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渡濑氏鼠耳蝠种名订正 被引量:13
1
作者 党飞红 余文华 +7 位作者 王晓云 郭伟健 庄卓升 梅廷媛 张秋萍 李锋 李玉春 吴毅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3,共7页
金黄鼠耳蝠Myotis formosus与渡濑氏鼠耳蝠M.rufoniger在物种识别及学名和中文名使用上一直混乱。以广东和江西采集的部分鼠耳蝠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厘定。结果显示,所采集的标本应为"渡濑... 金黄鼠耳蝠Myotis formosus与渡濑氏鼠耳蝠M.rufoniger在物种识别及学名和中文名使用上一直混乱。以广东和江西采集的部分鼠耳蝠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厘定。结果显示,所采集的标本应为"渡濑氏鼠耳蝠",其形态特征却与国内文献中的"绯鼠耳蝠"(学名错用为M.formosus)形态描述相符合,结合历史文献,可确定国内鉴定的"绯鼠耳蝠"应为渡濑氏鼠耳蝠,国内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而近似种金黄鼠耳蝠仅在台湾和江西有分布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渡濑氏鼠耳蝠 金黄鼠耳蝠 分类
下载PDF
水甫管鼻蝠在模式产地外的发现--广东和江西省新纪录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晓云 张秋萍 +7 位作者 郭伟健 李锋 陈柏承 徐忠鲜 王英永 吴毅 余文华 李玉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8-122,共5页
管鼻蝠(Murina)隶属于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为森林性小型蝙蝠,遍布整个亚洲大陆,从巴基斯坦东北部到西伯利亚、韩国、日本直至澳大利亚南部(Corbet and Hill,1992)。Simmons(2005)记录世界上管鼻蝠属... 管鼻蝠(Murina)隶属于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为森林性小型蝙蝠,遍布整个亚洲大陆,从巴基斯坦东北部到西伯利亚、韩国、日本直至澳大利亚南部(Corbet and Hill,1992)。Simmons(2005)记录世界上管鼻蝠属有17种,之后陆续发表了17个管鼻蝠新种(或亚种提升为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水甫管鼻蝠 广东省 江西省 新纪录
下载PDF
毛翼管鼻蝠性二型特征及其在湖北和浙江的分布新纪录 被引量:7
3
作者 岳阳 胡宜峰 +4 位作者 雷博宇 吴毅 吴华 刘宝权 余文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2-154,共13页
哺乳动物的性别二态性(Sexual dimorphism)是动物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常表现为雄性个体大于雌性个体,而在蝙蝠中则表现出雌性个体体型大于雄性的偏雌性二型现象,其具体的驱动机制仍未明确。本文对采集于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海南、湖... 哺乳动物的性别二态性(Sexual dimorphism)是动物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常表现为雄性个体大于雌性个体,而在蝙蝠中则表现出雌性个体体型大于雄性的偏雌性二型现象,其具体的驱动机制仍未明确。本文对采集于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海南、湖北和浙江的32只毛翼管鼻蝠(Harpiocephalus harpia)进行头骨与翼型在两性特征上的多元统计分析,尝试探讨其性二型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毛翼管鼻蝠雌雄在头骨中与牙齿及咀嚼力相关的区域存在明显分化,而翼型(含翼指标和翼面积)在整体和局部特征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该结果提示雌雄可能存在食性上的分化,更倾向于"资源竞争假说"而非"大母蝠优势假说"。本研究于2017年7~10月分别在湖北(3雄,2雌)和浙江(2雄,5雌)采集12只毛翼管鼻蝠,为二省翼手目分布新纪录,该发现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翼手目分布信息。上述标本保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翼管鼻蝠 性二型 资源竞争 新纪录
下载PDF
毛翼管鼻蝠在广西和江西分布新纪录及其性二型现象 被引量:7
4
作者 陈柏承 余文华 +8 位作者 吴毅 李锋 徐忠鲜 张秋萍 原田正史 本川雅治 彭红元 王英永 李玉春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1-215,222,共6页
