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超快激光光刻的有源铌酸锂光子集成 被引量:8
1
作者 汪旻 乔玲玲 +6 位作者 方致伟 林锦添 伍荣波 陈锦明 刘招祥 张海粟 程亚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09-232,共24页
光子集成器件以极低的成本和功耗实现覆盖从光源、调制、非线性频率转换、光放大到光探测的全功能单片集成,对光电信息处理系统产生显著而深远的影响,并推动一系列诸如高速通信、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以及精密测量等重大应用领域的持续... 光子集成器件以极低的成本和功耗实现覆盖从光源、调制、非线性频率转换、光放大到光探测的全功能单片集成,对光电信息处理系统产生显著而深远的影响,并推动一系列诸如高速通信、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以及精密测量等重大应用领域的持续发展。近年来,铌酸锂薄膜光子器件得益于离子揭膜技术和微纳刻蚀工艺的进步,以宽的工作窗口、低的传输损耗、大的调制带宽、高的非线性光学转换效率和兼容大规模光子集成等优点,在集成光子学领域占据重要一席之地。本文介绍了利用超快激光光刻结合化学机械抛光技术在掺杂有源发光稀土离子的铌酸锂薄膜衬底上实现片上激光与光放大的最新进展,包括在波导放大器中实现了超过20 dB的最大内部净增益,并且在高品质铌酸锂微盘中演示了具有454.7 Hz窄线宽的电光可调谐单频激光器,演示了单片集成的电驱动微环激光器,以及连续光刻方式实现的无源/有源混合集成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光学 超快激光加工 铌酸锂 光放大器 光源 稀土掺杂材料
原文传递
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研究进展和挑战 被引量:5
2
作者 陶加华 褚君浩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95-412,共18页
铜铟镓硒(Cu(In,Ga)Se_(2),CIGS)太阳电池产业化受到全世界广泛关注。作为高转换效率薄膜电池,其效率可与晶硅电池相比,目前最高效率达到23.35%。对于小面积实验室电池而言,研究重点是精确控制吸收层的化学计量比和效率;对于工业化生产... 铜铟镓硒(Cu(In,Ga)Se_(2),CIGS)太阳电池产业化受到全世界广泛关注。作为高转换效率薄膜电池,其效率可与晶硅电池相比,目前最高效率达到23.35%。对于小面积实验室电池而言,研究重点是精确控制吸收层的化学计量比和效率;对于工业化生产而言,除化学计量比和效率外,成本、重现性、产出和工艺兼容性在商业化生产中至关重要。重点介绍了不同制备工艺、吸收层组分梯度调控、碱金属后沉积处理、宽带隙无镉缓冲层、透明导电层和柔性衬底等研究进展。从CIGS电池的效率来看,将实验室创纪录的高效电池技术转移到平均工业生产水平带来显而易见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铟镓硒(Cu(In Ga)Se CIGS)太阳电池 组分梯度 碱金属 无镉缓冲层 产业化 叠层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高分五号高光谱影像悬浮泥沙浓度反演方法 被引量:3
3
作者 刘一鸣 张磊 +4 位作者 周梅 梁建 王妍 孙力 李庆利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23-336,共14页
悬浮泥沙浓度是水体监测中极为重要的指标。本论文基于神经网络具有弥补传统经验算法固有误差的潜力,设计并开发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神经网络校正器来对经验反演结果进行二次校正。为了防止在小数据集的情况下出现过拟合问题,采用了特... 悬浮泥沙浓度是水体监测中极为重要的指标。本论文基于神经网络具有弥补传统经验算法固有误差的潜力,设计并开发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神经网络校正器来对经验反演结果进行二次校正。为了防止在小数据集的情况下出现过拟合问题,采用了特殊设计的正则化项。基于高分五号高光谱遥感数据以及在长江口和沿海水域同时收集的悬浮泥沙浓度实地测量结果,研究了4种基线经验模型,并评估了使用神经网络校正器后的精度。在每个基线模型上都测试了神经网络校正器模型的两个典型应用,包括基线模型校正和时间校正。在这两种应用中,结果均表明,经校正的D′Sa模型具有最高的准确性。