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嫁接技艺的起源和演进 被引量:20
1
作者 周肇基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4年第3期264-272,共9页
人工嫁接是一项世界性的园艺技术,但人们对于嫁接技术的起源及其演进历程却还知之甚少。中国的嫁接技术起源于自然接木现象的启示、插条繁殖技术的发展和自然界中半寄生植物种间关系的启示。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嫁接技术的起源至少可以... 人工嫁接是一项世界性的园艺技术,但人们对于嫁接技术的起源及其演进历程却还知之甚少。中国的嫁接技术起源于自然接木现象的启示、插条繁殖技术的发展和自然界中半寄生植物种间关系的启示。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嫁接技术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周秦时代,其后代有演进,嫁接植物的种类和嫁接的方式都不断丰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嫁接 起源 自然接木 插条繁殖 半寄生植物
下载PDF
从中国农业发展史看未来的农业与环境 被引量:21
2
作者 彭世奖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86-90,F003,共6页
该文以农业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为切入点 ,将中国农业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掠夺式农业 ,循环式农业 ,投入式农业 ,通过分析在每一阶段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该文进而指出以精耕细作和施用有机肥为特点的传统农业 ,不仅自身具有鲜明... 该文以农业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为切入点 ,将中国农业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掠夺式农业 ,循环式农业 ,投入式农业 ,通过分析在每一阶段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该文进而指出以精耕细作和施用有机肥为特点的传统农业 ,不仅自身具有鲜明的可持续性 ,而且使物质得到充分的循环利用 ,使环境得到应有的保护。因此未来农业应在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精髓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现代高科技的优势 ,从而成为一种全新的产业 ,即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产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业发展史 农业环境 可持续性
下载PDF
中国传统护林碑刻的演进及在环境史研究上的价值 被引量:21
3
作者 倪根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25-233,249,共10页
关键词 护林碑刻 中国 文化传统 环境史 植树造林
下载PDF
稻田养鱼起源新探 被引量:14
4
作者 向安强 《中国科技史料》 CSCD 1995年第2期62-74,共13页
该文通过对现有稻田养鱼起源诸观点的铺叙及分析,特别是对其中用文献和考古“双重证据法”得出的“东汉说”、“三国说”的考辨,指出混淆稻田有鱼与稻田养鱼是以往研究中的通病及症结;认为前人的“《诗经》时代说”、“战国说”、“... 该文通过对现有稻田养鱼起源诸观点的铺叙及分析,特别是对其中用文献和考古“双重证据法”得出的“东汉说”、“三国说”的考辨,指出混淆稻田有鱼与稻田养鱼是以往研究中的通病及症结;认为前人的“《诗经》时代说”、“战国说”、“东汉说”、“三国说”、“唐代说”等观点还难以令人信服,其结论所依据的古文献和考古材料皆非稻田养鱼的可信史料;据明代方志中确凿的稻田养鱼记载可知,稻田养鱼至迟起源于明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养鱼 起源 考古 明代 鱼类 养殖
下载PDF
明清珠江三角洲城镇的水环境 被引量:11
5
作者 吴建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33-141,共9页
水环境的变迁与珠三角城镇群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水环境影响城镇的经济发展。由于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人们按照自己的观念意识与实际需要塑造着和影响着城镇的山水人文景观,积极进行水环境的治理。治理的过程同时又是社会... 水环境的变迁与珠三角城镇群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水环境影响城镇的经济发展。由于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人们按照自己的观念意识与实际需要塑造着和影响着城镇的山水人文景观,积极进行水环境的治理。治理的过程同时又是社会变迁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城镇 水环境
下载PDF
洞庭湖区史前农业初探 被引量:14
6
作者 向安强 《农业考古》 1993年第1期23-43,共21页
