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端粒酶核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研究
1
作者 宋东坡 傅桂莲 林菊生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1期38-41,共4页
已证明有84.7%的人类恶性肿瘤组织细胞中端粒酶表达异常增高、端粒酶的作用是合成染色体末端端粒重复序列维持染色体稳定及细胞永生化的关键因素.因此,端粒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目前最广泛的肿瘤标志物.核酶是一种具... 已证明有84.7%的人类恶性肿瘤组织细胞中端粒酶表达异常增高、端粒酶的作用是合成染色体末端端粒重复序列维持染色体稳定及细胞永生化的关键因素.因此,端粒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目前最广泛的肿瘤标志物.核酶是一种具有内切酶活性的RNA分子,只要满足一定的空间结构就能定点切割RNA底物、切割端粒酶的核酶(简称为端粒酶核酶)主要针对端粒酶的两个亚单位hTR和hTERT抑制两基因的表达,降低端粒酶的活性,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酶 核酶 肿瘤 基因治疗
下载PDF
乙肝病毒基因组高效复制与表达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制备与鉴定
2
作者 吴金明 林菊生 《胃肠病学》 2002年第B11期44-45,共2页
关键词 乙肝病毒基因组 高效复制 转基因小鼠 制备 鉴定
下载PDF
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等位基因与乙肝后肝硬化遗传易感性的研究 被引量:40
3
作者 程元桥 林菊生 +2 位作者 黄丽红 田德英 熊平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47-249,共3页
目的 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 ( 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 A) - 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湖北汉族乙肝后肝硬化遗传异感性的关系 ,为寻找乙肝后肝硬化的易感基因或抗病基因提供线索。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对 10 6例... 目的 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 ( 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 A) - 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湖北汉族乙肝后肝硬化遗传异感性的关系 ,为寻找乙肝后肝硬化的易感基因或抗病基因提供线索。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对 10 6例湖北汉族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和 10 8名正常健康对照者进行了 HL A- DRB1等位基因检测 ,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乙肝后肝硬化组 HL A- DRB1* 12 0 1/12 0 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升高 ( 2 0 .2 8% vs6 .0 1% ,RR=4 .9878,P<0 .0 0 1) ,HL A- DRB1* 15 0 1/ 15 0 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下降 ( 16 .6 7% vs6 .6 % ,RR=0 .30 4 3,P<0 .0 5 ) ,其他等位基因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HL A- DRB1* 12 0 1/ 12 0 2等位基因可能是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乙肝后肝硬化的易感基因 ,HL A- DRB1* 15 0 1/ 15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 DRBl 等位基因 乙型肝炎 肝硬化 遗传易感性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HLA-DRB_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的遗传易感性 被引量:39
4
作者 林菊生 程元桥 +4 位作者 田德英 廖家志 刘南植 熊平 梁扩寰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818-821,共4页
目的 探讨HLA DRB1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法、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等技术检测 10 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 10 8例健康对照者的HLA DRB1和TNFα基... 目的 探讨HLA DRB1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法、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等技术检测 10 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 10 8例健康对照者的HLA DRB1和TNFα基因多态性。结果 肝硬化组HLA DRB1 12 0X等位基因频率比对照组显著升高 (3 5 9%比 11 1% ,P <0 0 0 1) ,TNFα中TNF2 / 1基因型频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 (19 8%比 10 2 % ,P <0 0 5 ) ,DRB1 15 0X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3 2 %比 3 0 6% ,P <0 0 5 ) ,分层分析表明 ,DRB1 12 0X等位基因与肝硬化的关联大于TNF2等位基因。结论 HLA DRB1 12 0X和TNF2等位基因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遗传易感性相关 ,携带这 2个等位基因的个体发生肝硬化的危险性增加。HLA DRB1 12 0X等位基因可能是肝硬化的易感基因 ,HLA DRB1 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DR抗原 肿瘤坏死因子 肝硬化 疾病遗传易感性
