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单片段代换系定位水稻粒形QTL 被引量:54
1
作者 曾瑞珍 Akshay TALUKDAR +1 位作者 刘芳 张桂权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47-654,共8页
目的水稻谷粒形状(粒长、粒宽和长宽比)是衡量稻米外观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更好地开展粒形分子育种,对水稻粒形QTL进行分子定位。方法以单片段代换系(SSSL)为材料构建分离群体,利用微卫星标记对控制水稻谷粒长和谷粒宽的2个粒形QTL进... 目的水稻谷粒形状(粒长、粒宽和长宽比)是衡量稻米外观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更好地开展粒形分子育种,对水稻粒形QTL进行分子定位。方法以单片段代换系(SSSL)为材料构建分离群体,利用微卫星标记对控制水稻谷粒长和谷粒宽的2个粒形QTL进行分子定位。结果粒宽QTLGw-8被定位于第8染色体长臂末端微卫星标记RM502与RM447之间,遗传距离均为0.3cM。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覆盖Gw-8的物理图谱,RM502与RM447位于同一克隆AP005529,两者之间的物理距离为55.0kb。粒长QTLgl-3被定位于第3染色体着丝粒附近的微卫星标记RM6146和PSM377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5cM和11.0cM。结论利用单片段代换系能准确地定位水稻粒形QTL,这两个粒形QTL的定位为其克隆及稻米外观品质的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基因定位 粒形 单片段代换系
下载PDF
作物数量性状基因图位克隆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丁效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64-468,共5页
对数量性状基因(QTL)的鉴定和克隆不仅有利于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形成机理,而且对于有效开展这些性状的分子育种,进一步提高作物增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作物QTL图位克隆取得了重要突破,一批QTL被成功克隆,而模式... 对数量性状基因(QTL)的鉴定和克隆不仅有利于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形成机理,而且对于有效开展这些性状的分子育种,进一步提高作物增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作物QTL图位克隆取得了重要突破,一批QTL被成功克隆,而模式植物基因组研究的快速发展则为作物QTL图位克隆技术带来了新的策略和方法。本文就相关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数量性状基因(QTL) 图位克隆 基因组学
下载PDF
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生殖特性的研究 Ⅰ.结实率、花粉育性及其发育特点 被引量:15
3
作者 杨培周 郭海滨 +4 位作者 赵杏娟 李金泉 黄成达 刘向东 卢永根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7-12,共6页
对采自6个采样点141个编号的高州普通野生稻的结实率、花粉育性及其发育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高州野生稻的结实率平均为57.23%,普遍偏低;花粉育性平均为89.3%。育性在50%以上的编号134个,占95.04%;7个编号出现不同程度的败育现象,败... 对采自6个采样点141个编号的高州普通野生稻的结实率、花粉育性及其发育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高州野生稻的结实率平均为57.23%,普遍偏低;花粉育性平均为89.3%。育性在50%以上的编号134个,占95.04%;7个编号出现不同程度的败育现象,败育类型以典败为主。其中育性最低的是GZW122,育性仅为8%;17个编号(占12.06%)的裂药性存在严重的异常现象。相关分析表明,花粉育性和裂药性与结实率存在极显著相关。不同采样点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位于祥山镇祥山村祥山洞的编号结实率、花粉育性和裂药指数都较低,变异系数却较大,显示出较丰富的多样性。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术研究发现,高州普通野生稻花粉发育过程与栽培稻一致,同样经历了8个时期,即小孢子母细胞形成期、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小孢子早期、小孢子中期、小孢子晚期、二孢花粉期和成熟花粉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高州 生殖特性 结实率 花粉育性
下载PDF
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生殖特性的研究 Ⅱ.胚囊育性、胚囊发育、胚胎发生和胚乳发育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培周 郭海滨 +3 位作者 赵杏娟 李金泉 刘向东 卢永根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36-143,共8页
