指数为主导因子的太阳日总辐射模型,这里简称为DSRM-Y模型(Daily Solar Radiation Model-Y),检验其效果并与已有的DSRM-C模... 通过对2001—2012年全国23个站实测资料的分析,利用非线性回归法建立了以气温日较差、天文日照百分率和空气污染指数为主导因子的太阳日总辐射模型,这里简称为DSRM-Y模型(Daily Solar Radiation Model-Y),检验其效果并与已有的DSRM-C模型(Daily Solar Radiation Model-C)进行效果比对。结果表明:太阳日总辐射与空气污染指数呈显著负相关,DSRM-Y模型的太阳日总辐射估算值与实测值的散点图以及平均偏差、均方根误差、误差分析均表现出较好的拟合效果。将模型应用于西宁、上海、昆明3个代表站,空气污染指数上升后,3个站太阳日总辐射均呈减少趋势;23个站DSRM-Y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均小于DSRM-C模型,即DSRM-Y模型的拟合效果好于DSRM-C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日总辐射 空气污染指数 气温日较差 天文日照百分率
下载PDF
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9
4
作者 郭建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0-630,共11页
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是灾害评估和防控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气象研究工作的重点领域。该文系统回顾了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指标、监测技术和预测预警技术等方面的相关进展和成果,提出当前... 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是灾害评估和防控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气象研究工作的重点领域。该文系统回顾了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指标、监测技术和预测预警技术等方面的相关进展和成果,提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气象灾害的基础性研究仍然十分薄弱,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对致灾因子的概括性尚不足,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的精细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临近预警技术缺乏,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的新规律揭示不够。该文同时指出未来应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综合指标的研究,强化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研究,构建农业气象灾害实时预警技术体系,构建农业气象灾害立体、动态监测体系,关注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变化评估研究,加强气象或气候预测信息在农业气象灾害预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 监测预测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作物生长模型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5
作者 孙扬越 申双和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44-459,共16页
作物生长模型不仅能够进行单点尺度上作物生长发育的动态模拟,而且能够从系统角度评价作物生长状态与环境要素的关系。本文通过梳理当前作物生长模型应用的诸多研究成果,剖析模型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研究、作物生长模型区域应用中... 作物生长模型不仅能够进行单点尺度上作物生长发育的动态模拟,而且能够从系统角度评价作物生长状态与环境要素的关系。本文通过梳理当前作物生长模型应用的诸多研究成果,剖析模型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研究、作物生长模型区域应用中的关键问题,总结了当前以作物生长模型为核心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的研究情况,意在促进作物生长模型在生态、农业、区域气候资源和气候变化等研究中更广泛地应用。结果表明,作物生长模型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广泛而深入,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应用作物生长模型进行历史时期气候条件和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生产状况和产量的影响研究已相当广泛且相对成熟。利用全球气候模式(GCM)或区域气候模式(RCM)构建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再与作物生长模型耦合已发展成为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重要手段。通过集成与整合多作物生长模型、多气候模式集合模拟、优化气候模拟数据订正方法可有效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评估的不确定性。遥感数据同化技术能够将站点模型运用到区域尺度上评价不同环境因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拓宽了作物生长模型的应用尺度范围并有效提高作物产量估算的精度。以作物生长模型为核心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多元化,是辅助农业生产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工具。然而,由于作物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作物生长模型模拟结果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今后对作物生长机理及过程间耦合机制的探索还需加强,以便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模型,促进作物生长模型更广泛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长模型 作物模型 气候变化 遥感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华北云特征参数与降水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磊 周毓荃 +1 位作者 蔡淼 申双和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9年第3期9-16,共8页
