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7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 被引量:345
1
作者 朱竑 刘博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共8页
论文在明确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明晰了概念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地方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包容性概念,包括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2个维度;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是2个相关但各具独特内涵的概念,研究过程中应对其进行有效... 论文在明确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明晰了概念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地方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包容性概念,包括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2个维度;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是2个相关但各具独特内涵的概念,研究过程中应对其进行有效区分;地方依恋会影响地方认同,二者都有助于地方感的构建;未来研究中应该从概念构建上突出地方本身的独特性和典型性,研究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空间上应区分地方感的不同空间尺度,时间上则应强调地方感研究的动态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感 地方依恋 地方认同 概念辨析
下载PDF
句法视角下广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认知研究 被引量:266
2
作者 陶伟 陈红叶 林杰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9-218,共10页
本研究在句法视角下,选择广州小洲村为案例地,以轴线图结合意象图的分析方法,探讨村落空间形态与不同使用者空间认知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①空间组构中具有高数值的某些变量,可被认为是地标性的显著空间元素,在使用者认知图表中扮演着... 本研究在句法视角下,选择广州小洲村为案例地,以轴线图结合意象图的分析方法,探讨村落空间形态与不同使用者空间认知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①空间组构中具有高数值的某些变量,可被认为是地标性的显著空间元素,在使用者认知图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连续性极大地影响了空间认知;②不同使用者的空间认知模式存在差异,本地居民能够更加容易认知村落深层次的空间格局;③城市化改变了传统村落具有的防御性及内聚性的原本形态特征,空间集聚中心由内部转向边缘,这是导致本地居民与其他使用者认知差异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发展与规划提供了重要启示,也是一种以新方法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空间认知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空间认知 传统村落 小洲村 广州
原文传递
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 被引量:206
3
作者 杨士弘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36-143,共8页
通过建立的协调发展计算模式,对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作了评价.采用灰色系统模型对2010年之前的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调控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环境 经济 协调发展 调控 城市环境
下载PDF
庐山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种群种间联结性研究 被引量:193
4
作者 郭志华 卓正大 +1 位作者 陈洁 吴梅凤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24-432,共9页
本文通过2×2联列表以多种指标分别测定了庐山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36个乔木种群在抽样面积分别为100m2和400m2时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在中亚热带山地森林植被研究中,以X2检验为基础,结合联结系数AC和... 本文通过2×2联列表以多种指标分别测定了庐山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36个乔木种群在抽样面积分别为100m2和400m2时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在中亚热带山地森林植被研究中,以X2检验为基础,结合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来测定植物种群的联结性,效果较好。一方面,不同大小的样方能反映物种种间联结性的空间变化;另一方面,抽样面积为100m2,更能准确全面地表现优势种群种间联结性的特征。种间正联结性越强,其生态位重叠值越大,反之,种间负联结性越强,其生态位重叠值越小。最后,还将这36个种群按其联结性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 常绿阔叶 落叶阔叶混交林 种间联结 生态位重叠
下载PDF
连江流域近18年来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169
5
作者 甘春英 王兮之 +3 位作者 李保生 梁钊雄 李志文 温小浩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019-1024,共6页
以TM影像为数据源,运用基于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计算和分析连江流域1988和2006年植被演变特点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将两期影像的植被覆盖度图与连江流域分岩溶区地质图进行叠加,进而分析地质构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受气候及... 以TM影像为数据源,运用基于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计算和分析连江流域1988和2006年植被演变特点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将两期影像的植被覆盖度图与连江流域分岩溶区地质图进行叠加,进而分析地质构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受气候及与人文因素的影响,1988~2006年连江流域植被覆盖度有所增加。表现为较高和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增加,低、较低和中度植被覆盖区面积减少。②受地质构造影响,非岩溶区的植被质量优于岩溶区。③在空间分布上,近18 a来连江流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连江流域 岩溶区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和生态敏感性的海南西部地区生态脆弱性分析 被引量:141
