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行业协会资源获取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田晶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57-64,共8页
本文以“资源”为入口,考察行业协会作为一类社团组织,是如何带着自身的资源进入到与政府、企业构成的网络中,从中获得自身所需资源的,并通过对其资源获取中制约因素的分析,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从而使得行业协会能够通过这个网络集聚大... 本文以“资源”为入口,考察行业协会作为一类社团组织,是如何带着自身的资源进入到与政府、企业构成的网络中,从中获得自身所需资源的,并通过对其资源获取中制约因素的分析,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从而使得行业协会能够通过这个网络集聚大量资源来促进自身的发展、成熟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协会 资源 网络
下载PDF
逆城市化背景下返乡农民工再农化的动力机制与可能路径 被引量:17
2
作者 杨发萍 《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6-103,共8页
当下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逆城市化催生了返乡农民工职业发展的新需求与新转型。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属性赋予了返乡农民工再农化的独特性,返乡农民工与新型职业农民之间的主体性互嵌成为返乡农民工再农化的动力机制。因此... 当下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逆城市化催生了返乡农民工职业发展的新需求与新转型。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属性赋予了返乡农民工再农化的独特性,返乡农民工与新型职业农民之间的主体性互嵌成为返乡农民工再农化的动力机制。因此,关于返乡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再农化转型要聚焦主体性,从主体引导、主体支持与主体培育多个维度进行构建,借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更多技能型与专业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城市化 返乡农民工 再农化 新型职业农民
原文传递
跨越新的区隔:数字赋能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
3
作者 何怡 杨发祥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92,F0003,共7页
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空间关系的重构过程,数字技术是影响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关键变量。随着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县域城乡空间关系呈现出新的区隔样态,具体表现为物理空间“乡空城挤”的扩大化、社会空间“乡散城聚”... 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空间关系的重构过程,数字技术是影响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关键变量。随着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县域城乡空间关系呈现出新的区隔样态,具体表现为物理空间“乡空城挤”的扩大化、社会空间“乡散城聚”的复杂化和精神空间“城乡疏离”的显著化。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又为跨越这些新的区隔提供了新机遇与新途径。通过数字技术生产赋能、关系赋能、情感赋能的作用机理,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弥合县域城乡空间发展的鸿沟,是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因而,进一步完善数字乡村的设施底座,深化数字技术的融合衔接和优化数字技术的应用生态,引导城乡空间互动,推动城乡物理空间再造、社会空间协同和精神空间丰盈,是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赋能 空间融合 县域 城乡融合发展
下载PDF
环卫工人职业选择的行动逻辑及其内在张力——基于上海陇上街区的田野调查
4
作者 杨发祥 李金梦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6-73,共8页
城市环卫工人是底层劳动者群体的缩影,也是城市生活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职业群体。基于理性选择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上海市陇上街区的田野调查,勾勒环卫工人的群体肖像和现实境遇,从生存理性、发展理性和价值理性等维度出发,可以系统探讨... 城市环卫工人是底层劳动者群体的缩影,也是城市生活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职业群体。基于理性选择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上海市陇上街区的田野调查,勾勒环卫工人的群体肖像和现实境遇,从生存理性、发展理性和价值理性等维度出发,可以系统探讨环卫工人职业选择的行动逻辑及其内在张力。研究发现,环卫工人的职业选择,是生存理性、发展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耦合过程,既有生存理性与发展理性的协同,又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竞合,也是在结构性内外部约束下主动选择与被动选择的复杂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卫工人 职业选择 生存理性 发展理性 价值理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