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6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53
1
作者 李伯华 尹莎 +1 位作者 刘沛林 窦银娣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9-194,共6页
为合理开发和保护传统村落,通过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了湖南省101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从市州尺度来看,湖南省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湘西土家族自治州... 为合理开发和保护传统村落,通过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了湖南省101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从市州尺度来看,湖南省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湘西土家族自治州、郴州、永州、怀化、邵阳五市;传统村落在五大地理区域中集中分布均衡性较低,最集中的为湘西地区,其次是湘南地区;相对封闭的区域环境、险要的地形、不太便利的交通以及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等因素,都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重要条件,成为影响湖南传统村落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湖南省
原文传递
农地城市流转前后农户福利变化的模糊评价——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 被引量:179
2
作者 高进云 乔荣锋 张安录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5-55,共11页
本文在森的可行能力框架下讨论了农地城市流转过程中农民的福利变化,提出了构成农民福利的功能性活动和指标,使用模糊评判方法对农地城市流转前后的农民福利变化进行了衡量。结果显示,农地城市流转导致农户总体福利水平略有下降,模糊评... 本文在森的可行能力框架下讨论了农地城市流转过程中农民的福利变化,提出了构成农民福利的功能性活动和指标,使用模糊评判方法对农地城市流转前后的农民福利变化进行了衡量。结果显示,农地城市流转导致农户总体福利水平略有下降,模糊评价值从0.389降到0.338。其中,从功能指标看,除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外,农民的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社区生活、环境、农民心理状况都有不同程度的恶化;从转换因素看,农地城市流转前后,农民家庭被抚养人口比重、教育程度、所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是农民福利变化产生差异的显著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利 模糊评价 可行能力 农地城市流转 农户
原文传递
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机制与制度创新 被引量:106
3
作者 张安录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43-49,共7页
农地城市流转是当今世界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透过这一现象,深入探讨农地城市流转的动因、内在机制,以及农地城市流转市场的构建和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对于缓解城乡土地供需矛盾,实现城乡资源互补、经济融合,... 农地城市流转是当今世界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透过这一现象,深入探讨农地城市流转的动因、内在机制,以及农地城市流转市场的构建和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对于缓解城乡土地供需矛盾,实现城乡资源互补、经济融合,推动我国乡村城市化,具有重要的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城市流转 城乡生态经济 制度创新 城市化
原文传递
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被引量:114
4
作者 刘天元 田北海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6-123,共8页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是构建数字中国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从治理现代化视角来看,数字乡村建设还面临着技术排斥、形式主义、数字鸿沟、原有治理精英退出以及治理异化等现实困境。因此,需...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是构建数字中国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从治理现代化视角来看,数字乡村建设还面临着技术排斥、形式主义、数字鸿沟、原有治理精英退出以及治理异化等现实困境。因此,需要科学谋划顶层设计,建构有机团结的数字乡村建设共同体,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回归公共服务本位,辩证处理数字乡村建设术道关系,完善数字乡村建设保障体系,促进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治理现代化 技术治理 治理异化 数字鸿沟
下载PDF
可转移发展权与农地城市流转控制 被引量:83
5
作者 张安录 《中国农村观察》 CSSCI 2000年第2期20-25,共6页
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的农地城市流转是乡村城市化和农业工业化进程中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农地城市流转 ,一方面 ,使土地价值增值 ,土地收益大大提高 ;另一方面 ,由于大量优质农地减少而危及到粮食安全、公众健康、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 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的农地城市流转是乡村城市化和农业工业化进程中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农地城市流转 ,一方面 ,使土地价值增值 ,土地收益大大提高 ;另一方面 ,由于大量优质农地减少而危及到粮食安全、公众健康、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引起不可逆转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提出在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设置土地的可转移发展权 ,并通过市场交易 ,使之既能控制农地城市流转 ,又能兼顾农地保护的公平与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转移发展权 城乡交错区 农地城市流转 土地流转 农业用地保护 中国
原文传递
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相关特征 被引量:106
6
作者 姚小薇 曾杰 李旺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49-256,共8页
