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树新芽:西方本体论最新发展探要 被引量:4
1
作者 高新民 张尉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9-28,2,共10页
随着语言分析方法向“存在”之类的本体论术语的切入,以及逻辑学的介入、科学对存在样式的地理大发现与相应的“存在库存清单”的变化,西方古老的本体论恰似枯木逢春,从方法、形式到内容都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相比... 随着语言分析方法向“存在”之类的本体论术语的切入,以及逻辑学的介入、科学对存在样式的地理大发现与相应的“存在库存清单”的变化,西方古老的本体论恰似枯木逢春,从方法、形式到内容都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相比之下,我国的哲学乃至非哲学对本体论的谈论尽管很多,但鲜见关注、探究其最新发展的论著,对本体论本身的研究相对薄弱,更鲜见关于本体论本身的形而上学层面的探讨,当然就很难看到认知的实质性进展。要改变这种现状,当务之急是要从思想史角度加强对西方本体论最新发展过程及突出的、有借鉴价值的成果的具体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谓词 非存在 分析本体论 现象学本体论
下载PDF
自我研究的现象学与认识论转向:斯特劳森的“珍珠串理论”
2
作者 高新民 马明秀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4,共8页
在自我研究的方法论和程序问题上,斯特劳森发起了革命性转向,强调应优先探讨关于自我感的现象学问题、认识论问题,而不能一开始就回答形而上学或本体论问题。但对自我的形而上学探讨又有必要性和必然性,这应放在现象学探讨之后进行。人... 在自我研究的方法论和程序问题上,斯特劳森发起了革命性转向,强调应优先探讨关于自我感的现象学问题、认识论问题,而不能一开始就回答形而上学或本体论问题。但对自我的形而上学探讨又有必要性和必然性,这应放在现象学探讨之后进行。人身上的作为具体客体的自我是多,且没有统一性,即不存在由多个自我构成的统一我,也没有最高的、统领一切的自我。这一理论提出的新问题对自我研究以及认识的未来发展的意义绝不亚于他所阐发的观点本身。他的问题和思想不仅诱发了新的争论,而且还成为了人们创新的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认识论转向 现象学转向 珍珠串 自我感
下载PDF
自我的探赜索隐:粒子和亚原子粒子层次的“记忆政治学”
3
作者 高新民 束海波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共8页
当今的自我及其同一性研究不可谓不繁荣。但繁荣的一个结果是自我的“失落”,其表现是无我论和自我碎片化的大行其道。鉴于已有主流的自我论如模式自我论、最低限度自我论、心理连续性理论和物理连续性理论在化解中的欠佳表现和所碰到... 当今的自我及其同一性研究不可谓不繁荣。但繁荣的一个结果是自我的“失落”,其表现是无我论和自我碎片化的大行其道。鉴于已有主流的自我论如模式自我论、最低限度自我论、心理连续性理论和物理连续性理论在化解中的欠佳表现和所碰到的新问题,深入到亚原子层次同时又有整体论倾向的“记忆政治学”应运而生。它有很多理论形态,表面上有还原论倾向,实则由于坚持了整体论,同时由于有着对有关前沿科学成果的独到解读,因此开辟了一条重新理解自我、叙事、记忆、微观实在及其关系的新途径,因此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叙事 亚原子粒子层次 基因记忆 整体论
原文传递
整体论及其在哲学中的发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高新民 张钰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40,共9页
"整体论"是一个20世纪后半叶开始在哲学和科学中广为流行的概念。它根本上对立于还原主义或原子论的世界解释模式。尽管与系统论和格式塔心理学有部分一致性,但仍有独特的原则和方法。现当代整体论呈多元化发展格局,表现出学... "整体论"是一个20世纪后半叶开始在哲学和科学中广为流行的概念。它根本上对立于还原主义或原子论的世界解释模式。尽管与系统论和格式塔心理学有部分一致性,但仍有独特的原则和方法。现当代整体论呈多元化发展格局,表现出学科多态性特点,它既是世界观、形而上学理论,又是方法论、属性理论等;既是哲学理论和具体的科学理论,也有应用价值。现当代西方哲学不仅从形而上学角度对一般整体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而且在将其应用于具体哲学问题时创立了多种局域性整体论,如确证整体论、认知整体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 部分 属性 整体论 还原论
原文传递
自主体人工智能建模及其哲学思考 被引量:13
5
作者 高新民 张文龙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8,共6页