原文传递
PTEN和p53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2
5
作者 程黎明 王思元 林菊生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2-45,共4页
背景和目的:抑癌基因PTEN于1997年首次被报道之后即成为研究热点。国外曾有研究小组检测人类肝癌中PTEN基因突变情况,但对有关PTEN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了解甚少;p53基因突变是肝癌发生的机制之一,但对于p53基因突变与肝癌某些生物学... 背景和目的:抑癌基因PTEN于1997年首次被报道之后即成为研究热点。国外曾有研究小组检测人类肝癌中PTEN基因突变情况,但对有关PTEN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了解甚少;p53基因突变是肝癌发生的机制之一,但对于p53基因突变与肝癌某些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不同研究的结果不一。我们拟通过检测PTEN、p53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来了解PTEN、p53与肝癌发生和进展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取62例石蜡包埋的肝癌标本,所有组织切片均含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TEN及突变的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62例标本中癌旁肝组织均呈现明确的PTEN阳性染色(胞浆),只有29例(46.8%)标本中肝癌组织呈阳性染色,PTEN在有包膜或无侵袭性肝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包膜或有侵袭性的肝癌。所有标本癌旁肝组织均未见p53阳性染色,21例肝癌组织p53染色呈阳性(胞核)。p53蛋白的表达与肝癌侵袭性或分化程度无关。结论:PTEN的失表达及p53基因突变可能在肝癌发生中发挥作用,PTEN失表达还可能与肝癌的恶性进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癌基因 基因突变 肿瘤生物学 PTEN P53蛋白 肝癌
下载PDF
Smad3、Smad7基因表达与肝纤维化发病关系研究 被引量:30
6
作者 张国 王天才 +3 位作者 唐望先 王颖 李勤 梁扩寰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647-650,共4页
目的 探讨Smad3和Smad7编码基因在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 (HS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注射四氯化碳 (CCl4 )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按诱导时间将动物随机分为 1、4、8周及正常对照共 4组 ,行肝组织胶原VG染色、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 目的 探讨Smad3和Smad7编码基因在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 (HS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注射四氯化碳 (CCl4 )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按诱导时间将动物随机分为 1、4、8周及正常对照共 4组 ,行肝组织胶原VG染色、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1免疫组化检测 ,同时分别以RT PCR、West ernblot检测原代分离HSC的Smad3、Smad7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组织胶原生成逐渐增多、TGFβ1表达增强。与正常对照相比 ,各期肝纤维化大鼠HSC中Smad3mRNA表达增加 (P <0 .0 5) ;注射CCl4 后 1周 ,Smad7mRNA较正常一过性升高 (P <0 .0 5) ,第 4周和第 8周表达水平则持续下降 (P <0 .0 1 )。Smad3和Smad7的蛋白表达与其mRNA改变基本一致。结论 Smad3和Smad7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不同的介导作用 ,提示通过靶向性阻断HSCSmad3信号和 (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D3 SMAD7 基因表达 肝纤维化
原文传递
Survivin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颖 王家龙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63-466,共4页