为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该文基于武汉城市圈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计算不同地域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研究区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活城镇化和生态系... 为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该文基于武汉城市圈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计算不同地域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研究区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活城镇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而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不同城镇化水平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显示:除经济城镇化外,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生活城镇化均与生态服务价值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其中人口城镇化与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负相关性较强,其次分别为空间城镇化和生活城镇化。具体的,空间城镇化和生活城镇化与原材料生产价值之间的负相关性最强,人口、空间和生活城镇化与大气调节和保持土壤之间也分别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不同城镇化水平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双变量LISA图也具有相似的空间特征,高-低聚集区多分布于武汉城市圈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中部地区,而低-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幕阜山区和北部的大别山一带。该研究能够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管护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 相关理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城镇化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武汉城市圈
下载PDF
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92
7
作者 李伯华 刘沛林 窦银娣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0-136,共7页
运用自组织理论,分析了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特征及其演化机理。研究认为,乡村人居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复杂巨系统,包含3个要素集合: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地域空间环境,并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和涨落性的典型自组织结构特征... 运用自组织理论,分析了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特征及其演化机理。研究认为,乡村人居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复杂巨系统,包含3个要素集合: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地域空间环境,并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和涨落性的典型自组织结构特征。利用Logistic生长曲线模型,对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演化过程和机理进行了模拟,并以长岗村为例,提出了基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乡村人居环境自组织演化路径。最后,根据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演化特征,提出了若干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系统 自组织理论 演化机理
原文传递
美国城市化过程中农地城市流转与农地保护 被引量:48
8
作者 张安录 杨钢桥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74-80,共7页
农地城市流转、农地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问题。资源丰富、国土广阔、经济发达的美国在其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对农地城市流转控制、农地保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随... 农地城市流转、农地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问题。资源丰富、国土广阔、经济发达的美国在其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对农地城市流转控制、农地保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WTO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城市化过程 农地城市流转 农地保护
原文传递
基于农户满意度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被引量:79
9
作者 余亮亮 蔡银莺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92-1103,共12页
农户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其满意度直接关系到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的成效。论文从农户满意度的视角来研究耕地保护补偿政策绩效及其障碍因子的诊断方法,可为提高耕地保护补偿政策绩效提供决策依据。选取在全国创新探索... 农户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其满意度直接关系到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的成效。论文从农户满意度的视角来研究耕地保护补偿政策绩效及其障碍因子的诊断方法,可为提高耕地保护补偿政策绩效提供决策依据。选取在全国创新探索农田生态补偿的上海市闵行区、苏州张家港市和率先试点耕地保护基金的四川省成都市为实施耕地保护补偿政策的典型地区,采用熵权改进的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绩效评价及其障碍因子诊断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成都市、张家港市和上海市闵行区耕地保护补偿政策农户评价的绩效值分别为0.529、0.494和0.461,对应的绩效水平分别为良好、一般和较差,农户满意度绩效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2影响三个地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农户绩效评价排序前5位的障碍因子依次为对耕地保护补偿账务公开是否满意(C8)、对政府部门关于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监督管理是否满意(C10)、对耕地保护补偿资金使用要求是否满意(C9)、对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是否满意(C3)和对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分配是否满意(C7);3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政策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改进的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其进行评价,是合理可行的。不仅如此,通过障碍因子诊断,其指标评价信息可以揭示出耕地保护补偿政策存在的绩效问题,有利于促进耕地保护补偿政策绩效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 农户满意度 绩效评价 障碍因子