利用河北省、河南省和山西省2013-2014年的每日10-15时逐时FY2E卫星反演得到的云结构特征参数和地面小时降水,统计分析了云顶高度、云顶温度、云光学厚度和云粒子有效半径等4类云结构特征参数与地面降水的关系。主要结论有:随着云光学... 利用河北省、河南省和山西省2013-2014年的每日10-15时逐时FY2E卫星反演得到的云结构特征参数和地面小时降水,统计分析了云顶高度、云顶温度、云光学厚度和云粒子有效半径等4类云结构特征参数与地面降水的关系。主要结论有:随着云光学厚度的增加,降水概率呈增加趋势。云光学厚度比其他云参数对降水更具有指示意义,当云光学厚度大于20时,降水概率显著增大。双参数、多参数组合下,对地面是否出现降水的判断和识别要优于单个云参数的判别结果。4类云参数中,云光学厚度与降水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对降水强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云顶温度和云顶高度对降水强度的影响次之;云粒子有效半径与降水强度的关系不明显。地面降水时,当云光学厚度小于20或云光学厚度介于21-30、云顶温度大于-15℃时,出现小雨的概率最大;当云光学厚度介于21-30、云顶温度小于-15℃或云光学厚度大于30、云顶温度大于-30℃时,出现中雨的概率最大;当云光学厚度大于30、云顶温度小于-30℃时,出现大雨或暴雨的可能性最大。云光学厚度、云顶温度、云顶高度和云粒子有效半径等云结构特征参数组合使用,对判断降水概率和降水强度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特征参数 地面降水 光学厚度 相关性
下载PDF
晋北农牧交错带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7
7
作者 马雅丽 郭建平 赵俊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18-827,共10页
选取晋北农牧交错带1961—2016年19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以及1981—2016年5种粮食作物发育期观测资料,采用作物生产潜力逐级订正法,分析不同作物各级生产潜力分布特征,并基于各级生产潜力变化倾向率建立统计模型,分析辐射、气温、降... 选取晋北农牧交错带1961—2016年19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以及1981—2016年5种粮食作物发育期观测资料,采用作物生产潜力逐级订正法,分析不同作物各级生产潜力分布特征,并基于各级生产潜力变化倾向率建立统计模型,分析辐射、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变化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6年,晋北各作物光温生产潜力空间分布特征为:玉米、谷子、高粱和大豆东高西低,马铃薯空间分布差异较小;各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特征为:玉米、谷子和高粱东南高西北低,马铃薯东西高中部低,大豆空间分布差异较小;气候要素变化对不同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不同,辐射变化对5种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为负效应;气温变化对大部分地区喜温作物(玉米、大豆、谷子和高粱)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为正效应,对喜凉作物马铃薯的影响是负效应,气候变暖对改善晋北地区热量不足有利;降水变化是影响晋北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出现明显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降水减少对于东北部降水偏少地区的影响为负效应,而对于南部降水较多地区未表现负效应,降水基本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为适应当前气候变化,需加强高光合效率和抗旱作物品种的选育,合理密植,调整播期,优化农业布局,因地制宜地推广农业集雨灌溉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以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促进粮食作物稳产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气候生产潜力 气候变化 晋北农牧交错带 响应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情景下黄淮海冬麦区降水量及其适宜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申双和 褚荣浩 +2 位作者 吕厚荃 李萌 邵立瑛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4-464,共11页
