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内容为王”到“品牌为王” |
胡瑛
陈力峰
|
《青年记者》
|
2008 |
15
|
|
2
|
新新闻主义在中美兴起之成因比较 |
杨铮
唐明生
|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07 |
5
|
|
3
|
社会性别偏见的传播——以某晚报“建立和谐母子关系”系列报道为例 |
赵雪情
|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4
|
谁将成为明天的历史——2000-2004年评选“年度新闻人物”分析 |
胡瑛
|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5
|
传播心理学现状及发展概述 |
张志君
|
《南方论刊》
|
2006 |
2
|
|
6
|
托克维尔的传播思想对网络舆论的启示 |
王敏
|
《东南传播》
|
2010 |
2
|
|
7
|
从奥巴马当选看新媒体对美国总统大选的渗透 |
胡瑛
陈力峰
|
《今传媒》
|
2008 |
2
|
|
8
|
《楚天金报》农民工报道分析 |
徐瑞
张强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
9
|
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的冲击 |
雷鸣
|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03 |
0 |
|
10
|
网络在公共领域“去封建化”潜力分析 |
杨庆伟
|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
2008 |
1
|
|
11
|
共同的灾难,趋同的声音?——《今日美国》与《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比较 |
胡瑛
陈力峰
|
《青年记者》
|
2009 |
1
|
|
12
|
新媒体对美国总统选举的渗透 |
胡瑛
陈力峰
|
《青年记者》
|
2008 |
1
|
|
13
|
从参与主体角度谈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 |
杨庆伟
|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
2009 |
0 |
|
14
|
关于“情感报道”的框架解析 |
郑春荣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
0 |
|
15
|
解析《特别关注》的编辑框架 |
何回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16
|
丽尼图书广告艺术赏析 |
范军
|
《编辑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17
|
信任与风险感知:社交网络隐私安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张学波
李铂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7
|
|
18
|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叙事及文本特征 |
彭柳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4
|
|
19
|
标签化:负面新闻对事件形象污名化的策略 |
卿志军
|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1
|
|
20
|
新媒体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传播理念 |
罗昕
|
《今传媒》
|
2008 |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