6
作者 邱彭华 徐颂军 +3 位作者 谢跟踪 唐本安 毕华 余龙师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57-1264,共8页
以海南岛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分离度、分形维数、破碎度3个景观格局指标和土地沙化、土壤侵蚀2个敏感性指数,构建景观类型脆弱度和区域生态脆弱度模型,从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敏感性相结合角度探讨了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问题。结果表明... 以海南岛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分离度、分形维数、破碎度3个景观格局指标和土地沙化、土壤侵蚀2个敏感性指数,构建景观类型脆弱度和区域生态脆弱度模型,从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敏感性相结合角度探讨了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问题。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的景观类型脆弱度最大,林地次之,水域最小;(2)相关分析显示,景观类型脆弱度与沙化敏感性、景观类型脆弱度与破碎度、破碎度与土地沙化敏感性、破碎度与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之间存在着显著和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分区的空间分布与客观实际吻合良好,表现为:水平方向上,生态脆弱度大体平行于海岸线,呈条带状分布,离海岸线的距离越近脆弱度值越高;垂直方向上,生态脆弱度具有随海拔增高坡度变大而出现增大的趋势;(4)格局指数与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驱动力间的关联分析,表明琼西区域景观特征和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所调控,同时,还受控于海洋和地貌两大自然因素。区域生态脆弱性格局指标与脆弱性驱动力之间有着良好的信息反馈联系;(5)从景观视角出发,建立起景观信息与区域生态环境响应之间的联系,可以从更广、更高层面上来分析与评价区域环境问题,并为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及有益的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敏感性 脆弱度 海南岛 生态系统
下载PDF
基于核密度估计的广佛都市区路网演变分析 被引量:148
7
作者 刘锐 胡伟平 +2 位作者 王红亮 吴驰 何劲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1-86,共6页
根据1957年与1982年2个时期的地形图并结合1995年与2008年的遥感卫星影像提取路网专题信息,利用ArcGIS建立广佛都市区路网数据库。采用GIS空间分析中的核密度估计方法并结合各个方位道路密度,分析广佛都市区的路网时空演变。分析表明,近... 根据1957年与1982年2个时期的地形图并结合1995年与2008年的遥感卫星影像提取路网专题信息,利用ArcGIS建立广佛都市区路网数据库。采用GIS空间分析中的核密度估计方法并结合各个方位道路密度,分析广佛都市区的路网时空演变。分析表明,近50 a来广佛都市区的路网发展总体是以广州市的越秀区和佛山市的禅城区双核为中心不断向外蔓延,次一级核相继出现并不断扩大发展的过程。空间上,路网的演变也呈现出一定的方向特性,正北,西南和正西方向一直是路网密度较高的地区,但路网发展最快的是西南和正东方向。路网密度内部差异逐年递减,路网系统发育不断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网 演变 核密度估计 广佛都市区
下载PDF
PSR模型在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21
8
作者 麦少芝 徐颂军 潘颖君 《热带地理》 2005年第4期317-321,共5页
主要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现状出发,阐述了PSR模型的概念及其内容,分析了其在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作用,并以PSR模型为基础提出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PSR模型具有很强的因果关系,可作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 主要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现状出发,阐述了PSR模型的概念及其内容,分析了其在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作用,并以PSR模型为基础提出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PSR模型具有很强的因果关系,可作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分类体系,但它未能对所有指标进行严格的分类,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PSR模型 生态系统健康 评价指标
下载PDF
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被引量:104
9
作者 张争胜 周永章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05年第1期13-16,共4页
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是目前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的热点。作为我国城市旅游发展较早的地区,广东省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较高,但各个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极度不平衡。在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系... 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是目前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的热点。作为我国城市旅游发展较早的地区,广东省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较高,但各个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极度不平衡。在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旅游规模与组织能力是影响广东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把广东省21个地级市按照旅游竞争力的大小分为综合型、客源地型、目的地型和待开发型4大类型,提出了广东省要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实现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制订合理的发展目标、加大旅游投入力度、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加强旅游行业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旅游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 系统聚类分析 比较 广东