于2013年分别在广西北流大容山和江西井冈山用蝙蝠竖琴网分别采集到1只和9只蝙蝠标本,主要特征为:体型中型,鼻部前端呈短管状,背部毛基黄褐色,毛尖褐栗色,头骨和牙齿均粗壮。在室内使用Pettersson D500X超声波接收仪录制其静止和飞行... 于2013年分别在广西北流大容山和江西井冈山用蝙蝠竖琴网分别采集到1只和9只蝙蝠标本,主要特征为:体型中型,鼻部前端呈短管状,背部毛基黄褐色,毛尖褐栗色,头骨和牙齿均粗壮。在室内使用Pettersson D500X超声波接收仪录制其静止和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信号,其超声波为FM型,飞行状态下主频率51.3~59.0 k Hz。根据形态特征鉴定该蝙蝠为毛翼管鼻蝠Harpiocephalus harpia,是广西和江西两省翼手目分布新纪录。对该种蝙蝠雌雄标本进行对比发现,6项外部形态和头骨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支持该种具有性二型现象。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翼管鼻蝠 新纪录 性二型 广西 江西
下载PDF
中管鼻蝠在湖北和浙江的分布新纪录 被引量:6
5
作者 黄正澜懿 胡宜峰 +5 位作者 吴华 曹阳 刘宝权 周佳俊 吴毅 余文华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77,共5页
2017年7-8月在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和浙江省淳安县,使用蝙蝠竖琴网分别采集到4只(3♂、1♀)和5只(2♂、3♀)蝙蝠标本,中等体型,体毛厚且柔软,颜色分层,背毛基部呈深灰色,毛中部到毛尖颜色由浅棕色过渡到棕褐色;鼻孔突出,朝左... 2017年7-8月在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和浙江省淳安县,使用蝙蝠竖琴网分别采集到4只(3♂、1♀)和5只(2♂、3♀)蝙蝠标本,中等体型,体毛厚且柔软,颜色分层,背毛基部呈深灰色,毛中部到毛尖颜色由浅棕色过渡到棕褐色;鼻孔突出,朝左右两侧延长成短管状;耳廓圆滑,耳屏尖长;头骨脑颅高,颧弓平直且较宽厚,与中管鼻蝠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COⅠ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也同样支持该鉴定结果,故鉴定上述标本为中管鼻蝠,为该种在湖北和浙江翼手目分布新纪录。标本现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中管鼻蝠 湖北 浙江 新纪录
下载PDF
四川千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暗褐彩蝠 被引量:1
6
作者 石红艳 傅晓雪 +5 位作者 谢慧娴 王涛 黄泰涵 胡宇轩 余文华 吴毅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8-449,共12页
2021年8月,本项目组在四川千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1只彩蝠属(Kerivoula)雄性成体蝙蝠,其前臂长29.95mm,全身被覆密而柔软的暗褐色长毛,耳廓圆,呈漏斗状。采用Pettersson D1000X超声波探测仪录制该蝙蝠的声波,并通过BatSound 3.3... 2021年8月,本项目组在四川千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1只彩蝠属(Kerivoula)雄性成体蝙蝠,其前臂长29.95mm,全身被覆密而柔软的暗褐色长毛,耳廓圆,呈漏斗状。采用Pettersson D1000X超声波探测仪录制该蝙蝠的声波,并通过BatSound 3.3软件分析声波特征。其回声定位声波为调频型(FM),飞行时声脉冲频率从(231.4±8.5)kHz下调至(88.8±1.9)kHz,主频率集中在(118.7±2.3)kHz。同时基于COI、Cytb和Rag2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综合外形特征、形态测量数据、声波特征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此蝙蝠鉴定为暗褐彩蝠(K.furva)。此发现证实了四川省内有暗褐彩蝠这一稀有物种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暗褐彩蝠 四川 新记录
原文传递
江西省翼手目一新纪录——无尾蹄蝠 被引量:5
7
作者 徐忠鲜 余文华 +5 位作者 吴毅 王英永 陈春泉 赵健 张忠 李玉春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3-266,268,共5页
2012年2月在江西井冈山自然保护区采集到3只体型较小的蝙蝠,主要特征为:前臂长37.80~39.35mm,颅全长18.16~18.41mm;耳壳半透明呈圆形漏斗状;无尾椎骨,股间膜内凹呈"∧"形;背毛基部黑褐色,毛尖赤褐色,翼膜浅褐色。根据其特... 2012年2月在江西井冈山自然保护区采集到3只体型较小的蝙蝠,主要特征为:前臂长37.80~39.35mm,颅全长18.16~18.41mm;耳壳半透明呈圆形漏斗状;无尾椎骨,股间膜内凹呈"∧"形;背毛基部黑褐色,毛尖赤褐色,翼膜浅褐色。根据其特征鉴定为无尾蹄蝠Coelopsfrithi,江西省首次采集、记录到该种蝙蝠,属该省翼手目新纪录,并首次描述了该种阴茎骨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 无尾蹄蝠 江西 井冈山 新纪录
