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种类鉴定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霍宏丽 席先梅 +3 位作者 白全江 李星星 王新荣 融晓君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21-726,共6页
0 引言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又名甘薯茎线虫,属于侧尾腺纲垫刃目粒线虫科茎线虫属。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是国际公认的一种检疫性疾病,是马铃薯重要病害之一。该线虫主要侵染植物地下部分,在没有高等寄生植物... 0 引言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又名甘薯茎线虫,属于侧尾腺纲垫刃目粒线虫科茎线虫属。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是国际公认的一种检疫性疾病,是马铃薯重要病害之一。该线虫主要侵染植物地下部分,在没有高等寄生植物的情况下,依靠取食土壤中的真菌维持生存,寄主范围广。近几年,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危害逐渐上升,可导致马铃薯减产20%~83%,严重时甚至绝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tylenchus destructor harmful symptoms IDENTIFICATION DISTRIBUTION
原文传递
巴氏新小绥螨对水稻干尖线虫控制能力的评估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思华 李曼 +2 位作者 陈淳 徐春玲 谢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2-479,共8页
本文研究了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以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为食的生长发育特征及其对水稻干尖线虫的捕食功能。结果表明,巴氏新小绥螨以水稻干尖线虫为食时,能正常发育并完成生活史,其生长发育各个历期与取食腐... 本文研究了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以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为食的生长发育特征及其对水稻干尖线虫的捕食功能。结果表明,巴氏新小绥螨以水稻干尖线虫为食时,能正常发育并完成生活史,其生长发育各个历期与取食腐食酪螨Tyrophagusputrescentiae相比无显著差异,但净增殖率(R0=31.4605)、内禀增长率(rm=0.2313/d)和周限增长率(λ=1.2603)均分别高于取食腐食酪螨(R0=26.8800;rm=0.1973/d;λ=1.2181),而种群倍增时间(Dt=2.9962d)低于取食腐食酪螨(Dt=3.5126 d)。因此,巴氏新小绥螨取食水稻干尖线虫比取食腐食酪螨更有利于其各项生命活动。巴氏新小绥螨对水稻干尖线虫的捕食功能用HollingII型圆盘方程拟合得到的公式为Na=0.5645N0/(1+0.002484N0),巴氏新小绥螨对水稻干尖线虫的捕食能力a/Th为128.30,最大理论捕食量为227.27条/d。巴氏新小绥螨捕食水稻干尖线虫的最佳温度为25℃,在该温度条件下,饥饿4 d的雌螨对线虫的捕食量最大。研究结果证实了巴氏新小绥螨具有较强捕食水稻干尖线虫的能力,可以作为水稻干尖线虫潜在的天敌捕食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氏新小绥螨 水稻干尖线虫 生长发育特征 捕食功能
下载PDF
短萼仪花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药剂筛选 被引量:9
3
作者 单体江 宋慧云 +3 位作者 段志豪 王裕阳 王军 毛子翎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11,共7页
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了短萼仪花病叶上的病原菌,通过针刺回接法确定了其致病性,进一步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短萼仪花炭疽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不同的杀菌剂对短萼仪花炭疽病病菌的室内... 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了短萼仪花病叶上的病原菌,通过针刺回接法确定了其致病性,进一步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短萼仪花炭疽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不同的杀菌剂对短萼仪花炭疽病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引起短萼仪花炭疽病的病原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7种杀菌剂对短萼仪花炭疽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明显不同。其中,97%吡唑醚菌酯表现出最好的抑制作用,EC_(50)为(9.67±1.20)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萼仪花 分离鉴定 炭疽病病原菌 药剂筛选
原文传递
多穗柯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不同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8
4
作者 宋慧云 段志豪 +3 位作者 韦嘉怡 王军 毛子翎 单体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3-599,共7页
【目的】分离鉴定多穗柯炭疽病病原,并筛选出最佳防治药剂,为多穗柯炭疽病的识别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多穗柯炭疽病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确定致病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多穗柯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 【目的】分离鉴定多穗柯炭疽病病原,并筛选出最佳防治药剂,为多穗柯炭疽病的识别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多穗柯炭疽病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确定致病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多穗柯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不同杀菌剂对多穗柯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根据供试杀菌剂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筛选出最佳的防治药剂。【结果】引起多穗柯炭疽病的病原为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不同杀菌剂对多穗柯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98.4%多菌灵的抑菌效果最强,所有供试浓度对多穗柯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均为100.00%;其次是97%吡唑醚菌酯和98%福美双,EC50分别为0.04和0.05mg/mL。【结论】多穗柯为暹罗炭疽菌的新寄主。98.4%多菌灵、97%吡唑醚菌酯和98%福美双可作为防治多穗柯炭疽病的化学杀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穗柯 炭疽病 病原 室内毒力测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