原文传递
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时空格局的动态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74
10
作者 朱庆莹 胡伟艳 赵志尚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3-153,共11页
以湖北省为例,利用2000、2005、2010和2013年的社会经济、土壤和气象等数据,运用Spearman秩相关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揭示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的时空格局及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物质产出、净固碳、景观美学功能一直处于增加态势,其... 以湖北省为例,利用2000、2005、2010和2013年的社会经济、土壤和气象等数据,运用Spearman秩相关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揭示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的时空格局及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物质产出、净固碳、景观美学功能一直处于增加态势,其中物质产出功能增长较快,景观美学功能增长较慢;水源涵养功能变化平稳,劳动力承载功能不断减弱。(2)耕地功能之间主要表现为协同关系;随时间推移,部分功能之间由协同转为权衡,并且协同程度逐渐减弱而权衡程度逐步增强。(3)空间尺度上,相同耕地功能的协同类型多以'组团'形式出现,聚集性较强,权衡类型无明显聚集区域,大多零星分布在协同类型的周围,水源涵养和景观美学功能的权衡与协同格局比较稳定,剩余三种功能均发生不同程度变化;不同耕地功能之间的协同类型既有明显的'组团区',又有零星分布区,权衡类型也有类似特点,其中,净固碳与水源涵养、物质产出与景观美学、物质产出与水源涵养、景观美学与水源涵养的权衡与协同格局随时间推移较稳定,其余功能之间权衡与协同格局发生不同程度变化。研究认为,在改善耕地本底质量,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向和发展观光农业的同时,应加强县域内各部门之间以及县际之间的合作,科学划定耕地保护与利用区;共同促进耕地多功能的协同利用,增强耕地多功能的总体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多功能 权衡与协同 生态功能 景观美学功能 Spearman秩相关 空间自相关 湖北省
原文传递
2007—2015年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时空耦合关系 被引量:73
11
作者 刘继来 刘彦随 +1 位作者 李裕瑞 胡银根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61-1871,共11页
系统研究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的时空耦合关系,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理论基础。论文利用人口统计数据与土地调查数据,基于弹性系数模型,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人口数量的时序变化特征、空间分异规律和耦... 系统研究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的时空耦合关系,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理论基础。论文利用人口统计数据与土地调查数据,基于弹性系数模型,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人口数量的时序变化特征、空间分异规律和耦合关系类型,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2007—2015年,全国农村居民点用地以1.94%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增长,8 a间共增加257.27万hm2;2)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和农业户籍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以年均4.61%和1.98%的速度增长,两者差距以年均16.2%的速度逐年拉大;3)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常住人口数量耦合类型在全国尺度上为G类(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减少,且前者增长率小于后者)失调发展类型,在省域尺度上都是失调发展类型,主要是G类和H类(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减少,且前者增长率大于后者)失调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业户籍人口数量的耦合类型在全国尺度上为H类失调发展类型,全国93.55%的省份为失调发展类型,失调类型以A类(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增加,且前者增长率大于后者)和H类为主。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5年间,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人口数量耦合关系呈现失调发展态势,并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论文研究结果可以为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弹性系数 土地利用 居民点用地 土地优化配置
原文传递
城市扩张与耕地保护耦合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72
12
作者 柯新利 唐兰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72-683,共12页
