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硝基苯磺酸结肠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76
1
作者 王皓 欧阳钦 胡仁伟 《胃肠病学》 2001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建立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结肠炎动物模型,探讨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方法:每只实验组大鼠用0.85 ml含30 mg TNBS的50%乙醇灌肠1次诱发远端结肠炎,对照组大鼠仅以50%乙醇或TNB... 目的:建立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结肠炎动物模型,探讨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方法:每只实验组大鼠用0.85 ml含30 mg TNBS的50%乙醇灌肠1次诱发远端结肠炎,对照组大鼠仅以50%乙醇或TNBS盐水溶液灌肠。观察结肠大体形态和组织学改变,并检测肠粘膜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灌肠后第1~3周,实验组大鼠远端结肠表现为充血、水肿及溃疡形成,组织学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第4~8周,溃疡逐渐愈合,组织学表现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组织MPO活性于TNBS/乙醇灌肠后第1天即开始升高,持续3周,第4周起明显降低。对照组大鼠结肠大体形态、组织学改变及MPO活性在第1周即恢复正常。结论:TNBS/乙醇诱导大鼠远端结肠炎是一种较理想的IBD动物模型,可作为研究IBD发病机制及评估药物疗效的有益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硝基苯磺酸 大鼠 SPRAGUE-DAWLEY 结肠炎 动物模型 TNBS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对比分析 被引量:45
2
作者 白顺滟 肖思洁 +3 位作者 吴俊超 张涛 郑知强 魏娜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73-877,共5页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该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的6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两组病灶整...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该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的6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两组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为93.5%(29/31),治愈性切除率为77.4%(24/31),均高于EMR组的50.0%(18/36)及41.6%(15/36),差异有显著性(〈0.05)。ESD组局部复发率为3.2%(1/31),低于EMR组[19.4%(7/36)],差异有显著性(〈0.05)。平均手术时间ESD组为(59.3±16.8)min,长于EMR组([31.7±17.8)min(]〈0.05)。术中穿孔率ESD组高于EMR组,发生率分别为3.2%(1/31)和0.0%(0/36),但差异无显著性。术中出血发生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发生率分别为9.6%(3/31)及11.1%(4/36)。结论 与EMR相比,ESD病灶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早期胃癌
下载PDF
内镜活组织检查对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1
3
作者 甘华田 欧阳钦 +2 位作者 邱春华 步宏 李蜀华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1年第2期103-104,共2页
关键词 克罗恩病 CD 内窥镜 诊断 活组织检查
原文传递
肝性脑病使用白醋灌肠的方法探讨 被引量:16
4
作者 邹晓琴 邓华琼 邹利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43-544,共2页
关键词 肝性脑病 白醋灌肠 方法
下载PDF
肝纤维化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整合素α_6β_1及粘着斑激酶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9
5
作者 刘小菁 傅华 +3 位作者 杨丽 黄明慧 肖文君 王一平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6期349-351,共3页
目的 研究正常及肝纤维化时大鼠肝窦内皮细胞(SEC)表面层粘连蛋白(LN)的整台素受体α6β1及粘着斑激酶(FAK)的变化。方法 用胶原酶原位灌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正常及四氯化碳(CCl4)实验性... 目的 研究正常及肝纤维化时大鼠肝窦内皮细胞(SEC)表面层粘连蛋白(LN)的整台素受体α6β1及粘着斑激酶(FAK)的变化。方法 用胶原酶原位灌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正常及四氯化碳(CCl4)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的SEC,并进行体外培养。采用细胞-ELISA和免疫沉淀-蛋白质酪氨酸激酶活性测定的方法,分别观察SEC细胞表面整合素α6β1表达及FAK活性的变化。结果 正常大鼠SEC细胞表面几乎不表达整合素α6β1;在肝纤维化时SEC细胞表面α6β1蛋白表达却明显增加(P<0.05),且细胞中FAK活性明显增高(P<0.05)。结论 在肝纤维化时SEC细胞表面整合素α6β1的表达及FAK活性明显增高,可能在SEC的形态及功能改变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肝窦内皮细胞 整合素 粘着斑激酶 大鼠
原文传递
