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句法视角下广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认知研究 被引量:266
1
作者 陶伟 陈红叶 林杰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9-218,共10页
本研究在句法视角下,选择广州小洲村为案例地,以轴线图结合意象图的分析方法,探讨村落空间形态与不同使用者空间认知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①空间组构中具有高数值的某些变量,可被认为是地标性的显著空间元素,在使用者认知图表中扮演着... 本研究在句法视角下,选择广州小洲村为案例地,以轴线图结合意象图的分析方法,探讨村落空间形态与不同使用者空间认知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①空间组构中具有高数值的某些变量,可被认为是地标性的显著空间元素,在使用者认知图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连续性极大地影响了空间认知;②不同使用者的空间认知模式存在差异,本地居民能够更加容易认知村落深层次的空间格局;③城市化改变了传统村落具有的防御性及内聚性的原本形态特征,空间集聚中心由内部转向边缘,这是导致本地居民与其他使用者认知差异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发展与规划提供了重要启示,也是一种以新方法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空间认知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空间认知 传统村落 小洲村 广州
原文传递
跨学科聚焦的新领域:流动的时间、空间与社会 被引量:148
2
作者 孙九霞 周尚意 +7 位作者 王宁 朱竑 周大鸣 甄峰 刘行健 杨晶晶 陈敬复 杨茜好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01-1818,共18页
在全球化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当下,流动获得了内涵和外延的立体化与多面性,各种类型的流动正表征并重塑地方、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如何认识流动、分析流动对理解当前世界多重空间尺度的各类社会文化现象、理解空间及附加其上的意义具... 在全球化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当下,流动获得了内涵和外延的立体化与多面性,各种类型的流动正表征并重塑地方、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如何认识流动、分析流动对理解当前世界多重空间尺度的各类社会文化现象、理解空间及附加其上的意义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流动性是流动实践空前增强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发生在全球与区域的尺度上,也发生在城市内部日常生活与通勤的尺度上。另一方面,流动性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中基本概念的阐释具有革命性的作用,例如地方,认同这些话题都需要从流动性的视角进行重新思考。以时间和空间作为刻画流动性的基础尺标,在新流动性范式下,从地方、城市、移民、旅游、身份认同、政策与管制等方面探讨流动性多层次的社会文化意义,期于在流动性这一场域进行跨学科的对话,并促使国内学界对流动现象的关注上升为对流动性理论本身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 流动性 理论创新 空间与地方实践 地理研究
原文传递
对文化微空间的感知与认同研究——以广州太古汇方所文化书店为例 被引量:87
3
作者 谢晓如 封丹 朱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4-198,共15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文化全球化成为微空间生产与重构的重要动力。而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符号和审美消费为主的后现代消费社会范式的崛起,促使文化成为行就消费空间的主要手段之一。广州方所文化书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文化全球化成为微空间生产与重构的重要动力。而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符号和审美消费为主的后现代消费社会范式的崛起,促使文化成为行就消费空间的主要手段之一。广州方所文化书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的新生事物。贴上文化标签后的方所文化书店,一反实体书店在现代消费社会中逐步被边缘化的窘境,出现伊始就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剖析了方所文化书店这类实体书店文化身份的展演(performance),并对消费者的感知与认同进行了解读。结果显示,通过经营者对文化手段的操纵,方所文化书店被形塑成一个世界文化的微观缩影,同时也成为一个具有尊贵与典雅特质的文化新空间。而消费者通过对实体微空间的环境、商品文化及人群品质的感知,也认同了这种新的文化消费空间。实体书店在标签化的文化表征与文化变迁中完成自我救赎,同时也被消费者重新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全球化 方所文化书店 文化表征 感知与认同 广州
原文传递
城市空间变迁背景下的地方感知与身份认同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 被引量:84
4