下载PDF
哈氏管鼻蝠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又一新发现——江西省分布新纪录 被引量:5
8
作者 陈子禧 吴毅 +6 位作者 余文华 黎舫 朱剑兰 龚彩敏 徐嘉宽 胡宜峰 李玉春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5-80,共6页
于2015年使用蝙蝠竖琴网在江西省九连山自然保护区采集到10只管鼻蝠标本,其主要特征为:体型中等,前臂长为33.4-39.5mm,背毛整体呈金褐色。根据其体侧膜连接点位于第一脚趾的基部、头骨较大及第一、二上门齿相对大小与位置均与Csorba&... 于2015年使用蝙蝠竖琴网在江西省九连山自然保护区采集到10只管鼻蝠标本,其主要特征为:体型中等,前臂长为33.4-39.5mm,背毛整体呈金褐色。根据其体侧膜连接点位于第一脚趾的基部、头骨较大及第一、二上门齿相对大小与位置均与Csorba&Bates描述的哈氏管鼻蝠特征相符,该鉴定结果也得到系统发育学证据的支持,故鉴定上述标本为哈氏管鼻蝠,为该种类继在海南、广东发现后在中国大陆的又一新发现,也为江西省蝙蝠分布的新记录。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哈氏管鼻蝠 江西省 新纪录
下载PDF
江西省蝙蝠新纪录——褐扁颅蝠及其核型报道 被引量:5
9
作者 张秋萍 余文华 +7 位作者 吴毅 徐忠鲜 李锋 陈柏承 原田正史 本川雅治 王英永 李玉春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46-749,757,共5页
2013年8月在江西井冈山采集到1只体型很小的雌性蝙蝠,其主要特征为:体重仅为4.7 g,前臂长25.21 mm;大拇指基部和足掌具肉垫;头颅骨扁平,颅高约为颅宽的1/2。经鉴定为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robustula,是江西省首次采集、记录到该种蝙蝠,... 2013年8月在江西井冈山采集到1只体型很小的雌性蝙蝠,其主要特征为:体重仅为4.7 g,前臂长25.21 mm;大拇指基部和足掌具肉垫;头颅骨扁平,颅高约为颅宽的1/2。经鉴定为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robustula,是江西省首次采集、记录到该种蝙蝠,属该省翼手目新纪录,并在国内首次报道其核型:2n=32,FN=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褐扁颅蝠 江西 新纪录 核型
下载PDF
罗蕾莱管鼻蝠在模式产地外的发现——云南分布新纪录 被引量:5
10
作者 黎舫 王晓云 +4 位作者 余文华 胡宜峰 郭伟健 李玉春 吴毅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27-736,共10页
罗蕾莱管鼻蝠(Murina lorelieae)为Eger和Lim(2011)发表的管鼻蝠新种,模式产地为中国广西底定。本研究小组于2014年在云南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捕获13只管鼻蝠标本。根据其外形与头骨特征及基于680 bp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片段序列... 罗蕾莱管鼻蝠(Murina lorelieae)为Eger和Lim(2011)发表的管鼻蝠新种,模式产地为中国广西底定。本研究小组于2014年在云南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捕获13只管鼻蝠标本。根据其外形与头骨特征及基于680 bp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片段序列的系统发育学证据,将该批云南哀牢山标本鉴定为罗蕾莱管鼻蝠,为该种在模式产地外分布的新发现,同时也为云南省蝙蝠分布新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管鼻蝠 新纪录 云南
原文传递
卡氏伏翼在中国的再发现——湖南和福建分布新记录
11
作者 莫韵铮 陈坤豪 +6 位作者 黄泽锋 蔡斌 雍凡 崔鹏 吴毅 王晓云 余文华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6-433,共8页
2022年7月和2023年7月,于湖南省常德市和福建省南平市使用竖琴网采集到4只蝙蝠(2♂、2♀)。该批标本体型较小,前臂长35.28~36.37 mm;耳廓宽短顶端圆钝,耳屏短、肾型;毛发柔软茂密,相对较长,背毛及腹毛基部至毛尖均为深棕色至栗色;有萼... 2022年7月和2023年7月,于湖南省常德市和福建省南平市使用竖琴网采集到4只蝙蝠(2♂、2♀)。该批标本体型较小,前臂长35.28~36.37 mm;耳廓宽短顶端圆钝,耳屏短、肾型;毛发柔软茂密,相对较长,背毛及腹毛基部至毛尖均为深棕色至栗色;有萼片状距缘膜。颅骨较小,脑颅饱满圆润,人字嵴和矢状嵴明显;上颚较短,颧弓发达。上犬齿尖长,第一上前臼齿极小且位于齿列内侧;第一下前臼齿大小约为第二下前臼齿的一半;下臼齿为鼠耳蝠型臼齿。上述外形及头骨特征与卡氏伏翼Hypsugo cadornae相符;同时,基于COⅠ、cyt 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亦支持该鉴定结果。此次为卡氏伏翼在中国分布的再发现,也是湖南省和福建省翼手目Chiroptera分布的新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卡氏伏翼 湖南省 福建省 新记录