前言湖南省洞庭湖区,地处长江以南、五岭以北,它襟江带湖,沃野千里,气候温和湿润,雨量丰沛,物产富足,自然条件优越,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是远古人类理想的活动场所。历史时期以来,这里就是我国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之一,一直是我国重要... 前言湖南省洞庭湖区,地处长江以南、五岭以北,它襟江带湖,沃野千里,气候温和湿润,雨量丰沛,物产富足,自然条件优越,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是远古人类理想的活动场所。历史时期以来,这里就是我国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之一,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粮仓和著名的“鱼米之乡”。考古资料表明: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区域内,自远古时代就有我们的祖先生活、繁衍,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原始文化,并且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洞庭湖区,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后段至新石器时代的各个发展阶段的文化遗存(特别重要的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均有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区 旧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早期 新石器时代遗址 原始农业 大溪文化 稻作农业 屈家岭文化 下层文化 农业生产
下载PDF
中国玉米的早期栽培与引种 被引量:13
7
作者 向安强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5年第3期239-248,共10页
前人对中国玉米栽培史作了大量研究工作;然而,玉米是中国原生植物还是引种作物,其在本土栽培的历史或引种传入中国的时间及途径等,至今还是未有公论、有待继续研究的课题。该文系统述评前人研究所得出的诸多观点后,认为中国也是玉... 前人对中国玉米栽培史作了大量研究工作;然而,玉米是中国原生植物还是引种作物,其在本土栽培的历史或引种传入中国的时间及途径等,至今还是未有公论、有待继续研究的课题。该文系统述评前人研究所得出的诸多观点后,认为中国也是玉米原产地之一,而国外玉米的传入则是多渠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栽培 引种 中国
下载PDF
明清民国顺德的基塘农业与经济转型 被引量:14
8
作者 吴建新 《古今农业》 2011年第1期96-104,共9页
在顺德县基塘农业中,池塘以淡水养殖业为基础而兼有蓄水的生态功能,而基面上的作物应对市场而转换,由此形成不同的基塘类型。基面作物的转换与经济类型的变化有关。明代的果基鱼塘,促进了面对国内市场的果品加工业的形成。清代桑基鱼塘... 在顺德县基塘农业中,池塘以淡水养殖业为基础而兼有蓄水的生态功能,而基面上的作物应对市场而转换,由此形成不同的基塘类型。基面作物的转换与经济类型的变化有关。明代的果基鱼塘,促进了面对国内市场的果品加工业的形成。清代桑基鱼塘大发展,产生了面对国际市场的缫丝业;晚清民国初年机器缫丝业兴起,桑基鱼塘与外向型的缫丝业更紧密连接一起。30年代前期,面对国际经济危机,广东当局兴起机器糖业,带动了蔗基鱼塘的产生;并发起了蚕业复兴运动,对丝业发展模式做了一些修正,使桑基鱼塘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得以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民国 顺德 基塘农业 经济转型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沙田史若干考察 被引量:13
9
作者 吴建新 《农业考古》 1987年第1期198-208,282,共12页
一、珠江三角洲沙田的定义古农书上所称的沙田,与以砂土为主、粘质壤土殊少的砂田不同。前者是以粘质壤土为主的河滨冲积土:“沙田,江淮间沙淤之田也,或滨大江,或岐中洲,……所谓坍江之田,废复不常,故亩无常数,税无定额。宋乾道间……... 一、珠江三角洲沙田的定义古农书上所称的沙田,与以砂土为主、粘质壤土殊少的砂田不同。前者是以粘质壤土为主的河滨冲积土:“沙田,江淮间沙淤之田也,或滨大江,或岐中洲,……所谓坍江之田,废复不常,故亩无常数,税无定额。宋乾道间……时宰相叶颙奏曰:‘沙田者,乃江滨出没之地,水激于东,则沙涨于西,水激于西,则沙复涨于东。百姓随沙涨之东西而田焉’……。”《王祯农书》还载另一种具有海滨冲积土特征的涂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沙田 明清时代 围垦 冲积土 广东新语 新石器时代 珠江口 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
下载PDF
我国历史上蚕业中心南移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3
10
作者 黄世瑞 《农业考古》 1985年第2期324-331,共8页
一、前言我国是世界蚕业的起源地,任何国家的蚕业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过去的。这早已为中外学者所公认。中国的蚕业(包括蚕、桑、丝)中心,从远古时代开始,一直在黄河流域。至宋代才出现根本的改变,蚕业中心从黄河流域南移到长江下游... 一、前言我国是世界蚕业的起源地,任何国家的蚕业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过去的。这早已为中外学者所公认。中国的蚕业(包括蚕、桑、丝)中心,从远古时代开始,一直在黄河流域。至宋代才出现根本的改变,蚕业中心从黄河流域南移到长江下游太湖地区。从此黄河流域的蚕业就一蹶不振,昔日“沃若”的桑林也逐渐凋零,而东南太湖地区的蚕业却得到迅猛地发展,蚕业技术水平达到空前的高度,形成我国历史上新的蚕业中心。这个转移开始于唐末五代,完成于南宋,历时数百年,贯穿有宋一代,涉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纵贯中国南北,影响深远,是中国蚕业史上的大事。这个转移的来龙去脉如何?它的原因是什么了对中国蚕业以至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研究这个问题有何现实意义,诸如此类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中国蚕业 太湖地区 丝织品 南移 长江中下游 历史上 河北 唐末五代 影响深远