利用整体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术(WCLSM),对采自广东省高州市6个地点共141个编号的高州普通野生稻的成熟胚囊育性和胚囊形成发育特点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绝大多数高州普通野生稻材料成熟胚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育性异常现象,... 利用整体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术(WCLSM),对采自广东省高州市6个地点共141个编号的高州普通野生稻的成熟胚囊育性和胚囊形成发育特点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绝大多数高州普通野生稻材料成熟胚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育性异常现象,包括雌性生殖单位退化、极核位置异常、极核数目异常、胚囊退化等。这些异常结构的胚囊由于没有正常的卵细胞,不能正常受精,影响子粒结实。141个编号平均异常胚囊频率为11.11%,最高异常率为67.86%。高州普通野生稻胚囊发育过程与正常栽培稻一致,属蓼型。对一些结实率偏低材料的研究,发现在胚囊发育过程的不同时期存在一些异常现象,包括功能大孢子退化,二至八核胚囊发育异常等。对柱头上的花粉量调查,发现观察的69个编号中,多数编号柱头上花粉量偏少。研究表明,花粉量偏少影响受精是导致结实率偏低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对导致结实率偏低的综合因素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州普通野生稻 胚囊 胚胎发生和胚乳发育 整体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术(WCLSM)
下载PDF
基于单片段代换系的水稻粒型QTL加性及上位性效应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赵芳明 张桂权 +4 位作者 曾瑞珍 杨正林 凌英华 桑贤春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69-476,共8页
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手段有目的地进行基因聚合育种,对于加快育种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基因的加性和上位性效应是决定基因聚合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以16个单片段代换系(SSSL)及15个双片段代换系分析了水稻粒型性状QTL的加性及上位性... 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手段有目的地进行基因聚合育种,对于加快育种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基因的加性和上位性效应是决定基因聚合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以16个单片段代换系(SSSL)及15个双片段代换系分析了水稻粒型性状QTL的加性及上位性效应。共检测到9个水稻粒型性状QTL,包括4个粒长QTL、1个粒宽QTL和4个籽粒长宽比QTL,分别位于第2、第3、第4、第7和第10染色体上。此外,还检测出7对双基因互作,其中3对为有显著效应的两座位间互作,1对为两座位均没有显著效应的座位间互作,3对为1个有显著效应的座位与1个没有显著效应的座位间互作。本文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同一粒长QTL与不同单片段代换系聚合时会产生不同的互作效应,只有当上位性效应与目标基因的加性效应同向时,才可以达到明显改良粒长的效果。而且,2个长粒或2个短粒QTL聚合很难再产生更长或更短的籽粒。以上结果对于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手段改良水稻粒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单片段代换系 粒型QTL 加性效应 上位性效应
下载PDF
同源四倍体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微管骨架组织和结构变化 被引量:11
6
作者 何金华 程杏安 +3 位作者 陈志雄 郭海滨 刘向东 卢永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77-1785,共9页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观察了同源四倍体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微管骨架和染色体行为变化。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水稻花粉母细胞微管组织形态变化与二倍体水稻的基本一致,但出现一些不同,如核周微管较长,纺...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观察了同源四倍体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微管骨架和染色体行为变化。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水稻花粉母细胞微管组织形态变化与二倍体水稻的基本一致,但出现一些不同,如核周微管较长,纺锤体微管数量较多;并呈现许多异常现象。前期I细线期,微管数量少,分布不均匀;偶线期,呈现不规则网络状结构,未见明显的极性分布;粗线期,核仁解体,呈现混乱的网络状结构;双线期,微管提早解聚,不形成环绕状微管;终变期,微管数量稀少,核周未见明显的微管聚集;中期I纺锤体形态出现多种异常现象;末期I成膜体形状异常,出现点状微管;末期II-四分体时期,二分体细胞两端不分开;出现三分体细胞,其内微管混乱。以上各时期的染色体行为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综合认为,微管组织的异常可能与染色体的行为异常存在一定的关联,两者共同作用影响花粉发育,导致育性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同源四倍体水稻 减数分裂 花粉 微管骨架
下载PDF
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卢永根 刘向东 陈雄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水稻育种的宝贵资源。本文就近几年来有关高州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生殖特性、有利基因发掘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关键词 高州普通野生稻 遗传多样性 生殖特性 有利基因
下载PDF
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种间杂种花粉和胚囊败育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傅雪琳 卢永根 +2 位作者 李金泉 刘向东 赵杏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62-366,共5页