采用双线性插值法将RegCM3模式模拟的A1B情景下该区域1951-2100年0.25°×0.25°的格点数据插值到各站点位置,然后利用黄淮海冬麦区1971-2000年83个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对其进行误差订正,再将情景数据分为1951-1980年、1981-2... 采用双线性插值法将RegCM3模式模拟的A1B情景下该区域1951-2100年0.25°×0.25°的格点数据插值到各站点位置,然后利用黄淮海冬麦区1971-2000年83个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对其进行误差订正,再将情景数据分为1951-1980年、1981-2010年、2011-2040年、2041-2070年和2071-2100年共5个阶段,计算各阶段冬小麦主要生育期降水量及其适宜度,并分析相应的时空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黄淮海冬麦区在暖湿化的气候情景下,冬小麦各主要生育期降水量和降水适宜度总体上呈现南方多北方少的分布特点,返青-拔节期降水量最少,抽穗-成熟期降水量最多,相应各主要生育期的降水适宜度表现为返青-拔节期和抽穗-成熟期较高、拔节-抽穗期较低的特点。分时段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时间推延,各主要生育期内降水适宜度与降水量基本呈正相位的变化关系,即降水量越大,适宜度也相应增大。返青-拔节期的降水量和降水适宜度均呈现北部增加、南部明显减少的趋势,拔节-抽穗期降水量和降水适宜度均呈减少-增加-减少-增加的波动变化趋势,抽穗-成熟期降水量和降水适宜度均呈先减少后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全生育期内降水量和降水适宜度均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未来全球气候变暖情景下,黄淮海冬麦区北部可以考虑根据实际情况小幅扩大种植规模;南部可以考虑保持现有种植规模或小幅减小种植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冬麦区 冬小麦 R e g C M 3 降水 降水适宜度
下载PDF
冬小麦籽粒品质评价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信志红 郭建平 +4 位作者 谭凯炎 刘凯文 杨荣光 张利华 孙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05-1217,共13页
选用南北方冬麦区主要推广品种作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分期播种试验方法,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对冬小麦籽粒性状和内在品质进行分析评价,利用线性相关、二次曲线相关和逐步回归等方法,选择影响显著的气象因子绘制品质响应曲线,构建冬... 选用南北方冬麦区主要推广品种作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分期播种试验方法,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对冬小麦籽粒性状和内在品质进行分析评价,利用线性相关、二次曲线相关和逐步回归等方法,选择影响显著的气象因子绘制品质响应曲线,构建冬小麦品质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各供试小麦品种均属中蛋白品种,其主要品质性状中,淀粉含量最高且变异程度最小,蛋白质含量次高变异程度居中,脂肪含量最低但变异程度最大;蛋白质、脂肪和产量区域差异显著,各品质含量地域分布总体呈北方较南方高而稳定的特点;蛋白质组分氨基酸品质可由3个主成分解释,一般非必需氨基酸谷氨酸含量最高,必需氨基酸蛋氨酸含量最低,北方麦区氨基酸品质优于南方麦区,表明北方气温日较差大更利于提高氨基酸含量;脂肪组分脂肪酸品质可由4个主成分解释,一般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含量最高,饱和脂肪酸十五碳一烯酸含量最低。温湿条件是影响冬小麦籽粒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可通过调整开花—成熟期气温日较差和降低土壤湿度的方式提高蛋白质或氨基酸品质,通过调节开花—成熟期最低气温和土壤湿度的方式提高脂肪或脂肪酸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南北方冬麦区 籽粒品质 氨基酸 脂肪酸 气象因子
下载PDF
RegCM3下1951-2100年江苏省热量资源及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 被引量:12
10
作者 褚荣浩 申双和 +3 位作者 吕厚荃 李萌 喻丽 沙修竹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79-785,共7页
为揭示气候变化情景下江苏省热量资源及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规律,本研究根据江苏省1971-2000年逐日站点气象数据以及RegCM3模式模拟输出的格点气象数据,从中提取江苏省气象资料,对RegCM3下1951-2100年江苏省热量资源及一季稻气候生... 为揭示气候变化情景下江苏省热量资源及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规律,本研究根据江苏省1971-2000年逐日站点气象数据以及RegCM3模式模拟输出的格点气象数据,从中提取江苏省气象资料,对RegCM3下1951-2100年江苏省热量资源及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显示:(1)江苏省热量资源总体呈现年≥10℃积温空间上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且随年份增加逐渐增加;一季稻适播期(≥10℃初日)空间上由西南向东北逐渐推迟,且随年份增加逐渐提前;一季稻生育期天数1951-2010年由东北向西南逐渐缩短,2011-2100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缩短。(2)随着热量资源的逐渐增加,江苏省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主要呈现出时间上低-高-低、空间上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的趋势,且苏南西南部一直为高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CM3 江苏省 热量资源 一季稻 气候生产潜力
下载PDF
1961-2010年中国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趋势与时空格局 被引量:12
11
作者 黄娟 申双和 +1 位作者 李新建 张文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40-244,共5页