目的 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中的一种 ,选择性地表达于恶性肿瘤组织。该文研究Sur vivin基因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 收集 2株肝细胞癌细胞株 ,4 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标本及相应的癌旁组织 ,以Westernblotting法检... 目的 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中的一种 ,选择性地表达于恶性肿瘤组织。该文研究Sur vivin基因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 收集 2株肝细胞癌细胞株 ,4 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标本及相应的癌旁组织 ,以Westernblotting法检测Survivin蛋白表达 ;半定量RT PCR法检测SurvivinmRNA表达 ;肝癌细胞凋亡指数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结果  2株肝癌细胞株和 85 % (34例 )的肝癌组织表达Survivin蛋白和mRNA ,而癌旁组织内无一例阳性表达。Survivin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在肝内转移组为 93.5 % ,显著高于肝内无转移组 (5 5 .6 % ,P <0 .0 5 ) ;在门静脉癌栓浸润组为 92 .8% ,显著高于无门静脉癌栓浸润组 (6 6 .7% ,P <0 .0 5 )。RT PCR显示 ,2株肝癌细胞株和 85 .0 % (34例 )的肝癌组织表达SurvivinmRNA ,与Westernblotting的结果一致 ,SurvivinmRNA的表达水平在肝内转移组 (1.10 5± 0 .396 )和门静脉癌栓浸润组 (1.137± 0 .4 0 4 )中 ,显著高于肝内无转移组 (0 .5 72± 0 .0 82 )和无门静脉癌栓浸润组 (0 .6 2 7± 0 .12 2 ,P <0 .0 5 )。所有肝癌组织标本中均可检测到凋亡细胞 ,但Survivin表达阳性组的凋亡指数 (1.15 2 %± 0 .32 6 % )显著低于Survivin表达阴性组 (4.5 0 2 %± 0 .830 % ,P <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细胞癌 凋亡抑制蛋白 细胞凋亡 原位末端标记法 RT-PCR法
原文传递
肝癌组织中遗传印记基因PEG10表达的特异性及其意义 被引量:27
8
作者 常莹 陶璐薇 +5 位作者 陈孝平 周秀敏 宋宇虎 黄锦 张琼 林菊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408-1411,共4页
目的:研究PEG10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的特异性,为其作为一个潜在的肝癌基因治疗的新的分子靶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从来自不同器官组织的肿瘤细胞系(人肝癌细胞株HepG2、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人胰腺癌细胞株PC3、人黑... 目的:研究PEG10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的特异性,为其作为一个潜在的肝癌基因治疗的新的分子靶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从来自不同器官组织的肿瘤细胞系(人肝癌细胞株HepG2、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人胰腺癌细胞株PC3、人黑色素瘤细胞株A375、人T淋巴瘤细胞株Jurkat)、正常人胎肝细胞株L02、32例肝癌患者的肝癌组织、癌旁组织、10例良性肝病患者肝组织、1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抽提总RNA,经RT逆转录合成cDNA,再以PCR方法检测PEG10的表达.同时,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经RT-PCR检测AFP的表达.结果:经RT-PCR扩增的PEG10基因片段为455bp,AFP基因的扩增片段为140bp,与原设计一致;PEG10在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中明显表达,人胃癌细胞株SGK7901、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人胰腺癌细胞株PC3中弱表达,而正常人胚胎肝细胞株LO2和其他肿瘤细胞株(人T淋巴细胞瘤、人黑色素瘤)中表达均为阴性雇32例肝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PEG10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8.1%和0%;而AFP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93.8%和59.4%.经McNemar检验,显示PEG10基因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的敏感性与AFP表达敏感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X20.01,1=1.78,P>0.05);而癌旁组织中PEG10表达率(0/32)明显低于AFP表达率(19/32)(X20.01,1=17.05,P<0.01).另外10例良性肝病患者(肝硬化4例,自身免疫性肝病2例,肝血管瘤2例,丙型肝炎1例,血色素病1例)肝组织标本及正常人的外周血细胞进行PEG10基因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PEG10的表达不但具有比AFP更高的肝癌组织特异性,而且具有相对器官组织特异性.本实验为PEG10作为一个新的肝癌标志物和基因治疗的分子靶点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组织 遗传印记基因 PEG1O 表达 特异性 基因治疗
下载PDF
活血软坚方对肝星状细胞Smad信号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23
9
作者 张国 张法灿 +1 位作者 王天才 梁扩寰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13-215,共3页