作者 朱竑 钱俊希 吕旭萍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24,共7页
身份认同是文化和社会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逐步确定自己在这一社会文化秩序中的个体角色,从而形成完整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定义。而地方认同则是对某个地方作为社会角色自我感知的一部分的认知,通过地方... 身份认同是文化和社会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逐步确定自己在这一社会文化秩序中的个体角色,从而形成完整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定义。而地方认同则是对某个地方作为社会角色自我感知的一部分的认知,通过地方的意义来形成对个人或社会群体文化与身份的认同。以地方与身份认同作为主要的研究维度,将广州独特的"艺术村"小洲村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空间演变背景下,本地村民与艺术家这两类具有不同文化倾向的社会群体基于地方的身份认同,探索艺术家与村民之间在认同上的冲突、断裂与融合。研究剖析了小洲村艺术家及原村民在社区演变的过程中文化身份认同和地方认同形成与变迁的情况,并分析其认同构建的原因和特征。研究的结果显示,小洲村的本地村民与艺术家的地方认同感在本质上看还处在一个消极的割裂与断层的状态,两个社会群体对于地方意义的感知与认同还需要未来进一步的互动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小洲村 城市空间 地方 认同
下载PDF
身体、身体观以及人文地理学对身体的研究 被引量:72
5
作者 陶伟 王绍续 朱竑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73-1187,共15页
1970年代以来,伴随着消费主义和女权运动,身体研究在人文社会学科中兴起,一个被布莱恩·特纳(Bryan Turner)称之为"身体社会崛起"的时代来临了。身体研究成为西方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大陆",众多哲学家、社... 1970年代以来,伴随着消费主义和女权运动,身体研究在人文社会学科中兴起,一个被布莱恩·特纳(Bryan Turner)称之为"身体社会崛起"的时代来临了。身体研究成为西方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大陆",众多哲学家、社会理论学家纷纷投身于身体研究,重新解读了身体在认识世界和知识生产中的重要性。身体转向作为文化转向的一部分,同样受到了人文地理学家的关注。许多批判地理学家,如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反种族主义、后殖民主义、酷儿地理学家认为,身体研究是改善社会、文化、经济关系的可能途径。在"身体转向"的影响下,身体研究逐渐渗入到情感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等众多研究领域。与此同时,人文地理学家从人文社会科学中引入多种理论,如表演理论、精神分析法、非表征理论等对身体研究进行了探讨和阐释。基于这样的背景,梳理了西方人文地理学中有关身体研究的文献,归纳了人文地理学中身体研究的主要议题和理论,以及由此而展开的一系列具体的研究成果,此工作具有切实的学术意义并对后续相关研究的展开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身体转向 人文地理学
原文传递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流动人口研究:议题与展望 被引量:59
6
作者 朱竑 张博 马凌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共11页
研究通过4个议题(户籍与人口流动,循环流动、定居意愿及家庭策略,社会网络和移民社区,迁移、流动性和移民的日常生活),回顾了近年来乡城人口迁移的研究。指出:1户籍政策对移民在城市中的生计带来的影响将减弱,移民的住房及在城市的居住... 研究通过4个议题(户籍与人口流动,循环流动、定居意愿及家庭策略,社会网络和移民社区,迁移、流动性和移民的日常生活),回顾了近年来乡城人口迁移的研究。指出:1户籍政策对移民在城市中的生计带来的影响将减弱,移民的住房及在城市的居住模式和居住空间、社会交往、生活方式、移民身份建构及生活空间的重构等将会成为新的关注点。2新文化地理学中关于移民"微观化""生活化"的研究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换言之,如何理解移民在个体层面的诉求和移民的日常生活,将会是未来流动性研究的重点。3如何立足于国内移民地理研究的基础与发展机遇,批判性地与西方移民研究搭建对话空间和平台,结合当前中国崛起过程中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全球化与城镇化契机,为世界移民研究积累和贡献"中国知识",将成为未来这一领域学者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流动人口 移民定居 社会网络和移民社区 人口迁移和流动性 移民日常生活
下载PDF
谁的真实性?——泸沽湖的旅游凝视与本土认同 被引量:58
7
作者 魏雷 钱俊希 朱竑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6-76,共11页