根据甄选的中国529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观测资料,利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估算了全国年际参考作物蒸散量,探究了中国1961—201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趋势与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通过对中国参考... 根据甄选的中国529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观测资料,利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估算了全国年际参考作物蒸散量,探究了中国1961—201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趋势与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通过对中国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1961—201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先有下降趋势(1961—1993年),下降幅度不大,后又有缓慢的回升(1994—2010年),但总体呈下降趋势;(2)通过对各站近5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平均值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发现中国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明显大于东北地区和中部腹地;(3)中国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分布主要影响因素是风速和气温(气温影响范围广,风速影响程度大),也与中国地形复杂、面积广阔、经纬跨度大、各地气象条件差异导致作物蒸散能力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man-Monteith模型 参考作物蒸散量 变化趋势 时空格局
下载PDF
植物对降水截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2
作者 郭建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41-652,共12页
降水资源是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主要水分来源,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维持正常生长发育,降水不仅影响自然植物物种分布,也影响植物生产力。由于未考虑植物冠层对降水的截留作用,在水资源评估和农田水分平衡研究中往往高估降水作... 降水资源是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主要水分来源,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维持正常生长发育,降水不仅影响自然植物物种分布,也影响植物生产力。由于未考虑植物冠层对降水的截留作用,在水资源评估和农田水分平衡研究中往往高估降水作用,因此,讨论降水截留在水文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中均有重要意义。该文系统介绍降水截留的观测方法,包括间接测量法中各分量测定方法、直接测量法详细过程及应用各种方法需注意的问题;系统回顾有关森林和农作物对降水截留的研究成果;探讨在植物对降水截留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截留概念的理解不同导致截留测定结果差异显著,没有完善的方法导致测定结果准确性不足,植物种植密度不同导致截留差异,降水强度不同导致截留差异,风速、植物形态结构、叶片表面特性等因素也会影响降水截留的大小。降水过程中植物叶面蒸发问题、降雪的截留问题、风的影响、研究尺度、研究方法以及综合模拟模型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降水截留 降水资源评估
下载PDF
安徽省中季稻生育期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褚荣浩 申双和 +2 位作者 李萌 邵立瑛 高磊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6-512,共7页
根据安徽省1961-2013年常规气象资料和1980-2011年中稻产量资料,采用数理统计、Morlet小波分析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安徽省各等级高温热害发生时间分布、年际变化、周期性及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13年,安徽省... 根据安徽省1961-2013年常规气象资料和1980-2011年中稻产量资料,采用数理统计、Morlet小波分析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安徽省各等级高温热害发生时间分布、年际变化、周期性及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13年,安徽省中季稻生育期高温热害发生频次较高的时段主要集中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上旬,尤以8月上旬最高,轻、中、重级高温热害平均2.15a、3.81a、4.69a发生1次,且轻度热害发生次数最多;(2)53a来安徽中稻生育期内各级别高温热害发生频次均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其中80年代发生频次最少;(3)各级别高温热害发生次数均有显著的周期性震荡规律,存在48a、28a、12a的变化周期;(4)各级别高温热害发生频次空间分布总体呈南部偏多,并由西南部向周围递减的趋势,尤以安庆最为严重;(5)安徽中稻产量与高温热害频次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中季稻 高温热害 规律分析
下载PDF
土壤水分对冬小麦气孔导度及光合速率的影响与模拟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丽 申双和 +3 位作者 孙钢 李永秀 王晓东 刘瑞娜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6-673,共8页