目的 活血软坚方的成药制剂-和络舒肝含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HSC)-T6细胞株Smad3、Smad17、前胶原α2(Ⅰ)基因表达影响,以探讨活血软坚方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常规方法制备和络舒肝含药血清。用不同浓度和络舒肝含药血清干预H... 目的 活血软坚方的成药制剂-和络舒肝含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HSC)-T6细胞株Smad3、Smad17、前胶原α2(Ⅰ)基因表达影响,以探讨活血软坚方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常规方法制备和络舒肝含药血清。用不同浓度和络舒肝含药血清干预HSC-T6细胞株,并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观察分析各组间Smad3、Smad7、前胶原α2(Ⅰ)mRNA表达的变化,以western blot检测Smad3蛋白的表达。结果 经和络舒肝含药血清处理,可下调HSC-T6细胞株Smad3、前胶原α2(Ⅰ) mRNA表达以及Smad3蛋白表达水平,前胶原α2(Ⅰ)表达变化与Smad3表达改变趋势一致。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作用强度明显不同,药物作用后前胶原α2(Ⅰ) mRNA表达改变呈现血药浓度依赖性(F=6.92,P<0.05)。药物血清对Smad7 mRNA表达影响不明显(F=1.57,P>0.05)。结论 活血软坚方和络舒肝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是通过非特异性作用干扰转化生长因子β和Smad功能,抑制前胶原α2(Ⅰ) mRNA转录,从而减少细胞外基质生成。对Smad3而言,可能其表达升高产生的是促纤维化形成效应,反之,表现为抗纤维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软坚方 肝星状细胞 SMAD信号 肝纤维化 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肝细胞癌中XIAP mRNA及蛋白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陶璐薇 林菊生 +3 位作者 陈孝平 周鹤俊 蔡晓坤 李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4年第12期2788-2791,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XIAP mRNA及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程度,探讨XIAP在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正常肝细胞株L-02,肝癌细胞株SMMC7721,HepG2和30例肝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XIAP mRNA的水平,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 目的:通过检测XIAP mRNA及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程度,探讨XIAP在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正常肝细胞株L-02,肝癌细胞株SMMC7721,HepG2和30例肝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XIAP mRNA的水平,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上述细胞株及组织中XIAP蛋白的表达. 结果:三株细胞株均有XIAP mRNA的表达,XIAP/β-actin 均值分别为L-02:0.418±0.045,SMMC7721:0.719±0.1369, HepG2:0.654±0.055.其中L-02细胞株的XIAP mRNA水平显著低于SMMC7721及HepG2(P<0.05),两株肝癌细胞株的XIAP mRN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株细胞亦均有XIAP蛋白的表达,其细胞爬片平均光度分别为0.158±0.016,0.291±0.022,0.238±0.011,三株细胞的XIAP蛋白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肝癌组织XIAP mRNA表达较癌旁组织显著升高,XIAP/β-actin均值分别为:0.587±0.064,0.313±0.059(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XIAP蛋白表达主要集中在肝细胞胞质中,其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平均光度分别为: 0.276±0.054.0.095±0.014(P<0.05). 结论:XIAPmRNA及其蛋白在肝癌组织及肝癌细胞系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提示他可能是促进肝细胞恶变的—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XIAP MRNA 蛋白 表达 RT-PCR技术
下载PDF
和络舒肝胶囊对大鼠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天才 张国 王波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1-173,177,222,共5页
探讨中药制剂和络舒肝胶囊的抗慢性肝损伤作用及作用机制。采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 8周制作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 ,用生理盐水配制的和络舒肝混悬液灌胃 ,2粒 / (只·次 ) ,每天 1次 ,连续 8周。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 ,检测血清 AL T、AST... 探讨中药制剂和络舒肝胶囊的抗慢性肝损伤作用及作用机制。采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 8周制作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 ,用生理盐水配制的和络舒肝混悬液灌胃 ,2粒 / (只·次 ) ,每天 1次 ,连续 8周。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 ,检测血清 AL T、AST、AKP、γ- GT值 ,放免法检测透明质酸 (HA)、层粘蛋白 (L N)、 型前胶原肽 (P P)和 型胶原水平 ,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表达 ,RT- PCR检测肝组织 Smad3m RNA水平。结果 ,和络舒肝能减轻慢性肝损伤的组织病理改变 ,显著降低肝损伤大鼠血清 AL T、AST、AKP值及肝纤维化指标水平 ,P<0 .0 5或 P<0 .0 1。四氯化碳诱导的慢性肝损伤中 TGFβ1表达增加 ,使用和络舒肝胶囊可抑制肝组织中 TGFβ1蛋白表达。正常组、和络舒肝组以及模型组 Smad3m RNA表达亦明显不同 ,其转录水平呈现依次增高趋势。和络舒肝胶囊对大鼠慢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 TGFβ1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而且可能是通过抑制信号转导分子 Smad3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络舒肝胶囊 大鼠 慢性肝损伤 保护作用 分子机制 研究
