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人抗HBsAg-Fab阻断肝移植后HBV再感染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潘桃 唐莉 +3 位作者 陈知水 王大为 程敦秀 郭晖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8期758-762,共5页
目的研究重组合成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的小分子抗体Fab阻断肝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感染的作用效应。方法通过体外抗原黏附实验,补体毒实验和病毒感染实验,计算抗原黏附率、细胞死亡率和细胞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抗体Fab... 目的研究重组合成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的小分子抗体Fab阻断肝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感染的作用效应。方法通过体外抗原黏附实验,补体毒实验和病毒感染实验,计算抗原黏附率、细胞死亡率和细胞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抗体Fab的功能效应。结果在有、无重组抗体存在时,组间的抗原黏附率、细胞死亡率及细胞感染率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均为P<0.05),实验数据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结论重组合成抗体Fab能阻断抗原对靶细胞的黏附,能介导补体毒杀伤靶细胞,降低HBV对人原代肝细胞的感染率。基因重组的小分子抗体Fab的体外效应实验为其在体内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肝炎病毒 乙型/免疫学 重组人抗HbsAG-Fab 手术后并发症/预防与控制
下载PDF
沙利度胺对小鼠皮肤移植的影响
2
作者 曾宁 唐莉 +4 位作者 袁劲 吴柯 周洁 胡涛 陈忠华 《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8期725-728,共4页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对小鼠皮肤移植物存活及生长情况的影响,探讨沙利度胺在抗同种异体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建立Balb/c小鼠到C57BL/6小鼠的皮肤移植模型,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对照组腹腔注射吐温-80溶液+0.9%氯化钠注射液(1...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对小鼠皮肤移植物存活及生长情况的影响,探讨沙利度胺在抗同种异体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建立Balb/c小鼠到C57BL/6小鼠的皮肤移植模型,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对照组腹腔注射吐温-80溶液+0.9%氯化钠注射液(1∶999),200 mL.kg-1.d-1;环孢素A组腹腔注射环孢素A,10 mg.kg-1.d-1;沙利度胺组腹腔注射沙利度胺,200 mg.kg-1.d-1。分别于实验第7,9,11天取小鼠皮肤移植物进行病理检测,观察各组移植物平均存活时间。结果对照组小鼠移植物平均存活时间为8.2 d,环孢素A组平均为13.5 d,沙利度胺组平均为13.2 d,环孢素A组与沙利度胺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环孢素A组与沙利度胺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第7,9,11天各组移植皮片病理检测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均可见移植皮下淋巴细胞浸润,腺体及毛细血管破坏逐渐加重;其中对照组皮下组织破坏严重,沙利度胺组皮下组织破坏明显减轻,环孢素A组皮下组织破坏最轻。结论沙利度胺能延长Balb/c小鼠到C57BL/6小鼠皮肤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利度胺 移植 排斥反应
下载PDF
雷帕霉素对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翔 张伟杰 +3 位作者 李开艳 陈必成 郭晖 汤高枫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0-562,共3页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建立人肝癌棵鼠肝原位移植瘤模型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FK506组、雷帕霉素常规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用药两周后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癌组织中增...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建立人肝癌棵鼠肝原位移植瘤模型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FK506组、雷帕霉素常规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用药两周后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对照组、FK506组、雷帕霉素常规剂量组、高剂量组平均肿瘤体积分别为:(310.15±40.16)、(605.59±116.23)、(99.19±15.27)、(151.61±27.81) mm3。与对照组相比,雷帕常规剂量组及高剂量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PCNA、VEGF的表达均显著下调(P<0.01);FKS06组肿瘤体积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 NA、VEGF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雷帕霉素具有显著抑制肝癌生长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了肝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及VEGF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索 他克莫司 肝细胞
原文传递
