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身体和主体——关于主体性的再思考 被引量:26
1
作者 王晓升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6-198,203,共24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在心灵和躯体二元对立的基础上来理解主体性的,这种理解使人们难以把握"世界"和"身体"。世界是人通过身体与自然所建立的意义关联系统,认识的对象是从世界之中凸显出来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在心灵和躯体二元对立的基础上来理解主体性的,这种理解使人们难以把握"世界"和"身体"。世界是人通过身体与自然所建立的意义关联系统,认识的对象是从世界之中凸显出来的。而身体不同于躯体,不同于人们在各种身体模式中所理解的身体。身体的运动会有身体图式,这个身体图式不仅与世界互动,而且通过这种互动确立了世界的统一性。人们之所以难以理解世界与身体,是因为人们受到了拜物教思想的影响。而借助于世界概念,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主体和客体。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自身自然的强调就把人的身体的要素凸显出来了。在文明史上由于人对于内在自然的恐惧而导致心灵和躯体的对立。马克思把人的世界还给人自身的观点,为化解这种对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 身体 主体 主体性
原文传递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升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被引量:19
2
作者 欧阳康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4-8,共5页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精神升华。文章从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史等多层面分析中国共产党百...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精神升华。文章从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史等多层面分析中国共产党百年庆典所具有的时代意义,从发生学、历史演进和后续发展等多维度探讨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及其特殊意义,深层探析伟大建党精神的深邃内涵,探讨如何在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百年庆典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 建党精神 精神升华
下载PDF
论新时代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 被引量:19
3
作者 欧阳康 郭永珍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6-33,241,共9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应在党的领导下科学推进生态治理的现代化。新时代推进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中...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应在党的领导下科学推进生态治理的现代化。新时代推进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客观需要,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在界定"生态治理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生态治理现状,指出当前中国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所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突破困境的逻辑进路:加强主体建设,不断激发生态治理主体的活力;完善制度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治理制度的现代化;打造智慧生态,努力实现生态治理技术的现代化;深化体制改革,消除生态治理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优化评估体系,以促进生态治理评估方法的现代化;明晰减碳目标,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 生态文明 智慧生态
下载PDF
推进哲学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16
4
作者 董尚文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42-44,共3页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具体落实。文章根据哲学学科的特色和优势,阐明了课程思政是哲学...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具体落实。文章根据哲学学科的特色和优势,阐明了课程思政是哲学教育固有的内在要求,而且从提升哲学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明确哲学课程的育人目标、优化哲学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探索适合哲学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合理建构哲学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和监督、考核、激励机制五个方面探讨了推进哲学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哲学教育 课程思政 素养
下载PDF
“双碳”目标、绿色发展与国家治理——“双碳”战略及其实施路径的若干前提性问题 被引量:10
5
作者 欧阳康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4-30,共7页
碳达峰和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发展重要目标,也成为当代中国的国家战略。本文多维分析我国的“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所具有的世界背景和时代意义,探讨我国推进“双碳”目标及其实现路径中的机遇和挑战,分析“双碳”目标中的若干前提性问题... 碳达峰和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发展重要目标,也成为当代中国的国家战略。本文多维分析我国的“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所具有的世界背景和时代意义,探讨我国推进“双碳”目标及其实现路径中的机遇和挑战,分析“双碳”目标中的若干前提性问题,主张以“双碳”目标驱动绿色发展、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绿色发展 国家治理现代化