下载PDF
DNA损伤修复与肿瘤的关系 被引量:11
12
作者 周秀敏 林菊生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CAS 2003年第4期261-263,共3页
多种物理或化学因素如紫外线、电离辐射、化学诱变剂等可损伤细胞DNA。 8 羟基鸟嘌呤 (oh8Gua)是DNA氧化损伤的代表性产物 ,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oh8Gua的修复基因 8 羟基鸟嘌呤糖苷酶 (hOGG1)与个体癌症易感性密切相关。
关键词 肿瘤 DNA损伤修复酶 8-羟基鸟嘌呤 8-羟基鸟嘌呤糖苷酶
下载PDF
检测拉米夫定耐药位点基因芯片的研制及其应用初探 被引量:16
13
作者 宋家武 林菊生 +1 位作者 孔心涓 梁扩寰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3-85,共3页
目的 研发检测拉米夫定耐药的基因芯片进行临床拉米夫定致乙型肝炎病毒 (HBV)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的监测。方法  ( 1)将HBVYMDD区 4个突变位点为靶的 16条寡核苷酸探针 ,用GMS 417芯片点样仪固定在经特殊处理的玻片上。待检HBV突变相关... 目的 研发检测拉米夫定耐药的基因芯片进行临床拉米夫定致乙型肝炎病毒 (HBV)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的监测。方法  ( 1)将HBVYMDD区 4个突变位点为靶的 16条寡核苷酸探针 ,用GMS 417芯片点样仪固定在经特殊处理的玻片上。待检HBV突变相关的核酸经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 ,及用Cy5标记的三磷酸脱氧胞苷进行荧光标记 ,再通过与基因芯片杂交 ,严谨洗涤 ,将非突变的标记片段洗脱后 ,将芯片在GeneTACLSIV扫描仪下进行扫描 ,计算机解读。 ( 2 )应用PCR定点突变技术构建Leu5 15Met,Met5 39Ile ,Met5 39Val和V5 42I 4位点和 4位点的单一突变质粒 ,并将芯片检测结果与测序结果对照 ,以鉴定其特异性。同时 ,用血清标本和质粒的重复检测 ,测定其重复性 ,并对 5 0份拉米夫定治疗血清和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进行检测。结果 我们研制的芯片能同时特异性地检测耐药相关单一或多位点突变。其检测与测序的符合率 98%。重复率达 96 %~ 10 0 %。结论本研究制作的 4位点基因芯片 ,既可检测乙型肝炎拉米夫定耐药相关单一碱基突变 ,亦可一次有效检出 4个位点的突变 ,且具有快速、高特异性和可重复性 ,检测结果可靠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米夫定 脱氧核糖核酸突变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芯片 耐药性
原文传递
大鼠肝纤维化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作用 被引量:15
14
作者 梁增文 张国 王天才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730-732,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肝组织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的表达和分布规律,初步探讨ERK信号传导通路在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32只,质量250-300g,皮下注射CCl_4制备大...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肝组织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的表达和分布规律,初步探讨ERK信号传导通路在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32只,质量250-300g,皮下注射CCl_4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别于注射CCl_4后1,4,8wk处理动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组织中ERK1的表达及分布。结果:ERK1主要表达于肝星状细胞中。CCl_4注射诱导后,大鼠肝组织中ERK1的表达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强(P<0.05),且CCl_4注射1,4,8wk组肝组织中ERK1的表达强度呈明显的逐级递增的趋势(P<0.05)。结论:ERK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促进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增生,可能与大鼠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肝纤维化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发病机制 免疫组织化学 检测
下载PDF
消化道支架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4
15
作者 廖家智 王天才 梁扩寰 《胃肠病学》 2002年第1期50-52,共3页
关键词 食管支架 肝内支架 消化道支架 胆管支架 支架植入术 胰管支架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制备与鉴定 被引量:13
16