下载PDF
中国古代兰谱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周肇基 魏露苓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8年第1期69-81,共13页
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历代爱兰者不乏其人。古代文人对兰的偏爱可以说超过其它花卉,栽培管理之精细也在其它花卉之上。宋代出现了中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兰花专著──《金漳兰谱》。此后这类著作日益增多,明清形成高峰。兰... 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历代爱兰者不乏其人。古代文人对兰的偏爱可以说超过其它花卉,栽培管理之精细也在其它花卉之上。宋代出现了中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兰花专著──《金漳兰谱》。此后这类著作日益增多,明清形成高峰。兰谱内容主要包括兰花品种形态特性、栽培护养技术和养兰、爱兰的有关艺文、杂事。这些珍贵的古代兰谱反映了我国古代兰花栽培的盛况和品种资源的变迁,在中国植物学史和花卉园艺史上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主要从植物学、栽培学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兰谱作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兰谱 植物学 栽培 中国 兰花 栽培学 兰科
下载PDF
《齐民要术》农谚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倪根金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79-88,共10页
本文着重从整体上对《齐民要术》中农谚进行初步考察。一,在明确农谚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仔细检索,认为《要术》至少有45条农谚。二,初步探讨了《要术》农谚的来源、特征和价值。指出:作者亲自从民间采集是其主要来源,形式古朴、分... 本文着重从整体上对《齐民要术》中农谚进行初步考察。一,在明确农谚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仔细检索,认为《要术》至少有45条农谚。二,初步探讨了《要术》农谚的来源、特征和价值。指出:作者亲自从民间采集是其主要来源,形式古朴、分布不均衡等是其重要特征,而帮助理解古代农业技术、保存早期农谚等是其主要价值。三,在全面考虑诸说的前提下,对两则争议最大的农谚提出管见,认为:"作暴"即"放弃不做";而"回车倒马"则是反映区田法下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农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民要求 农谚 古代农业技术 来源 特征 价值
下载PDF
略论清代广东乡村的乞丐及其管治——以碑刻资料为中心 被引量:8
13
作者 倪根金 陈志国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2-59,共8页
清中叶以来,广东人口急剧增加,乡村乞丐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外来恶丐的强乞、勒索、吓诈、盗窃等现象日益严重,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的农业生产。对此,清代广东地方政府与乡民甚至联合起来颁布了有关管理乞丐的告示或乡规。其... 清中叶以来,广东人口急剧增加,乡村乞丐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外来恶丐的强乞、勒索、吓诈、盗窃等现象日益严重,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的农业生产。对此,清代广东地方政府与乡民甚至联合起来颁布了有关管理乞丐的告示或乡规。其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对乞丐行为的管治;二对基层组织的督促;三对当地人的约束。其中,乡村保甲、乡约是管理乞丐的主要力量,地方士绅是推动乡村乞丐管理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广东乡村 强乞强丐 管理
原文传递
明清广东人的风水观:地方利益与社会纠纷 被引量:10
14
作者 吴建新 衷海燕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8-104,共7页
明清时期的广东,在官府与士绅阶层的带动下,风水观念日益“深耕化”,民间风水活动十分兴盛。士绅阶层、家族势力还往往利用所掌握的风水知识,争夺并控制有限的地方资源,维护家族或者地方的利益;利用风水划定生存边界或者利益边界,引起... 明清时期的广东,在官府与士绅阶层的带动下,风水观念日益“深耕化”,民间风水活动十分兴盛。士绅阶层、家族势力还往往利用所掌握的风水知识,争夺并控制有限的地方资源,维护家族或者地方的利益;利用风水划定生存边界或者利益边界,引起不同社会群体对资源的争夺,各种纠纷层出不穷,社会日益动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观 风水观念 明清 广东
下载PDF
中国历代蝗灾与治蝗研究述评 被引量:8
15
作者 赵艳萍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共8页