旅游建立在对地方异质性的消费凝视之上,游客认为旅游地"他者文化"拥有真实的本质属性,并应将旅游地的视觉差异和文化真实属性封存保留,在游客到来时再自然地呈现。而现代性与旅游消费如影相随,本地人更是主动迎合游客,借助... 旅游建立在对地方异质性的消费凝视之上,游客认为旅游地"他者文化"拥有真实的本质属性,并应将旅游地的视觉差异和文化真实属性封存保留,在游客到来时再自然地呈现。而现代性与旅游消费如影相随,本地人更是主动迎合游客,借助创造舞台化的"真实性"以求得物质条件的改善,并与城市平等享有现代性带来的福利。旅游开发中的真实性由此成为悖论。该文以泸沽湖旅游区域为案例,使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游客与旅游地居民摩梭人对真实性理解的差异与矛盾。在真实性研究中强调本地人的视角,致力于将本地人的地方文化价值观纳入主流话语体系当中。从对真实性的索求来看,游客基于自身利益对旅游地持有建立于感官体验的保守的地方感,对真实性的理解与前现代、原始、贫穷有关。而摩梭人一方面创造舞台化的真实性以供游客消费,一方面也批判游客将地方真实性与贫穷等同。他们在地方变化的过程中对自我身份进行反思,在传统与发展之中不断调适,他们所理解的真实性是依附于自身族群身份之上的文化实践与地方实践,是一种动态与进步的文化与地方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性 旅游凝视 发展权利 地方 身份认同
下载PDF
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中的原真性重塑——西贝西北菜在广州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56
8
作者 曾国军 李凌 +1 位作者 刘博 陆汝瑞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71-1886,共16页
在文献梳理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基于服务质量、食物质量、环境、原真性食物、原真性环境、原真性服务、感知价值、满意度、行为意向等9个概念的理论模型,讨论广州西贝西北菜餐厅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顾客行为意向。研究发... 在文献梳理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基于服务质量、食物质量、环境、原真性食物、原真性环境、原真性服务、感知价值、满意度、行为意向等9个概念的理论模型,讨论广州西贝西北菜餐厅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顾客行为意向。研究发现:1跨地方文化生产餐厅的原真性可从原真性食物、原真性环境、原真性服务三个维度进行解释。原真性饮食文化生产凸显了地方性,但被消费者认知的原真性,是一种被凸显的、符号化的、重塑的原真性,是对学术界争论的几种原真性的杂糅和融合。2在跨地方文化生产中,原真性环境和服务比原真性食物更重要,尤其是在定位高档的跨地方饮食文化消费情境中,原真性服务对顾客满意感有显著影响,充分证明原真性服务是跨地方文化生产餐厅原真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顾客的原真性体验产生积极影响。这是地方性饮食在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中的原真性重塑及融合的结果。3原真性服务对跨地方饮食文化的原真性重塑具有关键作用,消费者对跨地方饮食文化原真性的体验,取决于远离饮食文化源地的经营地的地方性文化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真性 跨地方 饮食地理 文化生产 感知价值 广州
原文传递
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过程研究──基于符号化的原真性视角 被引量:55
9
作者 曾国军 刘梅 +1 位作者 刘博 蔡晓梅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366-2376,共11页
全球化是去地方化,抑或在全新体系中定义新的地方性、凸显地方性,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争论。伴随全球化进程,地方性饮食追逐人口流动跨地方扩展,这些跨地方饮食在保持文化原真性和适应本地顾客需求方面挣扎。如何保持原真性,保持何种原... 全球化是去地方化,抑或在全新体系中定义新的地方性、凸显地方性,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争论。伴随全球化进程,地方性饮食追逐人口流动跨地方扩展,这些跨地方饮食在保持文化原真性和适应本地顾客需求方面挣扎。如何保持原真性,保持何种原真性成为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地方性与跨地方、原真性与符号化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基于饮食文化原真性的理论分析,揭示了"原真性的符号化"这一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重要过程。与此同时,还阐述了在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过程中,原真性符号化的必然性及其循环过程,旨在为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引,同时也有利于理解地方性文化的跨地方传播、创新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真性 符号化 跨地方 饮食地理
原文传递
情境主题餐厅员工地方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以广州味道云南食府为例 被引量:52
10
作者 蔡晓梅 朱竑 刘晨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9-252,共14页