胃食管反流病的胃排空功能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林 杨晓川 +2 位作者 匡安仁 李力霞 欧阳钦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72-174,共3页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 (GERD)胃液体、固体排空情况及与pH值监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15例GERD患者分别进行胃镜检查、2 4h食管pH值监测和放射性核素胃排空功能测定 ,与对照组液体和固体胃排空率、胃半排空时间进行比较 ,分析GERD患...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 (GERD)胃液体、固体排空情况及与pH值监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15例GERD患者分别进行胃镜检查、2 4h食管pH值监测和放射性核素胃排空功能测定 ,与对照组液体和固体胃排空率、胃半排空时间进行比较 ,分析GERD患者液体、固体排空率与食管炎及 2 4hpH值监测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GERD组液体胃排空率在 15、30min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 ,固体胃排空率在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GERD患者液体半排空时间与pH值监测总积分无相关性 (r=0 0 6 1,P >0 0 5 ) ;固体半排空时间与pH值监测总积分呈直线相关 (r=0 6 43,P <0 0 5 )。结论 GERD患者存在胃液体、固体排空延迟。固体半排空时间与pH值总积分呈直线相关。胃排空延迟可能是GERD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胃排空 放射性核素显像 PH值监测
下载PDF
TGFβ_1对人血管内皮细胞整合素β_3及粘着斑激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傅华 刘小菁 +2 位作者 杨丽 强鸥 黄明慧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 β1 ( TGFβ1 )对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整合素 β3 表达及粘着斑激酶 ( 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细胞 - EL ISA和免疫沉淀 -蛋白质酪氨酸激酶活性测定法。结果  1ng/ m l、5 ng/...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 β1 ( TGFβ1 )对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整合素 β3 表达及粘着斑激酶 ( 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细胞 - EL ISA和免疫沉淀 -蛋白质酪氨酸激酶活性测定法。结果  1ng/ m l、5 ng/ ml及 10 ng/ ml浓度的 TGFβ1 分别作用于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 ( ECV30 4) 6、2 4和 48小时后 ,其细胞表面整合素 β3 蛋白的表达均增加 ( P<0 .0 5 ) ,且呈剂量依赖性。 5 ng/ m l和 10 ng/ m l的 TGFβ1 作用于培养的 ECV30 46小时和 2 4小时后 ,细胞中 FAK活性明显增高 ( P<0 .0 5 )。结论  TGFβ1 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整合素 β3 的表达和 FAK活性增高 ,可能是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之间粘附功能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 整合素Β3 粘着斑激酶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结肠粘膜活检标本中固有层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及表型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小方 欧阳钦 +3 位作者 黄丽彬 马洪升 胡仁伟 张燕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116-118,共3页
为改进从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固有层单个核细胞的方法 ,并行初步表型分析 ,从 8例溃疡性结肠炎、5例正常人和 2 2例大肠癌患者各取 1 0块结肠粘膜进行活检 ,比较消化分离各因素对细胞产量的影响 ,并以双色荧光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各... 为改进从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固有层单个核细胞的方法 ,并行初步表型分析 ,从 8例溃疡性结肠炎、5例正常人和 2 2例大肠癌患者各取 1 0块结肠粘膜进行活检 ,比较消化分离各因素对细胞产量的影响 ,并以双色荧光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各亚群的变化。结果显示 :溃疡性结肠炎组固有层单个核细胞产量达 1 0 6 个 ,为正常人组及大肠癌组的 2倍 ,各组细胞活力均 >95 % ;其中 T、B细胞百分比在三组间无统计学上的差异 ,而溃疡性结肠炎组 CD3+ CD4+ 、CD3+ CD8+ T细胞百分比与后两组比较则有显著不同 (P<0 .0 1 )。本研究结果提示 ,从活检标本中可分离出足够数量的固有层单个核细胞进行表型或功能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有层 单个核细胞 溃疡性结肠炎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粉防己碱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吴浩 张正 +2 位作者 杨锦林 雷松 魏于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0年第19期1853-1855,共3页
目的 :观察粉防己碱对人结肠癌细胞 H T2 9增殖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变化 ,并测定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水平 ;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2~ 10 μg/m L 的粉防己碱 (Tet)能明显抑制... 目的 :观察粉防己碱对人结肠癌细胞 H T2 9增殖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变化 ,并测定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水平 ;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2~ 10 μg/m L 的粉防己碱 (Tet)能明显抑制 HT2 9细胞的增殖 (P<0 .0 5 ) ,其半数抑制浓度 (IC5 0 )约为 8μg/m L。 8μg/m L 的 Tet可以使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 (〔Ca2 +〕i)水平明显降低 (P<0 .0 1)。不同浓度的 Tet可使 HT2 9细胞 C1 期或 G2 + M期明显增加 ,S期细胞明显减少 (P<0 .0 1)。结论 :粉防己碱通过抑制钙离子信号传递途径 ,使细胞周期进行受阻 ,可能是其抑制 HT2 9细胞增殖的一个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防己碱 人结肠癌细胞株 细胞增殖 治疗