肝静脉交通支在肝移植治疗布加综合征中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少发 陈知水 +13 位作者 陈栋 魏来 蒋继贫 罗鸿昌 李开艳 陈根 汤浩 李震 夏黎明 胡道予 董汉华 张万广 张必翔 陈孝平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9期559-563,共5页
目的布加综合征容易误诊,探讨布加综合征的诊断和肝移植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例布加综合征患者行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术前误诊和诊断正确各1例。结果均为肝硬化失代偿期、Child分级C级患者。病例1诊断为肝癌复发,肝硬化病因未明,... 目的布加综合征容易误诊,探讨布加综合征的诊断和肝移植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例布加综合征患者行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术前误诊和诊断正确各1例。结果均为肝硬化失代偿期、Child分级C级患者。病例1诊断为肝癌复发,肝硬化病因未明,后检测血吸虫抗体阳性。行背驮式肝移植后患者出现下半身肿胀,详细回顾术前影像学资料发现肝内存在肝静脉交通支,确诊术前实际为布加综合征肝静脉和肝上段下腔静脉病变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长期效果不佳。吸取病例1的教训,病例2经影像学检查也发现了肝静脉交通支,诊断为布加综合征肝静脉和肝段下腔静脉病变型。行原位肝移植切除全肝和肝段下腔静脉,无并发症顺利出院,随访7个月正常。结论不明原因的终末期肝病患者,需考虑布加综合征的可能;薄层多层螺旋CT或磁共振检查显示的肝静脉之间的交通支是确诊布加综合征的特征性征象,同时显示的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病变决定了不同的肝移植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 肝静脉 侧枝循环 肝移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染料木黄酮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朱国超 陈知水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89-691,共3页
关键词 染料木黄酮 免疫抑制 器官移植 植物雌激素
下载PDF
RNA干扰在猪内皮细胞抵御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中的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朱珉 夏振雄 +6 位作者 王树森 曹荣华 祁洪刚 陈栋 刘斌 张伟杰 陈实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1133-1136,共4页
目的 评价RNA干扰(RNAi)是否能有效抵御补体介导的对猪内皮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方法 将小分子干扰RNA(SiRNA)转染猪内皮细胞系PED,检测PED转染前后α1,3 半乳糖转移酶(α1,3 GT)mRNA及α- 半乳糖糖链(αGal)抗原表位的表达,并评价RNAi... 目的 评价RNA干扰(RNAi)是否能有效抵御补体介导的对猪内皮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方法 将小分子干扰RNA(SiRNA)转染猪内皮细胞系PED,检测PED转染前后α1,3 半乳糖转移酶(α1,3 GT)mRNA及α- 半乳糖糖链(αGal)抗原表位的表达,并评价RNAi对补体介导的细胞毒的影响。结果 SiRNA 1/PED的α1,3 GT基因异构体(isoform)表达量与空转组(Mock)相比减少了70%(isoform1,69%;isoform2,72%)(P<0 05),但SiRNA 2/PED的α1,3 GT表达量与错配组及空转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流式细胞学检查显示,SiRNA 1/PED的αGal平均荧光强度(52 9)明显小于错配组(493 9,P<0 01)及空转组(505 7,P<0. 01)。标准4h51Cr释放实验中SiRNA 1/PED的细胞溶解率较空转组分别减少了70%(20%正常人血清组)和60%(40%正常人血清组)(P<0. 05)。结论 PED在转染SiRNA- 1后发生了基因沉默,猪内皮细胞可以成为RNAi作用的靶细胞。本研究为更深层次探讨RNAi在异种移植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补体介导 流式细胞学检查 半乳糖转移酶 RNAi 平均荧光强度 PED 细胞毒作用 内皮细胞系 SiRNA 抗原表位 GT基因 释放实验 基因沉默 异种移植 表达量 人血清 转染 小分子 异构体 统计学 Gal 溶解率 靶细胞 相比
原文传递
单肺移植治疗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一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昌盛 孙威 +6 位作者 严华 汤应雄 陈孝平 朱学海 周鸿敏 付向宁 周平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99-500,共2页
2006年11月,我院对1例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患者成功施行了右侧单肺移植,目前受者存活良好,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 单肺移植 移植治疗
原文传递
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选择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知水 王海灏 《临床外科杂志》 2007年第2期88-89,共2页
关键词 肾移植 免疫抑制剂 选择
下载PDF
改良法分离小鼠移植心内浸润淋巴细胞 被引量:1
9
作者 方泽民 何文涛 +3 位作者 王升 周鸿敏 陈忠华 明长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22-1223,共2页