地方感的研究为探讨人地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情境主题餐厅作为能提供特殊体验的一种微观文化空间,为员工构造了一个"异位(heterotopias)"的超现实空间(hyperreality)。本文通过对广州味道云南食府这一典型情境主题餐厅员工... 地方感的研究为探讨人地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情境主题餐厅作为能提供特殊体验的一种微观文化空间,为员工构造了一个"异位(heterotopias)"的超现实空间(hyperreality)。本文通过对广州味道云南食府这一典型情境主题餐厅员工的体验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探讨了情境主题餐厅员工对不同尺度空间产生的不同地方感特征及其原因,得出以下结论:①员工对情境主题餐厅及其所处城市的地方感存在差异。他们对餐厅具有强烈的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对餐厅所处城市具有地方依赖,但对餐厅以外的其他城市空间不存在地方认同;②员工对情境主题餐厅地方感特征产生的原因是餐厅融洽的社交环境、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较高认同的情境(文化);③员工对情境主题餐厅所处城市地方感特征产生的原因是城市所提供的良好工作条件、较差的自然环境、低熟悉的城市空间、对家乡的依恋和对"异乡人"的身份认同;④员工对情境主题餐厅及其所处城市的熟悉程度、环境和文化认同程度和归属/依恋程度的差异是员工对两者地方感存在差异的原因。结论对于丰富地方感在微观空间层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有重要的价值,能够为城市中其他微观文化空间的地方感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主题餐厅 地方感 地方认同 地方依赖 员工 味道云南食府 广州
原文传递
路网形态对城市酒店业空间布局的影响研究:广州案例 被引量:51
11
作者 陶伟 古恒宇 陈昊楠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9-108,共10页
酒店行业的空间分布模式、分布的影响机制、区位选择等内容正日益成为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文章运用空间句法模型,结合GIS技术,选取2014年广州市中心区酒店业POI数据,从"区域酒店业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城市路... 酒店行业的空间分布模式、分布的影响机制、区位选择等内容正日益成为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文章运用空间句法模型,结合GIS技术,选取2014年广州市中心区酒店业POI数据,从"区域酒店业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城市路网形态分析"、"城市路网形态对酒店业分布规律的影响"3个角度入手,探究了酒店业空间布局规律。研究发现:(1)广州市中心区酒店业呈现多核心聚集式分布,分布密度由城市中心地向外围呈圈层式递减,分布方向总体呈"东-西"向模式。(2)各档次酒店的聚集程度和分布核心具有差异性,酒店档次越高,聚集程度越弱,其分布中心越靠近东部城市新区。(3)不同尺度下路网形态在交通穿行性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布局相似性与连续性,而在城市整合力方面却具有较大差异性。(4)相同尺度下路网形态的整合中心相比交通穿行中心表现出内聚性的特征,推动了酒店产业集聚分布特征的形成。(5)路网形态对酒店业布局产生较大影响,酒店档次越高,所受路网形态的影响越小;酒店业提供到达性服务大于穿行性服务,随着酒店档次的升高,所提供到达性服务相对于穿行性服务的比重增加;局部性的路网形态对中低档酒店的影响更大,而全局性的路网形态对高档酒店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GIS空间分析法 路网 酒店业 广州
下载PDF
传统节庆在地方认同建构中的意义——以广州“迎春花市”为例 被引量:51
12
作者 刘博 朱竑 袁振杰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197-2208,共12页
节庆是地理学研究地方认同的一个重要视角。广州"迎春花市"与广府人"年卅晚行花街"的传统民俗密不可分。一年一度的地方民俗节庆"迎春花市"作为广府地区的特质文化形式,在塑造地方认同中具有独特意义。... 节庆是地理学研究地方认同的一个重要视角。广州"迎春花市"与广府人"年卅晚行花街"的传统民俗密不可分。一年一度的地方民俗节庆"迎春花市"作为广府地区的特质文化形式,在塑造地方认同中具有独特意义。本文基于新文化地理学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来搜集数据,对问卷数据利用SPSS17.0进行频数统计、描述性统计分析、数据质量分析、因子分析和单因子方差分析,对访谈记录、网络资料等定性资料进行文本分析。结果显示:(1)地方认同形成过程包含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心理过程,迎春花市在这三个层面上都对地方认同的建构有积极作用。特别是,政府尊重民意举办花市之举措有利于促进地方认同的建构;(2)广州世居居民、父辈移居广州者、己辈定居者三类群体对迎春花市的认同过程存在一定差异。尽管,节庆能很好地将不同群体整合进更大的社区,但是新来者要成为"本地人",建立起地方认同仍需假以时日。这些发现将有助于理解广州不同文化身份市民的文化融合及地方认同的形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认同 传统节庆 迎春花市 广州
原文传递
岭南传统民俗节庆重构对居民地方依恋的影响——以广州珠村乞巧节为例 被引量:47
13
作者 陶伟 陈慧灵 蔡水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3-565,共13页