下载PDF
24小时食管pH监测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诊断价值——与核素法及内镜诊断的比较 被引量:7
10
作者 贾道全 欧阳钦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1年第1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诊断 食管PH值 GERD 核素法 内窥镜
原文传递
炎症性肠病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7
11
作者 欧阳钦 《胃肠病学》 2001年第1期3-4,共2页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IBD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一平 谢艳 +1 位作者 杨锦林 甘涛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8-219,共2页
目的 :对比观察国产新药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和奥美拉唑粉针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采用临床多中心随机单盲对照法。结果 :两组在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方面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副作用发生率分别为 2 1... 目的 :对比观察国产新药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和奥美拉唑粉针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采用临床多中心随机单盲对照法。结果 :两组在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方面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副作用发生率分别为 2 1.9%和 2 9.2 % (P >0 .0 5 ) ,均无因药物不良反应中断治疗的患者。结论 :泮托拉唑钠和奥美拉唑疗效相当 ,不良反应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泮托拉唑钠 奥美拉唑 上消化道出血 药物疗法
下载PDF
环氧合酶-2选择性抑制剂对大肠腺瘤细胞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6
13
作者 邱春华 欧阳钦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77-380,W001,共5页
目的 探索散发性大肠腺瘤细胞的原代培养 ;探讨环氧合酶 (COX) 2选择性抑制剂对大肠肿瘤防治的作用机制。方法 从人大肠腺瘤中分离培养上皮细胞 ;检测COX 2选择性抑制剂NS 398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和大肠肿瘤中COX 2蛋白的表达。结果 ... 目的 探索散发性大肠腺瘤细胞的原代培养 ;探讨环氧合酶 (COX) 2选择性抑制剂对大肠肿瘤防治的作用机制。方法 从人大肠腺瘤中分离培养上皮细胞 ;检测COX 2选择性抑制剂NS 398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和大肠肿瘤中COX 2蛋白的表达。结果 取得大肠腺瘤 30枚 ,培养成功 2 3枚 ;NS 398对腺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及剂量依存性 ;在大肠肿瘤中 ,COX 2蛋白表达显著增加 ,分别为 83 1%和 80 0 %。结论 避免污染、恰当的消化时间、合适的细胞数和成纤维细胞的去除 ,是大肠腺瘤细胞原代培养成功的关键 ;NS 398对细胞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CO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细胞 大肠 NS-398 环氧合酶-2 大肠腺瘤
原文传递
大黄对烧伤模型小鼠疗效及其机理的探讨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兴兰 贾成瑶 +1 位作者 陈晓理 吴浩 《华西医学》 CAS 1999年第3期279-280,共2页
本文旨在研究大黄对烧伤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 2 6只Balb/c小鼠 ,制成烧伤模型 ,随机分成大黄汤剂治疗组和对照组。专人盲法测定肠道灌洗液中总蛋白和球蛋白 (G) ,同时送小肠病理学检查。结果发现 :①治疗组小鼠存活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 ... 本文旨在研究大黄对烧伤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 2 6只Balb/c小鼠 ,制成烧伤模型 ,随机分成大黄汤剂治疗组和对照组。专人盲法测定肠道灌洗液中总蛋白和球蛋白 (G) ,同时送小肠病理学检查。结果发现 :①治疗组小鼠存活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 ;②病理显示对照组 ,小肠绒毛变平 ,有破损现象 ,而用了大黄的小鼠肠粘膜也有破损 ,但可见更多的完整的肠绒毛存在 ,且肠绒毛较对照组高 ;③治疗组小鼠肠道灌洗液中 ,总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均数分别为 3 72g/L和 1 5 7g/L (P <0 0 5 )及 4 12g/L和 2 13g/L (P <0 0 5 )。提示严重烧伤可导致肠粘膜屏障损害。而大黄有促肠道球蛋白分泌作用 ,及减轻肠道形态学改变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烧伤 球蛋白 中医药疗法 小鼠
下载PDF
腹膜假粘液瘤诊治中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尚志 姚先莹 杨开宇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597-598,共2页
关键词 腹膜假粘液瘤 腹膜肿瘤 分类 诊断 CT 治疗
原文传递
胃结核病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颖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21-322,共2页
关键词 胃结核 钡餐 胃镜
下载PDF