作者 吴金明 林菊生 +3 位作者 陈碧涛 郑新民 赵浩斌 梁扩寰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338-340,共3页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高效复制与表达转基因小鼠模型,以用于抗HBV药物筛选和乙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方法 以加长的ayw亚型HBV全基因组作为目的基因,采用显微注射技术,转导于小鼠受精卵细胞雄原核,然后将受精卵细...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高效复制与表达转基因小鼠模型,以用于抗HBV药物筛选和乙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方法 以加长的ayw亚型HBV全基因组作为目的基因,采用显微注射技术,转导于小鼠受精卵细胞雄原核,然后将受精卵细胞移植于受体假孕母鼠输卵管内,发育产生子代小鼠。鼠尾组织聚合酶链反应(PCR)筛选、Southern印迹鉴定后,再用酶链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e抗原,Southern印迹检测血清HBV DNA。结果 实验获子代小鼠61只,鼠尾组织经PCR筛选、Southern印迹鉴定18只阳性,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e抗原、HBV DNA呈阳性反应7只。结论 1.3倍加长的HBV全基因组转基因小鼠具有较高的复制、表达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组 转基因小鼠模型 制备 鉴定
原文传递
一种新的拉米夫定及干扰素联合疗法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宋家武 张国 +2 位作者 林建国 唐望先 林菊生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593-596,共4页
目的 探讨通过拉夫定和干扰素单一或联合使用观察其抗病毒效果和对拉米夫定致停药后反跳及治疗中耐药突变的影响,寻找疗效好、费用低的治疗方法。 方法 应用前瞻性随机分组方法,对150例未经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患者进行治疗。实验分... 目的 探讨通过拉夫定和干扰素单一或联合使用观察其抗病毒效果和对拉米夫定致停药后反跳及治疗中耐药突变的影响,寻找疗效好、费用低的治疗方法。 方法 应用前瞻性随机分组方法,对150例未经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患者进行治疗。实验分5组,每组30例,A组(新联合疗法):前3个月使用拉为夫定100 mg/d,第4个月时加用干扰素α,每次3MU,每周3次至疗程结束,但第10个月时将拉米夫定减为100 mg,隔日一次;B组:拉米夫定治疗,100 mg/d;c组:干扰素α治疗,每次3 MU,每周3次;D组(普通联合疗法):拉米夫定100 mg/d加干扰素α 3MU,每周3次;E组:阴性对照组。总疗程均为12个月。分别于治疗后第3、6、9、10、11、12个月和随访半年时抽血,并观察各组HBV DNA复制水平、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肝功能及组织学变化,同时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定期监测YMDD突变的情况。 结果 A组自第3个月即有显著的抗病毒效果,显著高于E组(5例对30例,P<0.01),直至治疗结束后6个月(10例对29例,P<0.01),均显示出极好的抑制HBV复制、HBeAg阴转(12例对1例,P<0.01)和持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效果[(35.3±11.2)U/L对(85.3±32.2)U/L_,P<.01]。同时,与B组相比,治疗结束后6个月,HBV DNA阳性例数(10例对25例,P<0.01)及病毒负荷量[(1.02±1.33)×10°拷贝/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拉米夫定 联合疗法 抗病毒 YMDD突变 停药后 干扰素Α 结论 负荷量 前瞻性
原文传递
内皮素-1基因TaqI多态性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林菊生 程元桥 +2 位作者 廖家智 梁扩寰 熊平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63-466,共4页
目的 研究内皮素 1(ET 1)基因TaqI多态性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相关性 ,寻找新的门静脉高压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方法 ,分别对 10 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 10 8名健... 目的 研究内皮素 1(ET 1)基因TaqI多态性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相关性 ,寻找新的门静脉高压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方法 ,分别对 10 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 10 8名健康对照者ET 1基因内含子 4处TaqI多态性进行分析 ,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外周血ET 1浓度。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组TaqIC等位基因频率和CC +TC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 2 5 4%vs 16 7%、46 2 %vs 2 9 6 %) ,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4 2 6 ,OR =1 95P <0 0 5 )。提示ET 1基因TaqI多态性与门静脉高压症相关 ;在门静脉高压症组中CC与TC基因型者外周血ET 1浓度显著高于TT基因型者 (P <0 0 5 )。相关分析发现 ,ET 1基因TaqI多态性与外周血ET 1的浓度呈正相关。表明ET 1基因TaqI多态性影响ET 1的表达 ;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门静脉高压形成的危险因素 ,发现ET 1基因TaqI多态性是门静脉高压形成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ET 1基因TaqI多态性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形成相关 ,可能是门静脉高压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1 基因 TaqⅠ多态性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相关性