下载PDF
城市绿化树木的降温增湿效应研究 被引量:104
10
作者 杨士弘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74-80,共7页
选择广州市8种常见绿化树木,测试其叶片的蒸腾强度和绿地叶面积指数。计算绿地的蒸腾强度。据此算出绿地的降温和增湿效能,并与同步观测的绿化、未绿化地区的气温差、温度差作对照。两者变化趋势一致,数值大小相近似。单位绿地面积... 选择广州市8种常见绿化树木,测试其叶片的蒸腾强度和绿地叶面积指数。计算绿地的蒸腾强度。据此算出绿地的降温和增湿效能,并与同步观测的绿化、未绿化地区的气温差、温度差作对照。两者变化趋势一致,数值大小相近似。单位绿地面积的树木蒸腾使周围大气降温和增湿的数值大小,因影响范围和树种不同而异。随之概算了广州为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所需的绿地面积,探讨了城市绿化定额指标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温 增湿效应 城市绿化 树木
下载PDF
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广州市生态网络构建 被引量:135
11
作者 杨志广 蒋志云 +5 位作者 郭程轩 杨晓晶 许晓君 李潇 胡中民 周厚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367-3376,共10页
构建生态网络对改善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广州市为研究区,采用形态学空间分析方法(MSPA)和景观指数法,提取景观连通性较好的核心区作为生态源地,并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广州市生态廊道网络,... 构建生态网络对改善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广州市为研究区,采用形态学空间分析方法(MSPA)和景观指数法,提取景观连通性较好的核心区作为生态源地,并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广州市生态廊道网络,通过重力模型和连通性指数定量分析生态网络结构,最后提出生态网络的优化对策.结果表明:广州市共有10块核心区可作为生态源地,重要廊道有18条,一般廊道有27条,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优化后的生态网络增加了5个生态源地和13条规划廊道,其结构指数有所改善;林地是生态廊道的主要组成景观,重要廊道的适宜宽度为60~100 m,规划廊道的适宜宽度为30~60 m.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生态阻力面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景观格局指数
原文传递
基于GIS空间分析法的广东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 被引量:120
12
作者 曾庆泳 陈忠暖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8-561,574,共5页
选取广东省各地市1990年、1995年和2000—2004年7个年份的人均GDP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对经济发展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各地市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结果表明其经济发展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揭示了经济发展区... 选取广东省各地市1990年、1995年和2000—2004年7个年份的人均GDP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对经济发展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各地市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结果表明其经济发展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揭示了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正在逐年增大,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二元结构。最后通过对各研究年份空间联系局域指标(LISA)的分析,揭示了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时空变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差异 空间数据探索分析方法 空间自相关 空间联系局域指标 广东
下载PDF
基于ICT的中国城市间人口日常流动空间格局——以百度迁徙为例 被引量:120
13
作者 刘望保 石恩名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67-1679,共13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数据已越来越成为表征居民地理行为的重要载体,用户迁移、社交网络、移动通信等地理行为大数据成为城市联系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百度迁徙"大数据通过LBS技术,全程、动态、即时和直观地记录了城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数据已越来越成为表征居民地理行为的重要载体,用户迁移、社交网络、移动通信等地理行为大数据成为城市联系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百度迁徙"大数据通过LBS技术,全程、动态、即时和直观地记录了城市之间的人口日常流动轨迹。通过采集"百度迁徙"数据库中2015年一季度(2月7日至5月16日)国内369个城市之间的逐日的人口流动数据,分"季度平均、春运期间(春节前)、春运期间(春节后)、劳动节、周末和工作日"6个时间段,从人流集散层级、人流集散网络体系的分层集聚、人口日常流动空间格局及其与"胡焕庸线"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分析各时间段的城市之间的人口日常流动相关特征与空间格局。