自主体既是一个与自我、自我意识、人格同一性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经典哲学问题,又是一个崭新的、同时具有心灵哲学和人工智能工程学意义的问题。人工智能在利用哲学自主体认识成果、对自然自主体进行活体解剖的基础上,从静态和动态角... 自主体既是一个与自我、自我意识、人格同一性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经典哲学问题,又是一个崭新的、同时具有心灵哲学和人工智能工程学意义的问题。人工智能在利用哲学自主体认识成果、对自然自主体进行活体解剖的基础上,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人类自主体作了大量的形式上的逻辑建模尝试,对实践中提出的理论和工程学问题作了基础性的理论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问题是,许多建模特别是作为许多模型之基础的BDI结构是以民间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这在现在也许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如此进行理论建模风险很大,因为民间心理学的前途、命运是什么,是否会像巫术等一样被淘汰,仍是心灵哲学中的未决问题。既然如此,在据以建模时就必须抛弃过去的民间心理学加之于它们的错误构想,即抛弃对于心理世界的拟人式、人格化构想或观念,进而在多科学的通力合作下,重构关于人及其心灵的正确的地形学、地貌学、结构论、运动论、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体 AI 建模 民间心理学
原文传递
叙事研究的形而上学之维 被引量:7
6
作者 高新民 胡子政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85,共16页
叙事的泛化、认知转向、多学科研究及其所引出的深层次问题将叙事的形而上学研究提上了议事日程。其核心关切不是叙事作为文本是如何构成的,而是作为心灵的工具有何作用、作用的机制与奥秘等。要揭示叙事的本质与奥秘,既要区分叙事的&qu... 叙事的泛化、认知转向、多学科研究及其所引出的深层次问题将叙事的形而上学研究提上了议事日程。其核心关切不是叙事作为文本是如何构成的,而是作为心灵的工具有何作用、作用的机制与奥秘等。要揭示叙事的本质与奥秘,既要区分叙事的"应该问题"和"事实问题",又应遵循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路线,尽可能全面认识人类叙事实践的个例和样式。叙事与心灵密不可分、相得益彰,如果没有叙事,心灵不会是其所是。没有心灵,叙事则成了无根之木。叙事除了有文学等所看到的形而下构成之外,还有心灵理论、自传性记忆、元认知等形而上构成。叙事有自己的对象世界,而对象有真实与虚构之别,虚构对象在现实世界尽管没有存在地位,但却有真实不虚的因果作用。叙事尽管有巨大的认知和解释作用,但泛叙事化显然有矫枉过正的偏颇。就叙事与自我的关系而言,不可能是叙事创造了自我,而只能是自我让人有自传式记忆进而有叙事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叙事性 泛叙事化 形而上学
下载PDF
人工智能的瓶颈问题与本体论语义学的回应 被引量:4
7
作者 赵泽林 高新民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1-54,72,共5页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语义学 本体论 回应 转折时期 计算机科学 学术问题 具体科学
原文传递
意向性研究的心灵哲学进路 被引量:5
8
作者 高新民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7-55,共9页
现当代西方的意向性研究呈现出两大走向。以分析哲学和认知科学等为基础的英美心灵哲学沿着不同于传统和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路径,不仅创新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而且在保留、挖掘传统意向性问题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 现当代西方的意向性研究呈现出两大走向。以分析哲学和认知科学等为基础的英美心灵哲学沿着不同于传统和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路径,不仅创新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而且在保留、挖掘传统意向性问题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领域,并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和进路。在揭示意向性的个体性根源的过程中,内在主义、外在主义、内容二元论、二因素论和"修正主义"各自按照自己的方法和运思路线进行着意向性活体解剖,并在激烈争论中实现了认识的跨越式发展。在根据自然科学成果说明意向性的本体论地位和存在现状的过程中,诞生了意向取消论、生物学自然主义、信息语义学、因果协变理论、目的论语义学和功能作用理论等新颖别致的理论。对意向性因果相关性、非存在对象和宽心灵观等的探讨,不仅深化了该领域的研究,而且为解决有关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乃至具体科学的问题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资料与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向性 宽窄问题 自然化 非存在对象 因果相关性
原文传递
笛卡尔式二元论的重新解读与最新发展——从现代心灵哲学的视域看 被引量:5
9
作者 高新民 严莉莉 张卫国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1-98,共8页