原文传递
中药肝炎平对CCl_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TGFβ_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熊章鄂 但自力 +1 位作者 唐望先 严红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2-157,共6页
目的:研究中药肝炎平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肝脏TGFβ1及其受体TβR Ⅰ,TβR Ⅱ水平和 Smad3,Smad7及前胶原α2(Ⅰ)(Colla2)mRNA 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Wistar大鼠38R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模型对照组(... 目的:研究中药肝炎平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肝脏TGFβ1及其受体TβR Ⅰ,TβR Ⅱ水平和 Smad3,Smad7及前胶原α2(Ⅰ)(Colla2)mRNA 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Wistar大鼠38R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模型对照组(A组)以及肝炎平治疗组(B组).N组每日以生理盐水10μL/g灌胃,A 组及B组用CCl4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B组 4wk后开始以肝炎平10μL/g灌胃给药,A组同时以生理盐水10μL/g灌胃,每日1次.9 wk 后处死大鼠,取肝组织作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检测TGFβ1及其受体TβR Ⅰ,TβR Ⅱ的表达, RT-PCR检测胞内信号蛋白Smad3,Smad7以及 Coila2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GFβ1、 TβR Ⅰ、TβRⅡ、Smad3、Colla2表达明显增强,Smad7表达明显下降.经肝炎平治疗后大鼠肝脏TGFβ1及其受体TβR Ⅰ,TβR Ⅱ表达均比模型组减弱(TGFβ1:4.30±0.16 vs 4.18 ±0.17.P<0.05;TβR Ⅰ:4.35±0.14 vs 4.24± 0.10.P<0.05;TβRⅡ:4.37±0.11 vs 4.27±0.08. P<0.05).肝炎平同时下调Smad3和Colla2 mRNA的表达(Smad3:0.93±0.05 vs 0.90± 0.41.P<0.05;Colla2:0.95±0.03 vs 0.92±0.03. P<0.05),上调Smad7 mRNA的表达(0.84±0.05 vs 0.87±0.03,P<0.05).另外,肝炎平组大鼠肝脏病理变化显著改善.结论:肝炎平对大鼠肝纤维化肝脏TGFβ1/ Smad信号通路有明显的影响,能抑制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抑制 TGFβ1.及其受体TβR Ⅰ,TβRⅡ蛋白表达,下调Smad3 mRNA,上调Smad7 mRNA的表达, 并最终下调了作为主要细胞外基质的Colla2 mRN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平 TGFβ1/Smad信号通路 肝纤维化
下载PDF
基因芯片监测拉米夫定致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突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宋家武 林菊生 +1 位作者 孔心涓 梁扩寰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361-363,共3页
目的 研究基因芯片技术在监测拉米夫定致乙型肝炎病毒(HBV)耐药突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前瞻性方法,对20例经拉米夫定治疗和10例未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观察18个月,以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血清HBV,应用已研发的4位点拉米夫定耐药检测芯片监... 目的 研究基因芯片技术在监测拉米夫定致乙型肝炎病毒(HBV)耐药突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前瞻性方法,对20例经拉米夫定治疗和10例未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观察18个月,以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血清HBV,应用已研发的4位点拉米夫定耐药检测芯片监测YMDD相关突变。结果 基因芯片技术监测能有效分辨野生型和突变型HBV。HBV的耐药突变随用药时间延长,突变率显著增加(x^2=6.6 9,P<0.01),突变类型以M539V+L515M为主,次之为M539I。HBV在YMDD突变后,继续应用拉米夫定对突变型病毒无效。结论 在应用拉米夫定时需要定期检测YMDD突变,常规的HBV DNA定性技术与基因芯片相比,可能会出现结论偏差,后者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出现耐药突变后,继续使用拉米夫定对耐药株无效,应停用或更换其它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 监测 拉米夫定 乙型肝炎病毒 耐药突变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