通过使用基线模型校正,均方根误差从0.1495 g/L降低至0.1436 g/L,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从0.7821降低至0.7580,决定系数从0.6805升高至0.6926。实施时间校正后,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从0.8657降低至0.7817,决定系数从0.6688升高至0.7155。最后,基于神经网络校正器校正后精度最高的模型处理了整幅高分五号高光谱图像。本论文结果为各种经验反演算法提供了一种通用的二次校正方法,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基线模型的固有误差,并且保证了反演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校正器 机器学习 高光谱 高分五号卫星 水质 悬浮泥沙浓度
下载PDF
红色荧光粉Ca_3Y_2Si_3O_(12)∶Pr^(3+)的制备及发光特性 被引量:4
4
作者 吕雁鹏 周广洲 +3 位作者 于欣阳 赵凤阳 朴贤卿 孙卓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5-8,共4页
通过高温固相方法合成了红色荧光粉Ca3Y2Si3O12∶Pr3+,研究了Pr3+掺杂浓度及助熔剂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所合成的荧光粉的主晶相为Ca3Y2Si3O12。通过分析荧光光谱,发现Ca3Y2Si3O12∶Pr3+硅酸盐荧光粉的有效激发范围可以在4... 通过高温固相方法合成了红色荧光粉Ca3Y2Si3O12∶Pr3+,研究了Pr3+掺杂浓度及助熔剂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所合成的荧光粉的主晶相为Ca3Y2Si3O12。通过分析荧光光谱,发现Ca3Y2Si3O12∶Pr3+硅酸盐荧光粉的有效激发范围可以在430~490nm范围内,并发射红光。在445nm激发下,样品发射光谱中的主发射峰分别位于610nm(3P0→3 H6)和644nm(3P0→3F2),其中610nm处峰值最大。通过改变Pr3+掺杂浓度,发现荧光粉发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最佳Pr3+掺杂量x(Pr3+)为2.0%,超过最佳掺杂浓度表现为由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浓度淬灭。该荧光粉色温为2261℃。通过观察助熔剂的助熔效果,发现最佳的助熔剂H3BO3添加量为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材料 红色荧光粉 高温固相法 硅酸钇钙 Pr3+掺杂
下载PDF
基于GMI传感器的钢板漏磁无损检测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德禄 张清 +3 位作者 阮建中 石桂芬 何明辉 赵振杰 《磁性材料及器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6-48,共3页
基于漏磁检测技术,采用巨磁阻抗GMI传感器搭建了钢板无损检测系统,对镀锡DI材带钢上直径大小为60~140μm的缺陷进行了检测。GMI传感器敏感核心元件采用的是直径16μm、长为5mm的Co68.15Fe4.35Si12.5B15非晶玻璃包裹丝,以非线性非对角模... 基于漏磁检测技术,采用巨磁阻抗GMI传感器搭建了钢板无损检测系统,对镀锡DI材带钢上直径大小为60~140μm的缺陷进行了检测。GMI传感器敏感核心元件采用的是直径16μm、长为5mm的Co68.15Fe4.35Si12.5B15非晶玻璃包裹丝,以非线性非对角模式工作,具有高灵敏度、快速响应、非接触、功耗小、无磁滞等优点。实验表明,这套测试系统在提离值0.5~3 mm范围内能够精确地检测出直径大于60μm的缺陷,根据测量信号可以分析出缺陷所在的位置和大小。实验结果较好地符合磁偶极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板 缺陷 巨磁阻抗传感器 漏磁 无损检测
下载PDF
可调带隙硫硒化锑薄膜及太阳电池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曹宇 武颖 +4 位作者 周静 倪牮 张建军 陶加华 褚君浩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1-326,共16页