城市扩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以分为城市扩张对生态用地的直接挤占以及为补充城市扩张占用的耕地对生态用地二次挤占两个连锁的过程。以往的研究大多只关注城市扩张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忽略了城市扩张与耕地保护耦合的间接影响。针对... 城市扩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以分为城市扩张对生态用地的直接挤占以及为补充城市扩张占用的耕地对生态用地二次挤占两个连锁的过程。以往的研究大多只关注城市扩张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忽略了城市扩张与耕地保护耦合的间接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InVEST模型定量评估了2000年至2015年湖北省城市扩张与耕地保护耦合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城市扩张与耕地保护耦合导致湖北省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40.90 Tg;(2)由城市扩张与耕地保护耦合导致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减少量中,耕地保护传导作用间接导致的占比31%。结果表明,城市扩张与耕地保护的耦合是导致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忽视城市扩张通过耕地保护的传导作用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间接影响,会导致城市扩张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被严重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张 耕地保护 生态系统碳储量 InVEST模型
下载PDF
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以华中农业大学精准扶贫建始县为例 被引量:67
13
作者 程华东 刘堃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17-22,共6页
教育扶贫是高校精准扶贫地方的主要路径。基于华中农业大学在建始县精准扶贫的实践所取得的成效及遇到的问题,通过对三螺旋理论进行了深化与拓展,构建了以产业为纽带,农户、企业、高校、政府四主体相互作用的四螺旋模型,探索各主体充分... 教育扶贫是高校精准扶贫地方的主要路径。基于华中农业大学在建始县精准扶贫的实践所取得的成效及遇到的问题,通过对三螺旋理论进行了深化与拓展,构建了以产业为纽带,农户、企业、高校、政府四主体相互作用的四螺旋模型,探索各主体充分发挥优势,协同创新的作用机理,提出基于四螺旋模型的高校精准扶贫地方的新路径,即:找准农户致贫或返贫的原因;高校与政府联动,做好扶贫规划;高校与企业联动,抓好产业建设;加强高校、企业与地方政府联动,攻克难点问题;四主体联动,强化过程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螺旋理论 四螺旋模型 高等教育 精准扶贫
下载PDF
典型治理: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基于领导联系点的分析 被引量:62
14
作者 李元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1-109,125,共10页
在当下的国家治理背景下,作为一种传统的国家治理方式的典型,有其独特的生产机制和作用机制。文章通过对领导联系点树典型的过程分析,发现当前的典型生产机制正从传统的双典型结构变成单向度的排列,而其作用机制也发生了从"以点带... 在当下的国家治理背景下,作为一种传统的国家治理方式的典型,有其独特的生产机制和作用机制。文章通过对领导联系点树典型的过程分析,发现当前的典型生产机制正从传统的双典型结构变成单向度的排列,而其作用机制也发生了从"以点带面"到"以点代面"的转化。这样一种转变的发生,有其自身的逻辑,但从整个国家治理来看,这种转变所带来的则是,官僚制逻辑主导了社会建设中国家对社会的无意识排挤,导致国家治理的自我束缚。如何重新建立民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性,应是当下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 领导联系点 国家与社会 官僚制 国家治理
下载PDF
功能区土地利用碳收支空间分异及碳补偿分区——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被引量:58
15
作者 李璐 董捷 +1 位作者 徐磊 张俊峰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3-1015,共13页
开展功能区土地利用碳收支评估并构建碳补偿分区优化框架,对于制定适应各功能区低碳策略、指导补偿额度流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武汉城市圈县域为基本单元,在分析主体功能区划下土地利用碳收支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 开展功能区土地利用碳收支评估并构建碳补偿分区优化框架,对于制定适应各功能区低碳策略、指导补偿额度流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武汉城市圈县域为基本单元,在分析主体功能区划下土地利用碳收支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法、SOM-K-means模型、二维关联矩阵等方法,对武汉城市圈进行了碳补偿类型区划分及优化。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地区差异显著,呈现"西高东低,中心最高"空间分布格局;主体功能区划下土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均具有明显空间分异特征,碳吸收与碳排放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对空间分布趋势;武汉城市圈共有16个碳补偿支付区、11个碳补偿获补区以及12个碳补偿平衡区;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目标,最终形成7类碳补偿空间优化区,并对每一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低碳发展方向及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划 土地利用碳收支 碳补偿分区 空间优化 武汉城市圈
原文传递
社会资本、耕地价值认知与农户耕地保护支付意愿——基于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 被引量:57
16
作者 朱庆莹 陈银蓉 +2 位作者 胡伟艳 梅昀 袁凯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0-131,共12页
我国经济尚处于转轨时期,农村市场体制还不完善,正式制度的建设和发展相对滞后,社会资本在农村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鉴于此,本文探讨了社会资本、耕地价值认知与农户耕地保护支付意愿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以期为完善耕地... 我国经济尚处于转轨时期,农村市场体制还不完善,正式制度的建设和发展相对滞后,社会资本在农村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鉴于此,本文探讨了社会资本、耕地价值认知与农户耕地保护支付意愿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以期为完善耕地保护机制,进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团结提供依据。文章在对社会资本、耕地价值认知和农户耕地保护支付意愿之间关系进行文献综述并提出研究假设基础上,利用武汉"1+8"城市圈483份农户调研数据,在测度农户社会资本和耕地价值认知的基础上,采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三者之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①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对农户耕地保护支付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社会资本每增加一个单位,其耕地保护支付意愿程度增加3. 695个单位。②社会资本正向影响农户耕地价值认知,农户耕地价值认知正向促进农户耕地保护支付意愿,表明社会资本对耕地保护支付意愿的影响可通过影响耕地价值认知这一路径进行传导,耕地价值认知起到中介变量的作用。③收入水平在农户耕地价值认知对其耕地保护意愿的影响中起到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其影响系数为0. 266,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研究认为,要从加强社会信任、社会网络和社会参与方面来增强农户社会资本禀赋的积累;加强宣传教育以提高农户对耕地价值认知水平;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大相关农业补贴和减少非强制性支出来提升农户收入水平;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重视对农户的相关农业技能培训和政策引导;通过工程技术提升耕地总体质量等;共同促进农户耕地保护支付意愿的增强,更好的保护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耕地价值认知 农户耕地保护支付意愿 中介效应模型 武汉“1+8”城市圈