为了更精确掌握水分在作物模型中的贡献,通过田间设置5种不同程度的水分控制试验,分别选择冬小麦抽穗期(2011年4月18日)和开花后期(5月5日)两个典型日,利用Li-6400光合作用仪测定冬小麦叶片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及其光响应过程,... 为了更精确掌握水分在作物模型中的贡献,通过田间设置5种不同程度的水分控制试验,分别选择冬小麦抽穗期(2011年4月18日)和开花后期(5月5日)两个典型日,利用Li-6400光合作用仪测定冬小麦叶片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及其光响应过程,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考虑土壤湿度因子,对气孔导度模型(Jarvis模型)和光合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进行修订,利用实测资料拟合得到各项参数,并分析其模拟效果。结果表明,气孔导度、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与土壤水分含量间呈正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越少,气孔导度、光合速率越小。加入土壤湿度因子的气孔导度和光合作用模型,两个指标均具有更好的模拟效果,实测值与模拟值之间的相关系数由修订前的0.907、0.769分别提高至0.967、0.987,实测值与模型回代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也由修订前的0.572、0.316分别提高至0.768、0.874,且均方差均显著降低。因此,土壤湿度对调节冬小麦叶片气孔导度和光合作用非常重要,在气孔导度模拟和光合作用模拟中不能忽略土壤湿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非直角双曲线模型 气孔导度 光合速率 光响应曲线
全文增补中
RCP4.5情景下中国人口对高温暴露度预估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蕾 黄大鹏 杨冰韵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238-2248,共11页
基于CMIP5的逐日最高温度模拟资料、GGI情景数据库逐年代人口数据,在RCP4.5情景下,以对应栅格高温日数与人口数量的乘积作为人口对高温的暴露度指标,通过多模式集合平均预估未来中国人口对不同强度高温的暴露度变化。结果表明:相比于基... 基于CMIP5的逐日最高温度模拟资料、GGI情景数据库逐年代人口数据,在RCP4.5情景下,以对应栅格高温日数与人口数量的乘积作为人口对高温的暴露度指标,通过多模式集合平均预估未来中国人口对不同强度高温的暴露度变化。结果表明:相比于基准时段(1981-2010年),中国人口对高温和强危害性高温的暴露度从2021-2040年开始明显增加,至2081-2100年暴露度分别增加了5.7倍和17.5倍;除了中国西部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部地区人群均受高温的影响,在21世纪中后期中东部大部人口对高温的暴露度超过10.0×106人?d;相比基准时段,随着年代的增长,中国人口对强危害性高温的暴露度在范围和强度上均有明显增加;2081-2100年,人口对高温和强危害性高温的暴露度增幅减缓。从气象地理区域上看,未来各时段人口对高温、强危害性高温的暴露度均有一定程度增加,但增加明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黄淮、江南和江淮地区,华南地区对强危害性高温的暴露度增幅较小。高温日数变化对全国人口对高温暴露度的变化所产生的作用最明显。多模式集合的预估结果可以为防控未来高温风险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P4.5 人口 高温日数 暴露度
原文传递
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共极化差分相移资料的滤波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赵川鸿 周筠珺 +3 位作者 肖辉 赵鹏国 张晓玲 胡天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5-296,共12页
为了提高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的共极化差分相移Ψ_C质量,利用714XDP-A型车载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在北京顺义的探测资料,构造了一个综合滤波方法。将其应用于滤波处理,得到结果:(1)综合小波去噪滤波方法在滤波处理及差分传播相移... 为了提高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的共极化差分相移Ψ_C质量,利用714XDP-A型车载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在北京顺义的探测资料,构造了一个综合滤波方法。将其应用于滤波处理,得到结果:(1)综合小波去噪滤波方法在滤波处理及差分传播相移率K_(DP)的估算方面相较于中值滤波、综合滑动平均、综合卡尔曼滤波及综合有限脉冲响应(FIR)滤波都是最优秀的,其能较好地保留原始Ψ_C平均趋势及细节特征(偏差基本在±2°可信范围内,部分区域由于对原始Ψ_C细节特征的保留会略有超出),避免探测误差零值对滤波产生的影响(误差零值订正值回归平均趋势水平,偏差在±2°可信范围内),对原始Ψ_C距离廓线的平滑程度达到了94%~97%[平滑了超出±1.5°Gate^(-1)(Gate表示雷达距离库)的波动,对±1.5°Gate^(-1)内波动保留];(2)估算的K_(DP)整体在±5°km^(-1)边界阈值内,避免了探测误差零值、环境噪声和δ对K_(DP)估算产生的误差影响,K_(DP)对较强降水指示明显(在回波强度30 dBZ≤Z_H<37 dBZ的层积云降水中K_(DP)普遍大于0.25°km^(-1),峰值可达到4.3°km^(-1);在回波强度30 dBZ≤Z_H<50 dBZ的积雨云降水中K_(DP)普遍大于0.1°km^(-1),峰值可达到1.95°km^(-1))。本文工作对于降水估测和水成物粒子识别有着改善效果,这对雷暴天气预警预报具备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极化差分相移 滤波 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江苏省水稻生产的综合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被引量:10
17
作者 邵立瑛 申双和 +1 位作者 高磊 褚荣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2期232-239,共8页