如果把“发展”一词理解为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那么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二元论也有自己的实实在在的发展和“进化”。布拉顿一米切尔(D.Braddon—Mitchell)说:“物理主义即使在专门的心灵哲学领域取得了... 如果把“发展”一词理解为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那么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二元论也有自己的实实在在的发展和“进化”。布拉顿一米切尔(D.Braddon—Mitchell)说:“物理主义即使在专门的心灵哲学领域取得了几乎决定性的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灵哲学 二元论 笛卡尔 视域 解读 当代西方 物理主义 决定性
原文传递
“宽创造力”与个体主义创新观的超越——由契克森米哈赖创造力动力学模型引发的探讨
10
作者 高新民 傅利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8,共11页
与认知科学和心灵哲学的反个体主义思潮和“宽”范式的迅速崛起相应,创造力的研究范式和观念也在发生较大变化,“宽”范式的影响力日渐扩大,以具身论、延展论、社会交互论等为标识的创造力理论纷至沓来。契克森米哈赖基于系统模型、心... 与认知科学和心灵哲学的反个体主义思潮和“宽”范式的迅速崛起相应,创造力的研究范式和观念也在发生较大变化,“宽”范式的影响力日渐扩大,以具身论、延展论、社会交互论等为标识的创造力理论纷至沓来。契克森米哈赖基于系统模型、心流论和重新解释的熵增原理的创造力理论是其典型形式。它不绝对否认内在的东西的作用,认为创造力不是纯内在的心理能力或现象,而是由内外宽泛的因素共同决定的超越于皮肤的现象。要化解个体主义与反个体主义在创造力问题上的争端,必须有辩证的思维,看到创造力存在方式的多样性。相对于现实存在的创新事件而言,反个体主义的崛起是认知的一个进步,意味着对个体主义创新观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力 反个体主义 宽创造力 心理动力学 心流
下载PDF
反个体主义及其宽心灵观 被引量:3
11
作者 高新民 汪波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11,共6页
反个体主义是当今英美心灵哲学中围绕意向性或心理内容的个体化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新奇的理论。它强调:思想内容不是个体头脑之内的局域性属性,而是由外在自然和社会因素所决定的、弥散于主客体之间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一种反传... 反个体主义是当今英美心灵哲学中围绕意向性或心理内容的个体化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新奇的理论。它强调:思想内容不是个体头脑之内的局域性属性,而是由外在自然和社会因素所决定的、弥散于主客体之间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一种反传统的心灵观,认为心灵不是封闭于头脑之内的单子性的实在或属性,而是以分布性形式存在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渗透性、扩散性的特殊实在。这些既在意向性研究中引发了轩然大波,又从一个侧面推动着反怀疑论、自知的权威性和同一论等问题的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个体主义 个体化 宽内容 心灵观
原文传递
现当代意向性研究的走向及特点 被引量:4
12
作者 高新民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13,共5页
意向状态由于能与非存在事物发生关系因而是宇宙中最奇特的一种关系属性,同时也成了爱生惊诧的哲人智者的探索课题。20世纪以降,各种理论竞相争妍,最终形成了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两大传统。前者从自然主义出发,试图揭示意向性的本体论地位... 意向状态由于能与非存在事物发生关系因而是宇宙中最奇特的一种关系属性,同时也成了爱生惊诧的哲人智者的探索课题。20世纪以降,各种理论竞相争妍,最终形成了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两大传统。前者从自然主义出发,试图揭示意向性的本体论地位,说明它的基本特点和成立条件,建立关于意向性、意义、表征和内容的统一理论。后者站在自然主义的对立面,把意向性作为意识的基本属性和结构,着力探讨意识和意向性所以具有超越性的根源和条件。两种走向也有一致之处。这种一致最终导致了将它们统一起来的种种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向性 意识 分析哲学 现象学
下载PDF
心灵哲学中二元论和自然主义发展的新趋势——以查默斯自然主义二元论为线索 被引量:4
13
作者 高新民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43-50,共8页
当代心灵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和二元论除了延续原来的对立、攻讦的关系之外,还出现了相互靠拢、吸纳、融合的新趋势,乃至诞生了融两者于一体的自然主义二元论。查默斯认为,意识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产生和存在既离不开物理实在所表现出的功能... 当代心灵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和二元论除了延续原来的对立、攻讦的关系之外,还出现了相互靠拢、吸纳、融合的新趋势,乃至诞生了融两者于一体的自然主义二元论。查默斯认为,意识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产生和存在既离不开物理实在所表现出的功能组织,又根源于物理实在隐结构中存在的"心原"。意识一经产生,就有自己不同于物理实在的独立存在地位。自然主义二元论尽管还只是一种猜想,但完成了对传统二元论的许多超越,在承认意识有依赖于物理实在的一面的同时,还把意识结构与大脑结构的同型关系、意识与功能组织的协变关系概括成心理物理规律。由于不完全对立于科学,因此有助推人工智能发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二元论 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二元论