下载PDF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强勋 刘宇杰 卜爱丽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6-62,共7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要用红色文化培根铸魂,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密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智慧和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前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要用红色文化培根铸魂,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密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智慧和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前进力量,要读懂红色文化"精神密码",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要在提升教育效果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五个认同",助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创新传播方式,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展"有吸引力"的新媒体传播,开发"有吸引力"的文创产品.要教育引导到位,完善分众分层教育机制.要提升人员素养,确保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稳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红色基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个认同
下载PDF
数字劳动的资本积累逻辑探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欧阳康 杨德科 《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19,共10页
数字劳动过程产生的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商品和资本的新形式,一方面,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推动着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全体人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另一方面,由于数字资本的逐利本性引发... 数字劳动过程产生的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商品和资本的新形式,一方面,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推动着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全体人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另一方面,由于数字资本的逐利本性引发的经济无序扩张,也可能助长平台经济垄断、影响实体经济、侵犯消费者福利和阻碍创新等不良社会经济现象。要通过规范和引导数字资本健康发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加强数据监管、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为数字资本设置“红绿灯”,制定相应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使数字资本在有效监管下有序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劳动 数字资本 数字治理
原文传递
安全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创新 被引量:9
8
作者 吴畏 王媛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共9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发展和安全都作出全面深刻的论述,预示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安全型发展”模式跃升。从理论逻辑来看,安全型发展秉承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对于化解“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所面临的严峻安全风险、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发展和安全都作出全面深刻的论述,预示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安全型发展”模式跃升。从理论逻辑来看,安全型发展秉承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对于化解“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所面临的严峻安全风险、提升全球化的普遍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从历史逻辑来看,安全型发展是从自立型发展、开放型发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延续。从实践逻辑来看,安全型发展蕴含了新发展阶段的安全要求、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内涵,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安全指向。安全型发展可以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再全球化”方案,并贡献“新全球化”的中国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型发展 新安全格局 新发展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 全球化
下载PDF
机器人学科技伦理治理问题探讨 被引量:8
9
作者 雷瑞鹏 张毅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8-114,共7页
本文在简短介绍伦理治理的含义后,着重讨论有关机器人学科技伦理治理的问题,包括设计、制造和使用机器人中的伦理问题,解决这些伦理问题的伦理原则,以及对机器人学科技伦理治理的建议。
关键词 机器人 机器人学 伦理治理 伦理问题 伦理原则
原文传递
讲理:日常生活的逻辑与理性
10
作者 赵修义 李佃来 +6 位作者 程乐松 张留华 欧阳康 邓安庆 王俊 潘斌 陈嘉映 《探索与争鸣》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9-70,177,178,共34页
如何寻求日常生活的逻辑与理性,在分歧中寻找共识,在实践中捍卫常识,成为我们日常交往与认知的重要内容。三年大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太多改变,但日常生活积淀的那些恒久、坚实、朴素的道理,如尊重常识和科学、悍卫法治、守护良知、坚持... 如何寻求日常生活的逻辑与理性,在分歧中寻找共识,在实践中捍卫常识,成为我们日常交往与认知的重要内容。三年大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太多改变,但日常生活积淀的那些恒久、坚实、朴素的道理,如尊重常识和科学、悍卫法治、守护良知、坚持理性、寻求共识等,它们在关键时刻守护着我们,也成了我们战胜疫情,度过至暗时刻的法宝,进而构成了现代文明的韧性又坚实的基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交往 现代文明 日常生活 关键时刻 寻求共识 生活积淀