目的 建立简便而高效的分离小鼠心脏移植物内浸润淋巴细胞的方法.方法 移植物剪碎后用Ⅱ型胶原酶(250 U/ml,30~40 min)消化,Ficoll密度梯度离心(800 g/min,20 min)分离单个核细胞,荧光标记抗体行表面抗原或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后用流... 目的 建立简便而高效的分离小鼠心脏移植物内浸润淋巴细胞的方法.方法 移植物剪碎后用Ⅱ型胶原酶(250 U/ml,30~40 min)消化,Ficoll密度梯度离心(800 g/min,20 min)分离单个核细胞,荧光标记抗体行表面抗原或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亚群.结果 移植物分离的单个核细胞数量稳定在1 × 10^6个以上,淋巴细胞的比例为(31.9±2.3)%,活性(95.1±2.1)%,流式细胞仪能同时检测到荧光标记的淋巴细胞表面和胞内的抗原.结论 本法单用胶原酶消化移植心,减少了对心脏移植物内浸润淋巴细胞的损伤,获得的细胞可进一步用于流式表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淋巴细胞 移植物 胶原酶Ⅱ 流式细胞仪
原文传递
新型器官保存液抗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10
作者 曾宁 徐逸 +3 位作者 胡涛 左利群 周鸿敏 陈忠华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12-313,共2页
由于供者器官在获取、保存和移植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遭遇冷缺血、热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这将影响供者血管内皮细胞的生存状态。缺血时间过长及器官保存液都会启动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基因,引起血管内皮的损伤,从而导致移植物功能恢复... 由于供者器官在获取、保存和移植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遭遇冷缺血、热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这将影响供者血管内皮细胞的生存状态。缺血时间过长及器官保存液都会启动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基因,引起血管内皮的损伤,从而导致移植物功能恢复延迟,甚至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并目可缩短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引起慢性移植物功能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保存液 脐静脉内皮细胞 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 凋亡作用 缺血再灌注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基因 慢性移植物
原文传递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过程与后继内皮细胞再生及重建
11
作者 宫念樵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CAS 2009年第3期178-179,共2页
关键词 角膜移植 移植物排斥 抗原呈递细胞 内皮细胞
原文传递
雷帕霉素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的影响
12
作者 孙仁虎 曾志贵 +1 位作者 甄忠广 明长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应用小鼠肝脏缺血损伤模型研究雷帕霉素对损伤肝脏修复的延迟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建立Balb/c小鼠肝左中叶缺血损伤模型。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4组,A组(n=16):雷帕霉素手术组;B组(n=16):生理盐水手术组;C组(n=12):雷帕霉素假手... 目的应用小鼠肝脏缺血损伤模型研究雷帕霉素对损伤肝脏修复的延迟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建立Balb/c小鼠肝左中叶缺血损伤模型。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4组,A组(n=16):雷帕霉素手术组;B组(n=16):生理盐水手术组;C组(n=12):雷帕霉素假手术组;D组(n=12):生理盐水假手术组。给药后第4天对各组小鼠行手术及假手术处理。术后第1天、第4天分批处死各组动物,取出损伤肝组织作组织病理学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的表达。结果①在术后各检测时间点,A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明显重于B组,表现为肝细胞有明显肿胀变性,肝板结构紊乱,肝窦结构不清晰,伴有肝细胞坏死;C组及D组未见明显组织病理损伤。②在各时间点,A组小鼠肝组织中PCNA阳性率显著低于B组;而且CyclinD1的阳性率也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及D组未见明显PCNA及CyclinD1的表达。结论雷帕霉素阻抑了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的修复过程,而对正常肝脏无明显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肝再生
下载PDF
同种大鼠胚胎胰组织移植后在异体内的增殖和分化
13
作者 王璐 黄亚冰 +5 位作者 郭晖 王树森 谢林 曾梦华 李荣 陈实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740-743,共4页
目的研究同种大鼠胚胎胰组织移植后在异体内重新血管化并再生长发育的可能性。方法将妊娠14.5 d(E14.5)和妊娠15.5 d(E15.5)的Lewis大鼠胚胎胰移植到成年健康Lewis大鼠的肾包膜下,分别在移植后3周和6周开腹观察移植胰的发育情况,并... 目的研究同种大鼠胚胎胰组织移植后在异体内重新血管化并再生长发育的可能性。方法将妊娠14.5 d(E14.5)和妊娠15.5 d(E15.5)的Lewis大鼠胚胎胰移植到成年健康Lewis大鼠的肾包膜下,分别在移植后3周和6周开腹观察移植胰的发育情况,并取标本作病理切片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和定位。结果(1)E14.5和E15.5的胚胎胰移植入肾包膜下3周后,体积均增大约10-15倍,外分泌部分腺泡导管分化发育,B细胞大量增殖,形成胰岛,组织周围有新生血管,且胰岛素分泌功能正常。(2)胚胎胰植入肾包膜下6周后,E14.5的胚胎胰内分泌部分进一步增殖;E15.5的胚胎胰则未见增殖,外分泌部分均有纤维化表现,内分泌部分与外分泌部分有分离趋势。结论(1)E14.5与E15.5的胚胎胰移植于同种大鼠肾包膜下均可在异体内再血管化,并发育为近似正常的胰腺组织。(2)E14.5和E15.5胎龄的大鼠胚胎胰都是比较适合移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组织移植 移植 同种 再血管化
原文传递
大鼠供肾转染反义ERK2基因减缓肾移植后慢性移植肾肾病的作用及机制