选用江苏省72个县市1951~2010年的水稻产量资料,利用五年直线滑动平均法分离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以减产率大于5%作为受灾的界限,统计各县市灾害发生的频次,采用小波分析法分析其周期规律;通过灾年平均减产率、变异系数、风险指数和... 选用江苏省72个县市1951~2010年的水稻产量资料,利用五年直线滑动平均法分离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以减产率大于5%作为受灾的界限,统计各县市灾害发生的频次,采用小波分析法分析其周期规律;通过灾年平均减产率、变异系数、风险指数和抗灾性能四个因素,构成综合风险评估模型,根据评估模型计算灾害风险度,对江苏省地区水稻生产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并对结果进行检验。研究表明:①江苏省地区水稻产量的年代变化主要1951~1963年,1972~1986年以及1997~2005年,其余时间段产量波动较为平缓;②1951~2010年水稻受灾频次存在8年、16年、28年、32年、53年、58年时间尺度的显著周期性变化,以28年、32年为周期的震荡最强,是水稻受灾频次的第一主周期;③水稻综合风险度基本沿西北-东南分布,北部高于南部。获得了各种农业气象灾害综合影响下江苏省水稻生产的风险水平,可以为未来农业生产中水稻栽培管理、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水稻 农业气象灾害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基于极值理论的广东省台风灾害损失分布及其金融对策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吴亚玲 姜珊 +1 位作者 吴先华 周蕾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1期126-131,220,共7页
广东省是我国台风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巨灾带来的潜在风险显著提升。该文尝试采用基于极值理论的POT模型拟合广东省历年台风灾害的经济损失,分析巨灾损失的厚尾特征,并设计了一种台风巨灾债券。最后从金融角度提出相... 广东省是我国台风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巨灾带来的潜在风险显著提升。该文尝试采用基于极值理论的POT模型拟合广东省历年台风灾害的经济损失,分析巨灾损失的厚尾特征,并设计了一种台风巨灾债券。最后从金融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值理论 POT模型 台风灾害 损失分布 金融对策 广东
下载PDF
近36年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资源利用率评估 被引量:9
19
作者 马雅丽 郭建平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8年第2期1-10,共10页
应用1981—2016年中国东北三省170个气象台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和5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春玉米发育期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组合权重赋权法,对农业气候资源适宜指数模型进行了改进,分析了东北地区春玉米气... 应用1981—2016年中国东北三省170个气象台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和5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春玉米发育期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组合权重赋权法,对农业气候资源适宜指数模型进行了改进,分析了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资源利用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春玉米不同发育阶段的气候资源利用率从大到小排序是,抽雄-成熟期的>出苗-拔节期的>拔节-抽雄期的>播种-出苗期的。从空间分布看,气候资源利用率在播种-出苗期吉林东部的长白山区的最低,热量不足是主要影响因素;出苗-拔节期大兴安岭东部、黑龙江北部和吉林东部长白山区利用率较低,其余大部利用率较高,水分是主要限制因子;拔节-抽雄期吉林和辽宁东部的长白山区的最低;抽雄-成熟期大部分地区利用率较高,且从北到南呈明显递增趋势,黑龙江后期热量不足可能对玉米成熟不利。从时间演变看,播种-出苗期各省利用率在2010年之前增高,之后开始下降,其他发育阶段黑龙江的年代际波动较大,吉林和辽宁的年波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春玉米 气候资源利用率
下载PDF
典型高温年分期播种冬小麦生育及产量性状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信志红 郭建平 谭凯炎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01-610,共10页
在2016/2017年度自然高温年景下进行冬小麦分期播种实验,以适期晚播以来冬小麦多年平均播期(10月10日)为对照,设早播10d(E10)、迟播10d(L10)、迟播20d(L20)处理。通过方差分析、卡方检验、最小显著性差异和Logistic方程模拟等方法,对分... 在2016/2017年度自然高温年景下进行冬小麦分期播种实验,以适期晚播以来冬小麦多年平均播期(10月10日)为对照,设早播10d(E10)、迟播10d(L10)、迟播20d(L20)处理。通过方差分析、卡方检验、最小显著性差异和Logistic方程模拟等方法,对分期播种冬小麦发育期、生长量及产量因素等进行差异性分析,探究冬小麦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适播期及其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处理的冬小麦冬前各发育期差异较大,越冬后随着气温升高,各播期冬小麦发育进程趋于一致;随着播期推迟,冬前积温递减趋势明显,冬小麦株高、绿叶面积和植株密度等生长要素均呈明显降低或减小趋势,冬小麦结实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亦呈极显著减少趋势,各播期穗粒数则差异不显著;不同播期冬小麦千粒重差异极显著,其中早播10d处理极显著低于对照,迟播冬小麦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对照处理冬小麦产量最高;不同播期处理冬小麦灌浆过程均符合Logistic生长规律,对照籽粒渐增期持续时间长于其它处理,利于冬小麦增加籽粒"库容",籽粒快增期灌浆速率快,利于提高粒重;随着播期的推迟,灌浆速率和持续时间的变化无明显规律,对照处理冬小麦灌浆过程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冬小麦 灌浆过程 Logistic曲线 不同播期 产量差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