民俗节庆对居民地方依恋的影响研究为认识居民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国内关于地方依恋的探讨尚处于萌芽阶段,应用研究主要以旅游地和旅游者为对象。乞巧节是岭南传统民俗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沉寂淡化半个世纪之后又... 民俗节庆对居民地方依恋的影响研究为认识居民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国内关于地方依恋的探讨尚处于萌芽阶段,应用研究主要以旅游地和旅游者为对象。乞巧节是岭南传统民俗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沉寂淡化半个世纪之后又重新兴起,节日的内容形式功能已被重构。本文从新文化地理学的视角,以珠村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并结合因子分析的方法来探究民俗节庆的重构与居民地方依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乞巧节对珠村世居居民、新移居居民、租房于珠村的居民这三种不同身份居民心理形成过程中的情感、认知和意向都产生了重要作用,乞巧节使居民们更好地融合到了珠村社区。②重构后的乞巧节在改善原住居民精神生活、优化珠村村落风貌、提升珠村族群的凝聚力、增强文化自豪感、保护乞巧文化及推动珠村的发展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③重构后的传统民俗节庆生产了新的文化记忆,其如何被居民内化吸收、如何被整合进原生态的乞巧文化中,都有待探索。本研究对丰富地方依恋在微观空间层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节庆 珠村 乞巧节 地方依恋 广州
原文传递
全球化与地方性冲突背后的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基于广州的案例 被引量:47
14
作者 曾国军 孙树芝 +2 位作者 朱竑 刘博 蔡晓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1-298,共8页
以原真性和标准化程度为基准,构建基于企业视角的跨地方文化生产的理论框架,并以广州泰国餐厅蕉叶、法国餐厅塞纳河、美国餐厅肯德基和韩国餐厅笑味轩为案例,讨论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类型和特点。结果表明,原真性与标准化程度不同的4... 以原真性和标准化程度为基准,构建基于企业视角的跨地方文化生产的理论框架,并以广州泰国餐厅蕉叶、法国餐厅塞纳河、美国餐厅肯德基和韩国餐厅笑味轩为案例,讨论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类型和特点。结果表明,原真性与标准化程度不同的4种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类型(原真标准化文化生产、原真性文化生产、标准化文化生产、异质化文化生产)均可能受到消费者认可,并在市场上持续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跨地方 文化生产 饮食地理 广州
下载PDF
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国外饮食文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15
作者 蔡晓梅 刘晨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6-41,共6页
随着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以及跨学科的研究趋势,有关饮食、饮食文化体系和饮食活动的研究成为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人文地理学视角下国外饮食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的象征意义、饮食的文化经济、饮食的文化政治以及饮食与认同的... 随着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以及跨学科的研究趋势,有关饮食、饮食文化体系和饮食活动的研究成为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人文地理学视角下国外饮食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的象征意义、饮食的文化经济、饮食的文化政治以及饮食与认同的相关研究四个方面。而国外的饮食文化研究趋势主要表现在(1)强调饮食全球化和跨国现象及其带来的影响;(2)关注饮食的意义以及人、饮食、物质环境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探讨;(3)从探讨饮食和饮食文化本身的地理学研究,转向对饮食空间问题的探讨。在此基础上,从人地关系、跨地方以及文化政治三个方面对人文地理学视角下国内饮食文化研究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文化 象征意义 认同 文化经济 文化政治
下载PDF
“情感转向”视角下地方性重构研究——以广州猎德村为例 被引量:44
16
作者 高权 钱俊希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41,共9页
在近期西方地理学"情感转向"的影响下,情感对塑造社会空间的重要性日益体现,从情感的角度对地方性进行解读已成为地方研究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以经历了城中村改造的岭南水乡村落猎德村为研究对象,探讨本土居民的情感如何... 在近期西方地理学"情感转向"的影响下,情感对塑造社会空间的重要性日益体现,从情感的角度对地方性进行解读已成为地方研究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以经历了城中村改造的岭南水乡村落猎德村为研究对象,探讨本土居民的情感如何建构起地方的意义,以及情感在地方性重构过程中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地方性重构不仅是对地方文化景观、符号和文本等一套系统简单的重新构建,更是对情感空间的塑造以及这套系统如何被人从情感上感知和认同。研究认为地理学不应忽视情感在社会文化空间建构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地方性重构 城中村 猎德村
原文传递
基于视觉研究方法的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感知探讨:广州红专厂案例 被引量:38
17
作者 王敏 江冰婷 朱竑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8-38,共11页
