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瘀法对抗生素诱导内毒素释放所致免疫功能障碍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志军 孙鑫 陈伟 《江苏中医药》 CAS 2014年第3期36-37,共2页
目的:观察化瘀中药大黄丹参煎剂对抗生素诱导的内毒素释放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内毒素所致免疫功能障碍的调节作用。方法:将重症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肺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头孢他啶常规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目的:观察化瘀中药大黄丹参煎剂对抗生素诱导的内毒素释放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内毒素所致免疫功能障碍的调节作用。方法:将重症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肺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头孢他啶常规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黄丹参煎剂。分别于治疗前、治疗7天时测定内毒素、细胞免疫功能(CD4、CD4/CD8)、TNF-α、IL-1、IL-6、CRP水平,并记录APACHEII评分。结果:治疗组内毒素、TNF-a、IL-1β、IL-6水平低于对照组,CD4水平和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结论:化瘀法可通过减少抗生素诱导的内毒素释放,清除相关细胞因子而对内毒素所致免疫功能障碍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化瘀 大黄丹参煎剂 中西医结合疗法 内毒素 免疫功能 免疫相关细胞因子
下载PDF
跟骨撬拨加简易支架外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渊 《光明中医》 2011年第1期67-69,共3页
目的探讨跟骨撬拨加简易支架外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型和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34例跟骨骨折患者,设立第一组(跟骨撬拨加简易支架外固定术治疗组)和第二组(常规跟骨撬拨组),通过6月~2年的随访,评价术后康复情况,结果以SPSS1... 目的探讨跟骨撬拨加简易支架外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型和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34例跟骨骨折患者,设立第一组(跟骨撬拨加简易支架外固定术治疗组)和第二组(常规跟骨撬拨组),通过6月~2年的随访,评价术后康复情况,结果以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跟骨撬拨加简易支架外固定术治疗组患者功能优于常规跟骨撬拨组患者(P<0.05)。结论跟骨撬拨加简易支架外固定术较常规跟骨撬拨治疗SandersⅡ型和Ⅲ型跟骨骨折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跟骨撬拨 支架外固定 中医骨伤科学
下载PDF
泡脚方联合口服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金艺璇 吴卫明 +2 位作者 钱玲玲 陈晓 韩佳妮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9期1675-1679,共5页
目的研究泡脚方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熟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80例2型糖尿病DP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甲钴... 目的研究泡脚方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熟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80例2型糖尿病DP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甲钴胺治疗,治疗组采用泡脚方联合甲钴胺进行治疗,总疗程60 d。疗程结束后统计分析治疗前后两组临床总疗效、神经症状发生情况、神经传导速度,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个月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65.0%(26/40),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37/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正中神经MNCV、SNCV,腓总神经MNCV、SNCV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正中神经MNCV、SNCV,腓总神经MNCV、SNC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与红细胞积压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与红细胞积压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泡脚方联合甲钴胺治疗可提高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总疗效,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四肢疼痛、发凉等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脚方 2型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甲钴胺 神经症状 神经传导速度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基于浮筏撬拨技术的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术式设计及运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沈影超 王强 +3 位作者 蒋晓伟 陆苇 周烨 殷丽梅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0年第2期184-188,共5页
目的对于移位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设计规范程式化的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术式,探索新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共4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7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63.5岁。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 目的对于移位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设计规范程式化的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术式,探索新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共4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7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63.5岁。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23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龄58~80岁,平均年龄63.2岁。对照组患者25例,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57~81岁,平均年龄63.8岁。治疗组借助浮筏撬拨技术复位、围旋前方肌双窗口技术暴露和"鱼簖"技术定位实现接骨板掌侧内固定术;对照组使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腕关节功能。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缩短[(39.12±3.04) min vs(46.52±3.53) min;t=1.762,P <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腕关节功能减损值为8.9°,对照组腕关节功能减损值为12.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2,P <0.05)。结论基于浮筏撬拨技术的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术式可以实现程式化,缩短手术时间,维护腕部和前臂旋转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筏撬拨 桡骨远端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