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相关知识教育的探讨 被引量:7
17
作者 舒泽蓉 《现代护理》 2001年第12期68-69,共2页
本文调查了 35 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对幽门螺杆菌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 ,结果 96 .6 %的患者缺乏相关知识。提出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应加强四个方面的知识教育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传播方式、服药指导及复查的时间与条件。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健康教育 护理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血中抗炎症细胞因子的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晓理 黄兴兰 +2 位作者 吴浩 吴晓娟 汤宇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0年第6期354-356,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时血中抗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 10 (IL 10 )和转化细胞生长因子 β(TGF β)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实验用SD大鼠 ,分为正常对照组 (n=6 )和胰腺炎组 (n=2 0 ) ,后者采用开腹胰管注射 5 %牛磺胆酸钠(1.0ml/kg)诱导急...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时血中抗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 10 (IL 10 )和转化细胞生长因子 β(TGF β)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实验用SD大鼠 ,分为正常对照组 (n=6 )和胰腺炎组 (n=2 0 ) ,后者采用开腹胰管注射 5 %牛磺胆酸钠(1.0ml/kg)诱导急性胰腺炎。分别于术后 2小时 (n=6 )、6小时 ((n=6 )和 2 4小时 (n=8)处死动物 ,抽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血中IL 10和TGF β及胰淀粉酶和胰腺湿重。 结果 对照组动物血IL 10为 32 .0 5± 14 .87pg/ml;TGF β为6 6 .40± 13 .2 0 pg/ml。胰腺炎后血IL 10和TGF β均升高 ,IL 10在 2、6、2 4小时时段分别为 36 .2 5± 9.76pg/ml、37.75± 6 .5 4pg/ml和 6 8.13± 19.90 pg/ml;TGF β在 2、6、2 4小时分别为 6 4.5 8± 10 .5 6pg/ml、72 .87± 18.34pg/ml和 10 3 .77± 2 8.95pg/ml。胰腺炎后 2 4小时血IL 10和TGF β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急性胰腺炎时血中抗炎症细胞因子升高 ,并可能和胰腺炎后期的免疫抑制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细胞因子 白介素-10 转化生长因子Β
下载PDF
胶体金免疫渗滤法快速检测幽门螺杆菌血清抗体的研究和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瑞淑 周蕊 +2 位作者 鲁波 邹天然 邱东川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5-86,共2页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检测胃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抗体的新型血清学诊断方法。方法 用胶体金标记技术与渗滤法相结合 ,建立了快速胶体金免疫渗滤法 (DIGFA) ,与ELISA对比检测 145份H .py lori感染血清 ,并与病理学检查...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检测胃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抗体的新型血清学诊断方法。方法 用胶体金标记技术与渗滤法相结合 ,建立了快速胶体金免疫渗滤法 (DIGFA) ,与ELISA对比检测 145份H .py lori感染血清 ,并与病理学检查对比检测 10 8份H .pylori血清。做阻断试验和IgG标准品最小蛋白含量的检出观察 ,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做了分析并调查了 2 16例不同年龄组的人群感染率。结果 本法与ELISA相比 ,两者符合率为 95 1% ;与病理组织染色检查比较 ,两者符合率为 88 8%。DIGFA可检出IgG标准品的最小蛋白量为10 μg·mL-1,阻断试验证明该法检出的确为H .pylori特异抗体。流行病学调查人群感染率为 42 5 %。结论 DIGFA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和对消化不良病人的初筛检查 ,并适用于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葡萄球菌A蛋白 胶体金免疫渗滤法 血清抗体
原文传递
溃疡性结肠炎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温忠慧 温忠智 +1 位作者 欧阳钦 胡仁伟 《华西医学》 CAS 2001年第4期456-457,共2页
目的 :为了更好地开展溃疡性结肠炎 (UC)的临床研究 ,建立UC数据库系统。方法 :采用微软Ac cess数据库标准 ,VisualBasic语言编程。结果 :数据库包含病员表和病情表 ,分别记录个人基本信息和每次就诊的具体数据。两表通过“主键”——... 目的 :为了更好地开展溃疡性结肠炎 (UC)的临床研究 ,建立UC数据库系统。方法 :采用微软Ac cess数据库标准 ,VisualBasic语言编程。结果 :数据库包含病员表和病情表 ,分别记录个人基本信息和每次就诊的具体数据。两表通过“主键”———病人姓名相连。主窗口左部显示病员基本情况 ,右为该病人的历次病历。另外可按表格的方式浏览数据 ,方便地进行各种统计、查询、筛选、排序、作图。数据输入方便。数据库界面完全Win98风格 ,并配置了自动安装程序。至 2 0 0 0年 6月 30日 ,已建立了 376人 6 34次的病情记录 ,并对病人进行了按需随访。结论 :通过数据库积累资料 ,简单快捷 ,资料集中 ,不易遗失 ,便于随时统计、总结、积累经验 ,值得推广。具有再开发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数据库 UC数据库 病员表 病情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