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中不同粒径颗粒态汞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
作者 修光利 张爱东 +3 位作者 金庆西 张大年 陈建敏 张桂林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6-470,共5页
在学院区(华东理工大学)和交通居住混合区(闸北区环境监测站)采集大气中不同粒径的微小颗粒物,用湿法消解和高温分解法提取后用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汞浓度;通过两段提取法分别测定挥发性颗粒汞(VPM)、反应性颗粒汞(RPM)和惰性颗粒汞(I... 在学院区(华东理工大学)和交通居住混合区(闸北区环境监测站)采集大气中不同粒径的微小颗粒物,用湿法消解和高温分解法提取后用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汞浓度;通过两段提取法分别测定挥发性颗粒汞(VPM)、反应性颗粒汞(RPM)和惰性颗粒汞(IPM)。结果表明交通居住混合区的颗粒态汞约90%集中在<8μm中,而学院区则为50%~60%;冬季的颗粒态汞浓度明显高于春季、夏季和秋季,细颗粒物中惰性汞占的比例较大,说明颗粒态汞的形态与形成机制具有密切关系;PM1.6中汞的浓度与207Pb/206Pb、208Pb/206Pb未呈现出相关性,而207Pb/206Pb、208Pb/206Pb比值与燃煤和土壤的同位素比值比较接近,说明燃煤和扬尘可能对颗粒物有较大贡献。大气汞的人为源排污清单初步分析表明燃煤是上海市大气汞的最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态汞 粒径分布 形态分析 铅同位素比 排污清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