下载PDF
关于征地补偿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30
17
作者 麻战洪 刘勇 《农村经济》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3-65,共3页
关键词 创新 土地流转 征地 补偿
下载PDF
不同生计资产配置的农户宅基地流转家庭福利变化研究 被引量:57
18
作者 关江华 黄朝禧 胡银根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5-142,共8页
在已有研究农户家庭生计资产和家庭福利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农户生计资产量化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典型区域宅基地流转农户家庭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宅基地流转对被流转农户的家庭福利影响。运用生计资产量化分析法,研究了被... 在已有研究农户家庭生计资产和家庭福利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农户生计资产量化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典型区域宅基地流转农户家庭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宅基地流转对被流转农户的家庭福利影响。运用生计资产量化分析法,研究了被流转农户的家庭生计资产配置,得出农户的家庭生计资产分值,将农户划分为资产缺乏型农户和资产均衡性农户。在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及家庭福利评价框架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宅基地流转对不同生计资产配置的农户家庭福利影响,研究表明,从总体和资产均衡型农户家庭来看,宅基地流转有助于被流转农户的家庭福利的改善和提高,其模糊指数分别为0.533和0.547,高于流转前设定的模糊状态0.5,而使资产缺乏型农户的家庭总体福利下降,模糊指数从0.5下降到0.464;从影响福利的因素来看,宅基地流转对资产均衡型农户家庭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社会保障及发展机会有所改善,对社区环境、心理福利有所下降,但对资产缺乏型农户家庭的经济状况、社区环境、发展机会及心理福利有所降低,对社会保障和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基于农户家庭生计的可持续和福利改进,由此可得出相应的结论:在宅基地流转中,要实施差异化的流转保障、扶持政策,做到对被流转农户家庭的瞄准补偿与支助;加强对新安置点的选址、规划,新居民点要有利于农户的生活、就业与发展;注重农户参与与生存发展,提高农户自我认可与精神改变,确保宅基地流转后,农户精神福利随着物质福利提高而逐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宅基地流转 生计资产 农户类型 福利 模糊评价 武汉城市圈
下载PDF
基于感知价值理论的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决策行为研究——以安徽省金寨县典型试点区为例 被引量:56
19
作者 胡银根 杨春梅 +3 位作者 董文静 齐琪 张也 林书达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85-695,共11页
在城乡建设用地双扩背景下,宅基地有偿退出是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而农户主体的决策行为是宅基地有偿退出政策得以实施的关键。本文立足农户微观视角,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基于感知价值理论构建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价值权... 在城乡建设用地双扩背景下,宅基地有偿退出是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而农户主体的决策行为是宅基地有偿退出政策得以实施的关键。本文立足农户微观视角,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基于感知价值理论构建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价值权衡模型,分析农户感知价值对其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行为遵循“感知价值→退出意愿→决策行为”的路径模式,感知价值是农户具有宅基地退出意愿和决策行为的基础,退出意愿是产生实际退出行为的主要动力,农户感知利益对感知价值和退出意愿具有正向影响,感知风险对感知价值和退出意愿具有负向影响;②农户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是“风险规避者”,政策制度会促使农户的退出意愿转化为实际退出行为;③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兼具“主动性”和“诱导性”双重行动逻辑,“诱导性”行为效用高于“主动性”行为效用,表明“诱导性”行为逻辑占主导地位。因此,提出维护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权益、加大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支持力度等2个建议,以确保宅基地退出工作的顺利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 有偿退出 感知价值 结构方程模型 决策行为 安徽省金寨县
原文传递
政务微博辟谣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5
20
作者 陈娟 刘燕平 邓胜利 《情报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95,117,共6页
【目的/意义】探究政务微博辟谣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引导网络舆情、治理网络危机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过程】运用八爪鱼软件采集影响力靠前的十大新浪政务微博数据,以转发数和评论数为辟谣信息传播效果的衡量指标,构建辟... 【目的/意义】探究政务微博辟谣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引导网络舆情、治理网络危机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过程】运用八爪鱼软件采集影响力靠前的十大新浪政务微博数据,以转发数和评论数为辟谣信息传播效果的衡量指标,构建辟谣信息内容特征、文本特征对传播效果的回归模型。【结果/结论】结果表明:谣言类型、辟谣方式、是否为原创、图片数量、是否有@符号对转发数有显著影响;谣言类型、情感程度、辟谣方式、是否为原创、内容长度对评论数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务微博 辟谣信息 传播效果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