下载PDF
重庆两种兽类新纪录——滇北缺齿鼩和斯氏缺齿鼩
12
作者 韩吉学 胡为阳 +9 位作者 汤若晖 黄静艺 袁恒瑞 王霞 普昌哲 罗康 罗京 李权 何锴 陈中正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126-131,共6页
2021年6月和2023年7月于重庆市金佛山采集到5号缺齿鼩属动物标本,其中2号标本体型较小,头体长55~58 mm,尾长小于头体长,脑颅扁平,与滇北缺齿鼩(Chodsigoa parva)的特征相符;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其与云南丽江的滇北... 2021年6月和2023年7月于重庆市金佛山采集到5号缺齿鼩属动物标本,其中2号标本体型较小,头体长55~58 mm,尾长小于头体长,脑颅扁平,与滇北缺齿鼩(Chodsigoa parva)的特征相符;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其与云南丽江的滇北缺齿鼩聚在一起,两地标本的遗传差异为5.24%。其余3号标本的体型较大,尾长大于头体长,尾尖裸露,颌骨前端突然收窄,脑颅隆起,与斯氏缺齿鼩(Chodsigoa smithii)的特征相符;基于Cytb基因构建的最大似然树显示其与斯氏缺齿鼩聚为一支,与四川的斯氏缺齿鼩的遗传差异为1.37%。滇北缺齿鼩和斯氏缺齿鼩均为重庆市哺乳动物新纪录,这两个物种在重庆金佛山与霍氏缺齿鼩同域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新纪录 滇北缺齿鼩 斯氏缺齿鼩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两种蝙蝠新纪录:安氏长舌果蝠和艾氏管鼻蝠
13
作者 刁海欣 苏浩晖 +8 位作者 石子凡 裴枭鑫 黄秦 于传庭 李权 余文华 吴毅 蒋学龙 陈中正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8-562,共5页
2020年10月和2023年12月于西藏自治区墨脱县采集到2号蝙蝠标本,其中1号标本(雄性)体型中等,耳较小,鼻孔不突出,吻部细长;头骨小且细长,颧宽较窄,枕部显著向下转折,上犬齿尖细,上下门齿均为两对且较小,与安氏长舌果蝠(Macroglossus sobri... 2020年10月和2023年12月于西藏自治区墨脱县采集到2号蝙蝠标本,其中1号标本(雄性)体型中等,耳较小,鼻孔不突出,吻部细长;头骨小且细长,颧宽较窄,枕部显著向下转折,上犬齿尖细,上下门齿均为两对且较小,与安氏长舌果蝠(Macroglossus sobrinus)特征相符。基于COI基因构建的最大似然树显示其与安氏长舌果蝠聚为一支,两者遗传距离差异为0.6%,支持其为安氏长舌果蝠。另1号标本(雄性)背毛呈暗黄褐色,带有金属光泽,腹毛灰白,毛基灰黑色,翼膜黑色,耳近似卵圆形,鼻吻部呈短管状突出,与艾氏管鼻蝠(Murina eleryi)特征相符。基于CO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其与艾氏管鼻蝠聚为一支,支持其为艾氏管鼻蝠。安氏长舌果蝠和艾氏管鼻蝠均为西藏地区翼手目新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长舌果蝠 艾氏管鼻蝠 西藏自治区 新纪录
下载PDF
广东发现泰坦尼亚彩蝠及其回声定位声波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锋 余文华 +6 位作者 吴毅 陈柏承 张秋萍 原田正史 本川雅治 王英永 李玉春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21,共8页
于2014年4月在广东封开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使用竖琴网采集到4只体形较小的雌性蝙蝠样本,其形态特征为无鼻叶结构,具漏斗状耳廓和披针形耳屏,前臂长32.30~34.11 mm,胫骨长16.47~17.72 mm;头骨较扁平,颅全长13.99~14.59 mm,脑颅高4.66~... 于2014年4月在广东封开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使用竖琴网采集到4只体形较小的雌性蝙蝠样本,其形态特征为无鼻叶结构,具漏斗状耳廓和披针形耳屏,前臂长32.30~34.11 mm,胫骨长16.47~17.72 mm;头骨较扁平,颅全长13.99~14.59 mm,脑颅高4.66~5.17 mm;齿式为2.1.3.3/3.1.3.3=38。经鉴定为泰坦尼亚彩蝠(Kerivoula titania),是广东省翼手目分布新纪录。首次报道了该种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特征,声波类型属于调频(FM)型,峰频(114.3±3.9)k Hz,带宽(117.8±12.3)k Hz,脉冲持续时间(1.7±0.3)ms,脉冲间隔时间(12.9±1.3)ms。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泰坦尼亚彩蝠 广东省 新纪录 回声定位声波