原文传递
心灵观念的语言学之源——兼评杰恩斯关于心理语言的“古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占峰 高新民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28,共5页
语言发生学分析是探讨心灵本质和起源的一个重要手段。朱利安.杰恩斯通过追溯心理语言的起源,得出了如下结论:心理语言是借助于隐喻、类比从物理语言中转化产生的;心灵是真实世界的类似物;心理语言是意识产生的前提。我们认为,物理语言... 语言发生学分析是探讨心灵本质和起源的一个重要手段。朱利安.杰恩斯通过追溯心理语言的起源,得出了如下结论:心理语言是借助于隐喻、类比从物理语言中转化产生的;心灵是真实世界的类似物;心理语言是意识产生的前提。我们认为,物理语言以及类比、隐喻不是心理语言产生的充分条件,除此之外,还要有表达真实存在的内部过程的需要。揭示心灵的本质和起源,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心理语言、心理观念和心理实在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发生学 意识的本质 隐喻 类比
下载PDF
人工智能哲学视域中“人的本质”观念变革
15
作者 王世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0,共8页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总是被置入“人与他者”的关系中进行考量。他者作为一个变量,构成了对“人的本质”的认知参照。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新的他者出现,促使人的本质的理解方式在方法论层面发生变革。但是,人工智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他者...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总是被置入“人与他者”的关系中进行考量。他者作为一个变量,构成了对“人的本质”的认知参照。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新的他者出现,促使人的本质的理解方式在方法论层面发生变革。但是,人工智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他者,而是有可能充当人的本质的最佳认知参照。人工智能与人本身具有内在本质关联,而不只是人的心智的放大和延伸;同时,人工智能又是人所能创制的最复杂的造物,在特定意义上能够作为人的完成形态。因此,以人工智能为参照,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可以实现从“人体解剖”到“人工智能体解剖”的方法论变革。这种变革并不否认在人与动物的对照中获得对人的本质规定性的理解,但它更强调应该在重新界定人与动物关系的基础上,把个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独特种类即人类动物进而将之与人工智能相对照。这种对照表明,我是一个人,个人在根本上是人类动物,而人类动物与人工智能及其他动物的本质差异就在于,人类动物不但能够理解意义,而且能够为本无意义的宇宙赋予意义。质言之,人是宇宙中已知的唯一赋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人工智能 观念变革 他者
下载PDF
中国心灵哲学的“心理多主论” 被引量:4
16
作者 高新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9-77,共19页
中国心灵哲学在对人与世界作整体把握时,除了有超心物二分图式的特点之外,还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在将心理王国作为统一对象把握时,尽管在一些语境下表面上承认心为主宰,但一般坚持认为,心理王国的主宰不像西方哲学所说的那样只有一个,而有... 中国心灵哲学在对人与世界作整体把握时,除了有超心物二分图式的特点之外,还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在将心理王国作为统一对象把握时,尽管在一些语境下表面上承认心为主宰,但一般坚持认为,心理王国的主宰不像西方哲学所说的那样只有一个,而有"多主角"或多主体,如心、魂、魄、神、我或自我等。它们都有自己的形成过程、构成、结构、运作方式、特点和特殊本质,在人的心理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功能和职责。各司其职,但又通过特殊的方式,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完整的、整体的人。在论述它们的关系时,存在着独立论、归并论、主中有主论、一实多名论的分歧与争论。中国心灵哲学中同样存在着"李约瑟难题",落后于西方是近代以后的事情。其领先主要表现在它的价值性心灵哲学中,当然它的求真性心灵哲学中也有一部分具有现代意义,值得发扬光大,如心理多主论中就包含有超二元论思想、非实体主义、非中心主义、特种形式的具身性思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灵 心灵哲学 多主论 魂魄 精气神