硫硒化锑(Sb_(2)(S,Se)_(3))薄膜太阳电池因其制备方法简单、原材料丰富且低毒、性能稳定等本征优势成为研究热点。目前Sb_(2)(S,Se)_(3)太阳电池最高效率已超过10%,显示出产业化潜力。Sb_(2)(S,Se)_(3)太阳电池的研究重点是提高吸光层... 硫硒化锑(Sb_(2)(S,Se)_(3))薄膜太阳电池因其制备方法简单、原材料丰富且低毒、性能稳定等本征优势成为研究热点。目前Sb_(2)(S,Se)_(3)太阳电池最高效率已超过10%,显示出产业化潜力。Sb_(2)(S,Se)_(3)太阳电池的研究重点是提高吸光层质量和优化器件结构。首先,系统介绍了Sb_(2)(S,Se)_(3)薄膜的主流生长工艺;其次,对Sb_(2)(S,Se)_(3)太阳电池各功能层选择和渐变带隙结构设计进行分析;最后,对Sb_(2)(S,Se)_(3)太阳电池的大面积制备和其在锑基多结叠层太阳电池中的应用潜力做了进一步展望,为其产业化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硒化锑太阳电池 制备方法 载流子传输层 渐变带隙
下载PDF
显微高光谱成像的皮肤黑色素瘤浅表扩散深度识别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健生 李庆利 +4 位作者 周梅 孙力 胡孟晗 吕岳 褚君浩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49-759,共11页
研究了基于显微高光谱图像的皮肤黑色素瘤浅表扩散深度检测方法.首先使用核最小噪声分割、形态滤波和边缘检测实现颗粒层的分割,然后使用基于特征谱监督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实现恶性黑色素细胞的检测,最后定量化计算了皮肤黑色素瘤的... 研究了基于显微高光谱图像的皮肤黑色素瘤浅表扩散深度检测方法.首先使用核最小噪声分割、形态滤波和边缘检测实现颗粒层的分割,然后使用基于特征谱监督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实现恶性黑色素细胞的检测,最后定量化计算了皮肤黑色素瘤的扩散深度.实验结果表明,可以为皮肤黑色素瘤的浅表扩散提供定量化的参考指标,有利于皮肤黑色素瘤的病理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肿瘤浅表扩散深度 机器学习 显微高光谱成像
下载PDF
微生物代谢视角下粉末活性炭通过缓解酸化提高城市有机固废厌氧共消化甲烷生产力 被引量:11
8
作者 马佳莹(文/译) 魏华炜 +3 位作者 苏应龙 顾闻超 汪冰寒 谢冰(文/审查) 《环境卫生工程》 2020年第6期94-94,共1页
1研究亮点*粉末活性炭(PAC)提高甲烷生产力的能力优于颗粒活性炭(GAC);*PAC通过加速挥发性脂肪酸(VFAs)消耗显著缓解酸化现象;*PAC促进参与VFAs消耗和直接种间电子传递过程微生物的富集;*GAC和PAC均促进氢营养型和乙酸营养型途径。2背... 1研究亮点*粉末活性炭(PAC)提高甲烷生产力的能力优于颗粒活性炭(GAC);*PAC通过加速挥发性脂肪酸(VFAs)消耗显著缓解酸化现象;*PAC促进参与VFAs消耗和直接种间电子传递过程微生物的富集;*GAC和PAC均促进氢营养型和乙酸营养型途径。2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实行垃圾分类以来,城市有机固废(餐饮和厨余垃圾)清运量迅速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共消化 粉末活性炭 酸化缓解 甲烷生产力 甲烷代谢
下载PDF
磁控溅射法制备T型柔性薄膜热电偶 被引量:3
9
作者 熊智淳 张哲娟 凌彦萃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1-236,共6页
为解决测温元器件薄而不柔的问题,适应柔性测温技术需求,采用真空卷绕磁控溅射技术制备T型柔性薄膜热电偶。通过对制备过程中溅射功率和时间的研究,系统分析制备条件对柔性薄膜热电偶的薄膜厚度及表面电阻的影响,将T型柔性薄膜热电偶进... 为解决测温元器件薄而不柔的问题,适应柔性测温技术需求,采用真空卷绕磁控溅射技术制备T型柔性薄膜热电偶。通过对制备过程中溅射功率和时间的研究,系统分析制备条件对柔性薄膜热电偶的薄膜厚度及表面电阻的影响,将T型柔性薄膜热电偶进行校准测试后,确定最佳制备条件。结果表明,80 W直流溅射40 min制得阳极铜膜;150 W直流溅射40 min制得阴极铜镍合金(康铜)膜,组合而成的柔性热电偶测温性能最佳。磁控溅射工艺制备厚度为0.05mm、长度为130mm以上的T型柔性薄膜热电偶,其温度测量范围可达-50.0~150.0℃,温度最大偏差仅为±0.3℃,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及测温能力。T型柔性薄膜热电偶的可控制备,实现T型热电偶既柔又薄,减少传统测量方式引起的误差,为其大规模生产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柔性 薄膜 热电偶 卷对卷