原文传递
菲氏管鼻蝠在广东和江西省分布新纪录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梦柳 万艺林 +7 位作者 陈子禧 张昌友 叶复华 王晓云 郭伟健 余文华 李玉春 吴毅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6-440,共5页
于2014年和2015年,分别在广东省封开县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和江西省龙南县九连山自然保护区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2只和1只森林型蝙蝠,主要特征为:体小;被毛毛色分层,背毛基部黑色、中部浅灰褐色、毛尖深灰褐色,腹毛基部2/3黑灰色,毛尖银白色... 于2014年和2015年,分别在广东省封开县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和江西省龙南县九连山自然保护区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2只和1只森林型蝙蝠,主要特征为:体小;被毛毛色分层,背毛基部黑色、中部浅灰褐色、毛尖深灰褐色,腹毛基部2/3黑灰色,毛尖银白色;脑颅稍膨大,颧骨发达且突出,与Francis和Eger(2012)对菲氏管鼻蝠Murina feae的再描述相符,该种为广东和江西两省翼手目Chiroptera分布新纪录。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管鼻蝠 菲氏管鼻蝠 新纪录 广东 江西
下载PDF
华南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与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郭伟健 王晓云 +5 位作者 张秋萍 李锋 陈柏承 吴毅 余文华 李玉春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0-73,共4页
使用Petterson D500X超声波接收仪对华南菊头蝠Rhinolophus huananus飞行和静止状态的回声定位声波进行录制,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种状态的回声定位声波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华南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类型为FM-CF-FM型,有1~2个谐波,... 使用Petterson D500X超声波接收仪对华南菊头蝠Rhinolophus huananus飞行和静止状态的回声定位声波进行录制,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种状态的回声定位声波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华南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类型为FM-CF-FM型,有1~2个谐波,不同状态下的峰频、声脉冲时间、声脉冲间隔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似种大耳菊头蝠R.macrotis比较,二者在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峰频存在差异,可作为区分2个种之间的声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华南菊头蝠 回声定位声波
下载PDF
福建省两种管鼻蝠新纪录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泽锋 廖雅晴 +6 位作者 王晓云 张惠光 蔡斌 雍凡 崔鹏 余文华 吴毅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2-478,共7页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属中亚热带气候,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良好条件(丁晖等,2015)。其中,武夷山国家公园更具有“世界模式标本产地”的美誉,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肖敬禹等,2021)。管鼻蝠属(Muri-na)类群为一...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属中亚热带气候,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良好条件(丁晖等,2015)。其中,武夷山国家公园更具有“世界模式标本产地”的美誉,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肖敬禹等,2021)。管鼻蝠属(Muri-na)类群为一类鼻孔呈管状的树栖型蝙蝠,常栖息于人类活动较少且植被较好的森林内,捕捉相对困难,生物学基础资料匮乏(Wilson and Mittermeier,2019;Yu et al.,2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菲氏管鼻蝠 艾氏管鼻蝠 福建省 武夷山国家公园 新纪录