原文传递
ChatGPT到Sora:Sora文生视频大模型对影视创作的机遇、风险及矫治 被引量:2
11
作者 令小雄 王鼎民 唐铭悦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8-137,共10页
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科技华章。从由大型语音模型微调而成的全新对话式AI模型到GPT-4进一步实现多模态任务执行,再到Sora带来科技史上AGI的里程碑时刻,从ChatGPT语言交互的“聊天机器人”身份界位到Sora... 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科技华章。从由大型语音模型微调而成的全新对话式AI模型到GPT-4进一步实现多模态任务执行,再到Sora带来科技史上AGI的里程碑时刻,从ChatGPT语言交互的“聊天机器人”身份界位到Sora以“世界模拟器”建构归位的“世界交互”关系,其葆有人工智能又一重大突破的标志性意义。Sora文生视频大模型开创了影视制作、传媒创作的新纪元。在认知范式上,Sora文生视频内容创造拥有广阔空间,促进了新质创新思维的爆发。文本聚焦Sora对影视创作的机遇、风险及矫治之策,从数字人学、算法媒介的文化生态学、视觉叙事伦理和全球认同感构建等多个角度进行审视,深入挖掘技术与人文的交织之处,探讨技术创新与保持人文关怀的伦理底线。在数智时代平衡好技术与人文艺术的关系,要通过建立行业标准及技术道德伦理框架推动人工智能“人机关系”共在和谐发展,积极倡导行业内外共同努力,利用好Sora大模型潜力,推动影视传媒向更加创新、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确保影视创作生态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确使Sora给人类带来安全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SORA 数智时代 深度学习 通用人工智能(AGI) 文生视频
下载PDF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十年——回顾、反思与展望
12
作者 杜志章 程聪瑞 +4 位作者 王媛媛 匡梦婷 李想 胡志康 欧阳康 《决策与信息》 2024年第6期14-33,共20页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推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撑。“中国特色”就是要坚持中国道路、立足中国国情、讲好中国故事、服务中国发展,“新型”就是要...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推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撑。“中国特色”就是要坚持中国道路、立足中国国情、讲好中国故事、服务中国发展,“新型”就是要有新定位、新机制和新模式。十年间,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从智库内部的体制机制创新、外部的政策制度创新和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了以国家高端智库为引领,各级各类智库协同发展、开放发展、高效发展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推动高校智库学者治学范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社会各界对新型智库职能的认识大大加深。当前,我国智库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体系布局、资源配置、宏观制度环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知识服务和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智库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展望未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定位使命、总体格局、发展理念和方向路径,遵循智库建设规律,深化智库建设实践,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智库建设 智库发展 自主知识体系 知识服务与创新 智库话语权 高端智库人才培养
下载PDF
性恶、性善抑或性朴:荀子人性论重探 被引量:8
13
作者 廖晓炜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9-45,52,共8页
以性伪之分为逻辑前提,荀子认为在没有伪的作用与干预的自然状态下,人性与恶之间具有必然性的关联,这可说是荀子言性恶的确切意涵。此说既是荀子驳斥孟子性善论的理论基础,也是其论证礼义之必要性与国家起源诸说的理论前提,因而最能突... 以性伪之分为逻辑前提,荀子认为在没有伪的作用与干预的自然状态下,人性与恶之间具有必然性的关联,这可说是荀子言性恶的确切意涵。此说既是荀子驳斥孟子性善论的理论基础,也是其论证礼义之必要性与国家起源诸说的理论前提,因而最能突出荀子人性论的理论特色。荀子思想中所包含的弱性善说、性朴说与其性恶论分属不同的理论层次,相互之间更无任何矛盾可言。本文认为,在明确荀子性恶论之真实意涵的前提下,以性恶论定位荀子的人性论仍是最合理的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性恶 性善 性朴
原文传递
“双碳”愿景下绿色GDP绩效评估再思考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启航 欧阳康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1-97,共7页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目标。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估体系,在众多反...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目标。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估体系,在众多反映经济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和生态损耗的综合评估体系中,绿色GDP绩效评估具有显著优势,但在“双碳”愿景下也亟待开展新的探索。应从凸显增进民生福祉的评估价值导向、重点关注能源消耗类核算、超前布局新兴环保行业核算、积极推进自然资源价值核算、发掘评估结果运用的新场景五个方面优化绿色GDP绩效评估,以期更好服务于“双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 评估体系 绿色GDP绩效评估 多维探索
下载PDF
新时代舆情治理现代化的学理阐释、主要难点和实施路径 被引量:1
15
作者 欧阳康 计效宇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5-182,共8页
舆情治理现代化是决策管理者在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秉承善治的理念,运用先进的智能科技,对社会上存在的复杂舆情实施科学化治理,构建规范的舆情治理体系,高效提升舆情治理能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致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 舆情治理现代化是决策管理者在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秉承善治的理念,运用先进的智能科技,对社会上存在的复杂舆情实施科学化治理,构建规范的舆情治理体系,高效提升舆情治理能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致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根据当前舆情形势,新时代舆情治理现代化面临着舆情治理定位尚不够准确明晰、舆情治理理念贯彻不够有力有效、舆情治理工具智能化程度有待提升、舆情治理体系亟待规范构建、舆情治理方式有待完善等诸多难点。基于以上现实难点,相应的实施路径在于:明确战略定位,增强舆情治理前瞻性;凝聚主体合力,保障善治引领舆情治理;强化科技创新,赋能舆情治理智能化;加强制度建设,构建现代舆情治理规范体系;优化方式、提高能力,推动舆情治理科学化高效化,以期实现舆情治理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情治理现代化 舆情治理 新时代