视觉研究方法对旅游地空间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地空间结构认识和旅游地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而工业遗产作为转型期独特而新兴的旅游地,其视觉空间文化意义如何被塑造传达和被感知尤值得关注。文章利用游客自助摄影、照片评定和眼动轨迹追踪等... 视觉研究方法对旅游地空间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地空间结构认识和旅游地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而工业遗产作为转型期独特而新兴的旅游地,其视觉空间文化意义如何被塑造传达和被感知尤值得关注。文章利用游客自助摄影、照片评定和眼动轨迹追踪等方法对广州红专厂这一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感知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广州红专厂空间结构取决于工业文化和艺术创意这两个属性,游客对艺术创意景观的空间感知强于工业文化景观,而工业文化功能区在游客的感知中趋于模糊;游客对艺术创意景观的感知主要集中在名称等符号标识系统之中。眼动仪等视觉研究新方法的使用将会对工业遗产地的改造等工作提供新的佐证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专厂 旅游地空间感知 视觉研究方法 眼动分析 工业遗产
下载PDF
地方、地方性与城中村改造的社会文化考察——以猎德村为例 被引量:37
18
作者 黄文炜 袁振杰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49,共8页
本研究尝试从地方性角度出发,分析城中村地方性的形成机制和体现方式,利用历史演进的分析方法考察城中村改造前后地方性解构与重构现状。从地方等核心概念出发,探讨地方性的社会建构体系及特征,并认为地方性从景观、文本、符号及感知四... 本研究尝试从地方性角度出发,分析城中村地方性的形成机制和体现方式,利用历史演进的分析方法考察城中村改造前后地方性解构与重构现状。从地方等核心概念出发,探讨地方性的社会建构体系及特征,并认为地方性从景观、文本、符号及感知四个维度进行持续的社会建构。结合广州猎德村整体改造为案例发现地方性的建构与时空元素紧密相关,镶嵌在地方的发展过程,并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本文从理论上构建中国城市化中地方性研究框架;现实上为更深入理解城中村改造与地方性的关系,为更好地推进城市更新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地方性 城中村 广州 猎德村
原文传递
旅游商业化背景下家的空间重构——以西双版纳傣族园傣家乐为例 被引量:34
19
作者 郑诗琳 朱竑 唐雪琼 《热带地理》 2016年第2期225-236,共12页
旅游地的特色民居被改建为家庭旅馆,家的属性和内涵发生改变,影响着旅游地的文化生态。然而,当前研究仅将家庭旅馆视为"商业机构",忽视了其具备的原本"家"的属性。家作为人文地理研究的新议题,受到了文化地理学的关... 旅游地的特色民居被改建为家庭旅馆,家的属性和内涵发生改变,影响着旅游地的文化生态。然而,当前研究仅将家庭旅馆视为"商业机构",忽视了其具备的原本"家"的属性。家作为人文地理研究的新议题,受到了文化地理学的关注;但相比于国外丰富的家的地理学研究,国内的学术研究仍较为缺乏。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园傣家乐为案例,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从"家"的视角出发解读作为"商业化的家"的傣家乐内部空间重构过程和动因,并关注其对空间内涵的影响。研究发现:家空间的重构是旅游活动主体之间互动协商的产物,游客对于家的消费和居民对于家的营造交织作用,共同推进了家空间的重构。傣族园傣家乐主人的家空间重构过程是从空间功能转化―空间扩增―空间异化―空间营销的渐变。游客是傣楼空间重构的主导力量,是家的空间消费主体,其凝视诉求和消费喜好直接推动了家的空间转变。傣家乐主人是家空间重构的建构主体,他们的文化背景和对家的舒适性诉求带来了家的空间属性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转变。家空间的变化不仅导致了傣家乐主人和游客在家空间的身份展演多元化和对空间认知多样化的变化,亦让家成为一个兼具有经济、文化消费、社会关系建立及多重身份展演的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商业化 空间 重构 傣家乐
下载PDF
空间句法在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评述 被引量:33
20
作者 丁传标 古恒宇 陶伟 《热带地理》 2015年第4期515-521,540,共8页
在从"空间本体""空间组构""社会逻辑"等概念阐释空间句法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对人文地理学中已有的句法研究进行综述,指出句法理论对人文地理学空间尤其是微观空间研究的借鉴意义,... 在从"空间本体""空间组构""社会逻辑"等概念阐释空间句法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对人文地理学中已有的句法研究进行综述,指出句法理论对人文地理学空间尤其是微观空间研究的借鉴意义,认为人文地理学者对于句法理论的引入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最后,从"家"等微观空间、"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空间"与空间属性间的关系等方面对空间句法在人文地理学中的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组构 模型 人文地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