下载PDF
控制剂(CuCl_2·2H_2O)对多元醇热法制备纳米银形貌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熊智淳 张哲娟 才滨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7-41,共5页
纳米银材料的性能主要是由其微观尺寸和形貌决定,制备形貌均匀、高纯度且尺寸可控的一维纳米银,即纳米银线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采用引入控制剂的多元醇化学还原法快速制备纳米银线,研究了控制剂剂量和浓度对产物形貌的影响。在聚... 纳米银材料的性能主要是由其微观尺寸和形貌决定,制备形貌均匀、高纯度且尺寸可控的一维纳米银,即纳米银线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采用引入控制剂的多元醇化学还原法快速制备纳米银线,研究了控制剂剂量和浓度对产物形貌的影响。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硝酸银的浓度比为6∶1,当二水氯化铜的浓度为5 mmol/L,剂量为700μL时,可以批量制备出线长为10μm以上、线径150 nm左右、长径比为70的高纯度纳米银线材料。可用于透明显示、生物制药、印刷电路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多元醇热法 高纯度 控制剂 二水氯化铜
下载PDF
聚芴类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柔性电致发光器件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棣 贺英 +4 位作者 潘照东 张瑶斐 陈杰 孙卓 王均安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20,共4页
通过Heck反应合成了PFO/PPV共聚物,采用FT-IR、1H NMR、TGA等对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其重均分子量为4 400,分子量分布为1.2。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室温到700℃范围内只有一次明显的失重,初始分解温度为280℃,在350~450℃之间... 通过Heck反应合成了PFO/PPV共聚物,采用FT-IR、1H NMR、TGA等对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其重均分子量为4 400,分子量分布为1.2。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室温到700℃范围内只有一次明显的失重,初始分解温度为280℃,在350~450℃之间失重约50%。EHOMO/ELUMO、Eg分别为-6.09/-3.20、2.89eV。利用UV-Vis和PL研究了共聚物的光学性能,结果表明,共聚物具有较强的荧光性,其荧光最大发射峰位于490 nm波长处。将制备的共聚物薄膜作为发光层,引入纳米ZnO作为功能层,在柔性PET衬底上制作的PLED器件的启动电压为4.2 eV,发蓝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CK反应 发光材料 柔性器件
下载PDF
基于太阳能切削硅粉制备Eu^(2+)激发的直接白光荧光粉及其发光特性研究
12
作者 于欣阳 蔡亚果 +1 位作者 孙卓 朴贤卿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5-124,共10页
以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切削产生的硅泥为原料,通过氨氮化工艺高温烧结制备了Eu^(2+)激发的直接白光荧光粉,研究了Eu^(2+)掺杂浓度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物相分析结果显示,所合成的荧光粉为混合物,主要晶相为Ca_2SiO_4、CaSiO_3和Ca_2Si_5... 以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切削产生的硅泥为原料,通过氨氮化工艺高温烧结制备了Eu^(2+)激发的直接白光荧光粉,研究了Eu^(2+)掺杂浓度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物相分析结果显示,所合成的荧光粉为混合物,主要晶相为Ca_2SiO_4、CaSiO_3和Ca_2Si_5N_8.