14
作者 丁召 宫念樵 +3 位作者 陈曦林 郭晖 陈知水 陈孝平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33-736,共4页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反义ERK2(Adanti-ERK2)基因转染供肾对减缓肾移植后发生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大鼠间肾移植模型。按供肾移植前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空载病毒组和基因转染组,每组6只。对照组供肾...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反义ERK2(Adanti-ERK2)基因转染供肾对减缓肾移植后发生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大鼠间肾移植模型。按供肾移植前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空载病毒组和基因转染组,每组6只。对照组供肾灌注无菌HTK液0.5ml,空载病毒组供肾灌注含5×10^9pfuLacZ基因腺病毒(Ad-LacZ)的HTK液0.5ml,基因转染组供肾灌注含5×10^9pfuAdantbERK2的HTK液0.5m1。肾移植术后24周行移植肾的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表面标志蛋白E-Cadherin、Vimentin、TβRⅠ的表达以及CD4+、CD8+T淋巴细胞和ED-1+细胞的浸润情况;酶联免疫法检测受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的含量。结果肾移植术后24周,对照组和空载病毒组移植肾呈CAN表现;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明显,伴严重间质纤维化以及明显的CD4+、CD8+T淋巴细胞和ED-1+细胞浸润;病变区肾小管上皮细胞E-Cadherin表达减少,Vimentin、TβRI表达显著增多。基因转染组移植肾间质内仅有少量CD4+、CD8+T淋巴细胞和ED-1+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E-Cadherin表达正常。对照组和空载病毒组血清中TGF-β。含量明显高于基因转染组。结论AdantkERK2基因转染移植肾可减缓CAN的发生,对移植肾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机制可能与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下调TGF-β等致纤维化因子的表达以及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的转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大鼠 细胞外信号调节MAP激酶类
原文传递
胰、肾联合移植术式的选择 被引量:17
15
作者 明长生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6-188,共3页
关键词 联合移植 术式 诊断 治疗 手术方式 引流方式 胰腺外分泌 总数 定型 趋向
原文传递
中国胰肾联合移植现状 被引量:15
16
作者 明长生 陈孝平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53-155,共3页
由于胰腺外分泌处理和移植胰腺排斥反应难以诊断的特殊性.胰腺移植在大器官移植总数和移植效果上曾远远落后于肾、心脏和肝等器官移植。直至近10余年,随着新型强效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器官保存技术的改进和移植手术方式的日趋成熟... 由于胰腺外分泌处理和移植胰腺排斥反应难以诊断的特殊性.胰腺移植在大器官移植总数和移植效果上曾远远落后于肾、心脏和肝等器官移植。直至近10余年,随着新型强效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器官保存技术的改进和移植手术方式的日趋成熟,胰腺移植受者和移植胰腺的存活率均显著提高。胰、肾联合移植已成为治疗l型糖尿病、部分2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移植 肾移植 适应证 糖尿病肾病
下载PDF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天然免疫分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释放变化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俊华 钟山 +6 位作者 郭晖 王璐 阮永乐 张炯 向莹 陈实 陈刚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09-1811,1972,共4页
目的 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建立小鼠IRI模型,再灌注0、3、6 h或24 h后取外周血及左肾,测定血肌酐(Cr)和尿素氮(BUN)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全蛋白... 目的 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建立小鼠IRI模型,再灌注0、3、6 h或24 h后取外周血及左肾,测定血肌酐(Cr)和尿素氮(BUN)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全蛋白和胞质蛋白HMGB1的表达,并观察病理学变化(HE)及细胞凋亡.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再灌注0 h时小鼠血清Cr和BUN无明显升高,而再灌注3、6、24 h后呈阶梯性显著性升高.假手术组肾组织HMGB1几乎均表达于细胞核内,而肾脏缺血损伤后HMGB1即开始在(主要是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或胞外表达,且HMGB1在细胞核外的表达量在再灌注3 h时最强,之后缓慢减弱,而24 h内细胞总蛋白HMGB1表达量未见明显变化.再灌注0、24 h病理损伤渐进性加重,而凋亡细胞显著性增加.结论 HMGB1在肾IRI早期表达总量恒定而表达部位发生改变,且表达部位的改变先于肾功能的变化,HMGB1可能作为重要早期炎症因子在IRI启动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缺血 再灌注损伤
原文传递
肝、肾移植受者术后生存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及量表研发 被引量:5
18
作者 叶小舟 卞晨阳 +6 位作者 蒋继贫 吴淋果 郭志勇 吴健 曾志贵 高伟 余毅震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9期528-536,共9页