研究发现,"百度迁徙"大数据清晰地显示了春运期间中部和沿海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格局。人流集散中心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4大城市群中,并与其城市等级有较强的一致性。人口日常流动集散体系呈明显的分层集聚,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和乌鲁木齐5大集散体系在各时间段基本得到体现,而华中、东北、西南和福建沿海等地区并未出现高层级集散城市和高等级集散体系,与这些区域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不相匹配。"胡焕庸线"能较好地反映国家层面的城市之间人口日常流动格局,反映了地理环境对城市间人口日常流动的深刻影响。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强度是体现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城市等级和网络结构等的重要指标,此项研究可为形成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和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度迁徙 日常流动 集散体系 春运 中国
原文传递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62
14
作者 林先扬 陈忠暖 蔡国田 《热带地理》 2003年第1期44-49,共6页
城市群的存在是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的重要表现,它作为区域城市化高级阶级性现象,是集聚与扩散共同作用的产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城市群的发展,当今城市群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国家持续... 城市群的存在是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的重要表现,它作为区域城市化高级阶级性现象,是集聚与扩散共同作用的产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城市群的发展,当今城市群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国家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城市群越来越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对它的研究与探索是城市研究领域的新拓展,它有助于人们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把握城市的发展。文中简要回顾了国外城市群研究阶段与主要成果与观点,着重对我国城市群研究进行回顾与评述,进一步探讨了城市群研究的新趋向,以利于推动我国城市群研究的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城市化 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宁江流域景观格局优化 被引量:116
15
作者 李青圃 张正栋 +4 位作者 万露文 杨传训 张杰 叶晨 陈裕婵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20-1437,共18页
流域景观生态风险受到多源因素的综合作用,识别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是实现景观格局优化的基础与前提,景观格局优化是应对生态风险的有效手段。以宁江流域为研究区,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从“自然—人类社会—景观格局”3个维度对流域景观... 流域景观生态风险受到多源因素的综合作用,识别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是实现景观格局优化的基础与前提,景观格局优化是应对生态风险的有效手段。以宁江流域为研究区,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从“自然—人类社会—景观格局”3个维度对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构建累积阻力表面,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了流域景观格局的优化。结果表明:人类社会和景观格局因素对综合风险影响更为强烈,地形和距水体距离等自然因素对综合生态风险影响较弱;宁江流域整体景观生态风险偏大,较高景观生态风险区域位于流域西南部,面积为523.99km^2,占流域面积的36.06%;识别出流域生态源地为面积大于50km^2的林地和面积大于0.2km^2的水体。研究构建了15条生态廊道,一级生态廊道长度大于30000m,二级生态廊道介于10000~30000m之间,三级生态廊道长度在10000m以内;识别了19个生态节点,形成了多层次生态网络。通过对比研究区景观格局优化前后的连通度发现,优化后流域整体景观格局连通度得到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景观格局优化 空间主成分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宁江流域
原文传递
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 被引量:103
16
作者 李凡 朱竑 黄维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0-66,共7页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总结了景观、记忆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指出景观、记忆与地方认同联系密切,而且景观与记忆的研究大多与历史文化景观相关。由于集体记忆所体现出的社会性,通过物质的和象征性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去探究其集体记...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总结了景观、记忆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指出景观、记忆与地方认同联系密切,而且景观与记忆的研究大多与历史文化景观相关。由于集体记忆所体现出的社会性,通过物质的和象征性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去探究其集体记忆的认知空间和情感空间更具有现实意义。文章探讨了GIS和认知地图方法在城市集体记忆研究中的应用,并对佛山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集体记忆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在全球化、城市化趋势下,从地理学视角,透过对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分析,将有助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持续性地保护和塑造城市地方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城市历史文化景观 情感空间 GIS 认知地图