下载PDF
麦金的新神秘主义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明海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5-30,共6页
麦金的新神秘主义是剖析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寻找意识难题之根源的理论。麦金基于对意识与空间联系的发生学,指出当代意识研究的自然主义与二元论策略的困境,从而提出转换意识研究方式的必要性。
关键词 麦金 新神秘主义 意识
原文传递
“同一性危机”与叙事自我论 被引量:4
18
作者 高新民 卢锐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42,共12页
自维特根斯坦以降,"同一性危机"既困扰着形而上学,也成了人的自我和人格同一性研究没法绕过的一道屏障。叙事自我论利用20世纪后半叶叙事研究的成果,顺应当时叙事泛化或"膨胀"的潮流,将叙事作为解释一切现象包括自... 自维特根斯坦以降,"同一性危机"既困扰着形而上学,也成了人的自我和人格同一性研究没法绕过的一道屏障。叙事自我论利用20世纪后半叶叙事研究的成果,顺应当时叙事泛化或"膨胀"的潮流,将叙事作为解释一切现象包括自我和个人同一性的范式,创造性地论证了自我及其同一性根源于叙事的崭新见解。这种新型自我论既有力地推动着对自我及其与心身关系的认识,又反哺着叙事研究,成为后者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推手。要化解同一性危机,必须有辩证法的视角,真正认识到同一性本身是差异性与同一性、变易性与稳定性、间断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体。而要揭示自我和个人同一性的奥秘,又必须认识到自我同一性是与"活着"或续存(survival)这一事实紧密相关的东西,决定人活着的东西就是活着的同一不变的继续,而活着不外是心身生活在继续,是自我同一性的绵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一性危机 自我 叙事 心灵
原文传递
主观物理主义:物理主义形态的又一创新 被引量:4
19
作者 高新民 傅利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4-53,共10页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物理主义或唯物主义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诞生了像随附物理主义、解释主义、构成物理主义等崭新的理论形式。主观物理主义无疑是物理主义多种形式中的一种富有个性而又有较多创新内容的形式。它对主观、客观、物...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物理主义或唯物主义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诞生了像随附物理主义、解释主义、构成物理主义等崭新的理论形式。主观物理主义无疑是物理主义多种形式中的一种富有个性而又有较多创新内容的形式。它对主观、客观、物理等概念,物理与心理的关系,物理主义的内容等作了新的阐释,尤其是从独特的视角对主观心理的形成、构成、结构、作用和本体论地位作了既坚持了又发展了物理主义的说明,强调物理的东西中客观包含有主观的方面,而在突出这些方面有特殊性、不可还原性的同时,又不承诺它们有不同于物理属性的本体论地位。因此,主观物理主义值得我们在发展和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研究和批判地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的 客观的 物理的 随附性 主观物理主义
原文传递
自我的“困难问题”与模块自我论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新民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1-166,207,208,共28页
国际学界当前围绕有我与无我的争论,特别是碎片化自我论兴盛所引发的探讨,不仅将“有无自我”这类经典问题推向了本领域的焦点地位,而且还引出了在没有同一性的物质性身体上,如何可能产生出具有跨时同一性的自我之类的“困难问题”。要... 国际学界当前围绕有我与无我的争论,特别是碎片化自我论兴盛所引发的探讨,不仅将“有无自我”这类经典问题推向了本领域的焦点地位,而且还引出了在没有同一性的物质性身体上,如何可能产生出具有跨时同一性的自我之类的“困难问题”。要想对这些问题做正本清源、切实有效的研究,必须从自我感而非从关于自我的预设出发。在切入关于自我的本体论和同一性问题时,必须优先解决里面的形而上学问题。同一性概念具有规范性特点,可指包含着差异性、间断性、变动性的具体同一性。据此,有理由论证自我有绵延生命始终的同一性。“自我”所要表示的是一种超越已有本体论范畴的特殊的存在样式,可称作“最低限度”的实在,在人的深层心理本质结构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既与诸心理、身体样式相互依赖又相互区别,可看作是人身上客观存在的大量模块中的一种具有中心和统摄地位的特殊模块。由于它不能归结为心身,因此在重构人的整体的概念图式时,应一并思考它们三者及其与人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 碎片化自我 同一性 模块 人的概念图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