下载PDF
中管鼻蝠在安徽分布的新记录 被引量:1
18
作者 秦冰 朱华琼 +6 位作者 廖雅晴 陈中正 王晓云 张余才 储俊 余文华 吴毅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88-694,共7页
为摸清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状况,于2021年9月在该保护区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一批蝙蝠标本,其中3只蝙蝠(1♂2♀)中等体型,耳廓圆滑,耳屏尖长,鼻孔呈管状向外延伸。背毛长而蓬松,基部灰黑色,逐渐过渡为棕褐色;腹毛稍浅... 为摸清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状况,于2021年9月在该保护区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一批蝙蝠标本,其中3只蝙蝠(1♂2♀)中等体型,耳廓圆滑,耳屏尖长,鼻孔呈管状向外延伸。背毛长而蓬松,基部灰黑色,逐渐过渡为棕褐色;腹毛稍浅,毛基部棕灰色,毛尖过渡至灰白色。脑颅较平,矢状嵴与人字嵴可见,颧弓平直;齿式为2.1. 2.3/3.1. 2.3=34。上述特征与中管鼻蝠Murina huttoni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和cyt 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也支持该鉴定结果。本次中管鼻蝠的发现为安徽省翼手目Chiroptera分布新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中管鼻蝠 安徽省 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记录
下载PDF
海南省蝙蝠新记录--毛翼管鼻蝠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宜峰 黎舫 +2 位作者 吴毅 李玉春 余文华 《浙江林业科技》 2018年第3期85-88,共4页
于2016年12月21日,利用蝙蝠竖琴网在海南省琼中县捕获1只雌性蝙蝠,主要特征为:体型较大,前臂长为46.54 mm;具有管状外鼻孔;体毛较密,后肢、翼膜与尾膜均覆盖红栗色绒毛,整体呈红栗色;头骨较大,颅全长21.26 mm,牙齿粗壮。经鉴定该标本为... 于2016年12月21日,利用蝙蝠竖琴网在海南省琼中县捕获1只雌性蝙蝠,主要特征为:体型较大,前臂长为46.54 mm;具有管状外鼻孔;体毛较密,后肢、翼膜与尾膜均覆盖红栗色绒毛,整体呈红栗色;头骨较大,颅全长21.26 mm,牙齿粗壮。经鉴定该标本为毛翼管鼻蝠Harpiocephalus harpia,是海南省蝙蝠分布新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毛翼管鼻蝠 雌性 新记录
下载PDF
马铁菊头蝠在西藏首次发现 被引量:1
20
作者 何敏怡 邓汶圃 +5 位作者 李彦男 谢慧娴 梁晓玲 岳阳 吴毅 余文华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60,共7页
2019年7月、2021年7月,分别在西藏自治区错那县和墨脱县开展翼手目Chiroptera物种多样性调查,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4只菊头蝠(1♂,3♀)。该批标本体型较大,前臂长60.13~63.04 mm(61.70 mm±1.31 mm,n=4)。头部具发达鼻叶,鞍状叶两... 2019年7月、2021年7月,分别在西藏自治区错那县和墨脱县开展翼手目Chiroptera物种多样性调查,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4只菊头蝠(1♂,3♀)。该批标本体型较大,前臂长60.13~63.04 mm(61.70 mm±1.31 mm,n=4)。头部具发达鼻叶,鞍状叶两侧中部微凹,呈提琴状,与联接叶几乎等高,上端“T”型连接处有一小凹陷;体毛细密柔软,背毛棕褐色,腹毛浅棕色。头骨狭长,颅全长25.36~26.11 mm(25.85 mm±0.35 mm,n=4),矢状嵴发达;鼻隆近圆形,眶间距狭窄,颧弓发达;上颌门齿较小,几乎不见,上下犬齿发达,齿式为1.1.2.3/2.1.2.3=30。上述特征与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相吻合,该结果也得到基于cyt b和Rag2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学证据支持;鉴定为马铁菊头蝠,为西藏自治区分布新记录。本研究结果丰富了该地区哺乳动物资源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马铁菊头蝠 西藏自治区 新记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