通过分析荧光光谱,发现荧光粉的有效激发范围为300~450 nm.在370nm近紫外光激发下,荧光粉中主要存在两个发光中心,分别位于470 nm和570 nm,发光颜色趋近于白光,色坐标为(0.327 5,0.386 6),色温为5 705 K(5 431.85℃).通过改变Eu离子掺杂浓度发现:荧光粉发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最佳Eu^(2+)掺杂量为10.0 mol%;超过最佳掺杂浓度,由于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浓度淬灭.通过单一荧光粉配合紫外芯片激发可直接获得白光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化工艺 Eu2+掺杂 发光性能 白光LED
下载PDF
稀土铕掺入多孔二氧化硅减反射膜对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5
13
作者 程祖军 曹美玲 +1 位作者 潘丽坤 孙卓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5-298,共4页
稀土元素铕通过溶胶凝胶法掺入到多孔二氧化硅制成的减反射膜层中,并被用来提高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在标准测试条件下,和用超白钢化玻璃相比较,该掺入铕的二氧化硅减反射薄膜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高了9.5%。
关键词 太阳能电池 转换效率 溶胶凝胶法 二氧化硅减反射膜
原文传递
微米金刚石对电子绝缘封装胶导热性的改进(英文)
14
作者 张明昌 曹美玲 +2 位作者 潘丽坤 秦易 孙卓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5-378,共4页
本文采用微米金刚石的掺杂改进电子绝缘封装胶的导热性能,制备了高导热的电子绝缘封装胶微米复合材料。用扫描电镜对微米金刚石复合材料的截面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微米金刚石的掺杂能够很好的和电子绝缘封装胶进行结合,没有产生明显的... 本文采用微米金刚石的掺杂改进电子绝缘封装胶的导热性能,制备了高导热的电子绝缘封装胶微米复合材料。用扫描电镜对微米金刚石复合材料的截面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微米金刚石的掺杂能够很好的和电子绝缘封装胶进行结合,没有产生明显的两相分离,在电子绝缘封装胶中形成了良好的导热网络。用HOTDISK热常数测试仪对所制备的微米复合材料进行了导热系数的测量,结果表明,随着微米金刚石掺杂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k有明显的提高。与纯电子绝缘封装胶的导热系数为0.24W/m*К相比,当微米金刚石掺杂量的质量百分比为12.5%时,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比纯电子绝缘封装胶的导热系数提高了2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子封装 导热系数 微米金刚石
原文传递
不同催化剂作用下生长的碳纳米管和碳纳米纤维复合膜的电吸附性能(英文)
15
作者 江涛 徐永刊 +6 位作者 刘童麟 张虹 张鹏程 聂纯阳 李海波 潘丽坤 孙卓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9-383,共5页
采用低压低温气相沉淀法在不同催化剂(Fe和Ni)作用下制备碳纳米管-碳纤维复合薄膜,并研究其电容去离子行为,结果表明:在Ni催化作用下石墨上生长的碳纳米复合薄膜电极的去离子能力比Fe催化作用下生长的碳纳米复合薄膜电极的强;并且碳纳... 采用低压低温气相沉淀法在不同催化剂(Fe和Ni)作用下制备碳纳米管-碳纤维复合薄膜,并研究其电容去离子行为,结果表明:在Ni催化作用下石墨上生长的碳纳米复合薄膜电极的去离子能力比Fe催化作用下生长的碳纳米复合薄膜电极的强;并且碳纳米复合薄膜的电吸附遵循langmuir单层等温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碳纤维复合薄膜 电容去离子 化学气相沉积 催化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