下载PDF
论郭象从道家向儒家的转向 被引量:3
16
作者 邓晓芒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6,共16页
郭象在其《庄子注》中从向秀提出的“无心说”出发,总体上又对向秀的玄学视野有所超越,从而在魏晋玄学内部完成了一个从道家形而上学向儒家实学的转向。这一转向从抽象到具体分为三个层次,即从“无心”转向“独化”、从“贵无”转向“... 郭象在其《庄子注》中从向秀提出的“无心说”出发,总体上又对向秀的玄学视野有所超越,从而在魏晋玄学内部完成了一个从道家形而上学向儒家实学的转向。这一转向从抽象到具体分为三个层次,即从“无心”转向“独化”、从“贵无”转向“崇有”、从“清谈”转向“名教”。但整个过程并非对庄子学说的外部颠覆,而恰好是通过对庄子学说的深化及合理化的阐发而自然发生的,实际上揭示了道家形而上学内部作为“伦理学之后”而向伦理学本身回归的本质倾向。正是由于这种“原教旨主义”的倾向内在不可抗拒的理论必然性,促使玄学的儒学化最终在裴頠那里成为定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无心 独化 贵无 自然 名教 伦理学之后
下载PDF
论文化起于何时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东屏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41-49,共9页
以往学界只有关于文化起源的论述而缺乏关于文化起点即文化起于何时的研究。既有的十类文化定义中,蕴含了三种潜在的文化起点观,即文化与人同时诞生,文化与生物同时诞生和文化在人之后诞生。前两种观点明显不对,后一种观点基本可以得到... 以往学界只有关于文化起源的论述而缺乏关于文化起点即文化起于何时的研究。既有的十类文化定义中,蕴含了三种潜在的文化起点观,即文化与人同时诞生,文化与生物同时诞生和文化在人之后诞生。前两种观点明显不对,后一种观点基本可以得到肯定,只是也没给出文化起于何时的具体时间。由于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果实,因而人类第一个创造物出现的时间就是文化的起点。人类创造物的种类甚多,出现的时间有先有后,不过最终可将所有的文化之物归为器物文化、符号文化和组织文化三大类。通过分别考察可知,最早出现的器物文化之物是300万年前直立人用工具制作的木棍、石斧,最早出现的符号文化之物是30万年前早期智人发明的声音语言,最早出现的组织文化之物是10万—7万年前晚期智人用制度创建的氏族社会。由此可知,器物文化在300万年前的起点,也就是人类文化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起源 文化起点 器物文化 符号文化 组织文化
下载PDF
无用论抑或决定论——康德道德教育理论中的个人教育与社会启蒙教育 被引量:7
18
作者 袁辉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5-55,共11页
康德的教育理论秉承了启蒙时代以全面发展人的自由禀赋为核心的理念,在道德教育上引发了无用论和决定论的两难,进而在道德哲学上导致了自由意志论和决定论的对立。将视野从康德的《论教育学》扩展到他的其他著作,可以发现这个对立并不... 康德的教育理论秉承了启蒙时代以全面发展人的自由禀赋为核心的理念,在道德教育上引发了无用论和决定论的两难,进而在道德哲学上导致了自由意志论和决定论的对立。将视野从康德的《论教育学》扩展到他的其他著作,可以发现这个对立并不存在。道德教育是培养品格必要但非充足条件,自由禀赋的培养以伴随着人一生的个人教育为前提,但个人具有接受教育的自由能动性,并通过社会启蒙反作用于教育改革。透过梳理康德的教育思想,可以得到一个以个人教育和社会启蒙教育为内容并包括诸多方法的教育理论体系。就教育理论本身而言,教育必须以道德价值为指向;就被教育者而言,道德教育必须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个人教育而言,道德教育必须是一个伴随人一生的连续的过程;就道德教育的社会互动性而言,教育不应限于个人教育,而应该通过社会启蒙辩证地推动社会和历史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道德教育 品格培养 个人教育 社会启蒙
原文传递
算法的认识论逻辑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畏 《哲学动态》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7-126,F0003,共11页
作为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基本内核的算法显现出独特的内在演进逻辑。对这种逻辑的分析和阐明不仅有助于澄清算法的认识论本质,而且有必要和可能建构某种算法认识论来深入思考它的发展和变革。基于不同理论框架对算法所作的... 作为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基本内核的算法显现出独特的内在演进逻辑。对这种逻辑的分析和阐明不仅有助于澄清算法的认识论本质,而且有必要和可能建构某种算法认识论来深入思考它的发展和变革。基于不同理论框架对算法所作的一些定义、解释和反思已经提出了关于算法的三个重要认识论问题。第一,算法无论是作为结构化编程还是一种社会-技术系统,为何都存在着认识不透明性。第二,AlphaFold的出现是否表明算法完全可以成为一种科学发现新逻辑。第三,算法的形式化推理能否超越像常识这样的非形式逻辑而变得更加“智能”。从对这三个问题的分析和论证中可以得出算法认识论的三个基本论题:局部认识透明性、算法发现逻辑和常识融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 认识透明性 科学发现逻辑 常识认识论
原文传递
现代逻辑思维对诗性的背离与回归——从罗素、维特根斯坦到伽达默尔 被引量:1
20
作者 邓晓芒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5,209,共15页
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在原始思维中有其“互渗律”的起源,因而是基于语言本身的隐喻本性的,但直到康德,以往的隐喻都被理解为“使陌生变得熟悉”,成为形式逻辑的工具论,隐喻的“使熟悉变成陌生”的创新性一面却被忽视了。弗雷格和... 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在原始思维中有其“互渗律”的起源,因而是基于语言本身的隐喻本性的,但直到康德,以往的隐喻都被理解为“使陌生变得熟悉”,成为形式逻辑的工具论,隐喻的“使熟悉变成陌生”的创新性一面却被忽视了。弗雷格和罗素等从逻辑中清除了陌生的东西,使之变得数理化、僵化而无创造性,必然遇到“罗素悖论”而无法自拔;维特根斯坦是一个转折,从早期的分析哲学的逻辑观到晚期摆脱工具主义而转向语言游戏,有了西方逻辑思维从背离诗性到回归诗性的苗头;最后,经过伽达默尔对这一苗头的修正和发挥,将其扩展为诠释学的“语言学转向”,为隐喻和诗性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可惜,他受到海德格尔和基督教传统“圣言”的局限,最终未能就此将其创造性的对话学说提升到“语言学之后”的形而上学,而沉陷于传统存在论(本体论)的“物理学之后”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逻辑 隐喻 诗性 语言游戏 语言学转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