下载PDF
生态位理论与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6
17
作者 胡春雷 肖玲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4年第2期13-16,共4页
引入生态学重要基础理论生态位理论,认为其在城市研究中有重要作用。表现在:生态位态势变化及生态位大小能够反映城市一般发展规律和城市特征,生态位适宜度可为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生态势理论有助于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解释... 引入生态学重要基础理论生态位理论,认为其在城市研究中有重要作用。表现在:生态位态势变化及生态位大小能够反映城市一般发展规律和城市特征,生态位适宜度可为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生态势理论有助于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解释,生态位扩充则是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和演化的生态学解释,而生态位重叠和分离理论对城市产业布局及其调整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生态位
下载PDF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一个理论框架的构建 被引量:95
18
作者 李爽 甘巧林 刘望保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8-15,30,共9页
应对旅游发展新形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旅游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在科学把握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内涵的基础上,综合相关研究以及国内外旅游公共服务实践,从服务内容构成、供需主体、供给模式等方面对旅游公共... 应对旅游发展新形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旅游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在科学把握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内涵的基础上,综合相关研究以及国内外旅游公共服务实践,从服务内容构成、供需主体、供给模式等方面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了全新架构。通过合理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以及政府必要的监管,达到有效配置旅游公共服务资源,为公众提供温馨、舒适、安全的旅游公共服务,同时也为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具有理论基础的决策依据,以指导和推动我国旅游公共服务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理论框架 供给模式 政府监管
下载PDF
中国南方红土年代地层学与地层划分问题 被引量:91
19
作者 袁宝印 夏正楷 +6 位作者 李保生 乔彦松 顾兆炎 张家富 许冰 黄慰文 曾荣树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3,共13页
南方红土是我国热带、亚热带以各类岩石和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为母质发育的红色风化壳,也是我国分布最广的第四纪土状堆积。本文在探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上红色风化壳的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根据风化壳发育程度将其划分为砖红土风化壳、红壤土... 南方红土是我国热带、亚热带以各类岩石和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为母质发育的红色风化壳,也是我国分布最广的第四纪土状堆积。本文在探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上红色风化壳的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根据风化壳发育程度将其划分为砖红土风化壳、红壤土风化壳和红化土风化壳3种类型。南方地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主要有河流相沉积、滨海相海滩砂和海岸风成砂——"老红砂"以及以下蜀土为主的风尘堆积。近年来在上述沉积物中多处发现旧石器遗址,促进了南方红土的地层年代学研究。根据前人及近期对南方红土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南方红土的年代地层学问题,提出了以风化壳岩性特征为基础的岩石地层单位初步划分框架:老红砂划分为中更新统北海组、晚更新统晋江组;风尘堆积划分为中更新统宣城组、晚更新统下蜀组;河流相沉积只划出中更新统白沙井组,晚更新统留待以后研究再划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土 红色风化壳 网纹红土 地层划分
下载PDF
新文化地理学的理论统一性与话题多样性 被引量:90
20
作者 钱俊希 朱竑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2-436,共15页
新文化地理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对传统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激进反思甚至颠覆。首先,新文化地理学具有理论基础的统一性。其反对伯克利学派"超有机体"的文化观,认为"文化"并非具象的"物体",而是在特... 新文化地理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对传统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激进反思甚至颠覆。首先,新文化地理学具有理论基础的统一性。其反对伯克利学派"超有机体"的文化观,认为"文化"并非具象的"物体",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情景或社会关系之下由社会群体自下而上地建构或生产的。自然、景观、地方、空间等地理学要素也并非"文化"被动的表达或容器,而是建构意义与价值系统的关键维度。其次,新文化地理学具有研究话题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不应该被简单理解为研究视角的分散性或破碎性,而是新文化地理学的文化观带来的必然结果。新文化地理学关注草根群体自下而上的文化实践、不同群体与不同尺度的文化事项、以及瞬息万变的日常生活经验。因此,这极大地拓展了其研究话题的广度。目前,中国地理学中有关文化的研究还处在比较边缘化的位置,但现代中国社会的高速变迁迫切地要求文化地理学者从文化的社会性与空间性出发,探讨社会成员赋予自然、景观、地方、空间等地理学要素的文化意义,以及文化这一维度在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地理学 “超有机体”理论 文化的社会建构 话题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