以亚洲栽培稻籼稻品种广陆矮4号(简称GLA)、粳稻品种辽粳944(简称944)、粳型亲籼系G2416-3(简称M12)与产于广东高州的普通野生稻(简称GP)配制6个正反交种间杂交组合,F1育性研究的结果表明:GLA/GP F1与GP/GLA F1之间的花粉育性(56.71%、5... 以亚洲栽培稻籼稻品种广陆矮4号(简称GLA)、粳稻品种辽粳944(简称944)、粳型亲籼系G2416-3(简称M12)与产于广东高州的普通野生稻(简称GP)配制6个正反交种间杂交组合,F1育性研究的结果表明:GLA/GP F1与GP/GLA F1之间的花粉育性(56.71%、56.15%)、胚囊育性(42.10%、33.33%)和小穗育性(33.66%、32.60%)差异较小;944/GP F1与GP/944 F1之间的花粉育性(79.01%、7.45%)、胚囊育性(50.00%、27.28%)和小穗育性(47.31%、17.59%)差异较大;M12/GPF1与GP/M12 F1的花粉育性(65.26%和49.55%)和小穗育性(73.16%和54.10%)差异介于前两者间,而胚囊育性(75.00%和40.00%)相差较大。各杂种F1败育花粉以典败类型为主;杂种F1败育胚囊主要有雌性生殖单位退化,卵器退化,极核异常排列,胚囊内组织混乱,助细胞退化且珠心组织吞噬胚囊,以及胚囊退化等。杂种胚囊育性和花粉育性直接影响小穗育性。以野生稻为母本的杂种育性较相应反交组合杂种的为低,表现出野生稻细胞质对栽野杂种育性的影响效应。可尝试利用人为创建的粳型亲籼系来开展克服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种间杂种不育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普通野生稻 种间杂种 花粉败育 胚囊败育 小穗育性
下载PDF
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与粳稻杂交F_1花粉育性及其发育特点 被引量:7
9
作者 练子贤 史磊刚 +4 位作者 卢永根 傅雪琳 赵杏娟 李金泉 刘向东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6-10,共5页
以粳稻台中65为母本,高州普通野生稻141个编号材料为父本,成功组配72个粳野杂种F1,分别对杂种F1的结实率、花粉育性及其发育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粳野杂种F1平均结实率为68.30%,变化范围为30.29%~94.05%,大部分在50%~80... 以粳稻台中65为母本,高州普通野生稻141个编号材料为父本,成功组配72个粳野杂种F1,分别对杂种F1的结实率、花粉育性及其发育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粳野杂种F1平均结实率为68.30%,变化范围为30.29%~94.05%,大部分在50%~80%之间;花粉平均育性为76.49%,最低为33.23%,最高为95.72%,大部分都高于70%,表现正常。花粉败育类型包括染败、典败、圆败和大小花粉粒;花药的平均裂药指数为3.87,接近正常。粳野杂种F1花粉发育过程与栽培稻基本一致,可分为8个时期,包括小孢子母细胞形成期、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小孢子早期、小孢子中期、小孢子晚期、二胞花粉早期、二胞花粉晚期和成熟花粉期。研究结果表明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可能具有决定杂种F1花粉育性的不同基因,包括花粉不育中性基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粳野杂种F1 花粉育性 花粉发育
下载PDF
亚洲栽培稻与AA染色体组稻种的可交配性及F_1杂种育性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金泉 卢永根 +2 位作者 冯九焕 赵杏娟 刘向东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6,共6页
从可交配性和F1杂种育性两方面对亚洲栽培稻与AA染色体组(以下简称AA组)其他7个稻种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栽培稻籼、粳亚种与AA组不同稻种杂交均具有一定的结实率,可交配性不是影响亚洲栽培稻与其他AA组稻种间基因交流的主... 从可交配性和F1杂种育性两方面对亚洲栽培稻与AA染色体组(以下简称AA组)其他7个稻种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栽培稻籼、粳亚种与AA组不同稻种杂交均具有一定的结实率,可交配性不是影响亚洲栽培稻与其他AA组稻种间基因交流的主要生殖障碍。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及尼瓦拉野生稻种间F1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有不同程度分化,与其他稻种的F1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均很低,F1杂种不育是AA组内基因交流的主要障碍。综合可交配性和F1小穗育性两方面的因素,初步得出:亚洲栽培稻与AA组稻种的亲缘关系由近及远依次是:普通野生稻、尼瓦拉野生稻、南方野生稻、展颖野生稻、非洲栽培稻、长雄蕊野生稻和短舌野生稻。其中普通野生稻和尼瓦拉野生稻是AA组中可直接利用于水稻育种的野生稻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AA染色体组稻种 可交配性 F1杂种育性
下载PDF
水稻粒长QTL定位与主效基因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郑跃滨 李智 +4 位作者 赵海燕 朱光枫 廖芷依 竺正航 王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98-604,共7页
