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穴位联合经阴道电刺激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气滞血瘀型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陆黎娟 方晓慧 +4 位作者 夏亲华 王璟 吴隽 刘迎 宋清霞 《河北中医》 2023年第12期2053-2057,2062,共6页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联合经阴道电刺激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SPID-CPP)气滞血瘀型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0例SPID-CPP气滞血瘀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予妇炎舒胶囊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联合经阴道电刺激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SPID-CPP)气滞血瘀型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0例SPID-CPP气滞血瘀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予妇炎舒胶囊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经皮穴位联合经阴道电刺激治疗,2组均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盆腔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55/60),对照组总有效率68.33%(41/6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疼痛VAS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疼痛VAS低于对照组(P<0.05),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SF-36中8个维度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8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子宫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卵巢动脉PSV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I)、卵巢动脉PI、卵巢动脉RI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子宫动脉PSV、卵巢动脉PSV均高于对照组(P<0.05),子宫动脉PI、卵巢动脉PI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白细胞介素2(IL-2)、IL-10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TNF-α低于对照组(P<0.05),IL-2、IL-10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联合经阴道电刺激治疗SPID-CPP气滞血瘀型,能改善患者慢性盆腔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盆腔血淤微环境,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炎性疾病 疼痛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
下载PDF
针刺配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效果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高原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 CAS 2019年第4期149-150,共2页
目的研究针刺与玉屏风散加减联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过敏性鼻炎患者(60例),选择时间为2018.1.22-2018.12.23,通过动态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选择例数分为2组,30例/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针刺配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比较临床... 目的研究针刺与玉屏风散加减联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过敏性鼻炎患者(60例),选择时间为2018.1.22-2018.12.23,通过动态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选择例数分为2组,30例/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针刺配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比较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显效例数(20例)高于对照组,喷嚏(0.71±0.02分)、鼻痒(0.65±0.02分)、鼻塞(0.75±0.06分)、流涕(0.70±0.01分)等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与玉屏风散加减联合治疗过敏性鼻炎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玉屏风散加减 过敏性鼻炎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加味结合针刺开音1号穴治疗慢性喉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璟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年第9期1043-1044,共2页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味结合针刺开音1号穴治疗慢性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组加用针刺开音1号穴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味结合针刺开音1号穴治疗慢性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组加用针刺开音1号穴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味结合针刺开音1号穴治疗慢性喉炎可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喉炎 补阳还五汤加味 开音1号穴
下载PDF
吴门医派络病理论在耳鼻咽喉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举隅
4
作者 史绍鹏 王璟 熊明炤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年第8期1035-1035,共1页
在漫长的中医发展历史中,涌现了众多的地域性医学流派,其中较为著名并流传至今的有孟河医派、新安医派、岭南医派以及吴门医派等,其中吴门医派便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性中医流派[1]。吴门医派起源于元末明初,发展于明代,在清代达... 在漫长的中医发展历史中,涌现了众多的地域性医学流派,其中较为著名并流传至今的有孟河医派、新安医派、岭南医派以及吴门医派等,其中吴门医派便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性中医流派[1]。吴门医派起源于元末明初,发展于明代,在清代达到鼎盛,以苏州地区为核心,历史上涌现了包括吴有性、叶天士、薛生白、尤在泾在内大量的著名医家,不但对经典学术进行了传承和发扬,也提出了很多至今仍为临床受用的学术思想体系,除了最具代表性的温病学说和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还有络病理论,以及胃阴学说等,都在现代临床中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2]。因此,便有了“吴中医学甲天下”,“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等美誉[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病理论 耳鼻咽喉科疾病 治疗 中医流派 著名医家 学术思想 医学流派 孟河医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