关键词 蝗灾 除蝗技术 研究述评 中国 农业史
原文传递
试析近代工业和近代农业的关系——以近代广东的蔗糖业为例 被引量:7
16
作者 吴建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27-134,共8页
广东的蔗糖业 ,在本世纪 3 0年代以前仍然处在传统时代的水平。民国以来广东农业界学者在蔗糖业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不同程度上对 3 0年代广东地方当局的产业决策产生影响。 3 0年代广东的工业化运动 ,奠定了工业支持农业的基础。机器糖加... 广东的蔗糖业 ,在本世纪 3 0年代以前仍然处在传统时代的水平。民国以来广东农业界学者在蔗糖业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不同程度上对 3 0年代广东地方当局的产业决策产生影响。 3 0年代广东的工业化运动 ,奠定了工业支持农业的基础。机器糖加工业迅速发展 ,同时有力地推动了甘蔗栽培业的技术进步。在 3 0年代前期广东糖加工业和甘蔗栽培业的关系已经发生了一些迥异于传统时代的深刻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工业 近代农业 广东蔗糖业
下载PDF
广东省封开县杏花河旧屋后山遗址古稻双峰乳突及稃壳印痕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文绪 向安强 +1 位作者 邱立诚 姚锦鸿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3-106,共4页
用水稻双峰乳突、粒型特征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封开县杏花河古稻进行研究。研究显示,封开杏花河古稻稃壳印痕双峰乳突单体的纵横比平均为1.01,处于籼、粳的分界线上,已处在籼、粳分化初期;双峰乳突判别函数为-0.99,处于籼、粳两亚种之... 用水稻双峰乳突、粒型特征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封开县杏花河古稻进行研究。研究显示,封开杏花河古稻稃壳印痕双峰乳突单体的纵横比平均为1.01,处于籼、粳的分界线上,已处在籼、粳分化初期;双峰乳突判别函数为-0.99,处于籼、粳两亚种之间的中点附近,靠近普通野生稻,表明尚处在籼、粳未分化完成的原始状态;粒型显现出一种长而大粒的野生稻、籼稻中间型特征;相对距离测定表明其性状总体处在野生稻和籼稻的过渡阶段。经综合分析后认为,该群古稻粒型长而宽,大粒无芒,籼、粳属性模糊,属于一种古老的栽培稻;其双峰乳突形态种属特征不清晰,属于一种非籼、非粳、非野生稻的栽培稻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古稻 稃壳印痕 双峰乳突
下载PDF
自然、文化与权力——明清时期闽粤赣边乡村风水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福昌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62-169,共8页
风水既是一种文化,一种自然观;也是一种角逐权力的工具。明清时期,闽粤赣边风水十分兴盛,其对社会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都处在当时全国的前列。在自然生态意义上,风水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居住环境的舒适和安全,表达着人类"诗意的栖... 风水既是一种文化,一种自然观;也是一种角逐权力的工具。明清时期,闽粤赣边风水十分兴盛,其对社会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都处在当时全国的前列。在自然生态意义上,风水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居住环境的舒适和安全,表达着人类"诗意的栖居"的愿望,是一种讲安全、求生存、谋发展的模式。在社会生态意义上,经过族老乡绅的诠释和装饰,风水化约为一种象征、一种符号,给人以心理慰藉,从精神上激励人们奋斗。风水也被当作一种与外族争占生存资源的工具,在地方社会中,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文化 权力 闽粤赣边 风水
下载PDF
明清护林碑知见录 被引量:8
19
作者 倪根金 《农业考古》 1996年第3期176-184,共9页
所谓明清护林碑是指明清历史时期出现的以保护林木为主要内容的禁碑。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明清时期林业思想、林木资源状况、毁林情况和护林机制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明清护林碑作为农业考古,尤其林业考古的... 所谓明清护林碑是指明清历史时期出现的以保护林木为主要内容的禁碑。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明清时期林业思想、林木资源状况、毁林情况和护林机制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明清护林碑作为农业考古,尤其林业考古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方面,近十几年来,已逐渐为部分农史和林业工作者关注,当然也有少数文博工作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林 明清时期 农业考古 主要内容 云南林业 地方志 林业史 重要内容 新发现 社会价值
下载PDF
清民国时期西藏蝗灾及其应对研究——以西藏地方历史档案资料研究为中心 被引量:7
20
作者 倪根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5-204,共10页
关键词 历史时期 蝗灾 档案资料 西藏 民国时期 对研 边疆地区 雪域高原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