该研究利用短粒普通野生稻矮杆突变体和长粒栽培稻品种KJ01组配杂交组合F1,构建分离群体F2;并对该群体粒长进行性状遗传分析,利用平均分布于水稻的12条染色体上的132对多态分子标记对该群体进行QTL定位及主效QTLs遗传分析,为进一步克隆... 该研究利用短粒普通野生稻矮杆突变体和长粒栽培稻品种KJ01组配杂交组合F1,构建分离群体F2;并对该群体粒长进行性状遗传分析,利用平均分布于水稻的12条染色体上的132对多态分子标记对该群体进行QTL定位及主效QTLs遗传分析,为进一步克隆新的主效粒长基因奠定基础,并为水稻粒形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所构建的水稻杂交组合分离群体F2的粒长性状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2)对543株F2分离群体进行QTL连锁分析,构建了控制水稻粒长的连锁遗传图谱,总长为1713.94 cM,共检测出24个QTLs,只有3个表现为加性遗传效应,其余位点均表现为遗传负效应。(3)检测到的3个主效QTLs分别位于3号染色体的分子标记PSM379~RID24455、RID24455~RM15689和RM571~RM16238之间,且三者对表型的贡献率分别为54.85%、31.02%和7.62%。(4)在标记PSM379~RID24455之间已克隆到的粒长基因为该研究新发现的主效QTL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长 QTL 遗传分析
下载PDF
普通野生稻矮化突变体的株高与分蘖基因的QTL定位及主效基因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兰 李智 +3 位作者 郑杏梅 蔡英钦 罗敏 聂益勇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9,共5页
为了挖掘和克隆更多控制株高与分蘖的基因应用于水稻育种,利用多分蘖普通野生稻矮秆突变体与少分蘖高秆南特号组配杂交组合F1并构建分离群体F2;并且对该群体的株高与有效分蘖数进行性状遗传分析以及基因型检测,利用IciMapping V3.0对株... 为了挖掘和克隆更多控制株高与分蘖的基因应用于水稻育种,利用多分蘖普通野生稻矮秆突变体与少分蘖高秆南特号组配杂交组合F1并构建分离群体F2;并且对该群体的株高与有效分蘖数进行性状遗传分析以及基因型检测,利用IciMapping V3.0对株高与分蘖数进行QTL连锁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两亲本的株高与分蘖数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且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利用平均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345对分子标记对两亲本普通野生稻矮秆突变体与南特号进行多态性筛选,共筛出194对差异明显的多态标记,多态率为56.23%;利用122对基因型清晰的多态标记对571株F2分离群体进行连锁分析,共获得33个与株高相关的QTLs,19个与分蘖数相关的QTLs;检测到1个与株高有关的主效QTLs,定位于1号染色体RM302-RM104标记之间,对表型贡献率达71.72%。找到一个控制株高的主效QTL,与分子标记RM302和RM104紧密连锁,对株高具有极强的矮化效果,该结果为进一步克隆矮秆基因与株型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野生稻 株高 分蘖 QTLS 遗传分析
下载PDF
红掌和观赏凤梨种质资源库建设与种质创新
13
作者 黎扬辉 易懋升 +13 位作者 张志胜 刘琳 兰天维 姜蕾 李运 黄丽娟 梁凤龙 吴贤彬 周强 龚明霞 王朱莹 夏晴 韦辉 杜宝贵 《中国科技成果》 2008年第20期31-33,共3页
种质资源是育种的物质基础。为了开展育种工作,从2002年起进行了红掌和观赏凤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创新和资源库建设。迄今共收集花烛属资源172份、观赏凤梨资源523份,建成了花烛属和凤梨科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管理数据库... 种质资源是育种的物质基础。为了开展育种工作,从2002年起进行了红掌和观赏凤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创新和资源库建设。迄今共收集花烛属资源172份、观赏凤梨资源523份,建成了花烛属和凤梨科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管理数据库。研究了红掌和观赏凤梨种质资源种植保存、种子保存和离体保存技术研究,建立了种质资源保存技术体系。采用杂交、远缘杂交、物理诱变、倍性育种和转基因方法开展资源创新研究,获得了红掌三倍体、四倍体、八倍体和观赏凤梨四倍体新种质以及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新品系10多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掌 观赏凤梨 种质资源库 数据库 资源保存 种质创新
原文传递
同源四倍体水稻主要农艺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14
作者 房三虎 李亚娟 +2 位作者 卢永根 李金泉 刘向东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10-,共1页
分别利用2个籼型和2个爪哇型同源四倍体水稻为母本和8个不同类型的同源四倍体水稻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NCⅡ,组配4×8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对16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水稻杂交一代主要农艺... 分别利用2个籼型和2个爪哇型同源四倍体水稻为母本和8个不同类型的同源四倍体水稻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NCⅡ,组配4×8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对16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水稻杂交一代主要农艺性状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除抽穗期具有负向的中亲优势外,其余15个性状均表现正向的中亲优势;除了抽穗期、十粒长和十粒宽3个性状超高亲优势为负值外,其余性状在绝大多数组合中均表现正向的超高亲优势.与二倍体水稻培杂77比较,同源四倍体水稻杂交组合在在粒形、粒重、叶面积和穗长上具有正向竞争优势,显示了同源四倍体水稻的利用潜力.通过杂种优势分析和农艺性状的比较,选出2个结实率和单株粒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杂交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四倍体 杂种优势分析 农艺性状 不完全双列杂交 杂交组合 粒形 籼型 粒宽 单株 叶面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