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缘关系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杨玉浩 《教育导刊(上半月)》 2018年第8期77-81,共5页
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供给面临新的挑战,对大湾区9市+2特区的高校分布进行统计发现,高等教育供给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且地区分布不均衡。归纳区域办学特点,把大湾区高校分为广州输出模式和深圳引入模式,并提出以精炼的合作... 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供给面临新的挑战,对大湾区9市+2特区的高校分布进行统计发现,高等教育供给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且地区分布不均衡。归纳区域办学特点,把大湾区高校分为广州输出模式和深圳引入模式,并提出以精炼的合作办学模式培养高端研究型人才,以分校区模式,依托地方普通高校增加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高职院校扩大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全面增强大湾区人才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农业科学的社会适应与变革——以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杨玉浩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共3页
2019年我国新农科建设奏响三部曲: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和北京指南,标志着农业科学发展进入"新农科"时代。"新农科"包含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和科学知识体系创新两项任务,对涉农高校而言,其使命和挑战是适应现代农业发... 2019年我国新农科建设奏响三部曲: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和北京指南,标志着农业科学发展进入"新农科"时代。"新农科"包含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和科学知识体系创新两项任务,对涉农高校而言,其使命和挑战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变革学校治理体系,迈向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研究归纳世界知名农业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发展历程,介绍其农业科学社会使命的应变、农业管理机制改革和农业教育机构变迁的具体做法,为农业科学社会体系改革提供启发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瓦赫宁根 社会适应
下载PDF
中国高校内部行政组织结构演变70年述评——以“学科交叉融合”为视角 被引量:4
3
作者 杨玉浩 《中国高校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7-41,共5页
学科交叉融合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而实践发现,学科合作的困境不是源于知识系统,更多是受制于高校行政管理结构。文章回顾中国高校管理思想、管理制度70年演变历程,把高校行政管理结构分为职能行政机构和教研行政组织两类... 学科交叉融合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而实践发现,学科合作的困境不是源于知识系统,更多是受制于高校行政管理结构。文章回顾中国高校管理思想、管理制度70年演变历程,把高校行政管理结构分为职能行政机构和教研行政组织两类,高校职能行政机构经历精炼和壮大两个时期,教研行政组织发展经历分科管理探索期、单科制期、多科制期和交叉融合期等四个阶段,并阐明中国高校行政机构数量激增的演变进程,分析当前高校机构林立、权力交错所产生的弊病。最后简述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形成以来,"大学"与"学科"关系的思想讨论与实践探索,提出未来高校管理思想研究回归知识体系的思路,精简行政事务的管理结构改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行政 职能机构 教研行政组织 发展历程 学科交叉融合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地方高校的梦想与抉择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玉浩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18年第3期7-13,共7页
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总共涉及高校140所,建设学科465个。从办学类型、主管部门、学科分布和地域分布等几个方面归类分析,结果表明"双一流"建设对绝大多数地方高校而言遥不可及,但如果地方高校以学科建设... 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总共涉及高校140所,建设学科465个。从办学类型、主管部门、学科分布和地域分布等几个方面归类分析,结果表明"双一流"建设对绝大多数地方高校而言遥不可及,但如果地方高校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仍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地方高校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国家从学科评价体系开始,切实实施分类指导,地方政府密切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地方高校分类发展,地方高校立足学校实际和区域特点,仍有一些建设较少或新兴交叉学科可以作为未来重点突围的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地方高校 学科规划
下载PDF
农科大学教师评价的困境与路径——以农业技术型教师为例
5
作者 杨玉浩 姜峰 《中国高校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55,共5页
乡村振兴需要现代大学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农科大学是农业科技和农业人才输出的主阵地。农科大学的科技人才兼有大学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双重角色,现行教师评价实践体系,归纳为"岗位基础性评价"和"个人发展性评价"... 乡村振兴需要现代大学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农科大学是农业科技和农业人才输出的主阵地。农科大学的科技人才兼有大学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双重角色,现行教师评价实践体系,归纳为"岗位基础性评价"和"个人发展性评价"两部分构成,且存在尊崇"大学属性",评价体系特色不"农"的困境。通过追溯中国高等农科教育思想的起源,阐明农科大学"农"的传统和遵循,切实提升科技人才"获得感"的意义和价值。首次把"获得感"分成"制度获得感"和"专长获得感"两种类型,提出农科大学教师评价体系改革的方向,应力求把农业科技人才的"专长获得感"转化成"制度获得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科大学 科技人才 获得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