目的建立肝、肾移植受者术后生存质量评价体系,初步研制评价该类受者生存质量的专用量表。方法主客观评价相结合,通过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访谈法和研究者经验法初步确定生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编制量表条目。随后在... 目的建立肝、肾移植受者术后生存质量评价体系,初步研制评价该类受者生存质量的专用量表。方法主客观评价相结合,通过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访谈法和研究者经验法初步确定生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编制量表条目。随后在5家三甲医院对肝、肾移植受者进行临床调研,获得肝移植有效问卷153份,肾移植有效问卷301份。运用权威系数值法、离散趋势法、相关系数法、探索性因子分析等客观统计学方法完成量表条目的筛选。结果确立了肝、肾移植受者生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并分别研制了适合于肝移植和肾移植后受者的生存质量评价量表。结论肝、肾移植受者术后生存质量量表结构基本符合理论设想,量表信效度良好,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受者生存质量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肾移植 生活质量 评价指标 量表 德尔菲技术 条目筛选
原文传递
移植肾活检1500例病理组织学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郭晖 林正斌 +11 位作者 张伟杰 明长生 陈知水 曾凡军 刘斌 蒋继贫 宫念樵 魏来 施辉波 杜敦峰 陈忠华 陈孝平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20-523,共4页
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病理组织学特点和活检诊断意义。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对1997年1月至2010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的1500例肾移植受者移植肾施行了1712次经皮肾穿刺活检并对... 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病理组织学特点和活检诊断意义。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对1997年1月至2010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的1500例肾移植受者移植肾施行了1712次经皮肾穿刺活检并对活检组织标本予以相应染色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肾移植术后可发生多种并发症,1500例中急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14.2%(213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4%(36例)、慢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6.7%(251例)、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3.0%(45例)、急性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类药物肾毒性损伤发生率为7.1%(106例)、慢性CNI类药物。肾毒性损伤的发生率为16.7%(251例);复发/新发性肾病的发生率为0.4%(6例)。排斥反应发生并不具有确定的时间界限。移植肾CNI类免疫抑制剂慢性毒性损伤是导致移植肾失功能的重要致病因素。结论移植肾活检病理学观察可以及时、准确地诊断肾移植术后的多种并发症,肾移植临床中应常规规范开展移植肾活检病理学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活组织检查 针吸 病理学
原文传递
肾移植后早期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四例报道 被引量:6
20
作者 卢峡 朱兰 +3 位作者 明长生 陈知水 陈忠华 宫念樵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4期216-219,共4页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3例肾移植及1例肾移植术后胰腺移植后早期发生AMR受者的临床资料。(1)病例1诊断为早期重度急性AMR,术后第8天开始出现血肌酐水平持续上升,且尿量迅...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3例肾移植及1例肾移植术后胰腺移植后早期发生AMR受者的临床资料。(1)病例1诊断为早期重度急性AMR,术后第8天开始出现血肌酐水平持续上升,且尿量迅速减少,移植肾血流减少;术后第12天群体反应性抗体(PRA)Ⅰ类为74.6%,11类为2.7%。术后第14天行移植肾穿刺活检显示移植肾广泛缺血和局部出血,同时检测DSA结果显示抗1362平均荧光强度(MFI)为6800。(2)病例2诊断为早期轻度急性AMR,术后第13天复查PRAI类为65.6%,Ⅱ类为78.9%,DSAI为阳性,抗A11MFI为3059,DSAⅡ为阴性,术后第21天时行移植肾穿刺活检显示轻度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3)病例3诊断为早期重度慢性AMR,受者因Ⅰ型糖尿病、尿毒症先后接受肾移植和胰腺移植,胰腺移植后8个月时,检测针对胰腺供者DSA为阳性,抗A2MFI为7514,抗1346MFI为3159,抗DQ7MFI为1503。(4)病例4诊断为早期混合性排斥反应,术后第8天出现血肌酐升高,术后第14天检测PRAⅠ类为3%,Ⅱ类为70%,DSA为阳性,抗DR16MFI为15170;术后第16天行移植肾穿刺活检显示移植肾急性混合性排斥反应。结果病例1和病例3因AMR的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病例2和病例4在诊断AMR后,使用血浆置换、丙种球蛋白和硼替佐米等联合治疗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结论AMR的诊断需要结合移植物功能下降、DSA阳性以及移植物活检病理表现进行综合判断。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联合治疗可以提高AMR的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体液性排斥反应 供体特异性抗体 群体反应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